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傳》:沒有什麼英雄主義,不過是看出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2021-01-09 筆尖兒愛寫作

羅曼·羅蘭《名人傳》包括三個人物傳記,分別是《貝多芬傳》、《米開朗基羅傳》、《託爾斯泰傳》。

結合羅曼·羅蘭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品《約翰·克裡斯託夫》,更能理解《貝多芬傳》講的內容。可以說約翰·克裡斯託夫基本上以貝多芬為原型,加以作者自己的想法和理解而創作的文學作品。

理解託爾斯泰的一生,要讀一讀作品《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託爾斯泰的思想融入到他的文學作品中,甚至包括他所塑造的人物是以客觀現實中的人為基底。

米開朗基羅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塑家、建築師,繪畫家和詩人,他的代表作品:《創世紀》、《大衛》、《奴隸》、《摩西》、《西斯庭教堂天頂畫》,早已成為不朽之作。

《名人傳》講的是這三個「天賦異稟」的人,羅曼·羅蘭客觀地描述他們的人生。

天才的一生閃耀著五彩光芒,同時也充滿著痛苦與艱辛,其實他們不是我們想像中那樣,過著舒適、閒暇、愜意的生活,而是他們的生活充滿著飢餓、痛苦,與無休止地勞動。

細想一下,這不就是我們平凡人的一生?可能他們的人生遭遇,還不如我們。今天通過《名人傳》,讓我們從「名人」身上體會他們的人生,正如羅曼·羅蘭所說「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看出世界的本來面目並仍去愛它。」

01

一心向善,愛自由高於一切。就是為了御座,也絕不背叛真理。——貝多芬(1792年手冊)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矮小粗壯,骨架結實。他於1770年12月16日生于波恩。父親是個沒有才華、酗酒的男高音歌手。母親是女傭,她是一個廚師的女兒,第一次嫁給一個男僕,喪夫後改嫁貝多芬的父親。

貝多芬4歲時被父親用暴力強迫學習音樂,試圖把他培養成神童。不負父親的期望,苦難的貝多芬11歲時進了歌劇院,13歲時當了管風琴手,1786年他失去母親,17歲時成為一家之主,擔負起家庭經濟的重任。

悲慘的童年經歷並沒有給貝多芬留下不好的印象,更令人觸動的是他的耳朵出現了問題。

1796年到1800年,他的耳朵晝夜不停地嗡嗡響,重聽問題嚴重起來。貝多芬不想讓人知道他耳朵的情況,仍然堅持音樂演奏和指揮,直到一場演奏會,貝多芬的指揮造成尷尬的局面。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約1819年開始,貝多芬聽力完全喪失。

喪失聽力,對一個音樂節來說無比殘酷,它對貝多芬的人生是致命的一擊。可是貝多芬沒有屈服,他心中還懷有希望。

這在他的作品中有所體現,同一時期的作品,有第十三號《悲愴奏鳴曲》(1799年),也有歡快的《七重奏》(1799年),清澈的《第一交響曲》等。

殘酷的現實並沒有打敗貝多芬,他在讓心靈習慣痛苦。不僅肉體上的苦痛,精神上給他帶來打擊的是愛情的欺騙。戀愛兩年後,他愛的女子嫁給加倫貝格伯爵,這對貝多芬又是毀滅性打擊。

折磨、痛苦、殘忍、絕望,令貝多芬幾乎失去生命,可他那堅強的性格不會向命運屈服,他又在音樂上創作出不朽的傑作:《葬禮進行曲》的《奏鳴曲》(作品第二十六號)、《月光曲》的《幻想曲》(作品第二十七號)等都是他在1802年所寫的偉大作品。

貝多芬的悲慘人生遭遇告訴我們,面對不堪的命運,我們應選擇心懷希望,執著地勇敢面對。

比起貝多芬,我們大多數人的人生是幸運的,可有時我們還在糾結在雞皮蒜皮的小事情之中。

在如此悲慘境遇下,貝多芬依然堅持創作,聾了不算什麼,憑著對音樂的感知,他仍能創作出傑作。失去愛情也不算什麼,至少活著能創造價值。

對於我們,又何談藉口,何談抱怨呢?

