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院復工之後,許多此前受疫情影響沒能上映的海外影片又陸續定檔,其中有部片子的出現蠻令我驚喜,因為它改編自弗雷德·羅傑斯的真實經歷。
這個人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沒有他就沒有兒童電視節目這種形式,比如我們追過的《動畫城》《大風車》……少了這個男人,很多孩子的童年可能就被削除了色彩。
鄰裡美好的一天(2019)
導演: 瑪麗埃爾·海勒
主演: 湯姆·漢克斯 / 馬修·瑞斯 / 蘇珊·卡莉奇·沃森 / 溫迪·麥凱納 / 麥迪·科爾曼
類型: 劇情 / 傳記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 中國大陸
上映日期: 2020-09-18(中國大陸)
片長: 109分鐘
又名: You Are My Friend
不過從豆瓣主頁的反饋來看,《鄰裡美好的一天》似乎略顯「冷門」,但這部片子早在多倫多電影節首映就大獲好評,爛番茄開分一度衝到了100%新鮮度,甚至被《時代周刊》評為年度十佳影片之一,北美口碑一直在線。
仔細想想,或許我們還是更偏愛那些「深挖苦痛」的影片。
也可能是因為厭倦了湯姆·漢克斯一貫「正派」的熒幕形象,而誤把《鄰裡美好的一天》當成為他量身定製的「雞湯+衝奧」類傳記電影。
但在觀看之前,我想觀眾的確需要一個契機去認識並了解「羅傑斯先生」這個真正的原型。因為如果沒有他,這部影片就沒有魂。
「羅傑斯」是誰?
弗雷德·羅傑斯是美國著名的兒童電視節目主持人。由其製作、主持、編劇並譜曲的兒童節目《羅傑斯先生的左鄰右舍》在33年裡足足播出了900多集,是有史以來播放時間最長的電視節目之一。
但這個極度長壽的節目非常低調和簡約,因為它從未使用過任何特效或動畫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羅傑斯先生始終用非常緩和的節奏把控著節目的脈搏。平實的布景,幾個木偶,一個用紙板做成的城堡,與來客一對一的誠摯交談,再加上他親自創作的背景樂,讓每一集都更像是獨立作品。
而節目裡出現的這些東西都是有原因的。
兒時的他患有哮喘,還是個小胖子,所以經常受到各種霸凌。
玩木偶是為了緩解焦慮,而孤獨感讓他依賴彈鋼琴和風琴,最後這些愛好促使他選擇了與音樂創作相關的專業。
在家庭長輩的要求下,他也讀過神學,羅傑斯本來是要走進教堂成為牧師的,不過最後他遵從內心選擇了更適合他的工作,也就是做一檔兒童節目,直面更多的小觀眾。
他把所學的全部都用於培養孩子們的自尊、寬容、創造力、善良和同情心,並希望通過交流去改變。
羅傑斯對著攝像機說話的方式就像是對著一個真實的對象,他讓每個孩子都覺得他在直接和他們說話,甚至讓孩子們察覺到他的「傾聽」。
為了這檔節目,他與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保持著長期的合作,所設計的環節均有縝密的地基,他想要穿過人們表面的「缺陷」,進而挖掘出那些「沒有被看到的東西」。
只有了解了上面這些,我們才不會輕蔑他被稱為「聖人」的說法,畢竟我們再也不會相信有什麼「完美的人」。
但《鄰裡美好的一天》不是要展現一個「神」一般人物讓觀眾膜拜,它不過是從一個側面讓人們看到一個普通人是如何用「非凡」來要求自己的。
片中有很多這樣的小細節,比如羅傑斯經常拿著一個小本本記錄下重要的東西,他強迫自己記住所有傾聽過的人和事,而這種自我要求往往是極其苛刻的。
我們常說「善良」是一種選擇。很多優秀的品質都不是天生的,而是來自個人選擇。
所以羅傑斯先生是把「關懷他人」當成理想,而不是因為他的本性比別人更加接近上帝。
「只能是」湯姆·漢克斯
說到表演,雖然沒有達到原樣複製的程度,但湯姆·漢克斯演繹的羅傑斯已足夠令觀眾信服。
他放慢了講話速度,把語調保持在舒緩的節奏,一字一句地讓聽眾陷進去。
他還模仿了羅傑斯自由而鬆弛的動作弧線,因為這樣的擁抱和肢體接觸不會帶給別人壓迫感。
其實,再沒有比湯姆·漢克斯更適合扮演羅傑斯先生的演員了,畢竟他被影迷們稱作是「好萊塢的良心」,而羅傑斯也被稱為「除上帝之外最完美的男人」。
而關於羅傑斯,湯姆·漢克斯評價「他是個太溫柔的人」。
在1981年的一期節目中,羅傑斯採訪了一個四肢癱瘓的10歲男孩子,他讓男孩兒在節目裡展示他的輪椅是如何工作的。
那麼面對一個要在輪椅上度過一生的孩子,說些什麼才不讓會讓他緊張呢?
