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萬福村村民 看電影雜誌
1月6日的金球獎頒獎典禮,當湯姆·漢克斯從查理茲·塞隆手中接過獎盃,全場起立鼓掌,他哽咽了。
對於湯姆·漢克斯這個咖位的國寶級演員,還能令他情緒產生如此波動的,當然是終生成就獎。
國內影迷也不禁感慨,原來湯姆·漢克斯也到了該拿終生成就獎的年紀了,似乎在印象裡,他還是那個不停奔跑的阿甘。
三十年演藝生涯,榮譽等身,沒有汙點。湯姆·漢克斯有著一個演員所有的美好品質。
從上世紀的[費城故事][阿甘正傳][拯救大兵瑞恩],再到近些年的[菲利普船長][薩利機長][華盛頓郵報]…湯姆·漢克斯飾演過無數的正面角色。
髮際線依舊堅挺直到去年的這部電影,基本逼近了品格的峰值,因為湯姆·漢克斯飾演了一位在美國僅次於上帝的,完美的人——[鄰裡美好的一天]。
[鄰裡美好的一天]這個人叫作弗雷德·羅傑斯,美國著名兒童電視節目《羅傑斯先生的街坊四鄰》的主持人。
這個節目播出整整30多年,對於美國的X世代而言,弗雷德·羅傑斯就是他們心目中最接近凡間聖人的人物,甚至超過了特蕾莎修女。
弗雷德·羅傑斯,親切地稱呼他為「羅傑斯先生」但電影[鄰裡美好的一天]並不是一部關於羅傑斯先生的人物傳記片,而是半虛構的劇情片,講述的是羅傑斯先生影響一代人的方式,無論他們是孩子還是成年人。
這是個同人文,人物都是真的,但劇情不全是真的電影創作的原型來自《時尚先生》雜誌一篇關於羅傑斯先生的文章,作者是湯姆·朱諾。
IMDb評分7.7,爛番茄新鮮度高達95%,豆瓣的評分7.2電影在中美兩地的評分有一定差距,不難理解這是情懷成分。畢竟對我們來說,弗雷德·羅傑斯還是一個陌生的名字。
▼
羅傑斯先生是誰?美國的鞠萍姐姐簡單理解,就職業和情懷而言,羅傑斯先生好比是美國的鞠萍姐姐,只是他的影響力更大。
弗雷德·羅傑斯畢業於匹茲堡神學院(Pittsburgh Theological Seminary),最早是一名新教牧師。
在上世紀60年代末才轉行成為兒童電視節目的主持人,保留了他先前作為牧師的溫和友好,以及普世智慧。
1968年,他擔任製作和主持的兒童電視節目《羅傑斯先生的街坊四鄰》在美國公共電視網PBS開播。和同時期的《芝麻街》一起,成為美國X世代最美好的童年記憶。
《芝麻街》負責理性教育,關於認字、閱讀、算數的教授;《羅傑斯先生的街坊四鄰》負責感性管理,教會孩子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處理困難,調節情緒羅傑斯先生於2003年因胃癌去世,享年74歲。在去世後的幾年裡,他漸漸變成了一個神聖的符號。
在羅傑斯先生身上,你能找到最大的身份落差,他並不羞於成為一個榜樣或是權威,同時他看起來又和藹得像是一個鄰居。
2018年,導演摩根·內維爾的紀錄片[與我為鄰],曾讓我們一窺羅傑斯先生真實的個人世界。
[與我為鄰] 豆瓣8.4,IMDb8.4他的熱情裡帶有一種溫和拘謹的氣氛,從不居高臨下,也不會屈尊俯就,他說話慢條斯理,始終誠實,讓人願意親近並且相信。
羅傑斯先生和他的丹尼爾虎玩偶羅傑斯先生有句經典的話,「我喜歡這樣的你」(I like you exactly as you are),鼓舞了無數灰心喪意的美國人。
湯姆·漢克斯=羅傑斯先生
如果要找一位美國演員來演羅傑斯先生,必須也只能是湯姆·漢克斯。
即使拋開演員的身份,湯姆·漢克斯也是最接近羅傑斯先生的人。他們都是深受愛戴的「精神教父」級的人物,又都屬於那種能和群眾打成一片的「鄰居式」人物。
2008年,漢克斯在羅馬萬神殿拍攝[天使與魔鬼],一名新娘和她的父親因為現場混亂而無法進入教堂,於是漢克斯停止拍攝,親自為兩人開路讓漢克斯飾演羅傑斯先生其實還有著天然的優勢,能消除觀眾心中的一層疑慮。他往那一站,在品格和氣質上先匹配住羅傑斯先生。
在電影中,漢克斯捕捉到了羅傑斯先生的肢體語言和聲音語調,一種略帶憂鬱的矜持,這種矜持很有感染力,同時為他贏得了觀眾的喜愛。
成年人都是過期的孩子在演播室內,《羅傑斯先生的街坊四鄰》的錄製現場,羅傑斯先生哼著歌謠出場了。
他把西裝外套換成了紅色的拉鏈開衫,把皮鞋換成了藏青色運動鞋,這是他的標誌性穿搭。
