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得不壞善知識,不誑惑故。是為五。』善知識是我們的老師、同學伴侶,這對我們學業、道業的成就關係最密切,是第一個重要的增上緣。佛在《阿難問事佛吉兇經》裡面開始就告訴我們,要親近明師,這就是此地講的「善知識」。佛法是師道,師道一定是尊師重道,才能求得到。求的態度要真誠、要恭敬、要謙虛,這三個是必須具備的條件。沒有這三個條件,諸佛菩薩來教導,我們也得不到利益,這個是一定道理。
可是真正善知識,無論是世法佛法,決定是仁慈的,我們只要具備真誠、恭敬、謙虛的條件去求他,他絕對不會拒絕,會很認真的幫助我們、成就我們。如果善知識拒絕,必定是這三個條件中有缺少的。 所以,我們自己本身要具足求學的條件,就是做學生的道理要懂。我們如果是個好學生,自自然然佛菩薩就會給安排一個好老師;自己不是好學生,遇到好老師也枉然,也得不到利益。由此可知,我們自己能不能有成就,是否能得到善知識、善友的幫助,全靠自己。自己要有真因,外面才有好的助緣。因、緣都具足,果報才會現前。凡事怨天尤人,決定不會有成就。總覺得自己是對的,別人不對,那就沒救了。為什麼?所有善知識、善緣看到你敬而遠之,不敢碰。這個道理要懂。因此,要真誠、恭敬、謙虛,處處忍讓。
『不壞善知識』,我們親近善知識這個緣,絕對不會有人破壞。如果輕易聽別人兩舌挑撥,自己對善知識的信心就喪失了,這是沒有福報、沒有善根。因此,對老師一定要有信心,才能保住自己的道學,不至於受到別人的妨礙。
『不誑惑故』,「誑」是欺騙。老師不欺騙我們,我們做學生的人決定不欺騙老師,以真誠心相待。不但對老師,對父母、對尊長、對朋友、對一切眾生,都不欺騙。所以這五種不可壞法的真因是不兩舌,不兩舌能夠成就世出世間一切善業、一切真實功德。
『若能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前面講不是學佛的,如果是學佛,志在無上菩提的人。『後成佛時,得正眷屬。』「眷屬」是指法眷屬,你的團體、僧團,大家在一塊修行,『諸魔外道不能沮壞。』為什麼?你沒有惡因。諸魔外道雖然是惡緣,沒有惡因,惡緣再多,也不起作用。因要正,十善業是正因。
佛告訴我們,虛空法界諸佛剎土一切眾生,是同一個因生的;這個因就是佛法講的心性,同一個心性生的。就像我們人的身體一樣,許許多多的細胞,而細胞並不是最小的,細胞是由原子、電子組合的,比電子更小的稱為「夸克」,只有電子的億萬分之一;我們世界所有一切眾生就像最小的物質一樣,不知道整個身體是自己,執著那個小粒子以為是自己。他什麼時候知道整個身體是自己,然後就知道任何一個粒子都能影響全身。就像我們身體任何一個細胞、任何部位,用針扎一下,全身都感覺到疼痛。所以佛教導我們,當社會有災難的時候,一定要反省、要改過自新,這就能夠化解災難。這裡面有很深的道理。如果說水災、旱災、地震、風災這些自然災害與我們思想行為不相關,這個觀念是錯誤的,這些確確實實都是我們有情眾生所做不善業感召的。
佛陀的教育是世出世間究竟圓滿至善的智慧教育,世出世間所有問題都能幫助我們解決。從日常點點滴滴的生活教育,一直到徹底明了虛空法界真相,所以我們遇到是大幸。許多政治家產生懷疑,這是他認識不夠。為什麼中國古代幾千年來改朝換代,每一個帝王都尊崇佛教?原因是他了解,認識佛、菩薩、自身以及他教化的所有眾生。對國家來說,《梵網經》裡面有兩條戒:第一「不作國賊」,這是佛法決定不許可的。第二「不謗國主」,國家領導人縱然有過失,不可以毀謗。因為他是全國人信賴的中心,如果對於國家領導人毀謗,引起國人的猜疑,這個國家就危險了。所以可以規勸,不可以毀謗。《瓔珞經》裡面也有兩條。第一「不漏國稅」。佛法不許可佛弟子逃稅,不盡義務納稅,是犯戒。納稅是造福社會、造福人群,這是慈善事業裡面第一個應盡的義務。第二「不犯國制」,國制是國家法律,一定要守法。這是佛教化一切眾生如何愛護國家。所以, 什麼是正法?什麼是邪法?這四條戒就是界訂邪正的標準。不知道愛國家、愛民族,傾向外國,欺負自己的國家,這是國賊,這個不是佛法。毀謗國家領導人,批判國家的行政,分離人民的感情,挑撥族群的糾紛,這不是佛弟子,佛從來沒有這樣教學過的。
