不知憶我因何事,昨夜三回夢見君 | 白居易與元稹

2020-12-28 澎湃新聞

唐憲宗元和九年(公元814 年),蔡州刺史吳元濟據淮西叛亂。當時,朝廷武事悉由宰相武元衡決斷,武元衡力主徵討吳元濟。平盧淄青節度使李師道替吳元濟請赦,朝廷不允。李師道便佯裝出兵壽春攻打吳元濟,聲稱支持朝廷平亂,卻暗中支持吳元濟叛亂。

元和十年(公元815 年)六月,李師道派人偷偷燒毀了位於河陰的軍需糧倉,又派他豢養在長安的刺客,趁天黑暗殺了準備出門上朝的武元衡,刺傷了另一位宰相裴度。猖狂的賊人還在京城府衙裡散布紙條說:不要急於抓我,否則先殺了你。當時,京城大駭,官員不到天亮不敢出門,皇帝上朝後,大臣們還未到齊。看到這種情況,剛被任命為左贊善大夫的白居易,第一個上疏,請緊急捉捕賊人,洗刷朝廷之恥辱。然而,有人卻認為白居易這是越位言事。之後,又有人誣陷白居易,指責他在母親去世期間寫的一篇《新井賦》,言語浮誇,不合禮制,白居易因此被貶為地方刺史。與白居易不合的中書舍人王涯又趁機進言說,白居易沒有能力治理一郡,不適合擔任地方一把手,朝廷又追貶白居易為江州司馬。

同年年初(公元815 年),元稹因彈劾房玄齡的後人、河南尹房式,反被坐罪,從外地召回京城。行至敷水驛時,元稹在一間上房裡休息。夜半,宦官仇士良一行也來到驛站,當時已經沒有上等房間,便蠻橫地要元稹讓出上房。元稹與之爭執,反而被仇士良一行人打得頭破血流,傷了面部。更可惡的是,宰相竟然怪罪元稹年少不懂事,有失體面。不久,元稹被貶為江陵士曹參軍。

到任江陵後,元稹便得了一場嚴重的瘧疾,數月臥床不起,一度瀕臨死亡。元稹開始安排自己的後事,決定把自己的詩文捲軸託付給最信任的人—白居易。他和白居易識於微時,貞元十九年(公元803 年),二人同登書判拔萃科,又一同進入秘書省擔任校書郎,一同倡導「新樂府」。當時的人便對兩位青年才俊交口稱讚,並稱「元白」。然而,之後兩人又先後陷入人生逆境,被貶外地。在江陵得到了白居易貶謫江州(今江西九江)的壞消息後,瀕臨死亡的元稹寫信給白居易,回憶二人的交往,告訴他自己的病況和心境,並請一位叫熊孺登的人將書信、題詩以及自己的作品送給了白居易,他說:「危惙之際,不暇及他,唯收數帙文章,封題其上曰:他日送達白二十二郎,便請以代書。」(白居易《與微之書》)這可以說是生死託付了。

元和十年(公元815 年)十月,白居易來到江州,在舟中收到了元稹寄來的詩和捲軸。

聞樂天授江州司馬

元稹

殘燈無焰影幢幢,此夕聞君謫九江。

垂死病中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

元稹是在一個晚上得到了白居易貶謫九江的消息,本來患上重病的他,驚訝地坐了起來,不知如何是好,他坐了很久,燈都快要滅了,人影映在牆上,黑幢幢的。外面的秋雨,被不知道哪裡刮來的一陣暗風,吹進了窗子裡,屋裡更加陰冷了。元稹的詩中,沒有多言他的感受,只是用一個「驚坐起」的動作,向他的同年白居易訴說了他的驚愕之情。二人原本是同在京師做諫官,卻先後因奸人陷害而遭受貶謫。此時相距遙遠,不知道何時再能見面,也不知道各自的命運將會如何。這份無盡的愁緒,在一片秋風秋雨之中愈加凝重了。

舟中讀元九詩

白居易

把君詩卷燈前讀,詩盡燈殘天未明。

眼痛滅燈猶暗坐,逆風吹浪打船聲。

白居易在一艘客船上讀到了元稹來信。讀完之後,他陷入了和元稹一樣的沉思,一夜未睡。天快亮的時候,白居易滅了燈,獨坐在黑暗中,感慨自己,也同樣感慨元稹的遭遇。他就這樣像元稹一樣枯坐著,微明之中,只聽見外面風浪拍打客船的聲音。白居易回贈給元稹的詩,延續了元稹寄來的這首詩的處理手法:詩歌的最後一句,他們選擇了沉默地聽著自然界裡悽苦的聲音,江陵那邊的風吹打著寒窗,江州這邊的風促使江浪拍打著客船。他們各自陷入對對方的思念,以及對對方遭遇的感同身受。

