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軍團流落甘肅驪靬?真相究竟是啥?

2020-12-27 歷史文談

作為地處河西走廊的金昌在武威、張掖這種家喻戶曉的河西四郡面前顯然不那麼引人注目,這也是人之常情,歷史上金昌被喚為永昌,一直處於張掖、武威流轉管轄之下,直到1981年,這地方才被定名金昌。

金昌因銅鎳礦藏豐富而出名,但其實早在一則新聞報導中人們就知道了此地,金昌市的驪靬村流傳著一則羅馬軍團曾流落驪靬的傳說。相傳在公元前53年的卡萊戰役,克拉蘇進攻安息國慘遭失敗,導致克拉蘇死於這場戰役,四萬多人組成的羅馬軍隊也全線潰散,僅僅只有克拉蘇的長子及其率領的第一軍團僥倖逃脫,但這個6000餘人的部隊卻沒有回到羅馬,從此再無蹤跡可尋,使得這段歷史不得不就此中斷。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甘肅永昌境內發現古羅馬軍隊殘部流落地的新聞引起軒然大波,中、澳、蘇三國史學家聯合起來組成研究隊來到驪靬村進行考察。

驪靬村地處偏僻,但交通尚且便利,村子裡住了大約一百餘戶人家,但大多是上了年紀的老人,所以整個村子看起來比較冷清。至於為什麼歷史學家會選擇到這裡來考察,主要有三方面原因:首先,據史料記載,在公元前36年漢軍曾在遠徵郅支單于時,在郅支城看到過一支在防禦時會將圓形盾牌連成魚鱗狀,並在土城外修築了「重木城」的奇特軍隊,漢軍在擊敗郅支單于後將這支軍隊安置在了驪靬村一帶。

其次,史料上記載:驪靬即大秦國,而大秦又是漢朝對古羅馬的一種稱呼,史學家們認為驪靬村是因安置了羅馬軍隊才因此得名;最後,史學家們發現驪靬村中不少人在外貌上傾向於白種人,且他們頭朝西的喪葬習俗與中原頭朝北是相悖的,因此不少人認為他們這是在致敬故土。出於上述理由,驪靬村因此受到廣泛關注,不少報社爭先報導此事,當地旅遊局也趁機大力發展旅遊業,一切正在如火如荼進行著,驪靬村的村民也表示聽家裡老人說過村裡曾住過紅毛韃子,他們也十分熱情的介紹了曾經此地是如何重要。

那這裡是否是曾經羅馬軍隊流落之地呢?我們進一步分析一下,對於圓形盾牌連成魚鱗狀,在城外加築重木城這一現象其實並不是羅馬軍隊的專利,早在春秋戰國時魯國就已經出現了;而驪靬縣也不是因為安置了羅馬軍隊才得名,驪靬縣早在公元前60年就已設置;再來看頭朝西的喪葬習俗,在已出土的墓中發現各地朝向均不相同,因此不能作為憑證;最後便是外貌特徵了,永昌地處絲綢之路上,許多異國商人難免會定居於此,並且此地地處西域,因此該地百姓在人種、外貌上與中原百姓本就不同。

後來蘭州大學師生對驪靬人進行了線粒體基因測序,結果顯示他們其實是東亞人種,也就排除了是羅馬軍團後裔的可能。而驪靬村在近些年大力包裝下,建了驪靬古城遺址和驪靬亭,但古城遺址因疏於管理變得破敗,在缺乏史料佐證此地就是古羅馬人流落之地後,這些景點慢慢被荒廢,此地也漸漸從喧囂走向了寧靜,至於曾經轟動一時的新聞究竟是媒體為博取關注的有心渲染還是確有其事,需要大家再仔細斟酌。