佛教導我們愛國愛家,教導我們孝親尊師,佛說「善事父母即是事佛」。於是我們就知道,佛法在這個世間消滅之後,為什麼釋迦牟尼佛把度化眾生的事情單單付託給地藏菩薩。觀音菩薩他不交,文殊、普賢這些大菩薩他都不付託?因為地藏菩薩代表孝親尊師,世間沒有佛法的時候,懂得孝親尊師,這跟事奉佛陀沒有兩樣。這是個表法的義趣。世間沒有佛法的時間很長,釋迦牟尼佛的法運一萬二千年過去後,賢劫第五尊佛是彌勒菩薩示現。這個時間很長,《彌勒下生經》上告訴我們,他什麼時候再來?五十七億六千萬年之後。這個期間世間沒有佛,所以佛在經上常講:「人身難得,佛法難聞。」
佛陀的教誨,始於事親。淨業三福第一句話,「孝養父母,奉事師長」,佛教人從這裡開始,也是到這裡圓滿。所以千經萬論,長劫修行,到最後就是這兩樁事情圓滿。佛教我們把孝親尊師的道理搞清楚,圓圓滿滿落實在生活當中,落實在處事待人之處。由此可知,千經萬論、四十九年的說法,無非是說孝道、師道的大道理,孝道與師道的落實。說到究竟處,佛指示我們,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皆是我們的父母、老師。這個話初學的人很難體會,愈深入就愈發現這兩句話有道理。到什麼時候我們能夠肯定接受?覺悟。大乘圓教初住菩薩接受了,完全沒有疑惑了,認真奉行。從初住到等覺,這四十一個菩薩位次修什麼?無非是落實這個理念而已。十法界裡面的人,知道佛有這個說法,縱然不反對,沒法證實。因為妄想分別執著放不下。有分別、執著,只能是聽說而已,還不敢肯定,所以佛說的是真話,需要我們用智慧、用實踐去證實。
修行的方法,「修行」,行是行為,包括身、語、意三類。「身」是身體的造作,「語」是言語,「意」是思想、見解、念頭。「修」是修正。如果我們的思想、見解、言語、行為有了錯誤,將錯誤修正過來,叫做「修行」。佛陀的教導著重在修行,只有修正自己錯誤行為,我們才能得真實的利益。
所以我們做學生的人,最重要的條件就是對老師要誠敬。印光大師說誠敬就是入道之門。儒家、道家教人,也都是從誠敬入門。不誠,什麼都學不到;所學到的是世智辯聰。儒家講的「記問之學」,聽得很多,記得一些,於是道聽塗說,解決不了問題,不是從自己心性裡面流露出來的,所講的是別人的。釋迦牟尼佛、孔老夫子值得我們尊敬的,他不是敘說別人的,是從自性裡面流露出來。而且告訴我們,虛空法界眾生雖然無量無邊,真心本性是一個,決定沒有兩樣。所以「生佛不二」,眾生跟佛不二,性相不二、理事不二,這是佛在經上講得太多了。所以我們修行從誠敬入門。《觀無量壽佛經,》佛教導我們「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沒有誠敬就不孝、不敬,所以孝敬是從誠敬裡面生起來的。因此十善業道,就成了基本的科目。這個基本科目都不能落實,內裡面有自私自利、貪瞋痴慢,外面有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誘惑,「內憂外患」,所以修行不能成就。
儒、佛典籍裡面講「大丈夫、大英雄」,什麼叫大丈夫、大英雄?能夠克服這些慾念的人叫英雄,叫大丈夫。世出世間聖賢都做出榜樣給我們看。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示現的、做的樣子,他是王子出身,別人求富貴未必求得到,他富貴現成的。捨棄王位、捨棄富裕的生活,這是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放下了。一生過託缽的生活;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做出榜樣給我們看。苦樂憂喜舍全都放下了,他得到的是真樂,我們體會不到。