風聲延續著他們各自的孤獨,來信(和詩)又讓他們各自得到了對方的陪伴。

「元白」可以說是唐代詩人中相互唱和最多的兩位詩人了。看他們二人的書信往復,很多詩都是一些即興而成的作品,沒有經過精心的處理,沒有詩歌的繁複技法。當然,這跟「元白」二人倡導的「新樂府運動」有一定的關係,他們主張寫作那些能夠讓不識字的老嫗都聽得懂的作品。但是二人即興酬唱的作品,與「新樂府」不同,它們預設的讀者只有對方,而「新樂府」作品則是帶有向上進諫、向下教化大眾的期待。從這個意義上看,「元白」私人唱和的詩作,更像是一種私信。這些千裡往還的文字,是專屬於朋友之間私密的絮語,他們簡直如同戀人一般,無話不談,生活中的一些瑣事,都可以引發對對方的思念。

元白二人,也像杜甫夢見李白一樣,互相闖入對方的夢中。唐憲宗元和四年(公元809 年)的一天,白居易和朋友李杓直從慈恩寺出來,來到一家種著花的酒肆喝酒,當他折了一段花枝作為行酒令之物時,頓時想到,酒席中獨缺他最好的朋友元稹。元稹幾天前剛剛離開了長安,白居易約略算了一下,這時候他應該來到梁州(今陝西漢中)境內了。

同李十一醉憶元九

白居易

花時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籌。

忽憶故人天際去,計程今日到梁州。

元稹的《元氏長慶集》中載,元稹到梁州後的某一天夜裡,夢見自己還在長安,正在跟白居易、李杓直一起遊慈恩寺。這時候,驛站的胥吏招呼別人去排馬的聲音把他驚醒了,恍惚中才發現,自己原來已經到了梁州。

使東川·梁州夢

元稹

夢君同繞曲江頭,也向慈恩院院遊。

亭吏喚人排馬去,忽驚身在古梁州。

元稹在詩下註:「是夜宿漢川驛,夢與杓直、樂天同遊曲江,兼入慈恩寺諸院,倏然而寤,則遞乘及階,郵吏已傳呼報曉矣。」晚唐有位叫孟棨的人,編輯過一本叫《本事詩》的冊子,記錄了很多詩人的趣聞逸事和詩歌本事,雖然書中演繹的詩歌故事多不可信,卻也能看到唐代人對詩人、詩歌的一些看法。《本事詩》中便將「元白」二人上面這兩首詩捏合在一起,認為是同時之作:「時白尚書在京,與名輩遊慈恩寺,小酌花下,為詩寄元曰(同上,省略)。時元果及褒城,亦寄夢遊詩曰(同上,略有文字出入,省略)。千裡神交,合若符契,友朋之道,不期至歟?」感應之說未必可信,卻也可以看到唐人對元白交情的羨慕。檢諸元白詩集,二人唱和頻繁,除這兩首之外,還有一些詩中說到經常夢到對方,或者因為對方夢到自己,而自己卻夢不到對方而自責不已:

夢微之

白居易

晨起臨風一惆悵,通川湓水斷相聞。

不知憶我因何事,昨夜三回夢見君。

酬樂天頻夢微之

元稹

山水萬重書斷絕,念君憐我夢相聞。

我今因病魂顛倒,唯夢閒人不夢君。

有時候,他們經過了對方行經的地方,看到對方在某個地方的題壁詩,便會想到對方。

武關南見元九題山石榴花見寄

白居易

往來同路不同時,前後相思兩不知。

行過關門三四裡,榴花不見見君詩。

元和十年(公元815 年),白居易自京至江州,路過武關時,看到了元稹先前在此題寫的石榴花的詩。便寫下一首詩寄給元稹,他說,我們先後路過武關,卻相互不知道。在關門外三四裡的地方,當我看到你所題寫的石榴花詩的時候,石榴花已經謝了。

