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一旦開戰會怎麼樣?臺灣被大陸收復又會怎麼樣?自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這類話題一直為美國智庫和媒體偏愛。近日,美專家顏文德撰文,描述了一旦臺灣被大陸控制後可能發生的情況。按照他的觀點,臺灣一旦被大陸收復,將成為解放軍主動挑戰美國的基地。
利用臺灣基地挑戰美國?
據臺灣媒體近日報導,顏文德在文章中表示,那些只注意大陸是否有能力擊沉美國航母,或是對關島發射飛彈的人,並沒有看到更大的問題。顏文德說,如果臺灣落入大陸手中,大陸「可能利用臺灣的軍事基地發動新的戰爭」,一旦大陸取得對臺灣的控制權,「戰略景觀的改變將是一場噩夢」。
文章說,中國視日本、臺灣地區及菲律賓為一堵長牆,這也是為什麼美國防務專家會把這堵長牆稱為「海上長城」,對其空軍和海軍來說,這裡的地理條件都難以克服,「中國大陸除了拿下臺灣外沒有其他選擇」。文章說,臺灣的中央山脈地勢高,這是中國要將軍力投送到太平洋必須面對的一大問題。此外,大陸空軍必須繞過臺灣飛行,海軍也必須航經日本控制的衝繩,大陸的陸基雷達更難以越過臺灣,窺視更遠的地方。
文章認為,一旦解放軍取得對臺灣的控制,對美國來說,基本上就是整個情況反轉過來,這堵「牆」,就成了美國必須面對的問題。
文章認為,如果臺灣被大陸收復,解放軍海軍可使用位於臺灣東北部的蘇澳海軍基地,「但這不是一個普通基地,而是遠比海南島榆林海軍基地更好的基地。在榆林,大陸核潛艇必須離開山洞設施進入水淺的南海,但在蘇澳,海岸外就是水下深淵,潛艇可以有下水後立即消失無蹤的絕佳環境。」
文章稱,不僅是蘇澳港,花蓮空軍基地也是一個會讓解放軍「非常羨慕」的基地,那裡有一個從佳山挖掘出來的巨大「防核」設施。作為少數曾進入過那個設施的美國人,顏文德看過後的感覺「像是出自邦德電影一般」。文章稱,這裡和臺東兩個空軍基地,都可以讓解放軍的殲-11/15/16等戰機取得2000英裡的飛行範圍,以及1000英裡的作戰距離。
文章還說, 如果解放軍佔領臺灣東部這3個基地, 將迫使美國及日本海上力量, 面對中國首度將武力直接投送到太平洋。此外, 位於臺灣西部的臺中空軍基地及高雄海軍基地,也是解放軍轟-6轟炸機及055型飛彈驅逐艦的「夢中基地」。
該文章還認為,一旦解放軍在臺灣設立軍事基地,臺灣海峽可能被北京以政治、經濟或軍事理由禁止商業通行,「日本、韓國就必須考慮是否採取討好北京的外交政策,更別指望美國還可以繼續從臺灣取得重要情報」。文章認為,當中國正在以美國二戰期間在太平洋運用過的戰術用於現在的南海,並以這種思維來合理化自身軍事實力增長,或許美國也應該以相同的思維重新思考其亞洲戰略。
外媒:解放軍從臺島刺穿美日「島鏈」
美國從冷戰時期開始構築的「第一島鏈」有四大關鍵節點:「鏈頭」是韓國,「鏈尾」在菲律賓,「鏈子鎖」是中國臺灣島,「鏈子重心」則在日本。隨著美國的戰略矛頭指向中國,向亞太基地群派駐先進武器成為五角大樓最關注的事。美軍明確表示將重返菲律賓蘇比克灣,甚至覬覦越南金蘭灣,均反映出強化「島鏈」建設的意圖。
為了更經濟地制衡中國海軍的崛起,美國刻意在「第一島鏈」周邊派遣新概念艦艇,試圖「以小股精幹力量監控中國海軍主力的動向」,從而「以逸待勞」。
美國除了親自上陣,還極為重視日本的作用。目前,美國對日武裝的重點放在「軍事一體化」上,即協助日本徹底改組自衛隊的指揮及作戰體系,使之服從美國的軍事需要。
日本航空自衛隊與駐日美軍的聯合指揮部在東京橫田基地。日美聯合指揮所的正式名稱為『共同統合運用調整所」,日美兩軍在此共同研究中國、朝鮮等國飛彈發射及戰鬥機的活動情況,並「聯合應對」。
美日聯合構建的「鏈條」存在薄弱環節,那就是中國臺灣島。隨著兩岸融合加深,中國國力日趨強大,臺灣島未來可能成為中國海軍向外延伸的一把利劍;刺穿美日「鏈陣」的咽喉。
在美國及其盟友構建「第一島鏈」之時,中國海軍在為「走出去」做準備。據美國媒體報導,中國海軍努力加強海空力量投送平臺建設,未來解放軍有望獲得6艘071型船塢登陸艦,新的直升機兩棲攻擊艦下水也為期不遠。同時,解放軍對軍民兩用的大型滾裝船的調度也日漸增多,顯示中國潛在海運能力不容小覷。
此外,中國還自行發展了運-9戰術運輸機和運-20重型運輸機,這些飛機可以改裝為加油、預警、指揮、偵察、電子戰等遠程作戰保障平臺,為解放軍衝破「島鏈」提供必要的支持。
實際上,中國海軍日益擴大活動範圍,也是其國力發展所不可避免的趨勢。
中國海軍的目標是發展成一支有效捍衛國家海洋權益的可靠力量。中國航母的服役就是這一努力的必要步驟。一旦目標達成,那麼中國海軍突破「島鏈」就不再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