羅傑斯先生向觀眾展示了一塊布滿房門的木板,每扇門後面都有一張照片,也是羅傑斯先生在節目中的鄰居。直到他打開第三扇門,漏出了勞埃德·沃格爾(馬修·瑞斯 飾)的照片。
勞埃德·沃格爾的人物原型就是湯姆·朱諾,他是《時尚先生》雜誌的撰稿人,成天吊著臉,表情總在憂傷和厭惡之間徘徊,一副不開心的亞子。
他被主編安排去採訪羅傑斯先生,為其撰寫一則簡短的英雄介紹。對於這個工作安排,勞埃德起初很是不屑。
他骨子裡是反叛的,對於這樣的正能量人物代表,有本能牴觸。妻子最懂他,還拜託他,「筆下留情,別毀我童年」。
這種性格主要受父親影響——一個毫無負責感的爛酒鬼。
勞埃德成年後一直有意和父親疏遠,並且從不嘗試和解。在妹妹的婚禮上,久未見面的兩人甚至還大打出手。
電影的衝突便建立起來:童年不幸的勞埃德,對一個兒童節目主持人持續散發的善意,充滿了懷疑。
但是在對話的過程中,他也被羅傑斯先生感染到了,漸漸敞開心扉。後知後覺間,竟然想要試著去和父親和解。
不打針,不吃藥,坐下就是跟你嘮,嘮到柳暗花明,嘮到雨過天晴。這就是羅傑斯先生的魅力和能力。
整個調節過程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一幕,同時也是整部電影最特別的時刻——勞埃德和羅傑斯先生在一家中餐館吃午飯,吃飯前羅傑斯先生請勞埃德和他一起沉思片刻。
閉上眼睛,只需要沉默的一分鐘時間,去回想那些愛我們的人。然後就如羅傑斯先生所說的,所有的聲音全部消失,電影是一個靜音狀態,持續了一分鐘。
鏡頭緩慢掃過餐廳裡的每一個人,那是極其優雅的一個鏡頭,仿佛銀幕外的人也跟著獲得了inner peace。
羅傑斯先生對成年人的忠告就一句話——「你也曾是個孩子」。因為羅傑斯先生就是一個「發育過度」的孩子。
每個不開心的成年人,其實都是過了期的孩子。在他們的內心深處,仍然有著最原始的脆弱和悲傷,任性和快樂,天真和愛。很多時候自己看不到,需要有人去提醒他們。
勞埃德就是那個過了期的孩子,是羅傑斯先生讓他明白:原諒和放下並不難做到,把自己當作一個孩子就夠了。
直到這個任務結束,勞埃德的生活因此而發生了重大改變。他修補了和父親間的破裂關係,在交稿的時候無視字數要求,自作主張地將整個事件寫成了長篇的封面故事。
▼
這樣的一個聖人,這樣的一個溫情故事,如果拍得缺乏新意,就容易掉進感傷和說教的俗套。
但是[鄰裡美好的一天]卻很好地避免了。
它的做法是在電影中巧妙地利用了虛擬社區的微縮景觀,將明亮的夢境編織進勞埃德的灰暗現實。
當情緒還在下沉,未等積澱,微縮景觀就會適時出現,特別像兒童節目中反覆插播的歌唱畫面。
同時還有畫幅比的改變,羅傑斯先生主持的電視節目採用4:3的畫幅比,電影的畫面依舊保持16:9。
注意畫幅比的變化打破次元壁,不動聲色的虛實結合,這一切不是為燒腦服務的,而是為了不落窠臼,提升故事的可看性,呈現出現實與幻想間的張力。
和導演瑪麗埃爾·海勒之前的兩部電影[少女日記][你能原諒我嗎?]一樣,她相信細碎的生活瞬間,有著巨大的力量,即使是最微小的細節也會有啟發性。
她能夠通過簡單直白的敘述,營造出一種氛圍,用最少的對話,構建出豐滿的人物內心世界。
導演瑪麗埃爾·海勒(左)作為出品方,索尼一再宣稱,[鄰裡美好的一天]會是一部「我們在當下最需要的電影」。
不,這話說錯了。
這是一部在任何時候都會被需要的電影。
導演海勒說自己之所以喜歡羅傑斯先生,不是把他當作聖人,而是當作一個異類,「他選擇用自己緩慢而溫和的方式,與60年代末那個盛氣凌人的新世界碰一碰」。
羅傑斯身上最激進的一點就是,對善良堅定不移的承諾。面對這個日漸刻薄的世界,他不為所動,仍然在每一期節目的開頭唱道:「讓我們充分利用這美好的一天。」(Let's make the most of this beautiful day.)
羅傑斯所宣揚的愛與寬恕,在任何時候都需要。它會消除我們表達情感時下意識的「羞恥」,讓與人為善看上去不是一件難為情的事。
畢竟有時候,我們最擅長的,就是故作冷漠。
這時候就需要有一個羅傑斯先生,坐在對面,和我們好好談談。
原標題:《這個角色,這部電影,只有他配演》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