酬樂天武關南見微之題山石榴花詩

元稹

比因酬贈為花時,不為君行不復知。

又更幾年還共到,滿牆塵土兩篇詩。

元稹收到白居易寄來的詩後,便和詩一首說,過幾年我們一起再去看看,在滿牆的塵土中,還會找到我們的兩首詩。

孤獨的人,會不厭其煩地將自己在異鄉的生活細節,悉數告訴朋友,希望得到對方的回應。在寫下這些文字,寄出這些期待的時候,孤獨之中便會感覺到跨越空間的溫暖陪伴。左遷九江三年後,白居易漸漸習慣了南方的生活,他把家人接了過來陪自己,還在廬山上置一處草堂閒居。他寫了一封信向元稹分享這些事情(《與微之書》):

四月十日夜,樂天白:

微之微之!不見足下面已三年矣,不得足下書欲二年矣。人生幾何,離闊如此。況以膠漆之心,置於胡越之身,進不得相合,退不能相忘。牽攣乖隔,各欲白首。微之微之,如何如何?天實為之,謂之奈何?

僕初到潯陽時,有熊孺登來,得足下前年病甚時一札。上報疾狀,次敘病心,終論平生交分。且云:「危惙之際,不暇及他,唯收數帙文章,封題其上曰:他日送達白二十二郎,便請以代書。」悲哉!微之於我也,其若是乎!又睹所寄聞僕左降詩云:「殘燈無焰影幢幢,此夕聞君謫九江。垂死病中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此句他人尚不可聞,況僕心哉?至今每吟,猶惻惻耳。

元和十二年(公元817 年)四月十日夜裡,白居易在自己新置辦的廬山草堂裡,寫信給元稹。他已經兩年沒有收到元稹的信了,他在信的開始,如同見了面一樣地大聲連呼元稹的字,「微之微之」,我已經三年沒見到你了,也有兩年沒有收到你的信了。

人生能有幾年呢,我們卻分離如此之久。微之啊微之,這可能是上天註定的吧,實在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又想起剛到九江時,你託人帶來一札詩信,當時你得了大病,病危之際,不顧其他事,只是收集這些文章信札,並在上面題字籤封,囑咐家人把這些書信文章送給我,由我來替你處理。這是對我多大的信任啊。我看到這裡面有那首「暗風吹雨入寒窗」詩時,更加難受。三年來,我每每吟誦,仿佛就在耳邊。

敘及三年來的舊事之後,白居易開始向朋友講述自己三年來的情況:

且置是事,略敘近懷。僕自到九江,已涉三載。形骸且健,方寸甚安。下至家人,幸皆無恙。長兄去夏自徐州至,又有諸院孤小弟妹六七人提挈同來。頃所牽念者,今悉置在目前,得同寒煖饑飽,此一泰也。江州風候稍涼,地少瘴癘。乃至蛇虺蚊蚋,雖有,甚稀。湓魚頗肥,江酒極美。其餘食物,多類北地。僕門內之口雖不少,司馬之俸雖不多,量入儉用,亦可自給。身衣口食,且免求人,此二泰也。僕去年秋始遊廬山,到東西二林間香爐峰下,見雲水泉石,勝絕第一。愛不能舍,因置草堂,前有喬松十數株,修竹千餘竿。青蘿為牆援,白石為橋道,流水周於舍下,飛泉落於簷間。紅榴白蓮,羅生池砌。大抵若是,不能殫記。每一獨往,動彌旬日。平生所好者,盡在其中。不唯忘歸,可以終老。此三泰也。計足下久不得僕書,必加憂望,今故錄三泰,以先奉報,其餘事況,條寫如後云云。

白居易是個報喜不報憂的人。他向病中的朋友分享了他的三個好消息。三年來,自己身體無恙,家人也都很好。而且,他的兄長還帶著一些家人來到九江和他同住,之前掛念的家人,如今都在九江團聚了。這是第一個好消息。另外,九江這個地方,雖然也有一些奇異的蟲蛇蚊蚋,總體還不算多,而且,湓江的魚很肥,酒也很好喝,其他的食物,跟北方也差不多,我已經習慣了這裡的氣候和飲食了。我的俸料錢雖然不算多,但是夠養家的了,不用求助於人。這是第二個好消息。去年的時候,我開始去廬山遊玩,因為喜歡廬山香爐峰的風景,就置辦了一處草堂,有時候一個人住在那裡,一住就是十天。我想我可以終老此處了。這是第三個要告訴你的好消息。

微之微之!作此書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筆,隨意亂書。封題之時,不覺欲曙。舉頭但見山僧一兩人,或坐或睡。又聞山猿谷鳥,哀鳴啾啾。平生故人,去我萬裡,瞥然塵念,此際暫生。餘習所牽,便成三韻云:「憶昔封書與君夜,金鑾殿後欲明天。今夜封書在何處,廬山庵裡曉燈前。籠鳥檻猿俱未死,人間相見是何年?」

微之微之!此夕我心,君知之乎?

