捂嗦?豪掃?弄鬆?伐是老上海,恐怕難聽懂!

2020-12-22 澎湃新聞

捂嗦?豪掃?弄鬆?伐是老上海,恐怕難聽懂!

2020-06-22 12: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上海閒話有特別的味道,不是上海人難以領會和聽懂,老上海嘴裡說出來的上海話,聽著就是弄堂氣息、復古米道~~小編摘錄了些,一道來回味回味吧!

喝水:上海人叫「吃茶」

在上海,「喝」這個動作基本都講「吃」。喝水是「吃茶」,喝酒是「吃老酒」。

偏僻:上海人叫「么二角落」

么二角落是個常用詞。某某小店開在么二角落的地方,意思就是真的很不好找。

揍人:上海人叫「吃生活」

在上海,聽到請儂吃生活,那可不是一句好話,趕緊跑,這是要打你呢。

出發:上海人叫「動身」

「明朝要動身,但是我到現在箱子還沒整理好。」出門旅行,上海人就叫動身。

邋遢:上海人叫「捂嗦」

沒有收拾清爽,上海人就會說捂嗦。頭髮長了沒有剪,長輩就會說:儂頭髮哪能嘎捂嗦額啦,提醒你該去理髮了。

悠閒:上海人叫「篤悠悠」

篤悠悠,讀起來就有篤定,氣定神閒的感覺,特別形象。

回家:上海人叫「轉去」

「我轉去了!」這裡不是轉圈子,而是回家的意思。這個詞老上海用得更多。

捉弄:上海人叫「弄鬆「」

弄鬆,上海話裡捉弄、令人出醜的意思,程度上較「惡作劇」稍輕。

大度:上海人叫「樂凱」

「樂凱」兩個字,在90後們聽來或許就像文言文,那可不是老底子的國貨膠捲品牌哦,而是上海人形容一個人大氣、大度、不計前嫌。

打車:上海人叫「攔差頭」

上海人把計程車叫做「差頭」,計程車司機叫「差頭師傅」,只有本地人才懂這種說法。

許多:上海人叫「交關」

「我有交關閒話和你說」,意為我有許多話和你說。

趕快:上海人叫「豪掃」

如果動作慢了,上海人就會一個勁地催你「豪掃豪掃」,現在被「快點呀」「抓緊啊」等普通話取代了。

疼痛:上海人叫「嗚哇」

爺爺奶奶帶小朋友出去白相,小孩摔倒了,爺爺奶奶就會說:「囡囡嗚哇了伐?呼呼就好了。」意為寶寶摔痛了嗎?吹吹就好了。

罰站:上海人叫「立壁角」

讀書時,你是上課認真聽講、考試門門100分的好學生,還是天天「望野眼」、「開小差」、常常被老師罰「立壁角」的皮大王?

