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做了一個調查,問大家最想看的內容是什麼,很多觀眾選了『如何找到高質量粉絲』。那本期就跟大家解密粉絲頁功能,粉絲的作用,和如何找到高質量粉絲。
1. 什麼是專頁/粉絲團?
無論做什麼生意,你肯定要問問『我的消費者是誰,在哪裡可以接觸到他們』。在傳統的零售行業,我們知道,要接觸到消費者,就要在他們會去的地方有門店,那麼對於電商來說,在Facebook上的粉絲專頁,就是你的門店,讓全球的顧客每天經過都看到你的產品,默默在他們腦子裡產生強烈的印象,激發購買慾望,也讓他們一想到某樣產品,就想到你的品牌。
粉粉絲專頁和Facebook用戶檔案的,就像微信個人帳號和公眾號的區別一樣。
粉絲專頁有很多功能,包括:行動呼籲按鈕,收件箱(信息),商家簡介和聯繫方式,貼文,甚至店鋪,等等。你可以讓用戶看到你的品牌和產品,讓他們看到你的貼文,照片,視頻,與你互動,也可以和他們發信息聯絡。
摘自本文最下面轉載的文章:紛絲頁可具備以下不同的形態:
顧客服務(Customer Service):如華航粉絲頁有線上客服人員進駐
電子商務(Ecommerce):如PChome、閃電購物網、MOMO購物網
社群互動(Engagement):如餐廳、店家、網路名人、藝人
品牌推廣(Branding):如Intel、可口可樂、Burberry
商業機會(Lead Generation):如管理顧問公司、B2B商家、專業顧問公司
線上媒體(Online Media):如ETtoday、蘋果日報、國家地理頻道、數位時代
2. 為什麼單純買點讚廣告不好?為什麼還有人會追求Facebook上的專頁點讚數?那究竟什麼樣的廣告才能帶來銷量?Facebook的競價機制是怎樣的?
3. 有什麼途徑可以拿到更多粉絲數量?
有啊,你可以買粉絲數,又快又便宜,但是很多買來的粉絲跟你的生意毛關係沒有,他們既不互動也不點擊,更不會買單,只是充數罷了。所以,買專頁贊廣告充粉絲量,此為下策;
或者你可以整天放美女帥哥,貓貓狗狗的視頻,吸引更多人為你點讚,因為很多人都愛看這些內容啊!這些人至少是會經常互動的人,但依然和你的生意毛關係沒有。他們偶爾點擊進去看你的貼文,但一點進去發現,嘿,你賣的不是貓貓狗狗,不是帥哥美女,而是充電寶。你說他會買東西嗎?他甚至立刻取消贊都有可能。所以,用不想關的但高互動率的貼文來吸引按贊,這是中策;
那什麼是上策?就是真的用心經營你的粉絲團,把它當成你的門店,在櫥窗上掛上最熱賣的產品,在進門的架子上擺上爆款和新品,給每件產品寫上簡介和價格標籤,在牆上貼上你和員工的照片,工廠生產的視頻,把公司從起步做到現在每天經歷的故事,你自己生活的點點滴滴,讓顧客真正理解你,認同你,愛上你。這樣的粉絲才是鐵粉,才會一直流在你身邊陪你挺你。所以,用心經營你的粉絲頁,不走偏門左道,這才是上策。
這裡推薦幾個真的挺用心經營的粉絲頁給大家參考(非官方,純屬個人經驗):
Pinkoi: https://www.facebook.com/ilovepinkoiEN/?fref=ts
Hypebeast: https://www.facebook.com/hypebeastzh/?fref=ts
OnePlus: https://www.facebook.com/oneplusofficial/?fref=ts
Carmen Chan Jewelry: https://www.facebook.com/carmenchanjewelry/?fref=ts
Mizzue: https://www.facebook.com/mizzuesg/?fref=ts
4. 那到底Facebook的廣告競價機制是怎樣的?為什麼買來的粉絲帶不來轉化?