所以,修行要想在這一生道業圓滿成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真正有把握,一定要嚴守五戒十善,決定不能夠犯,決定要放下自私自利。無私無我,絕不貪圖地位名分,念念是為國家、為社會、為人民服務。這樣的人如果從政,就是政治家。政治家跟政客不同,政客是念念為自己,保全自己的地位、自己的權力。由此可知,為眾生的,是政治家;為自己的,是政客。在佛法裡面分,政治家是佛菩薩化身,政客是凡夫。自古以來,在中國、外國,歷史上確實有不少政治家。中國最著名的,周公。古聖先王,堯、舜、禹、湯,孔老夫子常常讚嘆的,這些人沒有私心、沒有自己,從政做到帝王,捨己為人,對於自己的權位毫不留戀,看到有賢人、有比自己做得更好的人,他就讓位,這是政治家。
同理,在各行各業裡面,在學術裡面,世間人稱他為「家」,那就是大公無私;在佛門裡面講,菩薩示現、菩薩應化,他是為社會、為眾生服務的,不是為自己。如果起心動念還是為自己的利益,這是凡夫,這是迷,沒有覺悟。覺悟的人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是為社會的安全、人民的福祉、世界和平。如果對這些事情沒有利益,他也不會做、不會說,想都不想。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就知道怎樣修行,怎樣在這一生當中圓滿證得無上菩提,我們這一生過得就有意義、有價值了,就沒有空來一趟了。
古人常說:「人存政舉,人亡政息」,再好的制度必須要有人執行,才能產生效果。教學也不例外,再善的教育,如果學習的人不能落實,那就變成清談,對自己修身齊家,對社會、對國家都沒有實質的貢獻。宗教教育也不例外,我們接觸之後,深深明了,佛陀教育確確實實是世間至善圓滿的教育。被世人不能接受這個教育,是因為我們佛門弟子對於佛陀的教誨認識不夠、不能理解、奉行, 所以,我們要負這個責任。宗教教育在西方人心目當中,是道德的教育。你心目當中敬神,就會受神聖教誨的約束,是好事情。這是宗教教育。而佛教裡面講的「宗教」,跟他們觀念當中的宗教不同。佛教講「宗」,是專指禪宗;講「教」,除禪宗之外,其他九個宗派都叫做「教下」。宗門教下,這是我們佛教本身稱「宗教」。宗門、教下都是教育、教學,所以佛教是教育。我們稱釋迦牟尼佛為「本師」,本師是最初的老師,是佛陀教育的創始人。我們自稱「弟子」,這是師生關係。宗教裡面是父子關係、主僕關係。
佛門中的「和尚」是梵語,意思是「親教師」。和尚有兩種身分,一是指學校校長。一個學校,除校長之外其他人在佛法裡面稱「阿闍黎」,就是「法師」。和尚是主持教育的,負責整個教學,他聘請這些教授、老師替他執行;他管教育政策,決定教學計劃,怎樣能夠達到教學的目的,這是校長。所以,教職員都是幫助他執行的。因此和尚只有一個,但是在大學研究所裡面,指導教授也算是和尚、親教師,研究所裡面的指導教授。所以和尚一個身分是校長,一個身分是指導教授,這是極其尊敬的稱呼,不能隨便稱的。「阿闍黎」也是梵語,意思是這個老師的言行可以做我的榜樣,古時候翻作「軌範師」,軌道、模範,這是一般稱教職員。
唐朝時代,佛教在中國起了一次很大的革命,那就是叢林制度的興起。這是中國佛教的特色,這個好!叢林制度就是正規的大學。釋迦牟尼佛一生講學,跟孔老夫子一樣,辦私塾,沒有正式成立學校;傳到中國還是這樣,到禪宗第八代,馬祖,這是六祖惠能大師的徒孫。馬祖、百丈都是第八代的,他們兩位發起建叢林,就是把佛教教學正規化,有組織、有系統的組織起來。「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就是這個學校的章程、規章制度,百丈大師擬訂的,這就是佛教大學。叢林裡面分工,跟現在大學沒有兩樣。叢林的主席叫「方丈」,就是校長;方丈是他居住的房子不大,方圓一丈,所以稱為方丈。這裡看到出家人生活的簡單、節儉。這是主席,是和尚,所以稱「大和尚」。