02

《米開朗基羅傳》,貝多芬分別用三個篇章,五個小標題來敘述。從標題構成及內容來看,我們可以基本了解米開朗基羅的一生。

上篇《鬥爭》分三個小標題:力量、在崩裂的力、絕望。

1475年3月6日,米開朗基羅·博納羅蒂出生於卡森蒂諾的卡普雷塞。他出生後被送給一個石匠的妻子餵養,所以他開玩笑說:「他當雕塑家的志向源於這石匠妻子的乳汁。」

他去學習,據說老師嫉妒米開朗基羅,一年時間師徒分道揚鑣。同時,米開朗基羅被自己的才華所折磨,樹立仇敵,備受嫉妒,悲哀和糾結成為他一生的主旋律。

他糾結,他痛苦,在於他是一個「事必躬親」的人,什麼事情都要自己單槍匹馬地去幹。他想幹的事情有許多,但對雕塑來說,這是一件需要耗費精力與時間的工作,米開朗基羅被承諾壓著,他焦慮、愁苦,與絕望。

米開朗基羅·博納羅蒂

羅曼·羅蘭這樣評價米開朗基羅:「直到他生命的最後一刻,他都不得不同嫉妒與仇恨進行鬥爭。」

這是天才米開朗基羅的一生,他在糾結與痛苦中度過。儘管他的才華已經超越他人許多,但他仍免不了受到權貴的驅使,受到嫉妒的困擾,與仇敵不斷鬥爭。

他一邊施展才華,雕塑、繪畫作品,一邊迫於生活的壓力左思右想,受其困擾。這是矛盾的一生,也是平凡又偉大的一生。

我們又何曾不似米開朗基羅一樣,因職場上的人際關系所苦惱,疲於應對家庭中婆媳關係、親子關係,迫於經濟壓力做著不喜歡的工作等等。

我們也始終處在一種糾結與痛苦的狀態中,甚至感覺到無法從中抽身。這個「結」該怎麼破?

我們應從向外尋求探索轉到向內修養身心,不在乎外界的評價,做事情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尋求內心的寧靜和平和,修身養性,做好自己。

03

帕斯卡爾的名言:「人只不過是一根蘆葦,是大自然中最脆弱的,但那是一根有思想的蘆葦,我們全部的尊嚴都包含在思想之中,讓我們好好地去思考吧,這就是道德的真諦。」

縱觀列夫·託爾斯泰的一生,他的身世是悲慘的,他的長相其貌不揚,他不停的思想,並不斷的否定自己的思想,再提出更「前衛」的思想。

託爾斯泰不滿兩周歲時,母親去世,九歲時失去父親。他在五歲時,第一次感受到「人生並非一種享樂,而是一種沉重的勞作。」

他長得像猢猻一樣醜陋,臉又長又厚又粗獷,兩隻小眼睛深陷在眼眶裡,鼻子寬闊,嘴唇厚,耳朵大。他曾因長相而絕望,但他是一個有思想的人,「絕對的真誠」救了他。

託爾斯泰的作品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同時我們在他的作品中也看到作者自己的影子,他將自己的所思所想都融合在作品中。

列夫·託爾斯泰

比如《戰爭與和平》中的皮埃爾,他總是在想,總是在尋找活著意義,皮埃爾想的勁頭就像託爾斯泰一樣,尋找更好的思想解救現實生活。

比如《安娜·卡列尼娜》中列文,活脫是託爾斯泰自己。列文和吉娣的鄉村愛情生活,就像託爾斯泰和他「作家的夫人」的生活,仿佛就是他的真實寫照。

「思想」是託爾斯泰的人生主題,他在作品中思考,他在閒暇時思考,他在忙碌時思考,他無時無刻不在思考。他的思考建立在俄國歷史和現實基礎上,所以列寧評價他:「俄國革命的鏡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現實主義」的「天才藝術家」。

從一個「天才藝術家」身上,我們可以學習這種「思想」的生活方式。我們要做一根有思想的蘆葦。

我們不應像「行走的軀殼」一樣,遇到事情得過且過,不願思考上進,那我們的人生還有何意義呢?

做一個有思想、真實、坦誠的人,是生而為人的基底。外表美醜、原生家庭等客觀因素,並不是決定人生價值的主要條件,而「思想」才是。我們評價一個人的偉大,並不在乎他的長相,他的身世,而更多的在於他的思想,他對社會做出的貢獻。