這就像為什麼夜店裡找不到結婚對象嘛,又要多又要快,你覺得質量會好到哪裡去呢。
在Facebook上,每一個KPI都有專門的廣告產品,也就是廣告目的。系統會根據你的廣告目的選擇最容易產生該行動的人,也就是預估操作率最高的人群。所以如果你投專頁贊廣告,系統知道你只要贊,那麼就把你的廣告投給最可能點讚的那些人,但它不管這些人會不會購買,反正點讚成本最便宜就好了。這樣來的粉絲,不但在當下沒有特別價值,而且之後再給他投放轉換或點擊的廣告,他也不會採取轉換或點擊行動,把轉換廣告曝光給這樣的粉絲,轉換成本反而比普通受眾更高。
5. 怎樣才能找到能帶來轉化的高質量粉絲?
要回到這個問題,你就要自己先想清楚,你要的是轉化還是粉絲?如果二者選其一。
如果你選轉化:請直接進入下一題 - 怎樣才是正確的廣告投放方式;
如果你選粉絲:請回到問題3.
開玩笑啦。如果你要找能帶來轉化的高質量粉絲,說明你對高質量的定義是『要轉化』。那你其實是想要一批忠實客戶,可以復購吧。這是很好的方法,他們變成你的客戶之後,當你有新品上架,甚至可以先發貼文不做廣告,這些人就可能會看到你的貼文,產生購買,就像得到客戶的郵箱地址後,可以時常發EDM給他們。這種情況,你其實可以反向思考,例如把購買過產品的客戶圈起來,給他們投放專頁贊廣告,鼓勵他們變成粉絲。但成本有可能比廣泛targeting的用戶要高,但對比老愛按贊的路人,真正會購買的客戶質量比較高。如果你不想投廣告,也可以把新品發布第一時間放在專頁上,給客戶一個更好的理由來關注你的專頁。或者你可以用更加互動的方法,例如讓粉絲參與產品設計,投票,或者做直播等等。在圈粉的做法上,小米和OnePlus做得都很不錯,大家可以借鑑。
6. 基於這樣的投放機制和行銷漏鬥概念,怎樣才是正確的廣告投放方式?
行銷漏鬥:知道你的品牌>>對你的產品有興趣>>購買>>變成忠實客戶。
首先要問自己的問題,是你要行銷漏鬥的哪個環節。你可能一開始想要大家購買你的產品,那就可以先做網站轉換廣告;或者你做了一陣子有了一批客戶基礎,也可以做再行銷的網站轉換廣告,甚至動態廣告;如果你網站剛建起來,或者沒有自己的網站只是平臺賣家,可以做網站點擊廣告;如果你復購率很高了,想要擴大客戶基礎,打響品牌知名度,那就可以做視頻或品牌知名度廣告。每個廣告產品都會有相應的KPI成效實時匯報給你。
想深入了解這個問題,大家也可以看我之前的文章:
行銷漏鬥解析 -下個廣告,也要講究天時地利人和?:https://goo.gl/3tJeLr
Facebook廣告三部曲(一):https://goo.gl/euVYgX
Facebook廣告三部曲(二):https://goo.gl/mWSNZ8
Facebook廣告三部曲(三):https://goo.gl/H1fmJ4
推薦閱讀:
行銷人看過來!2017年經營Facebook粉絲團,你需要注意這三件事
https://goo.gl/dxEinF
2017年會是許多企業進入反思的一年,汲汲營營追求「紛絲數」、「按讚數」、「分享數」甚至比較進階的「互動率」會逐漸淡化,關鍵績效指標將務實地導向社群平臺的經營初衷 ――獲利。
長尾社群思考:而非只戮力經營自己的粉絲臉書真正的價值,並非是讓企業品牌累積粉絲與免費推播廣告訊息,也非增進一對一互動(即便是大品牌也沒資源一天到晚跟幾萬粉絲一對一互動),而是臉書平臺具備全世界最精準的「分眾」能力(Segmentation)。
在臺灣平均每個人加入/按讚的粉絲頁多達200個,每個人的朋友也將近200個,因此,戮力經營自己的粉絲團,只會墮入自然觸及下降的漩渦中(目前大約只有2%-6%之間,比起2013年以前動輒能做到14%~20%的好時光已過),而在「內容為王」的經營鐵律下,演變為努力博取分享與按讚,但對於品牌/產品的連結度產生巨大的鴻溝,近期例子可參考全國電子感人落淚的微電影廣告【阿公的電視機】,雖然討論度極高,但當問到是否願意因此去全國電子買電器,網路族群大部分皆回答「不會,還是會先上網比價。」為了避免此種內容浪費,往後需帶入更多「臉書分眾能力」思考。