和尚下面有三位綱領執事,一個是首座和尚,管教務的,就是現在大學裡的教務長,叫「首座」;「維那」管訓導的,是訓導長;「監院」管總務的,是總務長。跟現在學校組織一樣,只是職位名稱不同。首座有很多位,裡面有一位領導的稱「首座和尚」,他們管教學。所以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
佛教叢林寺院很特殊,的確是高度藝術的教學,它把雕塑、美術、音樂,乃至於建築跟教學結合在一起,是博物館跟學校的結合。讓人六根接觸境界全是教育,一切時、一切處都提醒我們,這就是佛法裡面講的「表法」。我們看看古大德在經書裡的註解,特別是清涼大師注的《華嚴》,給我們指出來《華嚴》種種表法的意思。經上講的諸天天王是代表這個社會政治界各級領導人。裡面講的雜神眾有幾十種,雜神代表社會各行各業的領導人,不是政治領導人。比如開個公司、商店,老闆是領導人,是這一類的。這個《十善業道經》裡面的龍王,是屬於雜神類,不屬於政治。所以我們要懂得它的含義,就把教學升華了,這是用藝術的方法來表達,含義很深,很活潑。
所以佛法裡常講:「依文解義,三世佛冤。」如果照文字解釋,理解,三世諸佛都喊冤枉,把他的意思全解錯了。我們懂得他說話的言外之意,這才美,能體會到一句話意思無窮,這是說話的藝術。趙樸初老居士說,「中國人會說話,受佛教的影響」,「如果沒有佛教,中國人說不出一句完整的話來。」為什麼?一句話裡面很多名詞術語全是佛教的,所以離開佛教文化,就不會說話了。他老人家說得很有道理,這是對於佛法有研究、有認識的。
因此,我們從各個方面去觀察,才真正理解釋迦牟尼佛是一位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家,是義務工作者。我們學佛就要效法釋迦牟尼佛,要明理,要認識佛教,要肩負起教學的使命,做義務教學,做好榜樣給社會大眾看。如果我們不能做個好樣子,那就是佛菩薩的罪人,是祖師大德的罪人,對不起自己,也對不起社會。所以就有使命感。
我們學習古聖先賢的教誨,學什麼?孔孟、大乘佛法,教什麼?教「誠敬、仁慈、博愛」。這六個字把古聖先賢的教育涵蓋盡了。包括我們念佛功夫如何得力?還是誠敬、仁慈、博愛這六個字;放下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一心專念,決定往生。覺明妙行菩薩在《西方確指》裡面告訴我們,念佛最怕的是夾雜,所以他教我們「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就決定成就。這三句話實際上就是大勢至菩薩教我們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都攝六根」,就是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六根就都回來了。淨念相繼,淨念裡面具足不懷疑、不夾雜,這才是淨念;「相繼」是不間斷。我們懂得這八個字的念佛方法,哪有不成就的?念佛堂堂主常常提醒大眾,「放下萬緣,一心正念」,也是這個意思。古德口頭上常講的「老實念佛」,這樣念才叫老實;有疑惑、有夾雜就不老實了。
在日常生活當中,不老實的人沒有什麼大成就。縱有善根福德,由於不老實,也很快就耗盡。唯有真正老實人能夠積功累德。這樁事情我們冷靜觀察,都在我們眼前,太多太多了,確確實實證明業因果報絲毫不爽。所以我們真正要求往生,一定要放下萬緣。萬緣,具體而言,就是自私自利。所以一定要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放下萬緣。這個時候誠敬、仁慈、博愛,念佛決定往生,而且往生品位高超。
