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周二)22:09,本期《今日影評》特邀北京電影學院副教授黃穎,帶您一起重遊《千與千尋》中的神奇世界。敬請關注。
01
自6月21日國內上映後,《千與千尋》就一直在蟬聯同檔期電影評分&單日票房&上座率冠軍,票房破2億僅用時3天3時21分,各門戶網站評分也可以說是高出天際。
接著是朋友圈排山倒海(對,就是這個詞)而來的情懷刷屏,愛電影的不愛電影的,愛發狀態的不愛發狀態的,一下子全冒了出來。自來水軍手拉手連起來可以繞地球三個圈。
總結下來,物料分為以下三類。
1、截圖截圖截圖,各種各樣的截圖。
2、宮崎駿爺爺親自畫畫為小千尋「中國行」打call。
3、國語配音豪華陣容。(!!!)
周冬雨、井柏然、田壯壯、王琳、彭昱暢。
看到這裡小編想都沒想就打開了購票軟體,畢竟,《千與千尋》看過,宮崎駿爺爺的畫愛過,新版配音於我而言還是個謎。
(現在回想起來,真該讓它老老實實當個謎啊...)
02
anyway,衝動之下我必須買票。
儘管,我發現了一些不尋常的事情。
首先是超低的排片率。這麼說吧,晚上八點半,我家方圓三公裡大大小小七八家影院,愣是沒有一家還有國語排片。好容易打車去了家更遠的店,還是十點以後的場。
其次是除了我,全場只有兩位觀眾。日語版基本有十來個人的啊啊啊啊。(???)
深度動畫迷網癮死肥宅朋友聽說我要去看國語版後,露出的似笑非笑又有些錯愕的表情。
——125分鐘過去了...——
我什麼都懂了。
網友風評幾乎一邊倒地狂踩。👇
對於這版配音,小編同樣難以接受,但問題不該完全扣在他們倆的頭上。甚至可以說,他們已經很大程度上儘可能去做了。
那麼,為什麼《千與千尋》大火的同時,大咖雲集的國語版偏偏排片率低、上座率低、風評差呢?
又及,觀眾為什麼就偏偏不買周冬雨和井柏然的帳?
03
小編搜集了網絡惡評的種種嘈點,結合自身觀影經歷,總結《千與千尋》國語版撲地的三大直接原因如下。
a 年齡差距過大,音色匹配度較低。
周冬雨 27歲——千尋 約10歲
井柏然 30歲——白龍 約13歲
「出戲」是差評中出現的最高頻關鍵詞。
日文原版中,千尋和白龍的配音演員當時都是十幾歲的少男少女,都有人曾質疑女孩的聲音有點成熟。而臺版的演繹中,許淑嬪的配音則是公認的可愛到爆。但周冬雨雖給人感覺天真單純,但她的音色低沉冷柔,與千尋的角色設定是有一定距離的。
而井柏然的聲線則是網友們最大的「炸毛」點。
相較角色「白龍」,井柏然的聲音年齡感過高,還有些沙啞粗獷,而此前先入為主的日版、臺版配音中,「白龍」的聲音都是明亮且少年氣的。
另外,周冬雨和井柏然本身流量較好、聲音辨識度強,粉絲很難脫離開他們的明星人設,完全投入於電影之中。
b 缺乏專業配音技能,捧讀感強。
由於缺乏專業的配音訓練,周冬雨和井柏然是在聲音導演的幫助下快速突擊學習技能的,翻譯而來的臺詞又有語句長、內容多、口型不同的問題。
因此,節奏的準確成為他們最基本的追求,高難度的段落則很難完全掌握。
尤其是千尋,作為大女主,臺詞量很大,大段大段的對白不少。周冬雨在短句中的表現都很好,但是在段落中則會出現「斷句」問題,語速很快,句與句之間的連接感弱,明顯讓人感覺到是分成幾句來錄製的。
在千尋哭著吃小玲姐姐給的包子的那場戲,前兩聲哭聲還是能聽出來嘴裡是含著東西的,接下來的段落則只剩下哇哇大哭。
必須肯定的是,短時間的訓練和產出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周冬雨已經很讓人驚喜。實際上,這樣一部包含有河神、春日神、大根神之類大量來自於日本傳統文化的神靈角色,詮釋著日式的「神隱」成長空間的世界級經典動畫,本身就給配音明星造成了巨大的「難處」。
c 配音周期短,壓力大。
在《新京報》的採訪中,周冬雨透露「千尋」的全部臺詞錄製總共花費了「兩天的配音時間」,「湯婆婆」的配音演員王琳則表示「我們要在一天的時間把這部電影配完」。
實際上,這與中國譯製片配音傳統有很大關聯,據專業人士透露,往往一部好萊塢大片的整體配音工作需要在一周以內完成,而全部臺詞翻譯工作有時只花費一天一夜。
04
上述的淺層原因似乎把全部矛頭指向了「明星配音」這件事,然而,小編並不認為「明星配音」是問題的根源所在。
好萊塢也經常採用明星擔任配音,卻鮮少出現尷尬。實際上,就連宮崎駿本人都是一個「明星配音」or「素人配音」愛好者。
他的電影《龍貓》選中了在《風之谷》之後為每一部宮崎駿作品設計宣傳語的糸井重來飾演兩位女主角(五月與梅伊)的父親,這讓所有人瞠目結舌。
「我聽了很多職業配音演員的聲音,總覺得他們說起話來太『暖』了,一個個都成了特別特別理解孩子的父親。美國不是有部電視劇叫《父為子綱》(Father Knows Best)嗎?30歲出頭的父親怎麼可能有那麼貼心。於是我心想,我得從別的地方找個人來演這個角色。提出讓糸井來演的就是我。……他的聲音挺不可思議的,挺合適的。用「不可思議」來形容可能不太好……總之就是比較「隨便」吧。用「隨便」來形容好像也有點問題。」
他在《出發點(1979—1996)》中這樣解釋自己選角的原因。
到《幽靈公主》之後,宮崎駿的配音演員陣容則發生了質的改變,飾演主要角色的演員從職業「聲優」變成了影視演員或綜藝明星。
《哈爾的移動城堡》請到了木村拓哉、倍賞千惠子大牌明星,《懸崖上的金魚公主》則由山口智子、所喬治等飾演。就連電影中曾一度由女配音演員包攬的少男少女,也全部被宮崎駿換成了與主人公年齡相仿的童星。
「主角無聲優」成為了宮崎駿作品的一大特色。
那麼問題來了,
為什麼「全明星」配音的國語版《千與千尋》乃至整體「明星國配」走不了美國、日本的路子呢?
