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於臺灣港口城市基隆的張榮發從小在海邊長大,在基隆,幾乎家家都討海為生-不是捕魚,就是上商船。張榮發的父親只是船上的木匠,薪水微薄且常年都待在船上,家境非常清苦。然而,張榮發並不屈折於困扼的環境。他自小就決心絕對不會甘於現狀,有著一般人想都不敢想的夢。
在張榮發18歲時,他的父親因第二次世界大戰被日本徵召入伍而死於海難,7個子女全依賴寡母撫養。然而,張榮發表現出不屈服、不低頭的骨氣,靠著打工掙學費的他從臺北商業職業學校畢業後,就跑到海運公司當了一名小職員。
年輕時的張榮發
少年氣盛的張榮發勤奮學習,努力工作,從最早當事務員,一步步升為事務長、二副、大副,最後升級考到航長執照。這些坎坷的經歷,對張榮發日後事業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從年輕的時起,張榮發的最大願望是能擁有一條自己的船。60年代初,張榮發抓住臺灣經濟起飛的機會,創辦了長榮海運。當時的他只有一艘舊船,而且一開始就跑其他人不敢跑的中東線。當時中東航線並不熱門,有人好意勸他,不要開這個航線,因為遠東運費同盟的船舶公司已準備聯合對付新加入的公司。可張榮發不信這個邪,堅持一定要開。
張榮發的長榮海運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之初,僅以一艘二十年船齡的雜貨船刻苦經營,從他的第一條航線「中東航線」起,就開始挑戰當時把持著海運業運輸龍頭的「運費同盟」,挑起了海運的價格戰。創業時的種種挫折,反而激發出張榮發更大的戰鬥意志。
長榮海運第一次的首航就碰到了無貨可載,船隻故障等等的事件發生,但是由於他本人的不屈不撓的精神,加上日本的「丸紅商社」慧眼識英雄,不斷給長榮資金上的幫助,這才使得長榮一步步的站穩腳步,而在這段期間張榮發意識到「定期化航線」的重要性,因此致力於其發展,並且開始不斷的擴充船隊。而且,長榮海運始終提供完善的運輸服務品質,漸漸獲得貨主的肯定與支持。
70年代末是世界航運的黃金時期,西方發達國家紛紛建造快速、經濟、安全的貨櫃輪船。為趕上世界潮流,張榮發決定發展貨櫃。1975年,長榮海運公司的第一艘貨櫃船下水,首次遠航臺灣至美國東海岸的定期航線。正當石油危機衝擊全球,海運市場銳減之際,長榮海運卻以周全的準備,正式開闢遠東-美國東岸全貨櫃定期航線的先河。
隨後的十六年裡,張榮發憑著不服輸與信用第一的個性,不斷擴充自己的海運版圖。許多長榮的顧客都知道張榮發是一個決定了就不再改變的人,這樣的生意人誰不想跟他做生意呢。
1984年7月,長榮海運更開闢了史無前例的環球東、西雙向全貨櫃定期航線,奠定長榮在全球貨櫃船業務的領先地位,其船隊規模此後一直居於全球貨櫃船隊之首。而張榮發更是全球第一位挑戰全世界最強悍的遠歐運費同盟,切入大西洋航線的船公司負責人。
就是這種勇於突破、開創新局的企圖,讓張榮發個人和公司能夠從默默無聞,發展至今日擁有了國際級地位。這股勇氣的背後,隱藏的是一份智慧。
張榮發在制定公司制度、與客戶往來都遵守著他做人的簡單原則。他的女兒張淑華提起,他父親較少管他們的學業,卻常告訴他們要心存忠厚,永遠記得人家對你好,對人不可尖酸刻薄,不可背後說人閒話的做人道理。同時,張榮發很注重建立良好的工作氛圍,加強職員對公司的向心力,一起合作把事情做好。
他常說:「要給員工愉快的工作環境,讓他們一想到要來上班,要與某人協調事情,就很高興。」他也非常關心員工的心理,在過去船公司稱船員是「水手」、「下手」,是等級分明的稱呼。在長榮的企業則一律改稱管輪機的為「輪機員」,工友是「用務員」,讓每個人都擁有平等的稱號。因此,張榮發的管理心得就是尊重每個人的自尊心。
隨時體會員工需求,這是長榮集團讓自己的員工保持充足活力的秘訣。在過去,有些長榮職員習慣在下午四、五點去買麵包吃,張榮發常常在電梯內看到職員手拿著麵包,知道員工有這方面的需求。於是他找來總務部,要他們去挑一家麵包廠,還親自試吃,由公司直接供應熱呼呼的麵包給員工。
