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悼念元稹的這首詩,寫盡了人間生死離別的所有苦痛

2021-01-18 萌貨說文史

在唐朝詩人中,元稹和白居易是一對好朋友,他們並沒有共同經營一項事業,更不是鄰居,他們卻彼此書信,相交盛歡。

我們常常在白居易給別人的詩中看到一些有內容的事,譬如嘆劉禹錫「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嘆他受委屈了,才華橫溢卻受苦多年;譬如寄楊萬州,「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寄與飢饞楊大使,嘗看得似輔興無。」是誇讚這餅香,你看看好不好吃;譬如問劉十九,「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是給他講新釀的酒有多可愛,邀他雪天來喝。

這些寄人的詩裡,都說了實事。但元稹是特別的,尤其是面對元稹。每一個生活場景,白居易都會想到他。但提起筆,卻又除了寓情於景,互訴衷腸,再也容不下別的事了。

下雨了,給他寄詩:

不堪紅葉青苔地,又是涼風暮雨天。

過年了,給他寄詩:

共惜盛時辭闕下,同嗟除夜在江南。

吃不飽了,給他寄詩:

畬田澀米不耕鋤,旱地荒園少菜蔬。

山石榴花開了,給他寄詩:

憶君不見坐銷落,日西風起紅紛紛。

過上巳節,給他寄詩:

忽憶同為校書日,每年同醉是今朝。

徹夜讀他的詩,給他寄詩:

眼痛滅燈猶暗坐,逆風吹浪打船聲。

和朋友在一起時也思念他,給他寄詩:

忽憶故人天際去,計程今日到梁州。

………………

白居易這樣時時刻刻想著元稹,連他自己都在《憶元九》中自嘲,「近來文卷裡,半是憶君詩。」

白居易與元稹都是在濁世裡潔身自好,也因此於世難容,仕途多舛,「籠鳥檻猿俱未死,人間相見是何年」,用籠鳥和檻猿來形容,大有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情愫。

所以當檻猿已死,籠鳥還在,叫人怎麼不悲傷?走遍天涯海角,也不會再有你的詩了,我已寫了厚厚的一摞信,卻無處可寄。

元稹離世九年了,69歲的白居易還總是夢到他,遂寫下了這首《夢微之》:

夜來攜手夢同遊,晨起盈巾淚莫收。

漳浦老身三度病,鹹陽宿草八回秋。

君埋泉下泥鎖骨,我寄人間雪滿頭。

阿衛韓郎相次去,夜臺茫昧得知不?

「夜來攜手夢同遊,晨起盈巾淚莫收」。夢中二人攜手同遊,可是夢總會醒來的時候,淚水打溼了絹帕,老淚縱橫也無心擦拭,此時白居易已是一位風燭殘年的老人。他想到了元稹當年還和過他的一首詩,詩中有這麼兩句:「我今因病魂顛倒,惟夢閒人不夢君」。確實,生時不能相見,夢見還可以慰藉相思,夢不見是悲痛的。可是,死後故人夢更是痛徹心扉。明知此生不能再見,卻又一遍遍回憶著逝去的時光,每每回憶一次,都是一遍強過一遍的無奈憂傷。死亡,切斷了所有一切可能的念想。

「漳浦老身三度病,鹹陽宿草八回秋」。時間蹉跎了芳華,元稹死後,白居易也不得安生,只是淡漠地看著長安城的草生草長。元稹與白居易一別已是九年,還會有好幾個九年,直到自己身赴黃泉。而自己的生老病死,已經沒有了元稹的參與。

「君埋泉下泥鎖骨,我寄人間雪滿頭」。詩人寫下這首詩時,身邊不是缺乏朋友,亦不是敵人泛濫。詩人遇到了李商隱,詩人的這份思友之情才愈顯得彌足珍貴。

「阿衛韓郎相次去,夜臺茫昧得知不」。高壽的詩人目睹了後輩們的離去。一方面,活著的人想要知道死去的人的情況,另一方面,活著的人總是念念不忘地將人世間的新鮮事兒禱告給死者,縱然知道是徒勞,還是懷著這份希望。詩人看著去者已去經年,而來者亦已成去者,這是很大的內心荒涼。