討厭:上海人叫「戳氣」

儂老戳氣個,意思就是你好討厭呀,這句一般是上海小姑娘撒嬌時用的。

聊天:上海人叫「噶三湖」

過去,上海人閒來沒事,就會搬把小椅子,坐在弄堂口,嘎嘎三湖,談談山海經。

石頭剪刀布:上海人叫「猜咚猜」

「猜~咚~裡個猜」,這是老裡八早上海小囡玩剪刀石頭布時的遊戲語。

搞砸:上海人叫「喇叭腔」

「事體一到儂手裡,弄弄就要喇叭腔。」意思就是事情一到你手裡,就做得不成樣子。

來源:老友新朋

上海老底子

每天為儂送上精彩文章一組

打開塵封的記憶,尋覓往昔的歲月

敘上海老底子事

憶上海老底子人

訴上海老底子情

以史明志,以啟未來

原標題:《捂嗦?豪掃?弄鬆?伐是老上海,恐怕難聽懂!》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上海閒話阿剛伐好,活撒英文?
    大噶好,今朝特那加少額漂亮小姑娘一叫Angellina一登了上海叫怪尼蘇但是伐會剛上海閒話
  • 99.99%的人都猜不透個些老上海額習慣!
    每一座城市都擁有迥異的氣質在這裡生活的人兒也有著迥異的生活習慣這些習慣只有打小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兒才會明白才會理解對於外地人來講,他們會覺得匪夷所思  下面20個老上海才曉得額習慣儂sui曉得伐?  個畢竟是腔調額象徵。可是個樣苦了那些聽伐大懂額外地人及新上海人。
  • 上海八十年代的模樣,儂還記得伐?
    上海八十年代的模樣,儂還記得伐?老上海北火車站(清代)老上海法國領事館(清代)老上海嘉定風景秀麗(清代)老上海蘇州河邊(今江西中路、香港路)自來水塔(清代)老上海蘇州河邊賽艇倶樂部(清代)老上海蘇州河沙船林立(清代)老上海外灘(清代)
  • 他的滬語誦讀,讓全體上海人笑出眼淚!快來聽聽!
    🦄💋§屮止尹口 💄42伐看字幕真額聽伐懂伐容易啊tang丹丹💐&ladytang 🌺🐮33笑管笑,伊能剛成格嫩樣子已經老好了,要為伊鼓掌👏🏻。上海閒話老難講的,也老難聽懂個,上海閒話講得快點,外地朋友以為你在講日語。
  • 上海人的口頭禪,說來說去就這10句!
    當上海人用請求的語氣對你說這句話,他是真的想請你幫忙;當上海人用嘲諷的語氣,他可能只是「鈍鈍儂」,對你不屑一顧,勸你可以消停消停了,聽懂上海人的話外之音,那也是一門學問,可以說,上海人是說反語灰常厲害的角色。
  • 消失的上海地標
    這恐怕是只有老上海才知道的地名了。西藏路橋,原名泥城橋,亦稱新垃圾橋(垃圾橋,即現在的浙江路橋),是蘇州河上的一座橋梁,南接西藏中路,北接西藏北路,南起北京東路,北至蒙古路。著名的四行倉庫即位於該橋北端的晉元路上。
  • 滬語悅讀:上海菜,上海閒話,上海人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組打開塵封的記憶,尋覓往昔的歲月敘上海老底子事 憶上海老底子人訴上海老底子情
  • 南市人,儂還記得老西門和蓬萊路伐?
    南市人,儂還記得老西門和蓬萊路伐? 2020-05-31 15: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大霖霖 上海老底子
  • 香港進口【最嗲年貨】儂曉得伐!
    作為地道的上海擰,新年一到,少不了各種忙碌,放鞭炮、擺年夜飯鬧忙點……然而,最有上海年味也最讓人頭疼的,莫過於:送給七大姑八大姨、二堂姐三表妹的伴手禮還未定。。。送禮給一邊吃穿講究流行新派,追求瀟灑的生活情調,一邊眷戀傳統習俗的上海擰,這個問題想想都覺得很鬧心,很花心機。儂同意伐?
  • 儂伐要搞錯哦,老早上海比香港高級丨上海人在香港(二)
    一時間,北角有了「小上海」的稱號。 六十年代開始,富裕的上海人陸續搬遷到新開發的半山、太古城一帶,福建移民湧入,北角又成了「小福建」。不過,如今在這裡依然能找到不少上海的痕跡。比如,打著「上海」名頭的老式理髮店,以及鄉音難改的老上海人。
  • 大上海、小上海、老上海和新上海
