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整年電影市場票房為640億,雖然相較於2018年全國電影總票房609億有所提高,且近些年國內票房都是每年都在穩步提升,可這640億卻來的並不容易。
票房增速滿、觀影人口減少、影視公司危機,2019年的電影市場過的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輕鬆。政策緊壓下資本逐漸冷靜,觀眾審美趨於正常化、理智化,流量不再無往不利。
可以看得出來,2019年的電影市場充滿了實驗、改革、驚喜,如果說這場自我淨化一樣的革命可以將國內電影行業排毒,那麼這樣改革前的陣痛是有必要的。
驚喜與寒冬
提起2019年電影市場,用的最多的詞語便是寒冬。
首先就是大量影片因各種各樣的問題撤檔,諸如《八佰》《少年的你》《刀背藏身》等。《少年的你》最終無聲許久之後悄然上映,可這也是少數。《刀背藏身》因為署名、利益分配等問題已經跳票N次,上映無望。這還是我們所熟知的,一些拍攝好的影片甚至根本無緣院線,連名字都沒能留下就「胎死腹中」。
除了一些不可抗因素和自身利益分配問題,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便是影視公司的大量關門。據有關統計,2019年影視行業關門的公司高達1800家以上,這已經不是正常水平的數字。這背後既有行業內換血、洗牌的原因,又有影片難產導致沒有競爭力的原因。
除了這些,票房方面雖最終數字較比2018年上升了5.4%,可這個數字比2018年進度緩慢,觀影人次僅上半年就下降10%左右,如果不是《哪吒》《流浪地球》《我和我的祖國》的大爆,估計2019年的電影市場真成了寒冬。
可寒冬之中也有驚喜。
可2019年同樣是充滿驚喜的一年。相較於2018年最高單片票房《紅海行動》的36.5億票房,2019年41部國產片破億,10部破10億,三部破40億,最高是《哪吒之魔童降世》的50億。
《哪吒之魔童降世》《流浪地球》的大爆使得這兩部電影就佔總票房的6分之1,這是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而且無論是影片質量、口碑、影響,國產片都上到了一個新的層次。也間接證明了,只要你拍的好,就不愁票房。
一個行業的發展就是這樣,幾家歡喜幾家愁,有的笑得放肆,盆滿缽滿;有的哭的心酸、愁雲慘澹。
「國貨」崛起與水土不服
2019年2月5日,《流浪地球》上映。起初這部國產科幻被所有人都不看好,畢竟在好萊塢科幻大片的多年「進攻」之下,國產科幻幾無立錐之地。而且多部打著國產科幻崛起、實則騙錢的國產科幻片傷害了很多人的心。技術不過關、沒有科幻土壤讓國產科幻的崛起難如登天。
萬幸,《流浪地球》出現了。
這部電影出乎所有人意料,以絕對黑馬的姿態殺出,然後一騎絕塵,成為現象級電影,也為國產科幻的從業人員打了一劑強心針。
再然後就是《哪吒之魔童降世》,同樣是崛起,這次是國漫崛起。
《大聖歸來》《白蛇之緣起》都讓大家覺得國漫崛起已經不遠,且勢在必得。我們不怕慢,我們只是怕沒有希望,萬幸,這個希望來的還不算晚。《哪吒之魔童降世》依舊是黑馬,依舊是一騎絕塵,將所有同檔期大篇狠狠甩在身後,最終定格在50億的票房上。
導演餃子十年心血沒有白費,那個被申公豹變臉鏡頭逼到辭職,卻到了新公司依舊被通知新公司也接了這個項目的動畫師心血也沒有白費。雖然接下來無論是《姜子牙》《白蛇之白素貞》全都以「命」為主線,讓人不免覺得套路統一,可頭已經開了,剩下的就是慢慢磨合,我也相信國漫真正的崛起之日絕對不會晚。
在年度票房前十之中,只有《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和《速度與激情:特別行動》兩部大IP作品擠進榜單,國產片市場份額高達64%,同時國產佳片不斷。
國內三大檔期之中無一例外都是國產制霸,除了暑期檔的《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佔著漫威十年結局的情懷和自身過硬的質量之外,剩下的幾無一合之敵。
2019年年末的《星球大戰9:天行者崛起》成為去年在國內市場折戟的第八部好萊塢IP大片,更不要提《雷霆沙贊》《X戰警:黑鳳凰》這些慘澹的名字。
近幾年國內市場儼然成為了好萊塢大片的寶地,不管什麼質量,只要討好中國觀眾,就有數不清的錢等著拿,多部電影也以中國風、在國內取景為首要標準。可需要看清的是,人家只是為了賺錢,僅此而已。
號稱是給中國的情書的《功夫熊貓》系列,把中國比喻成熊貓阿寶,賺夠了國內的情懷與票房,可很少有人察覺,或者知道了也不以為然,這個救世主熊貓的師傅是北美浣熊。這並不是吹毛求疵,而是我們的文化在人家眼裡只是賺錢的工具,就好像知道《變形金剛》在國內票房最高,《變4》甚至將決戰場地設在了香港,並且找了一眾國內演員。
可這些國內演員演的只不過是所謂的國內特供,即只在國內是這樣。只要錢賺到了,又有什麼呢?
