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能媽媽,【上學幫】的【首席學校分析師】+【二胎媽媽】。探訪過廣州近百所學校。
一天,我帶著二寶出門,二寶突然大聲說:「媽媽,這個酒店的標誌跟月餅的標誌是一樣的」。
咦?我扭頭一看:「中國大酒店」,確實,今年我家中秋節的月餅就是來自這個酒店。
二寶還不識字,卻特別能注意到日常生活中的這些細節,觀察能力特別強,確實是一大優勢。也許,這跟我自小陪著他玩拼圖有關。
從娃出生到現在,我家前前後後買過的拼圖超過50+款,可以說趟過雷,更有不少收穫,也有些拼圖非常耐玩,值得推薦。
為什麼要玩讓孩子拼圖?最大原因是因為親娘喜歡。在沒養娃之前,我自己閒著沒事,會嘗試1000塊的拼圖。把一團亂的小方塊整理成一幅嚴絲合縫、非常精緻的畫,非常有成就感,也非常減壓。
只有家長真正喜歡的,才可能帶著孩子一起鑽研。凡是過往我家孩子學了一半放棄的,或者東西買了,但娃不學的,比如已經閒置了好幾個月的尤克裡裡,往往是家裡人在這方面沒有研究,無法帶著孩子一起學。
那讓孩子玩拼圖,都有什麼好處呢?
第一:鍛鍊觀察力,兩塊拼圖之間的差異可以非常小,怎麼把它放入合適的位置,考驗的就是小朋友的眼力。
第二:鍛鍊孩子小手的精細操作,為控筆、寫字打下基礎。
第三:鍛鍊認知能力。給孩子玩的拼圖,一般都會符合該年齡段的認知特點,宇宙、動物、字母,各類知識應有盡有。全看親媽想要孩子學什麼。比如下圖,就是結合了四大名著的元素。
第四:殺時間利器,拼圖只需要一塊平面擺放拼圖即可,天氣不好,或者懶得出門的時候就可以玩。
更別提還有培養專注力、耐心等等好處……總之,拼圖堪稱一舉多得的帶娃利器, 但要用好也是有學問的。
拼圖其實有非常多變種,比如木質的,有個小把手可以抓的,就適合兩歲左右的寶寶。
以下這樣的洞洞書,一頁內會若干個小片,可以反覆貼,也是拼圖書的一種。適合兩三歲的孩子。
還有這種我們小時候玩的俄羅斯方塊實體版,可以說是拼圖的一種變形,非常好玩,沒有固定規則,答案多樣,如果是目的是讓孩子認知不同顏色與形狀,嘗試多種組合規則,那麼,兩三歲孩子就可以玩,6歲以下的孩子是沒有辦法自行拼好的,需要家長輔助。
我家買的以硬紙板拼圖居多,很多知名品牌,年齡段分得很清晰,從二塊開始起步,四塊,六塊,可以隨著孩子的年齡不斷升級更多的塊數。
一般來說,二歲左右開始玩紙質的拼圖會比較合適。當然,具體也要看每個孩子的接受程度而定。
拼圖的造型非常豐富,常規的拼圖塊大多是方形的,也有不規則圖形。
選擇圖案需要考慮孩子的年齡段和喜好。以溫馨的,色彩鮮豔的為主。
因為孩子很喜歡玩,爺爺奶奶有時候隨手從小店買一些拼圖,有些圖案就很一般。既然市面上有像下圖這樣精美的拼圖,我們實在沒有必要去選擇那些畫風很奇怪的拼圖了。
其實拼圖就跟貼紙書一樣是消耗品,但紙質不好的, 對孩子的審美不利,家長儘可能地選擇品質更好的。比如像下面的世界名畫系列,孩子在拼圖過程就可以順便認識了大畫家的傑作,一舉多得。
選擇時候結合孩子的喜好考慮,很多男孩子會比較喜歡運動類、汽車類,女孩子會比較喜歡公主、玩偶類。大部分孩子都會喜歡動物或者美食的圖案。
如果不太確定,可以事先和孩子一起挑圖案,再下單。
一般來說,顏色非常相近的圖案會很難,類似下面這類難度超高的純白圖案,就建議大人自己挑戰,不要拿來考驗孩子了。
大品牌都會根據年齡分塊數。當然,塊數只是參考。而且,不同牌子,都有自己的分類體系,塊數和年齡的分法也不相同。
比如,彌鹿的8階,610塊,標明是7歲+。而邦臣,500塊,標明是10歲+。
孩子的接受程度,才是最大的拼圖選擇指標。
如果孩子喜歡,願意拼,可以適當在標明的年齡層級上加一下。比如,我會和五歲的二寶一起玩500塊的拼圖,標明是適合10歲的小朋友。