    「北上廣深」這四個一線城市,上海我是去得比較少的,而且大多匆匆路過,因此一直無法對它有較全面深刻的認知。近日偷得一時閒,說說我對魔都的印象,說不好別噴我呀。「大上海」恐怕是人們普遍接受的稱謂,上海的種種「高大上」也是令人稱羨的地方,但會不會有大而不當的地方呢?會不會也有那種大城市病呢?
  • ...你還是中國人伐!」上海警察質問騙子;中科院院士陳凱先:疫苗...
    新民晚報「上海時刻」出品【新民晚報·新民網】上海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機制,我們用視頻記錄下各方防疫抗疫的故事。上午8點,彭浦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家庭醫生嚴正開始為社區老年病患上門服務。上海一男子以「海外買口罩」為藉口,詐騙他人錢款被警方抓獲。到案後,該男子百般抵賴,民警再也忍不住了,大聲質問該男子:「你還是中國人伐?」目前,該男子已被依法刑事拘留。疫情當前,新冠病毒疫苗的研發受到關注。下午2點舉行的上海市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上,中科院院士陳凱先對此回應,疫苗研發,上海正在積極推進,有些已經取得了進展,最後能不能成功,仍需較長時間進一步驗證。
  • 新開|裡弄裡的淺笑安然,拾回上海的經典記憶
    小晨光,裡弄裡,鐵藝紅磚,拱門綠牆,滿滿的一桌菜,等街坊鄰居回家,就是幸福的味道@裡弄裡The Alley北京有胡同上海有弄堂,上海這個集懷舊、摩登於一體的城市,在這裡上演著一個又一個傳奇故事。談及上海,離不開弄堂文化。這就是上海的洋氣和時髦。.
  • 劉備伐吳怎麼失敗的,劉備伐吳被火燒連營
    但是這次伐吳又是很難取得效果的,劉備自己估計也清楚這次伐吳可能會失敗,但是他沒想到初期會這麼的順利以至於一路打到了夷陵一帶,到了這兒本來如果穩紮穩打,先鞏固了這些地方也勉強能彌補一下損失了,因為攻城戰真的不好打,夷陵易守難攻,但是這個時候劉備太過高估了自己,認為陸遜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肯定可以拿下,結果久攻不下,陷入到非常尷尬的局面之中,而之後劉備自己又處理不好,被陸遜火燒連營七百裡
  • 上海,一座正在消失的城市!
    這恐怕是只有老上海才知道的地名了。西藏路橋,原名泥城橋,亦稱新垃圾橋(垃圾橋,即現在的浙江路橋),是蘇州河上的一座橋梁,南接西藏中路,北接西藏北路,南起北京東路,北至蒙古路。著名的四行倉庫即位於該橋北端的晉元路上。
  • 崇明話裡的「弄」,居然有這麼多意思
    從小生長在崇明,在上一輩人的薰陶下,我也經常演繹「弄」字人生。鄉下頭每年有農忙,我們碰到熟人總會問:「忙頭弄好了伐?」意思是農忙幹完了沒有?積蓄了幾年的鈔票,農家紛紛開始造樓房,相互間總是會問:「房子弄好了伐?」「弄勒差不多了。」對方往往也會用「弄」字回答你。人到中年,子女也長大成人了,遇到多時不見的老熟人常會問起:「兒子工作弄著伐?」我說:「弄是弄著了,工資不高。」
  • 找回童年の「老上海」香酥雞柳!
    正豪大的「美食家」們,尋找良久,終於找到「老配方」,還原出了我們童年記憶中的香酥雞柳!還原了「老上海」香酥雞柳,在調料口味上做了改進,新上市的雞柳更換了口感清甜的裹粉,酥脆香嫩。虛胖君已經被深深圈粉啦~
  • 《孽債》裡廂額老上海……看得眼淚水嗒嗒滴……
    這首60、70、80後耳熟能詳的歌曲是電視劇《孽債》的插曲《孽債》是上海電視臺於1994年拍攝的20集電視連續劇根據作家葉辛的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五個孩子從西雙版納到上海尋找自己親生父母、多年前返回上海的知青的經歷該劇於1995年在上海電視臺播出時可謂萬人空巷今天,網友@提筆淡然莫無奈
  • 掃碼難、就醫難?別讓老人被「卡」在智能設備之外
    新冠肺炎疫情突然來襲,老年人面臨的掃碼難、就醫難、支付難等問題被置於「放大鏡」下,考驗著老年人持續學習能力的同時,如何幫助老年人逾越「數字鴻溝」成為當下社會的一道考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