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瑪才旦新作《氣球》,
將於11月20日在國內上映。
定檔海報
定檔海報上,紅色氣球象徵著包容、圓滿、盈潤、孕育、生機,仿佛代表著鮮活的塵世生命欲望,與電影中被孩子們玩鬧間吹起的保險套白色氣球,形成了寓意豐富且深刻的意象解讀空間。
繼《塔洛》和《撞死了一隻羊》之後,《氣球》也是萬瑪才旦第三次入圍威尼斯電影節地平線單元的作品。
同時,《氣球》還入圍了多倫多國際電影節、釜山國際電影節和平遙國際電影展的提名,以及獲得了第55屆芝加哥電影節最佳編劇獎、第2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和最佳女主角等獎項。
國外海報
其中,法國知名影評人、電影史學家讓-米歇爾·付東評價《氣球》是「威尼斯電影節最美的電影」。而在去年平遙國際電影展進行展映時,《氣球》也收穫了廣泛好評。
電影《氣球》由《塔洛》《撞死了一隻羊》原班人馬製作,講述了20世紀90年代,達傑(金巴 飾)一家因一隻普通的保險套捲入了一系列尷尬而又難以抉擇的事件當中。
劇照
妻子卓嘎(索朗旺姆 飾)意外懷孕想要打掉孩子,但信仰虔誠、思想傳統的達傑堅信孩子是去世的父親靈魂輪迴轉世,面對現實的各種問題和壓力,原本恩愛的夫妻倆之間出現了不可調和的矛盾。最後達傑送給孩子的兩隻紅色氣球飛向天空,預示著死亡還是希望,不得而知。
電影中,欲望似被信仰所束縛,在矛盾與對立中,氣生氣滅如生命始終。是從信仰裡悟透解脫,還是得到枷鎖綁縛,電影裡充滿著現實與信仰的哲理思考。
劇照
實際上,《氣球》的聚焦點並不僅僅是卓嘎與達傑這樣一對普通的藏族夫妻,而是他們整個大家庭的群像。
像是面對現代事物迷惑的爺爺對電視上出現的試管嬰兒產生了恐懼和不安,大呼世界末日;
懵懂的兩個小兒子把保險套當氣球吹著玩,不懂達傑為什麼責罵他們,反而一偷再偷,吹成氣球與小夥伴互換口哨等。
劇照
劇照
「當靈魂遭遇現實的挑戰,該如何抉擇?」導演萬瑪才旦曾表示,他試圖在這個故事中呈現當下人們普遍遇到的困境。
在生死輪迴、靈魂信仰等帶有鮮明藏地傳統文化特點的基礎上,《氣球》的女性及家庭色彩更為濃厚。電影中探討的生育權及女性意識懵懂覺醒,以及傳統信仰與內心真實欲望的對抗和衝突,更是令眾多觀眾感同身受。
劇照
同時在創作風格上,區別於《撞死了一隻羊》的奇幻色彩,以及《塔洛》的黑白風格,電影《氣球》重新回歸了現實主義的創作路徑,同時,在通過手持長鏡頭追求寫實風格的基礎上,又加入了不少唯美的夢境和幻想成分,意象呈現上更加豐富。同時,本片也被影視評論人評價為,是萬瑪才旦近年來作品中最通俗易懂、情節量最多、剪輯節奏最快的一部。
《氣球》劇照
《氣球》劇照
作為一名集優秀作家、編劇、導演、監製多重身份於一體的藏族母語電影開創者,萬瑪才旦是國際影壇上極具影響力的藏地文化代表人物之一。
劇照
《氣球》是萬瑪才旦導演的第七部電影作品,在電影中,觀眾不僅能看到別具風味的藏區文化、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深度影迷可能更會被他充滿詩意和想像力的影像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