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大門不能出的假期,我期待已久的Cats終於出資源了。這個令人壓抑的鼠年春節,這部《貓》簡直給我帶來了莫大的快樂。我覺得老鼠看了這部《貓》都能笑一整年,對貓的恐懼都要被治好了。
根據Box Offic Mojo的數據,這部電影拍攝成本九千五百萬美元,全球票房只有六千五百萬。迪士尼上一年賠了錢的《胡桃夾子》成本一億兩千萬美元,全球票房也有一億七千多萬。環球這次會血虧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以下影評涉及劇透——其實真的沒什麼好透】
1.亂七八糟的敘事
韋伯的原版音樂劇本身情節就很簡單,因為它是根據一本面向兒童的詩集改編的。音樂劇的開場,舞臺上扮演貓的演員直接和觀眾對話,展開Jellicle Ball的背景,接下來各種性格的貓輪番登場,介紹自己或者被別人介紹,直到最後魅力貓的Memory把情緒推向高潮。劇情本身的戲劇衝突並不強,Macavity這個反派引出的危機也被魔術貓輕易化解。
簡單的劇情要搬上大屏幕需要做改動是可以理解的。在電影版裡,導演增加了小白貓Victoria的戲份,讓觀眾通過她這個「外來者」視角來了解Jellicle Cats的世界。開場情節推進很快,和劇版很相似,介紹了Jellicle Ball,然後各種貓輪番登場——這些貓和劇版的差異,很多人都吐槽過了,不再詳細做對比。
但是電影進行到一半,Judi Dench扮演的長老貓登場,又介紹了一遍Jellicle Ball,場景轉換到一個室內的舞廳,這才宣告了Jellicle Ball的正式開始,讓人不由得要問——之前那幾段都是在幹啥?
不僅如此,Tom Hooper讓Victoria作為主視角人物演了幾乎一整部電影,到結尾魅力貓升天之後,Judi Dench突然打破第四面牆,對著觀眾講起了貓的特點,諄諄教誨cats are not dogs。剎那間我還以為自己在看兒童節目,主持人在結尾問「小朋友們我們今天學了些什麼呀」。堂堂奧斯卡最佳導演,連首尾呼應都做不到,是最後幾頁劇本被家裡的狗啃了嗎?
更讓人崩潰的是Jellicle Cats的涵義。Jellicle是原作詩人T. S. Eliot自創的詞,原本是小朋友模仿大人說dear little cats而產生的可愛口誤,在劇版裡所有這些性格各異的貓都是Jellicle Cats。但在電影裡,因為Victoria這個「外來者」的存在,Jellicle Cats的定義就需要邊界了,因為她登場的時候明顯不知道什麼是Jellicle Cats,她自己也(還)不是其中一員。直到結尾Judi Dench對著觀眾唱完那首歌,才轉向Victoria說你們都是Jellicle Cats - dear little cats。我不禁又要問那Munkustrap前面跟Victoria說了半天是說啥呢?