羅傑斯問:「你有過傷心的日子嗎?」
男孩回答:「嗯,是的,當然,羅傑斯先生,有時傷心……但不是今天。」
而多年之後羅傑斯因為另一個契機再次與長大後的男孩相遇。
湯姆·漢克斯說這就是他決定參演這部電影的原因之一。
一部沒有過譽的電影
對於很多美國人來說,「羅傑斯先生」是他們童年成長過程裡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這種重要性從去年的奧斯卡頒獎禮就能感受得到,因為開場表演的歌舞段落就取自羅傑斯節目裡的經典橋段。
那時鏡頭雖然掃過坐在臺下的湯姆·漢克斯,但這一切其實都在向那個偉大的原型人物致敬:一個屬於大家的「羅傑斯先生」。
所以《鄰裡美好的一天》能夠被北美觀眾喜愛絕不是看了湯姆·漢克斯的面子,更沒有過譽。
那麼在這個時代,我們還能擁有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和善意嗎?畢竟每天網際網路上都在唇槍舌戰,冷漠和討伐成了能被體感的氛圍。
其實這也是一種選擇,更多人選擇不再下意識相信「人的良善」,卻投靠了對真理的捍衛。而這會讓我們收起同情心,卻花大量時間在思維上絞盡腦汁地PK。
但「真理」並沒有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終點,所以我們的言辭常常夾雜著不可控的揣測和惡意。
有趣的是,這部影片不僅從幕后角度對羅傑斯先生的日常予以還原,還加入了有著糟糕的原生家庭,以「揭露社會醜陋黑暗」為己任的新聞記者羅伊德。
這兩個人物的碰撞,就像是把觀眾甩進了一個古老的告解室,然後扔出了一個值得我們去思考的問題。
比如,如果我們對所謂「正義」的探討導致了「自我折磨」甚至磨損了靈魂,那麼該如何自救呢?
所以我在觀看這部影片的時候也有著一個疑問,那就是羅傑斯先生曾用以影響那麼多美國人的「精神力量」,還會對我們生效嗎?
其實是會生效的。在電影中,為了解開羅伊德的心結,他甚至走進他的家庭,了解他的一切。
「世界上沒有人能像你一樣,而我喜歡你本來的樣子。」他如此對待所有遇見的人。
而在節目中,他甚至做過這樣一件事。
在1969年的某一集裡,羅傑斯先生和經常在他節目裡客串的「警官」把腳泡在了同一個浴盆裡,這是一個黑人警察,而那一天羅傑斯穿了一件綠色的毛衣。
要知道這是在60年代末,正是種族隔離盛行的時期,而這一現今看起來如此簡單的行為在當時卻需要無比的勇氣。
人們被愛,卻不被愛得足夠。
羅傑斯先生之所以能影響那麼多人的一生,就是因為有著超常的耐心,他關懷一切,並用盡全力。
面對許多正在發生的事情,《鄰裡美好的一天》遞出了一個不太一樣的答案,它提示我們「善意」與「和解」其實是更被當下所需要的東西。
但無論在什麼時候,我們都需要更多純粹、美好又輕盈的作品。這讓我想起前不久在影院復工之日上映的《第一次的離別》。
這是部深情且詩意的作品,我當時坐在影院的座椅上,在被那三個孩子深深感動的同時,無比慶幸用這部影片開啟了下半年的觀影日記。
而《第一次的離別》和《鄰裡美好的一天》剛好都出自騰訊影業,他們一直在堅持打造並引進具有人文關懷的作品,哪怕這些影片的受眾還不多,哪怕這些影片不會像商業大片那般吸金,卻仍有相信有著不可被替代的價值。
畢竟我們需要在影院看到真正的好電影,不只是賣座的電影。我想觀眾的需求也很簡單,一個「豐富生活、溫暖人心、感動人性」的好故事,僅此而已。
現在《鄰裡美好的一天》正在北影節展映,此後還會在9月18日走入影院,黃海甚至操刀重新設計了定檔海報,是湯姆·漢克斯的溫柔特寫,希望大家到時候不要錯過這部溫暖的影片。
· THE END ·
這是「不散」 第 1278期 原創文章,秋天要來了
相聚有時 / 電影不散
添加微信busanfenzhuli或418947138
往期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