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惡的距離》告訴我們,看清生活的真相後要依然熱愛生活

2021-01-08 清淺之說

文|吳清淺

《我們與惡的距離》吳慷仁飾演的王赦是個律師,該劇一開始就是王赦積極為無差別殺人犯李曉明辯護。對於他的做法很多人難以理解,為此有人在網上罵他,有人衝到他面前罵他,甚至還有人扔他雞蛋、潑他糞便……

大眾的這些舉動也屬正常。因為大眾更多的是站在道義的角度去評判一個人該不該死,李曉明殺了人,還殺了不止一個,所以大眾覺得他該死。而在法律面前,儘管李曉明殺人的證據確鑿,可是法院還沒有宣判,他就不是罪犯,只是嫌疑人,還享有人權,他的辯護律師就要履行職責全力以赴為他作辯護,在合法的範圍內爭取最輕的處罰。就像為受害方辯護的律師全力以赴為自己的當事人辯護一樣。

好丈夫好爸爸、在生活中是一個善良者的王赦基於職業道德和內心的追求,竭盡所能為李曉明辯護,為他爭取不判死刑,同時還為另一個性侵併殺害女童的人陳森爭取不判死刑。這樣的行為不僅大眾不理解,就連他的妻子也不理解。

王赦到底是在追求什麼?為什麼要這麼做?一方面,作為一名律師,他始終在維護民主法治,他認為在民主法治面前,人都是平等的,哪怕這個人殺了人,他也享有人權,任何人都不得剝奪,且民主法治是用來維護人權的,不是用來討好人民、討好媒體的,不能因人民、媒體的導向而屈服。另一方面,如果沒有找出李曉明的殺人動機,深挖背後的原因,那麼殺了李曉明後,世上還會再有李曉明。

只可惜,李曉明至死都不肯開口他殺人的動機。在陳森那裡,王赦也沒有找到他作惡的原因。但接觸過無數類似案件以及自己的經歷告訴他,這些作惡者背後展現著各類深層次社會問題,這些問題不是他一個律師可以解決的,也不是某個部門可以解決的,更不是一時可以解決的。他自己知道個人的力量很微弱,但還是在為他所認為的公平正義努力著,同是期盼著更多力量加入他的行動,且持之以行,唯有這樣才能遏制李曉明等的出現。

作為一個非法律行業從業者,我跟劇裡的大眾以及現實中的大眾一樣,對殺了人、作了惡的人我也會站在道德的維度去評判這個人該死。儘管法律層面的規則是,只有法院判了這個人有罪,他才有罪,判了這個人死刑,他才會被執行死刑,在法院沒有判決前,任何人都不能站在別的層面上去判定這個人有沒有罪,該不該死。

我沒有認真研究過法律,我對律師眼中的人權也沒有太多的理解,或許我的表述並不準確或者說妥當。我只想說不管是劇裡的李曉明,還是最近上熱搜的殺害百香果女童的嫌疑人楊光毅,從道德的層面講,我始終認為他們都是有罪的人,如果讓這樣的人活在人間,通過坐牢抵換被他們殺害過的人命,那麼就是對死者的不公。

當然,這世上沒有絕對的公平公正。或許也正是沒有絕對的公平公正,所以才會引生出這麼多的悲劇或者說令人髮指的事來。

或許李曉明、楊光毅等,他們並非天生就是惡人,是社會的種種不良現象把他們變成了殺人犯、強姦犯。比如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種種機制的不健全,各類與文明存在較大差距的所謂「流行」觀點、「大眾觀點」(譬如,收入的多少是評價人成功與否的標準;譬如,你嫁了個雖不愛但有錢的人,會有人向你投來羨慕嫉妒的眼光,如果嫁了個雖相愛但經濟條件一般甚至窮的人,會說有人說你傻;譬如,不背著個名牌包或穿件名牌衣服或戴個名牌表,會被人笑寒磣……)。