「分眾」即是多採多姿的興趣社團、部落客/名人/產品粉絲頁,就如2004年由Chris Anderson發表的「長尾理論」,臉書世界更是長尾理論的具體呈現。
臉書的分眾能力,強大到甚至有單一型號的產品都有自己的社團,社團人數更高達上萬,例如Panasonic的麵包機,愛好者進入專屬社團,主動分享食譜與使用方式的文章高達數千篇,互動與觸及之熱烈程度遠遠高與Panasonic自身粉絲專頁。
如何合作/經營/投遞廣告在屬性相契合的粉絲團/社團,才是往後經營臉書的重要關鍵,因為長尾效應的關係,我們以全國電子為例,這個案子如何透過「分眾」概念強化?首先結合跟影片關聯性更強大的促銷案讓話題延燒, 例如:「帶阿公到店裡再打9折」、「幫阿公買家電,就送XX禮物、XX服務、XX賀卡、XX優惠。」(註: 現有的甲地買、乙地送其實不錯,但直接帶出「阿公」連結性可以更好,或許之後全國電子也有相關活動規劃,我們拭目以待。)
再透過與屬性相合的粉絲團,透過小額的廣告採買將訊息精準放送出去,必定能強化網路消費者進一步去自家的電商平臺/實體門市購買的慾望。
委外(Out Source)vs. 自營(In House)「該委外網路行銷公司(Outsource給Agency)還是內部養人自己經營(In House)?」
幾年前大家處於毫無概念的摸索階段,眾多品牌跌跌撞撞,想盡辦法辦法找平衡點。2017年此問題會浮出檯面,主因為行銷公司代操的價碼大為提高,從早期的一個月四~六萬就有人接,現在Agency Fee從每月10萬~80萬不等,算一算大品牌一年花個四百至八百萬都有可能,但一個全職小編可能月薪只需有三萬~五萬,搭配眾多行銷公司訓練出的社群人才,請四人小團隊一年人事費用大概三百~四百萬可以支應。
而Agency不但每篇素材,每個行銷案都要算,且組織內就也需要管理外包的人員,因此,In House成了具有強大吸引力的社群經營模式之一。(註: 實際上是看合作項目的談法而訂。)
那到底如何選擇?還是回歸需求與成本效益。當素材產製超過每月六十篇、每月有兩檔行銷活動、每月社群廣告行銷預算超過十萬,即可考慮自組團隊。
一個In House的社群經營團隊主要構成如下:
平臺規劃與行銷企劃
小編/文案製作
平面素材製作/影片素材製作
數位廣告操盤手
這邊石子也建議,雖有不少人才一人可身兼多種專長,但仍建議最少有三人全職負責社群平臺的經營與維運,除了能互相備援以外,也讓後續規模擴大後的運營能更有效益。
KPI轉換:電子商務 vs. 品牌?品牌(Branding)或電子商務(Ecommerce)?是另一個2017年臉書策略的重大議題,投入了數年的資源在臉書上,如果仍只是發產品廣告貼文、知識教學、好康促銷訊息、辦抽獎活動,還真的需要投入種資金資源在上面嗎?何況在自然觸及(Organic Reach)大幅衰退的情況下,要有效果大多需要下廣告預算。
如問社群專家高手,永遠是那句「內容為王」(Content is King)說到嘴破,但實際上90%的情況下,就是無法每篇內容都精雕細琢、創意無限、有梗又有料。
臉書上的粉絲頁超過數百萬,單純只是把每一家公司的粉絲頁的目的界定為品牌推廣(Branding)或電子商務(Ecommerce)太狹隘,今年所有的行銷主管需要先做一件事:重新思考社群粉絲頁的價值提供。
紛絲頁可具備以下不同的形態:
顧客服務(Customer Service):如華航粉絲頁有線上客服人員進駐
電子商務(Ecommerce):如PChome、閃電購物網、MOMO購物網
社群互動(Engagement):如餐廳、店家、網路名人、藝人
品牌推廣(Branding):如Intel、可口可樂、Burberry