有時候想想我們工作、生活的意義,感覺周而復始,枯燥無味,可是如果我們從能夠幫助到他人的角度出發,我們就會感覺高興,就會覺得生活有意義。

做一個有思想的人,進而做一個有貢獻的人,實現自我人生價值。這是我們從《託爾斯泰傳》中學到的。

相關焦點

  • 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人人都嚮往完美的生活,卻總是遭受著生活的毒打。生活中有哪些我們不想承認的殘酷真相呢?01小A最近很苦惱,因為工作總是感覺累,父親生病住院,女朋友也跟他提出分手。他在痛苦什麼?即使是受到疫情影響,還是有客戶不斷找他們合作,下面的員工福利沒有削減,流動性小。生意就像滾雪球一樣越做越大。對沒資源的人來說,攢錢才是改變命運的關鍵,創業不是。
  • 這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人生太複雜,太寬廣,如果沒有一顆悲憫心,沒有一點所謂的生命的頑強,在人生面前基本上是要敗下陣來。——《人生海海》這周抽空讀了這本豆瓣2019年度中國文學小說榜第一的著作,《人生海海》。在這樣大的打擊下,他並沒有消沉,而是用自己的醫術,過著快活的生活。他樂於幫助村民,村子裡有什麼事,大家都會去問上校,上校也總會給大家合適的答案,正當大家都認為生活將平穩的進行下去時,文化大革命爆發了,上校的人生再一次出現了「落」。一個經歷過戰場上生死的英雄人物,天不怕地不怕的鐵骨錚錚的漢子,最後卻敗落在一群小屁孩手上。
  • 認識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肖申克的救贖》
    這部電影講述了主人公被他人冤枉入獄,但主人公並沒有像大多數受冤入獄的人一樣,產生悲憤絕望,甚至仇恨社會與自我毀滅的心態。與此相反的是,主人公靠著自己的努力,戰勝了一切,粉碎了一切,並最後掌握並改變了自己的命運。這部電影是很多人的心靈雞湯,有很多人會在自己孤單絕望的時候去重溫一遍這部電影獲得心靈的救贖。這樣積極向上的精神內核是一部優秀的電影必備的元素之一。
  • 《神秘博士 第四季》世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演技不差但也沒有特色。第四季Donna長的最胖年齡最大,卻是演的最出色的一位。喜劇演員的出身使本季增添了許多歡樂氣氛,感覺Doctor和她在一起最開心。演員本身和DTT一樣都擁有不凡的人格魅力,感覺DTT和她一起拍戲,演技都發揮的更好了。
  • 《麥路人》依然熱愛生活
    苦難的人哪有那麼多反轉逆襲,不過是一邊受苦,一邊感受身邊的小小溫暖,一邊繼續生活。「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識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by 羅曼·羅蘭
  • 麥家《人生海海》:認清生活後,依然熱愛生活,學會與自己和解
    羅曼羅蘭曾說過,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麥家所表達的《人生海海》的寓意和羅曼羅蘭的觀點非常契合,人生確實是這樣,就像大海一樣起伏不定,會有無數種的可能出現,但我們要敢於正視生活原本的樣貌,努力地去熱愛生活。
  • 《我們與惡的距離》告訴我們,看清生活的真相後要依然熱愛生活
    而在法律面前,儘管李曉明殺人的證據確鑿,可是法院還沒有宣判,他就不是罪犯,只是嫌疑人,還享有人權,他的辯護律師就要履行職責全力以赴為他作辯護,在合法的範圍內爭取最輕的處罰。就像為受害方辯護的律師全力以赴為自己的當事人辯護一樣。好丈夫好爸爸、在生活中是一個善良者的王赦基於職業道德和內心的追求,竭盡所能為李曉明辯護,為他爭取不判死刑,同時還為另一個性侵併殺害女童的人陳森爭取不判死刑。
  • 《西瓜》知道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在看似平凡的人、平淡的生活中潛藏著一股撼天動地的強大的內在力量,是知道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是向死而生,是弗弗西斯的轉身,是看似普通平凡的人認真、熱情、堅信地生活著,是努力地掙扎著活出個人形,是在眼淚與歡笑中迎接每一天的朝升暮落。
  • 伊朗高分溫情電影《小鞋子》,願你看清生活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這部電影已經把喵喵看哭了很多遍了,不得不說這真的是一部部真摯動人的好電影,一部流淌著生活味道的好電影,一部每看必哭的好電影。 《小鞋子》這部電影的電影環節沒有激烈的衝突,也沒有特別強烈的煽情環節,只有平淡地敘述,只有善良的人性
  • 來加拿大留學是一種英雄主義,即使看清真相也依然熱愛