當圍繞著人的一切都以財富的多寡作為劃分三六九等的依據時,而百分之八十甚至更多的財富掌握在百分之二十或者更少的人手上,而只有百分之二十甚至更少的財富在百分之八十甚至更多的人那裡分配,於是圍繞著金錢或需要有足夠金錢才能掌握的東西(比如戀愛、結婚、房子),就會有人鋌而走險,置法律、道德而不顧,通過一切手段去獲取他們想要但通過正常手段又要不來的東西,甚至直接欺負比他們還要弱小的人以此獲取心靈的慰藉。

在我們生活的現實社會裡,並不是每個時候每個角落都能像金庸等武俠小說家筆下的武俠世界那樣,作惡者終將遭受報應,這是從作者到讀者到每一個正常人都期盼的。但武俠世界又有一點跟現實是何等相似——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而江湖的存在同樣是在有著仁義禮智信的同時,也有著各種不好的事情,比如殺人、暴力、搶劫、性侵等等。

所以說武俠小說是藝術——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作為現實生活中的一員,我們要好好地活著,太需要充分執行法國作家羅曼羅蘭名言——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在看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是的,我們所處的世界不是一個絕對公平的世界,有太多的不平事,如果我們做個懦夫,而不是戰士,只會被生活打敗,成為李曉明、楊光毅等作惡者的攻擊對象,唯有我們足夠強大,才能免受禍害,且還能保護弱者免受禍害,甚至最終實現公平正義。

所以,儘管我不理解王赦所追求的人權,也不理解為什麼要設立給作惡者辯護這樣的環節,但王赦所追求的根源深挖、遏制犯罪的做法我是支持的。當我們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後,在一邊熱愛生活的同時,要始終站在正義的一方,團結起來,努力讓我們的社會往公平公正發展,只有這樣我們的生活才會更美好。