【複次龍王,若離惡口,即得成就八種淨業。何等為八?一、言不乖度。二、言皆利益。三、言必契理。四、言詞美妙。五、言可承領。六、言則信用。七、言無可譏。八、言盡愛樂。是為八。】
佛在此告訴我們怎樣成就淨業。淨業從哪裡修?先淨其口。《無量壽經》上佛教我們修行的基本法是善護三業。其中第一條「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就是此地所說的。由此可知,這一段教誨的重要性。
什麼叫「惡口」?惡口是說話粗魯,音聲、態度、詞句都教人難以入耳,所謂是命令的語氣。人與人相處,言語佔的分量太重了。儒家夫子教學四個科目,第一是德行,第二是言語。由此可知,把言語看得多麼重要。言語是德行的表現,看言語、表態、動作,德行的高低就一目了然。
德行的落實,就是世尊在這一部經上所講的十善業道。口業重要!能夠離惡口,就得到八種淨業。第一『言不乖度』,「度」就是分寸,言語恰到好處,一般說的如理如法、合情合理,不過分,也不會不及,這是第一種淨業。言語過分,顯得巴結人、討好人;言詞不及,顯得傲慢、瞧不起人。言詞要能夠做到恰到好處,必須在日常生活當中學習,常常練習,養成習慣。
『二、言皆利益。』這個很重要。無益之言,在佛法裡面稱作「戲論」,我們世間人講的開玩笑。諸佛菩薩、修道之人沒有戲論。所謂是「出言成則」,說出來的話可以做為社會大眾的準則,這就是利益。由此可知,淨業是有利益的,如果於社會大眾沒有利益,這不是淨業。利益,最重要的是幫助我們得清淨心,斷煩惱、長智慧,這是真實利益。
『三、言必契理。』「理」是真理,決定不會違背真理。悖理之言聖賢君子決定沒有,為什麼?他見到真理了。佛家常講「明心見性」,所以他的行為、言語決定與性德相應,言行都是性德自然的流露。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這十二部經教,都是從性德流露出來的,契理。
『四、言詞美妙。』是契機,讓人家聽到歡喜接受。契機契理的言語,才能廣化眾生。《壇經》上惠能大師所說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這是契入境界了。他為什麼不見世間過?已經轉識成智。相宗修行的綱領,轉第六意識分別為妙觀察智,沒有分別了,這個觀是妙觀,智慧現前了。轉末那識為平等性智。末那識是執著,他不執著了,於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執著。我們想想,離開分別執著,要找過失,了不可得,世出世法都沒有過失。
《楞嚴經》、《圓覺經》、《法華經》、《華嚴經》,佛都說貪瞋痴就是戒定慧,這是平等觀。貪瞋痴跟戒定慧是一個性,法性。覺悟了叫戒定慧,迷了叫貪瞋痴,迷悟不二;迷的是法性,悟的還是法性,法性沒有迷悟。迷時變的相是貪瞋痴的相;覺悟變的相是戒定慧的相。但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相不是真的,是妄相。理得心平,於是清淨心現前。心清淨,境界清淨,貪瞋痴跟戒定慧都清淨了。這是什麼人?法身大士。
法身大士到六道來應化,他是嚴持戒律。因為六道眾生在迷,他要針對此時此處眾生所犯的毛病來示現,幫他改過來。所以菩薩示現決定的順性德。教化眾生要懂得整體的利益,可以犧牲個人,成全大眾。這樣做個好樣子給人看,利益社會,挽救世道人心,這是菩薩,是善知識。『言詞美妙』,不是音聲說得好聽;音聲好聽固然在其中,「美妙」的意思更深更遠,是讓別人聽到歡喜接受。是金玉良言,這叫美妙;也就是合情、合理、合法,真正是從仁慈博愛裡面流露出來的。這是屬於淨業,決定是從清淨心裏面流出來的,亦能夠淨化人心、淨化三業,這是真正契理,真正美妙