    作為學校宿舍協管之一,孫懷遠笑著說,「真的對半夜火警有了極強的應對經驗,首先要判斷是什麼原因響了火警,理由甚至奇葩到開party喝醉的學生打開了滅火器,還是沒生活常識的同學把宿舍微波爐炸了,真的沒見過國內有人這麼「作」過」,但是對於他來說,更學會了如何在警報面前,判斷原因,採取行動,並保護自己和同學。
  • 《我的團長我的團》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生活真相依舊熱愛生活!
    我不喜歡這樣過於慢節奏的、絮絮叨叨的氛圍,而且人物一開始就會讓人感覺絕望,他們處於潮溼、陰暗、骯髒的環境,他們說自己是蝨蟲,是炮灰,從沒有活好的信心……直到他們遇到了假團長——「死啦死啦」龍文章,只要他出現那刻,生活才有了一絲的光亮,他帶領著殘破不堪的全團,靠堅強的意志、果斷的行動,頑強的生存了下來。
  • 《美麗人生》:願你歷經苦難,依然熱愛生活
    羅曼 · 羅蘭曾說:「世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就算生活在集中營裡,即便隨時面臨死亡與危險,圭多在面對兒子的時候,臉上永遠掛著堅毅而溫暖的笑容,他始終相信,這是一場規則嚴厲的遊戲,黑暗終將過去,最後的勝利終會抵達。他精心編繪的謊言,不僅僅是對喬舒亞幼小心靈的守護,更是給自己的一份勇氣。
  • 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真相之後依然熱愛
    如今生活在都市中的人們,時常生活在困擾當中,他們因為生活的壓力而焦慮,因為內心的敏感而迷茫,又因為對選擇的不盡如人意而遺憾,不僅如此,他們還害怕被同齡人碾壓,害怕被時代拋棄……通常人們管這叫做都市症候群。 是的,我們每天就是這樣世俗的生活著,人生乏味、人生瑣碎。
  • 張含韻:真正的英雄是知道生活的真相,依然熱愛生命
    不過,出人意料的是,與肯定相伴而來的,卻是越來越多的質疑。事情是從三公分組開始的。不知道你們有沒有注意到,張雨綺不止一次地cue張含韻,說她很可愛也很有實力。甚至因為擔心她會被淘汰,主動幫她爭取機會。伊能靜看到她,就像看自家女兒,一臉慈母笑。
  • 戲劇推薦丨看清生活的本質 依然熱愛
    對於生活,我們總是充滿了希望、幻想。也許常常有人對我們說幻想總是美好的,認清現實。羅曼羅蘭曾經說過一句話: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就是在看清了生活的本質以後還依然熱愛它。其實看清生活的本質並不難,但是關鍵是當你看清了生活的本質後,如何找尋到意義,並在內心深處接納它。
  • 臺灣90後這碗毒雞湯火了!治癒14萬人,每句都讓你欲罷不能.自嘲不是因為消極,而是認清生活真相後依然熱愛
    「我們的生活有多需要療愈,就代表我們過得有多悲慘。」這些插畫和文案,都出自一個叫「消極男子」的臺灣90後。有一個網友留言:「一個人心底要多溫暖、多熱愛生活,才會不斷拿自己的消極情緒,來逗大家開心啊。」後面配了一個心疼哭的表情。畫畫讓消極男子走出抑鬱的陰影,重新找回對世界和人的信任,他的畫風也開始轉變,出現了傳遞正能量的作品。
  • 認清生活的真諦,依然熱愛生活——《二重生活》
    但男鄰居認為是女人的跟蹤破壞了她原本平靜的生活。令人驚訝的是,當兩人在這裡爭論時,情節突然發生了變化--因為喝過酒,他們說話的時候幾乎生活得很和諧。直到女兒的信息從手機裡傳來,男鄰居突然醒過來,及時停了下來。最後,不管女主人做了什麼解釋,男鄰居都不同意她把自己的故事寫進報紙,於是女主人的跟蹤觀察計劃被暫停。
  • 願我們認清生活的真相後,還依然熱愛它
    《小情歌》、《喜歡寂寞》、《無與倫比的美麗》、《你在煩惱什麼》等眾多金曲,並成為了臺灣第一個登上臺北小巨蛋開演唱會的獨立音樂團體。2016年,蘇打綠的專輯《冬未了》橫掃金曲獎,然後突然宣布休團3年。巔峰期突然按下暫停鍵,很多人不解,只有他們自己知道,樂團到達高峰後已經遇到瓶頸,需要停一停,等一等自己的靈魂。
  • 中考必考名著:《名人傳》考點梳理及練習題匯總!
    不過這時貝多芬正處於創作的極盛時期,對一切都無所顧慮。他受到了世人矚目,與光榮接踵而來的是最悲慘的時期:經濟困窘,親朋好友一個個死亡離散,耳朵也已全聾,和人們的交流只能在紙上進行。面對生活苦難,似乎沒有什麼能使貝多芬屈服,他以自己的創作風格扭轉了維也納當時輕浮的作風。1827年3月26日,貝多芬在風雪交加的日子咽下了最後一口氣。
  • 妖貓傳告訴我們生活需要一個支點
    陰險狡詐的知府凌退思為了得到武林秘笈,不惜把女兒活活釘死在棺材中,以毒死深愛其女凌霜華的大俠丁典,這個故事中的三個人設與《妖貓傳》何其相似:李隆基就是凌退思,楊玉環就是凌霜華,白龍則是丁典,只是人物之間的關係有些變化罷了。        但是,如果看了《妖貓傳》,只是為了人性或權力的陰暗和歹毒而嘆惋,那顯然也並非陳凱歌導演的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