2.令人迷惑的設定
這部電影的視覺比例被很多人吐槽——貓有時候和人一樣大,有時候又特別小。仿佛導演沒有和美術團隊商量好貓的尺寸設定,有的道具特別大,有的又太小。加上人的形體結構和貓本來就不一樣,貓的軀幹比例比人大很多,所以真貓通常是毛絨絨的一團,而人型貓大都是細長的一條,視覺上就會偏小。
很多人吐槽人型貓詭異,但這個設計我相信導演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畢竟音樂劇《貓》的一大亮點就是舞蹈,想要呈現演員模擬貓的優雅動作,就必須保留人的形體。如果像《獅子王》那樣完全動物化,舞蹈效果就要打折扣了,畢竟真動物跳舞也挺詭異的。
可問題是既然要保留貓的「人性」,就應該相應地削弱「貓性」,讓觀眾像看音樂劇一樣內心有「這是人扮貓」的認知。但電影在某些地方又刻意強化了「貓」的生理特徵,比如讓人質疑影片分級的吃蟑螂、撓胯下這些畫面。一方面這些貓看起來太像人,一方面又在做著只有貓才做的事,當然會讓人大腦混亂。Dame Judi Dench突然翹起一條小短腿的時候我整個人都不好了。
再說貓的衣服,Rebel Wilson演的Jennyanydots唱到一半脫了一層貓皮底下還有一層毛,簡直堪稱電影美術設計界的馬裡亞納海溝,不知道什麼樣的腦迴路才能想出這種情節。而且她裡面那層毛上釘滿了星星,中間有一段星星不見了,後面被綁架到船上之後又出現了,這貓還是Project Runway選手吼。
其他貓有的一絲不掛,有的穿著衣服,有的穿了一半衣服光著屁股(最詭異的就是Bustopher Jones從頭到腳一整身正裝唯獨沒穿褲子),有的一開始穿了衣服後面又脫光了,不知道這個設定裡貓的衣服到底什麼作用,反正最後Macavity一絲不掛的時候我覺得自己在偷窺Idris Elba的胴體。
而大部分畫面裡貓都在兩條腿行走的時候,Jennifer Hudson扮演的魅力貓突然四腳著地爬著走,讓人滿頭問號。可以看出Tom Hooper非常努力想要讓她重現《悲慘世界》芳汀I Dreamed A Dream和Dreamgirls裡Effie的And I Am Telling You的震撼場面,但是到Memory想起的時候觀眾對這部電影的耐心已經被消磨殆盡,Hudson賣力的表演只剩下流進嘴裡的鼻涕成為有一個笑料。
還有就是這個電影的世界觀。場景設計中出現了很多和貓相關的雙關語招牌(比如Catsino),街道的牆上還貼著Macavity的通緝令,讓人覺得這是一個屬於貓的城市。但開頭又出現了汽車和丟棄貓的人,布景和道具(家具、首飾、餐具等)又明顯是人類尺寸。再次讓人懷疑導演和美術團隊完全沒溝通。
順便再八卦一下,黴黴演的Bombalurina向空中噴灑貓薄荷這個情節,是她爸爸去劇組探班的時候提出來的。《貓》這部電影的導演Tom Hooper,此前沒有聽說過貓薄荷是什麼。
如果你要拍一部成本九千五百萬的、講貓的電影,了解貓這種動物應該是最基本的功課吧?
3.敷衍了事的後期特效
如果說敘事是導演的能力問題,設定是審美問題,那這部片子災難般的特效只能說明了執行上的不走心。
Tom Hooper在電影的首映式上說,自己前一天才剛剛完成片子的後期特效。電影在北美上映當天,史上頭一遭,片方通知影院要更新拷貝,修復一些沒做好的特效。
九千五百萬美元。
我看的這版韓國盜版資源應該是沒來得及更新的版本,演員的手一會兒有毛一會兒沒毛,Judi Dench的結婚戒指閃閃發光。
九千五百萬啊。
儘管大部分演員都光著腳,但還有幾個舞蹈演員的腳(後爪?)明顯是鞋的形狀。
九。千。五。百。萬。
更不要說景深的問題導致令人出戲的摳圖效果,粗糙的毛髮特效導致演員原本流暢的舞蹈動作像卡幀,頭部毛髮比較少的貓動快一點腦袋就要變形,還有過於搶戲的貓尾巴。
九千五百萬,補個零頭夠DC拍一部Shazam了。
這部電影災難到什麼地步呢?James Corden在首映式走完紅毯就跑路了,都沒等到放映開始。放映前Tom Hooper上臺介紹卡司,叫到James Corden半天沒出來,底下觀眾還以為他去準備什麼搞笑驚喜了,結果Rebel Wilson出來說他已經走了,場面一度非常尷尬。韋伯講話的時候又特意強調,這部電影是Tom Hooper的作品,暗暗撇清自己的關係。
Tom Hooper當年可是力壓大衛·芬奇拿到奧斯卡最佳導演的,竟然拿九千五百萬美元拍了這麼個玩意兒,讓人懷疑他根本就是討厭貓這種動物。
總之,大家,鼠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