商業機會(Lead Generation):如管理顧問公司、B2B商家、專業顧問公司
線上媒體(Online Media):如ETtoday、蘋果日報、國家地理頻道、數位時代
拋開紛絲人數、留言數、按讚數,先決定粉絲頁要為消費者提供何種價值?這是今年開始規劃年度計畫前的第一步。
當此決策定案,就可以接著往下發展屬於自身的KPI,細節不多說,整理成表格給大家參考,可以根據不同型態來找到KPI設定方式:
這邊石子也特別兩點提醒:
KPI可以多元組合,不需死守單一種類KPI,即便是我自己經營的粉絲團也都會採用多種不同指標一起看,完全以粉絲團的價值提供來設定。而互動率本身包含:按讚、留言、分享、點擊,瀏覽(影片)皆可視需要單獨拉出來檢視。但石子這邊仍然要提醒,KPI愈少愈容易專注,通常看「首要」、「次要」KPI即可保障社群經營的效益。
媒體廣告購買(Media Buy)指標,不盡然需要跟社群經營KPI完全一致(因媒體採買有時依行銷案的內容而定,不見得每次都跟業績有關),但彼此之間的鏈結愈強,愈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突破同溫層很重要嗎?「同溫層」是近幾年出現的流行名詞,絕大部分也因為臉書篩選你動態牆上的貼文內容有關,在臉書運算邏輯下,每個人動態牆上的貼文愈來愈「客製化」,只出現自己有興趣或喜歡的議題。
因此,這幾年來大批青壯年人口投入公眾議題的熱潮下,往往出現動態牆上只有自己贊成/喜歡/支持那方的言論形式,而有「同溫層效應」出現。
那粉絲專頁也會有同溫層嗎?
答案是肯定的,當你在怎麼努力粉絲數成長也猶如龜爬,基本上就進入同溫層領域,對你的粉絲頁有興趣的人大致上已底定。而此點最容易判別的即是「抽獎部隊」的人數。
臉書拚互動,一向就是留言分享按讚抽獎的形式最受歡迎,但你有沒有懷疑過,到底是不是同樣一批人在參加抽獎?如果是同一批人,那我一天到晚辦抽獎活動意義何在?
有個很簡單的方式可以驗證「同一批抽獎部隊」這個假設,網路上的免費應用程式Woobox(下圖),可以讓你把貼文留言的使用者帳號一次導入Excel中,此時只需要簡單的樞紐分析,就可以看是否多次抽獎活動的留言都是同一批人在參加。
以我過往的經驗來說,用這個方式驗證幾乎有60%-80%的人都是同一批人。當此種情形發生,需要很嚴肅地看待,因為代表大部分抽獎互動活動都是在同溫層中間博取KPI值。(另一個指標,即是參加活動留言分享的人很多,但觸及人數卻異常少,此時代表抽獎部隊用專屬抽獎分身帳號來參與,因此帳號中的朋友數非常少,甚至沒有。)
突破同溫層的方式最有效的即是運用臉書廣告,將此類抽獎活動推播向不同的分眾,即可每次蒐羅不同的族群,擴大觸及的範圍。
結語2017年是社群經營團隊與決策層最挑戰的一年,面臨經濟環境不穩定等多種不利因素夾殺下,仍然要思索未來強化競爭力的方法。此時,社群經營最終回歸獲利,數位行銷領導團隊必須重新鎖定自身之核心價值,方有可能讓社群平臺更活絡更具備資金投入之正當性。
但在「獲利」這個大目標下,社群平臺還具備多元的創新應用,例如有B2B大廠開始運用社群平臺來創造品牌形象與年輕族群溝通,預期提供招募新優秀人材的品牌價值,亦有品牌/組織透過粉絲團來跟消費群眾互動,參與多項有趣的決策訂定(俗稱試水溫)。
相信2017年社群只會更豐富燦爛,大眾也只會愈發依賴與黏著臉書等平臺。
想看過往文章,請長按下面QR碼,到公眾號『查看歷史記錄』。
作者簡介:Facebook大中華中小企渠道經理,常駐新加坡,目前專注中國跨境電商市場開拓。曾就讀於北京大學與香港大學,港漂7年,漂過金融業,也漂過諮詢業,還是相信科技業才是改變世界的根本。希望利用工作之餘的時間,通過公眾號為跨境電商帶來Facebook廣告投放的靈感,幫助更多優質中國品牌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