本文由清淺之說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相關焦點

  •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零
    2019年豆瓣高分華語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由HBO和臺灣公視聯合推出,緊湊現實的劇情,引發觀眾熱烈討論。短短十集,圍繞一場無差別殺人案,揭開人性的遮羞布。劇中並沒有告訴我們答案,卻用最平靜的講述方式給我們最強烈的心靈衝擊。即使李曉明被執行死刑,受害人家屬無法挽回的痛苦依然縈繞心頭,他們選擇將情緒發洩在李曉明的家屬身上,有宋喬安利用職務之便跟蹤李大芝曝光他們的居住地,也有家屬圍著李大芝扔雞蛋和垃圾,更不用提其他追著話題曝光他們的媒體和竊竊私語的網民。
  • 曾春亮告訴我們,《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
    曾春亮告訴我們,《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 震驚全國的殺人逃犯曾春亮落網了,很多人都鬆了一口氣。 看到在網上有採訪他的家人,他弟弟說,他們也想知道他為什麼要殺人。這種情況讓我立馬就想到了曾經看過的一部電視劇,叫《我們與惡的距離》。
  • 伊朗高分溫情電影《小鞋子》,願你看清生活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這部電影已經把喵喵看哭了很多遍了,不得不說這真的是一部部真摯動人的好電影,一部流淌著生活味道的好電影,一部每看必哭的好電影。哥哥疼愛妹妹,聰明,溫暖,懂事,體恤父母對生活的不容易,妹妹溫柔可愛,小小年紀就擔當了許多家務,這裡喵喵是很佩服的,因為喵喵也是從小農村長大,很多家裡農活,一個小女孩是幹不了的,很多時候都會求教長輩,但是妹妹卻能把每一件家務都完成的很好,她看到自己那雙丟失的鞋子之後,本想向同學要回鞋子,但在發現同學爸爸是盲人之後,便轉頭回家,在這個情節裡,沒有一句臺詞,只是妹妹的眼神與轉頭走回家,就讓喵喵看到了她的善良與貼心
  • 《西瓜》知道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在看似平凡的人、平淡的生活中潛藏著一股撼天動地的強大的內在力量,是知道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是向死而生,是弗弗西斯的轉身,是看似普通平凡的人認真、熱情、堅信地生活著,是努力地掙扎著活出個人形,是在眼淚與歡笑中迎接每一天的朝升暮落。
  • 我們與惡沒有距離
    《我們與惡的距離》討論的也是一樁無差別殺人案件,犯罪嫌疑人李曉明在電影院隨機殺人,9死21人傷,證據確鑿,動機不明。 無差別殺人案件發生後,除了憤怒,恐懼,傷心之外我們還能做什麼?這就是這部劇要探討的內容。
  • 《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與惡其實沒有距離
    尤其在現代社會裡,「不安感」和「疏離感」愈發普遍,如果依然對此處於無意識狀態或堅持拒絕了解,那麼「惡」就將變得愈發不可理喻,我們也將完全被動地面對「惡」的隨機發生。正如片中News哥所說的,《與惡》要的是「同理心「,而不是對善惡問題的「去脈絡化「的隨意審判,因為當你能夠從對方的立場出發去感同身受的時候,就會發現故事從來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便會知道善與惡、好與壞、正義與不義等等二元對立都只是對這個世界的過度簡化。我們與惡的距離,就在於是聲討惡人,還是聲討惡。
  • 我們與惡的距離
    因為你比較勇敢《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評分9.5,今年到目前為止,評分最高的華語電視劇。故事以社會真實案件為創作背景,通過一起無差別殺人案,關注案發後每個家庭、每一個人所面臨的的選擇與處境。這部劇將社會問題切實呈現,讓我們直面人性的同時,也看到了自己在故事裡的人物原型。
  • 戲劇推薦丨看清生活的本質 依然熱愛
    對於生活,我們總是充滿了希望、幻想。也許常常有人對我們說幻想總是美好的,認清現實。羅曼羅蘭曾經說過一句話: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就是在看清了生活的本質以後還依然熱愛它。其實看清生活的本質並不難,但是關鍵是當你看清了生活的本質後,如何找尋到意義,並在內心深處接納它。
  •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
    最近,大熱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就深入探討了人性。 巨大的內疚令他們隱姓埋名,躲在偏遠地區,幹一些苦工勉強維持生活。母親推著沉重的板車,語氣如死般平靜: 「全天下沒有一個爸爸媽媽,要花個二十年,去養一個殺人犯。」
  • 《我們與惡的距離》
    在《我們與惡的距離》中講述了一起無差別殺人案的嫌犯是一個叫李曉明的學生,他在電影院殺害了9人,以及21人受傷。最高法院和人民群眾對待這件事情的態度都是死刑。但偏偏他的律師王赫卻認為要挖掘這件事情發生的土壤,弄清楚到底是什麼導致他下此狠手。同時影片也在引導我們思考到底什麼才是惡?我們和惡的距離是多遠?實施傷害的動作停止後,傷害真的就停止了嗎?
  • 願我們認清生活的真相後,還依然熱愛它