從此,每天下午「麵包時間」,成了長榮的特色。我們看到,對外有正確的發展戰略,對內有人性化和高效率的管理體系,這使得張榮發在世界上贏得了「船王」的美譽。
成功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一勞永逸,而應是一種持續的發展力。不間斷地讀書是張榮發從年輕及養成的習慣,就算已成為海洋之王,他也一定不會漏掉最新有關海洋的書籍。在日常生活中,張榮發常保持好奇心,發掘問題,而且每晚一定讀書到十二點才睡覺。
有一次去日本,在東京通往大阪的新幹線上,同行的人都在睡覺,只有張榮發一個人望著窗外,分析日本大建築物設計的優劣,與他心中的新辦公大樓藍圖比較。
海洋給了張榮發不安分的性格,這種不安分使他不斷地尋找新的挑戰。在海運起家後,80年代的長榮便逐漸擴大經營範圍,向旅館、房地產、鋼鐵等領域發展。很快,長榮集團對航運業的經營已形成「一條龍」網絡,還開闢了航天科技、重工、造船、貨櫃、碼頭服務、餐飲服務及酒店業等實體。
成為了舉世文明的船王之後,鬥志昂揚的張榮發又給了臺灣一個世界級的夢想,要在航空運輸領域為臺灣爭一口氣。1988年9月借著自己的海運事業在世界所奠定的根基,張榮發又大膽的一手創立了臺灣第一家民營的國際航空公司——長榮航空。
跟經營海運業一樣,過去只要是訂造新船,張榮發均親自參與船舶的設計。秉持著認真踏實、努力學習的精神,雖貴為全球最大輪船公司老闆,但在創立航空公司的過程中,為了購買飛機的計劃前往美國波音公司參觀時,張榮發也是仔細聆聽波音公司的工程師解說各項飛機引擎構造及功用。
張榮發的關注投入,令美國人佩服,他們還笑著問他:「總裁是否有意開飛機製造公司了」?由此可知張榮發認真研究的精神,真的是與眾不同。品牌初創時,臺灣長榮航空只有兩架飛機,但在短短的幾年時間內,如今的長榮航空的航點遍及歐、美、亞、澳4大洲。
長榮是進大陸較早的臺灣大型集團,1994年,在臺灣當局允許航運業赴大陸投資及經營碼頭業務後,張榮發旗下的長榮、立榮兩家海運公司聞風而動,投巨資8000萬美元在上海、青島、廣州等地經營貨櫃集散場及碼頭業務,這在當時是臺灣服務業中對大陸投資規模最大的一筆。
儘管由於臺灣政策的限制,長榮集團進入大陸並不順暢,但長榮近幾年的準備動作十分積極,努力尋求與大陸航空業者的合作;同時,長榮海運在大陸主要城市設立了多家合資公司,形成了自己的網絡。
張榮發深知大陸市場對長榮集團的重要性,一直堅持「兩岸人民都是中國人」,希望臺當局加緊展開兩岸復談事宜,儘早全面開放「三通」。
臺灣著名企業家張榮發沒有顯赫的家世與學歷,用短短17年便創立了世界最大的貨櫃船隊,躍居為世界貨櫃船王,更建立了臺灣第一家國際民營航空公司。其人生哲學之一就是「柳樹管理法」。張榮發認為,成功的人應像柳樹一樣,愈壯大枝葉就愈下垂、愈謙虛,愈不能忘本,還要有感恩和回饋社會的心。「柳樹」這個象徵不但是張榮發的自我管理,也是治人之道。他建立起了著名的「長榮管理模式」,以和諧為重,激勵員工的進取心、自信心、和誠實心,進而達到「共榮」、「分享」的團隊目標。
在促進兩岸關係方面,臺灣商業巨子張榮發功不可沒。曾是李登輝好友的他在1999年7月李登輝發表「兩國論」之後,與其在兩岸問題上翻臉,兩位「老友」由親密走向決裂,就是因為李登輝不支持直航政策。2000年陳水扁當選後,張榮發第一次感到直航指日可待,卻再一次希望破滅!
2002年2月,張榮發宣布請辭臺灣政府的資政一職,再次成為主張兩岸直航最鮮明的臺商。投下無數的金錢、精力,與親密的朋友反目,與支持的政治人物翻臉,由綠轉藍,張榮發為的就是直航這一天。2008年12月15日這一天,他的夢想實現了。
臺灣商界大佬張榮發於今年1月20日去世之後,他的兩房妻兒權力之爭進入白熱化,也是這位智慧的老者生前少有的疏漏所致。536億的遺產到底由誰繼承我們無從得知,但我們必須點讚的是:在全球多個機構評選出的世界10大最安全航空公司名單裡,臺灣的長榮航空公司都榜上有名。而當我們乘坐長榮航空飛機赴臺灣旅遊,當我們享受著有長榮航運送來的新鮮臺灣水果,我們不能忘記這位著名臺商張榮發老先生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