樂天頓首。

我寫這封信的時候,正在香爐峰草堂的山窗下,隨意寫著,不知不覺天都快亮了。抬頭一看,只有幾個僧人,有的坐著,有的睡著了。我聽到山谷間猿猴和鳥的啼叫聲。我平生結交的朋友們,像你一樣,都距離我萬裡之遙,我孤單一人住在這裡,忘卻了塵世的煩惱。此刻,想到我常常牽掛的人和事,想到了微之你,便草成一首詩,回憶往昔在朝廷同朝為官的點滴。有一次我在金鑾殿後給你寫信,一直到天亮。今夜,我獨自一人在廬山草堂黎明的燈下為你寫信,窗外猿鳴鳥啼。我們何時才能再相逢?此時此刻的心情,唯有微之你能夠懂得。

元稹收到這封信的時候心情究竟如何呢?應該還是一如既往地激動又痛苦吧。在某一次收到白居易的信時,他激動得痛哭流涕,以至於嚇到了自己的妻子:

得樂天書

元稹

遠信入門先有淚,妻驚女哭問何如?

尋常不省曾如此,應是江州司馬書。

差點兒病死的元稹太需要這些書信的陪伴了。然而元稹的痛苦又無情地揭示了一個美麗的謊言:無論他們的文字(二人頻繁的詩文、書信往來)如何熱鬧,終究無法取代人的陪伴。這讓每一次的和詩與來信,都陷入了一種悲喜交集的孤獨的循環:眼痛滅燈猶暗坐,逆風吹浪打船聲。燈芯終於燃盡了,讀了許多遍的文字也停止了,陪伴自己的還是悽苦的風聲。