生死離別,詩人道盡了所有苦楚,有著這樣深厚的一段友誼,他們都是幸福的。人生難得牽掛,難得知己,他們讓世界更有意義,讓我們也值得歌頌。

相關焦點

  • 白居易和元稹,兩個男人一生情
    一人夢到對方在何處與何人遊玩,一人正在那處與他人遊玩時也想起對方,兩首詩一寫於長安,一寫於梁州,一寫居者之憶,一寫行人之思,一寫真事,一寫夢境,但卻不約而同地寫在同一天,還如同當面唱和的一樣,這是一種怎樣的默契和感情?          元稹再走至嘉陵驛,望見浩浩嘉陵江水,有感而發:         嘉陵江岸驛樓中,江在樓前月在空。
  • 夜裡夢見了去世8年的老朋友,白居易寫了這首詩,14個字打動人心
    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阿衛韓郎相次去,夜臺茫昧得知不?這首古詩就是白居易的《夢微之》,微之就是元稹。白居易和元稹是一對相交多年的好朋友,彼此之間即便是遠隔天涯也時常會有書信相通。而存在於他們之間的唱和詩更是多不勝數。
  • 「詩裡看花」以詩寄情,牡丹見證元稹、白居易的深摯友誼
    白居易也曾寫過西明寺牡丹花詩,可見白居易和元稹都曾到西明寺賞玩牡丹。元稹這首詩不是直接寫牡丹的外貌姿態,而是將牡丹放在了月色之下,描繪出了一種迷離的意境。「紫雲英」指的是牡丹花。詩歌大意是說在月光映照下,牡丹花好像是從光怪陸離的地上生長起來的,在明亮的風光中搖拂。天上明月中的仙女雖美,但與月光下的牡丹花相比,還是牡丹花更為光豔明媚。
  • 白居易&元稹:友情比愛情更長久
    ➤白居易,字樂天,幼時家貧,苦讀詩書,晝夜不休,後高中進士。後來又去長安遊學,以咱們熟知的那首「離離原上草……」深得詩人顧況的讚賞,並留下了「有詩如此,居大易」的傳奇。 公元803年,元稹24歲,白居易31歲,同以書判拔萃科登第,授校書郎,二人一同入朝為官,至此方初相識。那時的白居易詩名已盛,旅居長安多年,而元稹初入長安,略顯青澀。
  • 詩壇知己:白居易與元稹·生離死別
    原創 詩書畫 東方衛視詩書畫白居易和元稹各奔前程後,雖然兩人見面的次數寥寥無幾,但他們還可以遙寄書信、互訴衷腸。直到公元831年,元稹在武昌病逝,白居易寄去的詩文再也不會有回信了,於是他在輓詩中寫道:「今生豈有相逢日,未死應無暫忘時。
  • 白居易和元稹:真正的友情,刻骨銘心
    韋叢出身名門,從小衣食無憂,嫁給元稹後過著清貧的日子,卻從沒有半句怨言。元稹悲痛欲絕,眼淚幾乎流幹,好幾天臥不成眠。白居易為了安慰老友,竟用韋叢的口吻給元稹寫了好幾首詩,希望能讓他振作起來。剛剛經歷了喪妻之痛的元稹,更加拼命工作轉移痛苦。
  • 元稹:寫最「撩」的詩,做最「渣」的人
    那個盛世不僅有著平定四方的強大軍事實力和使得百姓安居樂業的澎湃經濟實力,還有著一線截然不同的生機,便是那冠絕古今的盛唐之詩。在唐朝的詩歌文化中,孕育了許多偉大的詩人,相信對於他們的名字我們再熟悉不過了。例如「詩仙」李白、「詩聖」杜甫和有著「詩王、詩魔」之稱的白居易。他們是令人耳熟能詳的唐代三大詩人。
  • 史上最有名的7首悼亡詩詞,白居易享受格調最高,第四首太傷感!
    潘嶽《悼亡詩》是詩人悼念亡妻楊氏的詩作,潘嶽夫婦感情很好,楊氏亡後,潘嶽寫了一些悼亡詩賦,除《悼亡詩》三首之外,還有《哀永逝文》《悼亡賦》等,表現了詩人與妻子的深厚感情。在這些悼亡詩賦中,《悼亡詩》三首都堪稱傑作,而在三首《悼亡詩》中,第一首傳誦千古,尤為有名。2、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宋代:蘇軾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 白居易與元稹關係有多鐵?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
    白居易就寫過很多詩贈送給元稹,特別是在元稹逝世後,他依舊還是在思念對方,寫下一首經典的《夢微之》,可見兩人深厚的友誼,在這首詩中白居易以一種極為深情的口吻表達出了自己的一片真誠,通篇描寫得感人肺腑,雖然只有短短的幾句,但是卻感動了無數的讀者,也讓我們知道兩人有著深厚的友誼。《夢微之》唐代:白居易夜來攜手夢同遊,晨起盈巾淚莫收。漳浦老身三度病,鹹陽宿草八回秋。
  • 挑一首白居易和元稹這對超級CP深情的詩句
    十七年來,元稹和白居易在於貞元相識了十七年,從小機智過人,他年輕時就有才華和名聲,當時,他和白居易有著相同的主題,並見面了,後來,他們還共同發起了新樂府運動,可以說是一輩子的朋友。那麼,他們之間發生了什麼,他們寫了什麼詩,這讓人們對他們產生了無限的遐想。元和四年,元稹被送到東川。