    巔峰期突然按下暫停鍵,很多人不解,只有他們自己知道,樂團到達高峰後已經遇到瓶頸,需要停一停,等一等自己的靈魂。成員們各自有了自己的生活,結婚讀書生小孩。而吳青峰放下了創作,把自己關在家裡聽歌,看書:卡夫卡,村上春樹,有時候,一看就是十幾個小時。
  • 認識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肖申克的救贖》
    《肖申克的救贖》教給我們如何在逆境中如何堅持,有朝一日打碎枷鎖,完成自救。There is only one heroism in the world: to see the world as it is and to love it.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識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 《我們與惡的距離》其實與我們與善的距離一樣遠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一釐米,一米,一公裡?其實我相信多數人都沒辦法給出一個精確的可量化的公式。其實,仔細想了又想,筆者突然意識到,我們與惡的距離其實與善的距離是等長的。極惡與極善王涉被噴糞的這一段令人印象深刻,即便劇情彼時尚未展開,但是實際上,我們知道,這一定是一件罪大惡極的事情,因此,召喚來民眾最憤怒的聲討。
  • ​我們與惡的距離
    因為你比較勇敢《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評分9.5,今年到目前為止,評分最高的華語電視劇。故事以社會真實案件為創作背景,通過一起無差別殺人案,關注案發後每個家庭、每一個人所面臨的的選擇與處境。在線下,我們能夠目睹故事本身,我們也可以有所作為,從喉腔到嘴唇,發聲只需要1秒,說話只需要1分。李勝利夜店事件、鄭俊英群聊事件、街頭打人事件與新聞中曝光的等等惡性頻發事件。這些生活中的惡,你以為離我們很遠,但你不知道你哪一次敲擊鍵盤、開口發聲的「有心之言」,讓你站在了惡的身旁,沒有距離。
  • 我們與惡的距離:人的心是無底洞,該怎麼洞察?
    高分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首輪播出時間距今已有三個多月,當時該劇引起了不少自媒體、社交平臺的關注,對此感興趣的觀眾早就費盡心思找渠道觀看。在高口碑的鋪墊下,6月24日《我們與惡的距離》在騰訊視頻首播,身邊討論這部劇的朋友更多了,它的確是一部值得探討的現實題材劇。
  • 走心好劇 | 我們與惡的距離
    這部劇的名字叫《我們與惡的距離》,善與惡難道又有明確的分界線嗎?這世上有誰又能做到絕對的善或絕對的惡呢?我們的想法,我們的行為,不過是在善與惡之間來回擺動罷了。而一個人能做的,最多不過是儘量讓自己的行為遠離惡,一心向善罷了。但即便如此,很多時候我們也會由於看事情的角度太過片面等種種原因,對某一部分人造成了傷害而不自知。另外,劇的英文名叫The World Between Us,直譯過來就是我們之間的世界。很多時候我們對於他人的憤怒和對事情的憤恨、偏見、誤解,都源於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人心的距離,僅一句話之遙
    努力想把自己藏起來,想遠離公眾視線的李大芝,平靜生活卻依然遙不可及。小編想重點來聊一下這部劇裡我最喜歡的一個人物:法扶人權律師——王赦這個世界從來不是非黑即白,《我們與惡的距離》裡除了真正的加害者李曉明外,都是這世上最可愛而平凡的無辜者,李曉明所行之惡像一個黑洞,吞噬著這些人的生活與人生,我們站在上帝的視角,自然覺得加害者家屬不應受到這樣的對待,但若在我們身邊
  • 「鍵盤俠」與你的距離——來看看《我們與惡的距離》
    在文章開始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劇。——土豆老阿姨一、《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與惡的距離》劇照最近看了一部臺灣的電視連續劇《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劇一改臺灣娛樂至上的電視劇風格,深層次的探討「到底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這一問題,是不可多得的一部好劇。
  • 《都挺好》後看什麼?豆瓣9.4分!賈靜雯一滴眼淚讓《我們與惡的距離...
    《都挺好》後劇荒了嗎?近日,根據真實案件改編成的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上映,在網絡上引發熱議。年度好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直擊人性、直面現實、劇情緊湊、角度獨特,實至名歸的豆瓣高分劇,瘋狂吹爆!故事根據真實社會事件改編。兩年前,臺灣發生了一件轟動社會的劇院謀殺案,李曉明開槍隨機掃射,造成九死二十一傷。
  • 我們與人的距離——《我們與惡的距離》觀後感
    那輿論呢,它看似是我們了解和感知這個世界的重要手段,但如果將它和犯罪聯繫在一起,它的邪惡程度恐怕遠在犯罪之上。刑法中包含的原則之一是罪責自負原則,它是指由犯罪者本人承擔刑事責任而不株及他人。但這部作品揭示了一個真相:犯罪者的家人真的能不受牽連而正常的生活嗎?不能,因為輿論。一個優秀的、客觀的媒體會幫助人們正視一個事件,但不能否認的是這世上存在的並不都是這樣的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