宗教如何真正利益世人?必須將經典中所講的真理落實在生活當中。真理所表現在外面就是仁慈、博愛。我們佛法的中心理念,五句十個字: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不僅是佛法的精義,也可以說是世間所有宗教的精華所在。上帝愛世人,神愛世人,佛菩薩大慈大悲。佛、菩薩、神、上帝是什麼?在哪裡?就是當人自性本具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它的大用就是慈悲,就是博愛;不分國土、不分族群、不分宗教,仁民愛物。不但要愛人,《華嚴經》中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是連植物、礦物,都要對它充滿愛心善意,何況對有情眾生?如果真正做到對於情與無情充滿真誠、清淨、平等的善意與愛心,這個人稱之為「佛陀」、稱之為「菩薩」。如果還夾雜著不善,夾雜著惡意。什麼叫「惡意」?不善就是惡。佛跟我們說的標準是十善業道;離開這個基本教學就不善了,就造作惡業,變現出三途苦報。
自古以來祖師大德教導我們,學佛從哪裡學?從根本修。根本就是念頭;念頭要善、要清淨、要平等。如果在大眾當中,覺得自己身分特殊,高於別人,這是不善。我們看世出世間的聖哲,世間法裡面,孔老夫子是代表。夫子一生的行誼,處世待人的態度是自卑而尊人。所以,覺得自己高人一等,在佛法裡講這是深重的業障習氣。我們做佛的弟子,要把佛法裡面所講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做出來給大家看,這是自利利他。所以,要通達、深明經典的「義趣」;義是道理、義理;趣是方向、目標。明了之後,要把這些大道理落實在生活中,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中。念念為社會造福,給眾生做好樣子,遠離名聞利養,捨棄五欲六塵;這才是自己度自己。諸佛菩薩給我們做自度的增上緣,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
佛家講「常樂我淨」,常樂我淨從自性裡面才見到。確實自性是無形無相的,橫遍十方三際;這裡頭有真常、有真我,具足常樂我淨這四種淨德。現相裡頭決定沒有,相是虛妄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能把這一點看清楚、看明白了,相可以受用絕無執著,也不可以分別;遠離分別執著,就見到諸法實相。見到諸法實相的人,在佛法裡面稱他為「佛陀」,稱他為「如來」。
所以我們學佛要知道從哪裡入手,怎麼樣成就?日常生活裡面,充滿了真誠、清淨、平等;處事待人接物,充滿了大慈大悲。這是真正離苦得樂了。苦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離開就沒有了。樂的是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一個真誠、清淨、平等的總體。這個理念、這個受用,無時無處不圓滿,得大圓滿,得大自在。這是真的,除這個之外都是虛妄的。所以學佛學什麼?學在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都是大圓滿的愛心,點點滴滴的受用都是大自在。
