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情況下,什麼樣的人容易在感情中處於被動地位呢?
或許很多人都會有自己的答案,但在我接觸過的那些情感案例中,大部分容易受傷、處於被動地位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
什麼都包容,什麼都諒解。
簡而言之,就是那些在外人眼裡特別「懂事」的人最容易被感情傷害。
要分析之所以容易受傷的原因,需要從他們「懂事」的根源說起。
很多人在感情關係的處理上很小心翼翼,生怕自己一句話、一個動作就讓對方不舒服,更擔心會因為自己的問題而導致感情破裂。
在他們眼裡,自己並不是最重要的那個角色,於是會很「懂事」地迎合、滿足對方的需求——哪怕明明不是自己的錯,也會無條件原諒對方。
造成這種情況的根源,其實是源自個人的成長。
滿足別人的要求是唯一重要的事情
如果你仔細觀察身邊的人就會發現,那些表現得非常「懂事」的人,從小到大都是「乖娃娃」。
從小被當作大人或者工具來對待的人,會在潛意識裡認為自己的需求不是那麼重要,甚至會覺得自我需求是不應該存在的。
因而這些「乖孩子」的骨子裡,其實是自卑——甚至他們自己都沒有意識到這種自卑感。
他們會覺得自己是低人一等的,父母高高在上,不可違背他們的意志,為了能夠讓父母滿意,自己會想方設法做出一些「懂事」的行為。
久而久之,這種自我需求被忽視的體驗就變成了一種習慣。
正是因為自己從小都是被忽視的存在,所以當他們在得到他人的愛護和關心時,會受寵若驚,進而變得陌生和不安。
要如何才能守護好這「來之不易」的愛呢?那就只能通過自己長久以來的慣性行為:懂事。
在他們眼裡,滿足別人的需求是唯一重要的事情。
有這種想法的人,確實是「懂事乖巧」的,但這種懂事讓人心疼。
越是「懂事」,越不被珍惜
很多人都聽過一句話:「你那麼懂事,肯定沒人珍惜吧?」
按理說,越懂事的人應該更被大家所器重才對,可為何反而越不容易被珍惜呢?
這裡就要提到一個關於「感情建設」的問題了。
前面我們分析過了「懂事」的源頭,其實是成長環境造成的。
所以就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父母對子女的愛是與生俱來的,而跟戀人之間的愛則是需要努力爭取的。
就像我們看一本小說、看一部電影一樣,「衝突」是讓故事情節更吸引人的重要元素。
同樣的道理,在我們進行感情建設或者建立的過程中,也是需要「衝突」來促進的,而這種感情上的「衝突」最核心的來源便是:自我真實想法和需求的表達。
換言之,如果你想要跟對方有更長久、更深刻的情感發展,那麼就需要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和需求。
可對於習慣了無條件滿足他人需求的人來說,他們並不會甚至不知道自己內心的需求是什麼。
「他滿意,我就很知足。」這便是我們常見的一個案例。
如果我們在看小說或者看電影時,故事情節全是平鋪直敘,毫無衝突懸念,那就難以調動我們的情緒,對這個作品就不會有太好的評價。
感情問題上,也是如此。
這便是「懂事」的人不被珍惜的根本原因所在。
總結:這不是你的錯
「懂事」的人不被珍惜的原因我們清楚了,那麼要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
在電影《心靈捕手》中,桑恩對威爾說:「躲避和不信任,是因為我們曾經被應該愛我們的人遺棄。」
而接下來桑恩使勁兒搖晃著威爾,試圖用這個動作將其搖「醒」,並大聲地說了這樣的一句話:
「但這不是你的錯!」(but it's not your fault.)
我們生活在一個不完美的世界裡,同時自己也不是一個完美的人。
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工作上,不管是對親朋好友,還是對身邊的愛人,我們都不可能做到盡善盡美。
一味地包容、原諒和懂事,只會讓自己陷入到既令人心疼,但又不被人珍惜的泥潭中難以自拔。
所以,想要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便是要懂得安慰自己,哪怕你做了一些看似令他人不滿意的事情,也要告訴自己:
「這不是我的錯!」
還是那句話,只有當你真正愛自己的時候,才有能力愛別人。
—END—
互動話題:你是一個在感情裡很「懂事」的人嗎?
歡迎留言告訴我,你的「懂事」是否被珍惜了?
我是知陽,感謝閱讀。
(圖片源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