熱鬧的文字,成為徒增的「空樽之愁」。

本文節選自

《浮世本來多聚散》

作者: 蔡丹君

出版社: 中信出版·文藝社

副標題: 唐詩中的21種孤獨

出版年: 2020-12編輯 | 杏花村

主編 | 魏冰心

圖片 | 網絡

知識 | 思想 鳳 凰 讀 書 文學 | 趣味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不知憶我因何事,昨夜三回夢見君 | 白居易與元稹》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元稹給白居易的一首答詩,翻譯過來就是:我真的一點都不想你
    翻譯過來就是:我真的一點都不想你。 是真的不想嗎? 《酬樂天頻夢微之》 【唐】元稹 山水萬重書斷絕,念君憐我夢相聞。 我今因病魂顛倒,唯夢閒人不夢君。
  • 元稹與白居易引人遐想的交情——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
    元和十年,這一年,元稹與白居易同時遇到了職場瓶頸,元稹因直言勸諫,觸怒了宦官顯貴,被貶為通州司馬。緊接著,白居易也因朝廷之事,被權臣嫉恨,遭貶為江州司馬。可真是共患難啊!白居易較元稹晚點離開長安,恰好走的是元稹之前的被貶之路,於是在秋風悽悽中,他一路追隨著元稹留下的痕跡,走到藍橋驛時,白居易就迫不及待地在牆上尋找好友元稹的詩,果然,他發現了元稹不久前寫下的《西歸》絕句,瞬間百感交集,也提筆在旁邊寫了一首詩隔空應和:「藍橋春雪君歸日,秦嶺西風我去時。每到驛亭先下馬,循牆繞柱覓君詩。」
  • 白居易和元稹,兩個男人一生情
    後來元稹雖然因娶妻而前往洛陽,但校書郎的職位還在,屢次來往於洛陽與長安之間,直到貞元二十一年穩定在長安。        元白兩人相交的原因是什麼?        白居易在《酬元九對新栽竹有懷見寄》裡說過:「昔我十年前,與君始相識。曾將秋竹竿,比君孤且直」。      「孤且直」!
  • 白居易&元稹:友情比愛情更長久
    我到東川恰相半,向南看月北看雲。風塵僕僕趕路多日,一直無人可交談,苦悶之餘看到你的詩,細細研讀,仿佛與你同遊此地。寫畢將詩傳回長安,白居易回詩: 拙詩在壁無人愛,鳥汙苔侵文字殘。唯有多情元侍御,繡衣不惜拂塵看。那詩自題在石壁,多年無人看,也只有你不顧華服沾灰,願意拂塵細讀那被遺忘的詩。
  • 白居易最深情的6句詩詞,全是寫給元稹的,最後一句成網紅金句
    ——《禁中夜作書與元九》這一天晚上,白居易給元稹寫信。他寫完信,準備將信裝入信封,又覺得還有許多話沒有說,重讀了一遍後,覺得應該再補充點什麼。因此心潮不定,思緒萬千,茫然不知所從,不知不覺,寫了一夜的信,天亮了。
  • 白居易和元稹:真正的友情,刻骨銘心
    白居易哈哈大笑,轉身在牆壁上提筆寫道:同李十一醉憶元九花時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籌。忽憶故人天際去,計程今日到梁州。「阿秋~又是哪個妹子在想我?」這邊廂,元稹連連打噴嚏。——元稹昔作芸香侶,三載不暫離。逮茲忽相失,旦夕夢魂思。——元稹朝朝寧不食,日日願見君。 ——元稹還有這樣的:不知憶我因何事,昨夜三更夢見君。——白居易所合在方寸,心源無異端。——白居易更可貴的是,他們情同手足,親同一家。
  • 白居易和元稹:單身狗請注意前方高能
    要知道白居易和元稹可是相差七歲呢,白居易比元稹大了七歲,我們都說,三歲一個代溝,那麼他倆就有倆代溝了,但是這一點也不影響他們的關係。我們現在很喜歡組cp,但是我們組的cp,簡直就是古人的冰山一角。唐朝人比我們更熱愛組cp,而他們的cp大多都是文人墨客。
  • 有種友情叫「我寄人間雪滿頭」
    其中一位說:「不知憶我因何事?昨夜三更夢見君。」而另一位說卻說:「我近因病魂顛倒,唯夢閒人不夢君。」奇怪,做夢如此尋常的事也能被拿來入詩,還能進行酬唱,這樣淺易通俗的語言到底出自誰手?俗話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一天夜裡,白居易在夢中夢到了元稹,醒來時便匆匆寫下書信寄往通州,元稹收信一瞧,「不知憶我因何事?昨夜三更夢見君。」他不說自己是因為思念才夢見元稹,反而說是不是元稹在昨天夜裡想到了他,他們才在夢裡相遇了,好一個代為客思。
  • 元稹白居易之間的「心靈感應」,把人讀得想哭……
    情到深處,元對白說「願為雲與雨,會合天之垂」,雲雨在文學中的意思,我們都心知肚明,簡直不能再肉麻了,而白居易老大不羞回了句「曉來夢見君,應是君相憶。夢中握君手,問君意何如」,這明目張胆的打情罵俏,居然這麼齁甜!「千裡神交,若合符契」,這一對靈魂伴侶,神交如「符契」,如此完美地契合,卻又常分作兩半,以致餘生儘是相思相憶。
  • 白居易和元稹:去他的《長恨歌》
