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河裡的鴨子下河裡的鵝,一對對毛眼眼找哥哥……」聽著這憂傷而又沉眠的「信天遊」,我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和我有一樣的感覺。我感覺我仿佛就站在那一望無際的黃土高原,坎坷不平,漫長而又崎嶇的黃土路就在我的腳下延伸,我不知道它從哪兒來,又將通向何方……
「青水水的玻璃隔著窗子照,滿口口白牙對著哥哥笑……」不知道怎麼的,我突然固執地把它同那悲壯美麗的人生之路聯繫在了一起。這種聯想,就如同我第一次聽到「路遙」這個名字,路途遙遙,真使人感到空間的瞭遠蒼茫,以及生活的莊嚴和沉鬱。
一九四九年新中國成立以後的第二個月(12月3日),當西伯利亞的寒流向中國的北方,向黃土高原的千山萬嶺邁過來的時候,路遙就降生在陝西北部清澗縣石嘴驛鎮王家堡村的一個農民的家庭。當初誰也不會料想到,這個在窯洞中出生,在山溝裡長大的農家孩子,竟然在四十二年之後,以一部長篇小說摘取了當代中國最高文學大獎----茅盾文學獎的桂冠,而這部小說的名字叫做《平凡的世界》。
路遙的童年是失去歡樂而又悽苦的,他的青少年時代也是一段困難的日子。他曾經陷入飢餓的困惑,也曾經為能夠擁有兩個黑面饅頭而導致對生存的疑慮。他出生於土地,留戀土地,卻又不滿足於土地。他面對生存環境的選擇有過極度的憂患和躁動;憂鬱和孤獨,自尊和好學,以及帶有悲憤的激情,我們可以清晰地從他目光當中讀到;從他筆下流出的一行行文字當中尋覓到。我們幾乎可以作出這樣的判斷,是貧困的出生給作家路遙帶來了苦難的崇高感和尋求理想的奮爭精神;從而使他在最艱難的道路上,積極地進取人生。
端祥路遙的照片,讀他的自序,或者是一頭扎到他的作品當中去,我總覺得他在我心中的形象是深沉和嚴肅的。據說路遙喜歡在正午的陽光下,在空噹噹的院子裡一個人坐著,也喜歡在靜靜的月光下獨自散步,久久地凝視著深邃的夜空。作為黃土地的忠實兒子,作為平凡世界當中的一個普通人,路遙領略著生命旅途的滋味,同時也在執著追尋著文學的靈魂。
在縣城讀完中學以後的路遙,回到家鄉當了一個種莊稼的農民,他教過書,做過各種臨時性的工作。路遙與文學結下緣分是在七十年代初,就在延川縣的一家文藝小報上,他發表了第一首小詩,不久路遙就進入了延安大學中文系。大學畢業以後,路遙來到古城西安,成為《延河》雜誌的文學編輯,再往後他就成了一名專業作家。作家這個詞是令人羨慕和嚮往的,而在路遙的眼裡它卻是崇高而又普通的事業,路遙甚至這樣說:「作品在某種意義上不完全是智慧的產物,更主要是毅力和艱苦勞動的結果」。
路遙是在磨難中、在創造中品嘗生活的,他的目光始終停留在當代城鄉社會的現實而又平凡的事件當中。《雪中紅梅》《姐姐》《月夜》是他第一批出色的短篇小說;他的中篇《驚心動魄的一幕》一九八二年獲得了第一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接下來的又一部中篇小說《人生》是我們大家都十分熟悉的,一九八三年又榮登第二屆全國中篇小說優秀獎榜首;書中高加林、劉巧珍的命運悲劇,在社會上引起的巨大振動和共鳴,我想朋友們至今還記憶猶新吧!