用功之處不僅僅是研教,還要落實,解行要相應。解幫助行,行幫助解,解與行相輔相成,這把我們提升到無上道。有解無行,該怎麼墮落還是怎麼墮落,不能解決生死問題。清涼大師在《華嚴經疏鈔》裡頭講得好:「有解無行,增長邪見;有行無解,增長無明。」諸佛菩薩、祖師大德都教導我們解行要相應,這是正法,是正教。偏在一邊,邪了,叫「邪教」。邪、正我們要有能力辨別,自己走的什麼道路,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佛的教誨,就是這十個字:「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是理,同出於一源。道並行而不悖,「道」是什麼?愛人。我們推行和平的理念,和平如何達到?教育。教育裡面最重要的是家庭教育,這是根基。家庭是社會的基礎,家庭被破壞,社會就完了。家庭的核心是夫婦,夫妻不和,天下大亂。所以,中國儒釋道都重視家庭教育。佛家教人,最根本的理念就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一部《十善業道經》,就是講這四句話。儒家教的五倫八德,都是從家庭做起。家庭教育如果敗壞,其他全部都完了。好像四層大樓,家庭教育是第一層,沒有第一層,哪來第二層?第二層是學校教育,第三層是社會教育,第四層是宗教教育。宗教教育是精神的教育,教導我們超凡入聖,將我們的仁慈博愛發揮到極處,愛護世出世間一切眾生。真誠的愛心,用宗教教育把它擴大了。這四種教育落實了,世界就有永久的和平安定,人與人之間就懂得互相尊敬、合作,真的是共存共榮。如果沒有這四種教育做基礎,這些好聽的話都是口號,決定不能落實。
『五、言可承領。』「承」與「領」都是接受的意思,歡喜接受。言語一定要溫和,自自然然能夠感動人,讓對方深受感動,永遠不忘。所以佛法裡面,把彌勒菩薩擺在大門口,讓我們學彌勒菩薩笑面迎人,說話溫和,縱然是責備人,人家聽了也感恩,這是佛家講的叫「愛語」。愛語是真正愛護的言語,不一定是你歡喜聽的話,但是決定對你有利益。為什麼不喜歡聽?毛病習氣太重了。聖賢人教誨,他不會隨順我們的毛病習氣。隨順你的習氣,害你,幫助你墮落;糾正你毛病習氣,這真正是愛語。雖然是愛語,都要謙虛、要和敬,真正愛護對方,對方聽了之後,永遠改過來了,你成功了;陽奉陰違,你還是失敗的。所以口業四種: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決定不可以犯。
『六、言則信用』。誠實,說話人家相信。不但表現在言語當中,一定要表現在事實上,言而有信,決定要遵守的。可是,佛法是講智慧、講道義。但是在特殊情形之下,要符合道義,不違背道義的,可以終止。古聖先賢裡頭也有背信的,那是不是過失?不是。一切是以道義為標準,符合道義,決定要守信,決定要做到圓滿,這是應該的。
『七、言無可譏。』「譏」是議論、批評。你的言語沒有人能夠批評,為什麼?正確的。所以言語古人非常重視,所謂「病從口入,禍從口出」,言語不能不謹慎,話多絕不是好事。話多的人,老闆、長官決定不會重用你。為什麼?容易敗事。謹言慎行,是各個行業的領導人所器重的,這個人能成就,中人之才也樂意培養。如果是閒話多、廢話多,喜歡開玩笑,絕對不會重用你,怕你壞事。中國在古時候教小孩,就開始教他要謹言慎行。現在對於這個教學疏忽了。言語多,言語不負責任,當然人家譏刺你、批評你的多,這怎麼能得到別人的信任?
『八、言盡愛樂。』這個字念去聲,念「要」。『樂』是愛好,你所出的言詞別人都歡喜接受;這個「樂」是接受的意思。
這是說離惡口有這八種好處,這八種都屬於淨業,對我們修淨土關係太大了。我們天天念阿彌陀佛,如果還常犯惡口,不能往生,三業清淨念佛才能往生。三業裡頭最重要是口業。
『若能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具足如來梵音聲相。』大乘經上世尊常常告訴我們,佛的音聲叫圓音、圓滿音,「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佛這個殊勝的梵音從哪裡來的?這裡告訴我們,從不惡口來的。我們要想得如來果地上的梵音聲,這個不能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