相關焦點

  • 惠風和暢訪「驪靬」
    在這樣美好的國慶節假日裡,我懷著虔誠和喜悅的心與好友一起踏上了尋訪當下火熱不減的電影「天降雄師」裡所描述的羅馬帝國軍團後裔所生存生活著的「驪靬古城」!說起它來,與我頗有些淵源,記得上高中時有一次看報紙,偶然看到有外國學者說在甘肅金昌永昌境內有一群與當地漢族外貌特徵生活習慣完全不同的異群人,有可能是被漢朝軍隊戰勝俘獲的古羅馬軍人的後裔。當時看到這一消息時,很是興奮和好奇。
  • 甘肅這兒的村民竟擁有歐洲血統,其祖先兩千年前因戰爭流亡到中國
    漢初,朝廷在涼州設有驪靬[qián]縣,而「驪」指的就是「羅馬軍團」的意思。驪靬古城遺址古羅馬軍團的到來,要從古羅馬時代的徵戰說起。公元前53年,當時古羅馬三巨頭之一的克拉蘇發動10萬大軍,遠徵位於西亞的安息帝國,又叫帕提亞。
  • 天將雄師,克拉蘇的第一軍團真的逃到了中國嗎
    公元前53年,古羅馬與安息國大戰,克拉蘇率領大軍進攻,後遭到安息軍隊圍剿,首領克拉蘇被俘口灌融金致死,羅馬軍團幾乎全軍覆沒,只有克拉蘇的長子普布利烏斯率領的第一軍團6000餘人拼死突圍
  • 當馬其頓方陣遇到古羅馬軍團,哪個更厲害?
    本以為美女們都只喜歡些花花草草、搽脂抹粉、瘦身美食、微商網店類的東西的,原來真的是「中華兒女多奇志,不愛紅妝愛武裝」啊。其實這既是一個已經有答案的問題,又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古羅馬步兵基本裝備,中間為不同歷史時期的三種標槍成年兵:年齡最大,經驗最豐富。通常構成軍隊的後備隊。以傳統希臘重步兵姿態上陣,裝備長矛與盾。
  • 甘肅一村莊,村民個個都是棕頭髮藍眼睛,DNA檢測後發現了異常
    不過在甘肅的一個村莊裡,村民個個都是棕發碧眼,這又是為何呢?甘肅永昌縣生活著一群與眾不同的人,他們說著漢語,卻是棕發碧眼。意識到與其他中國人的區別後,當地很多人懷疑身上流著歐洲血統。近年來,許多人聽說了這一件奇事,紛紛來此觀看,而專家們同樣也想弄清楚這群祖祖輩輩生活在這裡的人,為何與中國人的特徵有所出入。
  • 我國境內有個「古羅馬村」,村民棕發藍眼,卻被歸為漢族,為何?
    各個地點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民風民俗,有著自己獨特的文化……但在甘肅永昌縣,卻存在著一個奇特的村落,這裡的人棕發藍眼,他們自從出生起就帶有西方的特徵,而這樣的村落在中國也只有這樣一座,那麼這奇特的村落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呢?
  • 甘肅「羅馬村」在哪裡,為何會被稱為「羅馬村」?看完這個你就知道了!
    這個歷史悠久的羅馬村,就位於甘肅的永昌縣,有個村子叫奇怪的名字,叫者來村,這個名字就已經夠奇怪了,但是還有一個更神奇的名字,叫「羅馬村」。 陳湯斬致支單于後,這些人也成了大漢的俘虜,被帶回內地的涼州,設置了驪靬縣,這些人時代繁衍,就是今天的羅馬村的歷史。
  • 古羅馬軍團的百夫長(Centurion)
    最近看了電影《百夫長》(Centurion)後,影片的內容不但加深了我對古羅馬歷史的理解,也讓我再次認真地閱讀了聖經中所有關於百夫長的章節。2010年拍攝的電影《百夫長》(Centurion) 有點血腥,記述的是羅馬帝國第九軍團在蘇格蘭的戰爭中被消滅(電影的場景只是對第9軍團結局歷史謎團的一個假設),百夫長帶領剩餘的7人逃亡回羅馬軍營的過程。
  • 我國甘肅一村村民棕發藍眼,喜歡牛的血腥味,有歐洲基因,從哪來?
    但是它的大熱並不是因為這個地方有什麼神奇的事情發生,而是因為在這土生土長的甘肅人卻有著相似於外國人的外貌。者來寨人為千百年前古羅馬人後代,為何在甘肅定居?翻閱《漢書》有所記載致支城之戰是在公元前36年,而後陳湯將羅馬戰俘帶回了西漢,為了便於管理和安排,便在在西漢涼州府設置了一個驪革千縣。而驪革千正是漢朝時期中國對古羅馬的稱呼,而這個縣的設置就是為了給這些羅馬戰俘一個生活的地方。
  • 冷兵器時代的最大主角——古羅馬士兵的防護裝備
    軍團士兵採用此種甲冑,用鐵環或銅環製造。公元前2世紀時,較為富有的軍團士兵身著極為沉重的鎖子甲,重約十五公斤,鎖子甲由於太重,羅馬帝國早期軍團士兵使用鎖子甲的現象逐漸減少。公元前1世紀中期又發明出一種新型的軍團士兵甲冑——連接板鎧甲。現在的名稱為補綴鎧甲,重約九公斤。各金屬甲片在內側用皮帶連在一起,在外側則由綁帶和搭扣連接。隨著盾牌的縮小,鉸接護肩也發展起來。
  • 甘肅河西赴粵推介冬春遊 拓大灣區市場
    甘肅河西走廊上的滑雪場(資料圖)甘肅河西五市旅遊聯盟 供圖中新網廣州12月22日電 (記者 程景偉)「冬春精彩之旅·壯美河西走廊」甘肅省河西五市冬春季文化旅遊推介會21日在廣州舉行,現場推介甘肅河西豐富獨特的自然景觀、博大精深的絲路文化、驚險刺激的山地滑雪
  • 品讀| 甘肅,真正的千面女郎!
    品讀 | 甘肅,真正的千面女郎!甘肅,真正的千面女郎!你美得寂寞,我卻見識了生命與自然的奔放。你美得純粹,我也領略了風景和花兒的極致模樣。你有來自羅馬的驪靬藍眼睛,你有西域東遷的裕固保安東鄉。你有早已迷失的彩陶大地灣,你有兩千年不斷的山丹軍馬場。你是貂蟬故裡,印著文成公主的車轍、足跡。
  • 警官親歷的古羅馬凱撒大帝及三王子靈魂附體事件(三)
    聲明:本平臺之所以轉載這部長篇真實紀實,旨在向大家證明,因果報應確實存在,六道輪迴的確不虛,肉體會死,靈魂不滅的真相。
  • 中國甘肅一邊遠山村,村民棕褐發,藍眼睛,專家直言:羅馬後裔
    在中國的土地上,大多數人都是黑髮黑眼睛黃皮膚,但偶爾也有一些不同,譬如曾經有一個村莊裡的人,他們的長相膚色都很不同,這個村子是甘肅永昌縣的者來村,這些人的長相跟中國人沒有任何關聯,但是他們確實都是說漢語的,所以就讓專家覺得很納悶,還專門前來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