可如今不一樣了,我們文化自信了,我們開始輸出文化了。
文化自信其實就是綜合國力的體現,曾經我們電影工業落後很多,國外大片趁機搶佔市場,造成了大部分人同年回憶都是這些大片,所以當那些我們小時候的回憶重啟之後都會去補一張電影票。
可誰都不是傻子,一次兩次可以,次數多了誰看不出來。再者國產片如今類型上各家多樣化,質量也能滿足觀眾需求,內容更加本土化。缺乏文化共鳴、只有特效外殼的國外大片逐漸被大家「吃膩」了,便開始水土不服了。雖然在類型上2019年引進大片更加多樣化,票房上卻再也難以複製當年的盛況。
類型多樣與多方發力
什麼樣的影片才能引起文化共鳴?舉個簡單的例子,2019年上映的《阿拉丁》在全球席捲10億美元以上,成為爆片,可在國內卻8天才破兩億,這還是在威爾史密斯的大名之下的結果。
究其原因就是這種歌舞片在美國的地位相當於國內的武打片,民眾接受度很高,這是他們文化的一種,可這卻不屬於我們的文化,所以在國內撲街。
這就是文化共鳴。
前文提到,文化拼的就是綜合國力,而在國立日漸強大的今天,我們雖然也走了很多彎路,可如今卻也走到了正規。
《上海堡壘》的失利代表流量時代的終結,觀眾消費趨於理智,流量為王終於不復存在。除了那些國產商業大片,過去的2019年最受關注的更多的則是高質量的精品影片。
如果說那些大爆的商業大片展現的是大眾審美,雅俗共賞,那麼高質量的精品電影則展現的是文化上線與自我升值。
《過春天》《送我上青雲》《四個春天》《地久天長》等都是2019年票房不高,卻質量過硬的影片,雖然這類小眾電影離更多的人去影院看還有很長的一條路,可有關注總歸是件好事。這也證明越來越多的目光關注到了質量,關注到了其他類型的影片,關注到了更加高的精神層次。
《少年的你》因為易烊千璽的原因受到關注,雖然是因流量而受益,可產生的對校園暴力的思考與關注還是值得讚許的。流量如果運用好了將會是一個互利互惠的武器,可如果從一開始的出發點就是為了賺錢,那流量的作用就是幫助其撲街更快。
除了題材與類型,新老演員的集體發力也是2019年的重點。老演員方面王景春、詠梅憑藉《地久天長》拿下了第6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銀熊獎和最佳女演員銀熊獎,這也是電影史上難得的影帝影后雙獲獎。
除此之外,今年大火或大爆的影片的演員全都是實力派,這是一件很讓人欣慰的事情。周冬雨在《少年的你》中的表演在《七月與安生》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易烊千璽先是憑藉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獲得肯定,又因《少年的你》脫掉了大眾對於流量的固有印象與標籤。老的不服老,新的衝勁足。
再一個就是年輕導演的發力。《流浪地球》的導演郭帆、《哪吒》的導演餃子、《過春天》的白雪、《誤殺》的柯汶利等,不是只導過幾部電影就是完全是一個新人。可就是這些新人導演,其作品全都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新人輩出,這才是一個國家文化自信的根本。
雖然這些導演短時間內還無法取代第五代導演的絕對的地位,可他們更懂這個時代更懂當下人的想法,有朝一日一定會成為中流砥柱的。
2019年的電影市場,有賺的盆滿缽滿的,例如《哪吒》《流浪地球》,票房口碑雙豐收;有頻繁撤檔導致觀眾一再失望的《刀背藏身》。有的電影公司大賺特賺,有的慘澹收場;關門大吉。有的演員收穫了票房與口碑,回應了質疑,鋪平了前行的道路,比如易烊千璽;有的集開啟、關閉流量時代在手,比如鹿晗。
幾家歡喜幾家愁。
可總體來說,這一年來雖然陣痛不斷,可那是為了改革,為了創新,2019年票房前十的電影外片只有兩部就證明了這點。如果前途更加光明,那過程難一點不怕,只要能看到光明。
(原創作者:熱心市民張鐵錘;娛樂磚家的後院 我們正在努力接近真相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違者必究)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