從文學到電影,正當人們在討論探尋著高加林的命運歸宿的時候,路遙卻突然地把筆鋒一轉,他向更廣闊的時空領域,繼續挖掘著當代青年在城鄉環境兩級抉擇當中的價值取向。《在困難的日子裡》《黃葉在秋風中飄落》和《你怎麼也想不到》等等,都是這一時期的佳作;與此同時,路遙又開始了向長篇小說的過渡。
一九八三年的秋天,在這個紅葉和黃土地相互輝映的美麗季節,路遙回到了陝北,他要重新感受這塊貧瘠、蒼涼、深厚而又遼闊的土地,以及這塊土地上平凡人的生活。從窯洞的土炕到田間地頭,從集市場到古渡口,從煤井到小城,路遙在這片平凡人事件的平凡人當中流連忘返。他研究和作品有關的時代背景資料,潛心閱讀和分析中外文學巨著的結構框架和藝術手法。在兩年的醞釀和準備之後,路遙來到了銅川陳家山煤礦的一間小屋,走進《平凡的世界》,和他小說當中的人物生活在了一起。
讓我們來一起體會一下作家路遙創作的艱辛。在一九八六年夏天的一個夜晚,當月亮升上了東山之巔,路遙走出了那間破舊的茅屋,心情感到特別地舒暢。因為那篇長達百萬字的長篇《平凡的世界》就要在今天晚上完成了,他下意識地走下田野,當他從一片玉米地鑽出來的時候,才貿然發現剛來時踩過的玉米苗已經長到了齊腰高。路遙像孩子似的對天巋然慨嘆,好像一種被人囚禁後體能和精神上的釋放,又好像勝利者的狂呼吶喊。他奔向他的小屋,他的人像秋天一樣老了,他好像不認識自己了;好像所有的內臟被挖空了似的,什麼都沒了。他不僅淚水滂沱,而且泣不成聲了……
寫到這兒,我想大家一定能夠想像到當時的路遙,是怎樣孤獨地在稿紙上進行了一場不為人知的遠徵。而理解和明白了這一切的時候,當我們翻開路遙的《平凡的世界》,看到扉頁上的那兩行題記:「謹以此書,獻給我生活過的土地和歲月。」那麼我們的感受將會是深刻和難忘的。土地和普通人創造的故事,而後又成為書中的故事;當書中的故事,又會回到創造這些故事的人們中間,我想,這是一個多麼奇妙的世界啊!也是一份多麼有意義的工作啊!
路遙在經歷了一生當中一次光彩地跋涉之後,以一部《平凡的世界》告別青春的作品,向青春投去了深情的一瞥。這時我突然想起路遙在他的自序當中這樣說過:「我在十九歲的時候,心中夢想過這麼一個念頭,我這輩子一定要做一件大事情,而且一定要在四十歲之前」。路遙終於實現了他的心願,一九九一年長達百萬字的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領銜第三屆茅盾文學獎,直抵中國當代文壇的最高峰。
然而,享譽中國文壇的作家路遙,由於長期艱辛地創作使他積勞成疾,終因肝硬化、腹水,引起肝功能衰竭,於公元1992年11月17日早晨8時20分,在西安西京醫院停止了心臟的最後一次跳動。在他悲壯人生的最後一頁紙上,重重地劃了一個句號。此時距他坎坎坷坷的人生之路,剛剛走完第四十二個春秋,就這樣永遠離開了他所有的親朋好友,離開了他可愛的女兒---路茗茗,離開了他的父母弟妹;離開了他深深眷戀的那一片黃土地,離開了他所熱愛的文學事業……
可是,雖然路遙離我們而去了,但是我感覺無論從精神到情感,路遙依然那麼親近地和我們在一起。他那「初戀般的熱情和宗教般的意志」,精彩地完成了他短暫卻輝煌的人生歷程。他的作品給活著的人們,給千千萬萬的讀者提供著人生和藝術的啟迪與哲思,促進人們向上、向善的無窮動力。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大開幕式上的講話說到:路遙的墓碑上刻著「像牛一樣勞動,像土地一樣奉獻。」他就是這樣一個極為罕見的文學事業的奉獻者,用生命鑄造了文學的輝煌!
2018年12月18日,在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大會上,黨中央、國務院授予100名同志改革先鋒稱號,路遙以「鼓舞億萬農村青年投身改革開放的優秀作家」位列受表彰者之中。
27周年,路遙離開了我們,路遙不在我們身邊。
70周年,紀念路遙之誕辰,追憶路遙精神遺存。
為了更好地紀念路遙,懷念路遙,在此引用路遙精神的絕好寫照---「願生活的大樹萬古長青」與大家共勉!此時耳邊又迴響起了路遙小說《人生》電影裡的插曲,「雙扇扇的門來喲單扇扇的開,叫一聲哥哥你快回來……」
路遙:(1949年12月3日—1992年11月17日),本名王衛國,出生於陝北榆林清澗縣,中國當代作家,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人生》等。 曾任中國作家協會陝西分會黨組成員、副主席。
註: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美化版面用,侵權聯繫刪。
作者:王天秀,江蘇淮安人,淮安市當代寫作藝術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佳作》編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