    是通州司馬元稹寫來的。信裡說:我得了瘧疾,病得很重,怕是要死了。在生死危惙之間,只想到了你,我讓人收拾了幾卷我的文章,封存好。告訴他們,哪天我死了,就把我的文章送給白居易,請他替我寫個序吧。元稹與白居易的人生經歷相似,卻處處都比白居易更慘一些。元稹七歲喪父,整個少年時代都跟著姐夫住在鳳翔北方邊境的荒殘之地,沒見過繁華,不敢有欲望。十四歲來到長安考試。
  • 白居易與元稹關係有多鐵?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
    白居易就寫過很多詩贈送給元稹,特別是在元稹逝世後,他依舊還是在思念對方,寫下一首經典的《夢微之》,可見兩人深厚的友誼,在這首詩中白居易以一種極為深情的口吻表達出了自己的一片真誠,通篇描寫得感人肺腑,雖然只有短短的幾句,但是卻感動了無數的讀者,也讓我們知道兩人有著深厚的友誼。《夢微之》唐代:白居易夜來攜手夢同遊,晨起盈巾淚莫收。漳浦老身三度病,鹹陽宿草八回秋。
  • 挑一首白居易和元稹這對超級CP深情的詩句
    在白居易在長安中,他去了曲江,慈恩寺春遊,和弟弟和朋友喝酒,他錯過了宴會上的元稹,寫了「花時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籌。忽憶故人天際去,計程今日到梁州。」並把他寄給去了東川的元稹。就在這個時候,元稹來到了梁州並做了一個夢,醒來後,他寫下「夢君同繞曲江頭,也向慈恩院院遊。亭吏呼人排去馬,所驚身在古梁州」。是不是很神奇?
  • 「詩裡看花」以詩寄情,牡丹見證元稹、白居易的深摯友誼
    元稹用天上的仙女襯出牡丹花的獨特魅力,這樣的寫法言有盡而意無窮,給人留下了想像的空間。永貞元年(805年),白居易在長安擔任秘書省校書郎,他參觀西明寺,寫下了《西明寺牡丹花時憶元九》:前年題名處,今日看花來。
  • 白居易悼念元稹的這首詩,寫盡了人間生死離別的所有苦痛
    在唐朝詩人中,元稹和白居易是一對好朋友,他們並沒有共同經營一項事業,更不是鄰居,他們卻彼此書信,相交盛歡。和朋友在一起時也思念他,給他寄詩:忽憶故人天際去,計程今日到梁州。………………白居易這樣時時刻刻想著元稹,連他自己都在《憶元九》中自嘲,「近來文卷裡,半是憶君詩。」白居易與元稹都是在濁世裡潔身自好,也因此於世難容,仕途多舛,「籠鳥檻猿俱未死,人間相見是何年」,用籠鳥和檻猿來形容,大有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情愫。
  • 元稹死後9年,白居易午夜夢回寫下一首詩,深情入骨的不只有愛情
    白居易離開長安時,元稹寫詩道:「會合天之垂,願為雲與雨。」——出自白居易《酬樂天·時樂天攝尉,予為拾遺》。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樂天哥,我好想你,想和你化作雲雨,會合在天際。我的天啊,這又是雲,又是雨的,真是有夠肉麻的。而等元稹離開長安時,白居易又寫詩道:「同心一人去,坐覺長安空。」——出自元稹《別元九後詠所懷》。
  • 詩壇知己:白居易與元稹·宦遊生涯
    《贈元稹》節選(唐)白居易自我從宦遊,七年在長安。所得唯元君,乃知定交難。豈無山上苗,徑寸無歲寒。豈無要津水,咫尺有波瀾。之子異於是,久處誓不諼。無波古井水,有節秋竹竿。……唐代詩人白居易的這首《贈元稹》,據考證,大約作於公元806年,講述了兩人相識相知的過程,今天我們選取前半部分來欣賞一下。詩一開篇,詩人就以自己七年的長安生活,襯託出自己和元稹感情的深厚。他說:自從我離家參加進士考試,到如今做官,在長安已經有七年了。
  • 元稹與白居易:一起當憤青,一起慘敗於現實
    1 元、白親密無間,用元稹的話說,是「堅同金石,愛等弟兄」。 白居易的母親去世時,元稹儘管財力不寬裕,卻慷慨地寄錢接濟,幫窮困潦倒的白居易辦喪事,前後金額超過20萬錢。白居易感激不盡,寫詩曰:「三寄衣食資,數盈二十萬。豈是貪衣食,感君心繾綣。念我口中食,分君身上暖。」
  • 夜裡夢見了去世8年的老朋友,白居易寫了這首詩,14個字打動人心
    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阿衛韓郎相次去,夜臺茫昧得知不?這首古詩就是白居易的《夢微之》,微之就是元稹。白居易和元稹是一對相交多年的好朋友,彼此之間即便是遠隔天涯也時常會有書信相通。而存在於他們之間的唱和詩更是多不勝數。
  • 白居易和元稹深愛的女人
    感情方面,你負了崔鶯鶯,我負了湘靈。公元809年,元稹、薛濤一起演繹了大唐最燃的姐弟戀。也就在此時,曾經的失敗角逐者白居易拋出了橄欖枝——在給元稹寫了上百封「情書」之後,也給薛濤寫了一首《與薛濤》:「峨眉山勢接雲霓,欲逐劉郎此路迷。若似剡中容易到,春風猶隔武陵溪。」大概意思就是:老元的鍋,我來背。可惜,這次挖牆腳行動根本沒達到預期效果——薛濤出家了。在這場才女爭奪戰中,老元完爆老白,即便最後的挖牆腳行動,結果也差點讓老白哭暈在廁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