但是, 即使同樣500塊的拼圖,同一品牌之間,都有差異,不同品牌之間,差異就更大了。
以我家玩過的「邦臣小紅花」系列為例,都是500塊,可以看出,「可愛小貓」是其中最難的一款。
好幾隻貓毛色很相近,尤其加上之間有很多相似的樹葉,難度很高。
拼圖沒有門檻,只是需要專注,如果圖案吸引,難度又在孩子的接受水平,大人的陪伴到位,孩子是能夠堅持的。但如果孩子堅持不下去,不想玩,換個時間,換個圖案,換個難度,再給孩子玩,不要勉強,畢竟這只是個遊戲。
拼圖價格不貴,一般來說,從10塊到200塊不等。
拼圖牌子也很多,比如Mideer彌鹿,Toi,公文式,djeco、美樂等。
我比較喜歡邦臣小紅花,性價比很高,種類多,質量好,價格適中。500塊的拼圖,也就30元左右。
拼圖也是一分錢一分貨。以下三塊拼圖分別來自不同的牌子,厚度有差別,一般來說,越厚越好。
我家也曾買過一些拼圖,紙片的質量不太好,一段時間後會裂開,或者翹起,會增加拼搭難度。所以還是建議買大品牌比較有保證。
在很多電商平臺,拼圖是被歸入圖書一塊的,每逢大促期間就是極好的入手時間。
一般拼圖都是單面的,但有些是雙面,或者背後有字母或者數字作為提示。
以下面這個四塊拼圖為例,邊緣圖都是有直線邊的,特別好認,邊緣圖拼好後,往中間填充內容也就容易多了。
很多拼圖,是附帶拼成後的圖片的,或者盒子上就有拼成圖。開始拼之前,先觀察圖片,找出其中的標誌性圖案。
人物其實是最好認的,眼睛,頭髮,手腳、衣服等細節都可以幫助定位。
比如以下拼圖,就可以先把獅子腦袋和身體找出來。
像下面的圖,找到豹紋相關的圖片,就能拼湊出一隻豹子。
我喜歡按照步驟走。先是拼出邊緣,再按照相同色系拼出一小塊,各小塊再逐漸合併成一大塊。
拼圖到了最後階段,剩下的就是各類非常相似的圖片,拼的就是觀察力和耐心了。
但娃不太跟著我的步驟走,比如他找到貓的頭,他就會在一堆拼圖裡翻,希望找到貓的鬍子,貓的脖子,從而把一整隻貓拼出來。
當然,他這樣的效率是很慢的,受到挫折後,他就放棄,另外去找其他標誌性圖案了。
所以,親媽不用急著教孩子正確的方法,孩子試驗行不通之後,自然就會另外找方法了。這也是拼圖的好處之一,他需要不斷試錯,非常鍛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第一:難度不要超出年齡段太多。
娃專注拼圖,親媽就在一旁躺平,曾經我也幻想過這樣的畫面,希望娃能夠玩得更久。
但骨感的現實是,娃的專注力時間,並沒有那麼長。
所以,家長不要有不切實際的期望。
像我家二寶那麼粘人的寶寶,如果我真的很忙,洗衣,做飯,忙得不可開交,孩子知道找你也沒用,那麼,他還是能自己玩一陣拼圖的。
一旦眼角掃視,發現親媽閒下來,他就屁顛屁顛過來了,「媽媽陪我玩」。所以,指望給一副拼圖,娃自己就能玩好久,是不太現實的。尤其對於小年齡寶寶而言。
第二:不要攀比
有些娃,剛三歲就可以拼96片的拼圖。有些孩子,四歲了未必可以拼出48片。
我家二寶有我陪著,一天玩玩停停,一個周末的白天,估計最多四五個小時,就可以搞定500塊的拼圖。
這個也跟孩子喜好程度有密切關係,家長不必糾結。
謹記,玩拼圖雖然有著諸多好處,但畢竟就是個遊戲,孩子不喜歡也正常,不要把遊戲變成壓力。
拼圖的收納特別重要,尤其對於我這樣的強迫症患者來說,拼圖少了一塊,怎麼看怎麼彆扭,恨不得整盒都扔掉。所以,有盒子的拼圖比較好收納,拼好後能夠放回盒子裡。
特別漂亮的拼圖,可以裝裱掛到牆上。
有些拼圖只能用袋子裝,碰上丟三落四的娃,特別容易丟片,只能家長另外找收納盒收藏了。
拼圖是非常好玩的,只要家長引導得當,孩子們可以從中學到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