05
從為《花木蘭》配音的成龍,為《長江七號愛地球》配音的董潔和徐嬌,為《麥兜響噹噹》配音的宋丹丹,到為《風雲決》配音的謝霆鋒⋯⋯片商試圖靠明星配音吸引眼球,但觀眾反應始終不鹹不淡。為何觀眾不買中國明星配音的帳?
這可能就得聊到更宏觀的產業環境問題了。
明星配音的差距只是一個現象,因明星們的受關注度高而更加凸顯。問題不在明星本身,而是整個中國配音產業不發達的大背景。
首先,中國配音專業乃至配音演員在專業和業餘的範疇都不受重視。即便是在北電、中戲這樣頂級的專業學府,配音專業都是非常邊緣的。
還未真正崛起的國產動畫、越來越不受歡迎的譯製片、不分明的職業前景和狹窄的就業面,使許多愛好配音、愛好動畫的學生望而卻步。
實際上,在表演專業的課程表中,配音課往往也算不上他們的主要學科之一。大多數的明星、藝人對於「配音」實在知之甚少。
相對而言,日本的「聲優」行業卻非常發達。
在日本,人們將在動畫片、遊戲和外語片中進行幕後配音工作的從業者稱為「聲優」。
日本動畫片的極大產量和嚴格精緻的製作工藝要求有高質高量的專業動畫聲優作為支撐,動畫聲優在日本是一條相對獨立、完整的產業鏈。日本動畫聲優的「養成」有從小訓練、專業聲優學校培訓、聲優經紀公司選拔等多種途徑,但他們都必須進入聲優事務所實習,實習期滿籤約後才能擁有從業資格。
行業門檻之高,也就意味著行業整體水平之高。
其二,配音演員收入低,且幾乎沒有「流量」。
中國動畫產業資金投入整體較低,壓縮製作成本直接影響到的就是專業配音演員的收入。
給《指環王》系列配音的演員姜廣濤曾透露,《指環王》配音薪酬僅3000元。給《變形金剛3》配音時有大量嘶喊戲份,也只獲得了1500元的報酬。
實際上,在動畫行業,這個數字只會更低。優質的國內配音演員大多會選擇電視劇、真人電影和遊戲,動畫的配音演員則少有科班出身的專業人士。
與中國動畫配音演員僅從事單純的配音工作不同,日本動畫聲優早已實現了從幕後到臺前的華麗轉身, 走上了一條明星化的發展道路。一方面,他們會不斷拓寬自己其他方面的演藝事業;另一方面,新推出的動畫作品也會依賴人氣高的聲優作為宣傳噱頭,作用與「明星」無二。其中柊瑠美、入野自由、中村彰男、夏木真理等就是很好的例子。
其三則是動畫製作方式的不同,美、日聲音設計跟影片製作同步,而中國動畫大多採用後期配音。
動畫片製作之初,為了更好地讓聲音貼合人物,導演就開始根據動畫人物需要來選擇適合角色的聲優和相對應的聲音設計人員,進行初步的錄製供繪製人員參考。
即便是明星,也一樣很早就會加入到製作過程中,團隊甚至會據其表現,來修改動畫人物的設計,配音製作周期基本等於整部動畫的製作周期。
而在中國的動畫歷史上,畫面的重要性就遠高於聲音。直到今天,很多時候後期配音都是在整個項目完成後才會去製作,角色創作者很少會去重點關注聲音設計問題。
——
回到《千與千尋》,宮崎駿的方式在中國遇到障礙,最本質的問題也是在此。他是在聲優產業成熟、社會普遍重視配音問題的情況下啟用明星,明星高度重視、導演嚴格要求、動畫產業發達共同促成了最終的優質結果。
而中國明星的動畫配音,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也許不是明星的個人努力可以決定的。
有了配音明星,我們再來期待明星配音吧~
CCTV-6電影頻道影評類日播欄目
每周一至周五晚22:00檔權威開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