  • 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白居易這首悼亡詩是寫給誰的?
    唐代詩人朋友圈畫風總結在這些複雜的彎彎繞裡,有一個迷之關係格外引人注目,就是白居易和元稹,這兩個人之間沒有寫知音,也沒有寫朋友,而是用了個很現代的詞:好基友,附贈愛心一枚。為什麼要這樣形容這兩位的關係呢?古代詩人關係好的也不在少數,為什麼其他人之間是知音,到了白居易元稹這兒就升華到了社會主義兄弟情呢?
  • 元稹與白居易感情深厚,友情甚至勝過愛情,留下千年佳話
    某公寫了一首詩,某公的朋友就會寫一首和詩,這既是文學的考量,也是感情的見證。但是,一般人的應和之作,往往是一同遊玩時候的即興行為,過了這個點,就沒有那個應和的心情。而白居易與元稹不同,兩人相互應和,孜孜不倦,甚至令人瞠目結舌。兩人一見面就相互唱和,此後元稹與白居易分別被貶,一在通州,一在江州,雖路途遙遙,仍頻繁寄詩,酬唱不絕。
  • 元稹給白居易的一首答詩,翻譯過來就是:我真的一點都不想你
    這畫面不要太美。 你以為這就夠了,這些在白居易和元稹面前,簡直不值一提,據後人統計,兩人來往通信1800多封,互贈詩篇接近1000篇。不信你看隨便拎一首白居易的詩出來,標題多有微之,如《除夜寄微之》、《夢微之》,再看白居易給元稹的信,開篇就是:微之微之!不見足下面已三年矣,不得足下書欲二年矣,人生幾何,離闊如此?
  • 元稹死後9年,白居易午夜夢回寫下一首詩,深情入骨的不只有愛情
    元稹與白居易之所以被合稱為「元白」,不僅源於他們共同倡導了新樂府運動,還因為他們是大唐詩人中的最甜CP。白居易與元稹到底有多甜呢?據白居易自己回憶說,在他們相識的30年裡,互贈了900多首詩歌,互通了1800多封信,這個互動頻率,連熱戀中的情侶也要自嘆不如了。那麼,白居易與元稹之間的贈詩又能有多甜呢?試舉幾例,讓大家感受一下。
  • 唐朝元稹經典二十四節氣詩之霜降兩首:風卷清雲盡,空天萬裡霜
    在《長安十二時辰》中,元稹被定位為一個為攀附富貴而沒有節操的讀書人,但實際元稹比這個標籤性概念化的影視人物立體得多。 一個和白居易同時代的讀書人,和白居易一樣家庭貧困,卻考取功名,但是他的性格和白居易相反,白居易隱忍平和,元稹卻屬於大刀闊斧那種,所以他的官運沒有知己好友平穩,但是卻跌宕起伏。比如,他出任過丞相和節度使。
  • 元稹:只需讀詩不必鑑人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一叢一叢的秋菊環繞著房屋好似到了陶淵明的家。繞著籬笆觀賞菊花,不知不覺太陽已經快落山了。不是因為百花中偏愛菊花,只是因為菊花開過之後再無花可賞。這首詩從詠菊這一平常題材,發掘出不平常的詩意,給人以新的啟發,顯得新穎自然,不落俗套。
  • 元稹雖然比較花心,但對妻子卻又是一往情深,這首詩寫得就很深情
    但是元稹無疑是找到了真愛,他也妻子韋叢的愛情感人肺腑。我們從他的一些詩作中就可以知道,兩個人有著情感的情感,特別是這首《離思五首·其四》通篇情感細膩,寫出了愛情最美好的樣子。當時韋叢已經逝世了,可是對於元稹來說無時無刻不在思念對方,於是他寫下了組詩《離思》,而著名的則是這第四首。
  • 元稹與白居易:一起當憤青,一起慘敗於現實
    在寫給元稹的那篇著名的長文《與元九書》中,白居易對新樂府運動做了總結,喊出了那句震古爍今的口號: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自考中制舉任盩庢(今陝西周至縣)縣尉起,到在京擔任諫官的十餘年間,白居易就寫了一百多首諷喻詩,幾乎每一首都語言犀利,鋒芒畢露。
  • 元稹的這首詩,僅用開篇的十四字,就寫出了悼亡詩一種絕美的境界
    元稹似乎除了在友誼方面與白居易交好之外,剩下的感情生活、交際基本上是與不同的女性打交道了。他與薛濤的斷舍離,使他成為《西廂記》張生的原型人物,但是元稹卻不是一位薄倖的人,當他後來遇到了韋叢,倆人的愛情中成為唐朝的一段佳話。在韋叢死後,元稹寫過數首悼亡詩,並且每首詩都寫得十分出色,這在整個唐代都少有,因此顯得彌足珍貴。
  • 詩壇知己:白居易與元稹·遙寄書信
    原創 詩書畫 東方衛視詩書畫白居易和元稹這對詩壇知己早期交往的日常,我們可以在白居易的詩作中窺見一斑,「月夜與花時,少逢杯酒樂」,講述了他們飲酒賞花時的酣暢;「秋風拂琴匣,夜雪卷書帷」,記錄了他們聽風賞雪時的愜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