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涵控股私有化 「張大奕式」成功難再複製

2020-12-18 新浪科技

來源:中國經營報

如涵控股私有化 「張大奕式」成功難再複製

本報記者/鍾楚涵/蔣政/上海報導

在美國資本市場上市一年半之後,如涵控股有了退出資本市場的打算。近日,如涵控股表示,已經收到三位創始人馮敏、孫雷和沈超的建議書,提議將公司私有化。

在此之前,藉助頂流網紅張大奕強大的圖文帶貨能力,如涵控股依靠服裝網店的經營快速崛起,並於2019年4月成功在美股上市。

但在此背後,虧損、業績依賴單一網紅等問題也始終明顯。目前,如涵控股股價距離發行價已經跌去七成以上。

對此,時尚商業培訓導師、評論人冷芸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如涵控股最主要的問題是缺乏核心競爭力。如涵上市時候的主要競爭力其實是張大奕帶來的流量,而非產品或者什麼商業模式本身。而流量本身是動態變化的。這樣的企業如果想要持續發展,就必須把網紅IP轉換成有品牌價值的品牌。」

私有化背後

11月25日,如涵控股公告稱,已經收到三位創始人馮敏、孫雷和沈超發出的不具約束力的初步建議書,提議以每股0.68美元價格將公司私有化。而這距離如涵登陸美股資本市場僅僅過去一年半。

在公司創始人提出私有化的背後,是如涵控股不斷下滑的股價。根據Wind數據,截至12月1日收盤,如涵股價為2.97美元/股,較發行價格12.50美元已經跌去76.24%。

在服裝行業分析師馬崗看來,如涵控股股價下滑的原因本質上是資本對公司的經營表現不認可。在經營數據方面,根據Wind數據,2019財年(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至2020財年,如涵控股一直處於虧損狀態,公司淨利潤分別為-0.73億元、-0.92億元,較上一年同比增減29.57%、-26.27%。

在經營結構方面,如涵控股主要有全方位服務模式(即服裝類)以及平臺模式(提供網紅廣告服務)。近年來公司不斷加大平臺模式比重,但目前公司全方位服務模式營收佔比達到70%以上,仍然是公司的主要盈利模式。

根據《中國證券報》報導,如涵相關負責人表示,不排除未來有考慮A股上市的打算。《中國證券報》同時報導,有接近如涵高層的相關人士表示,順利的話,公司8個月左右,也就是到明年夏天就能完成私有化進程。就以上信息,記者也在採訪函中希望和如涵進行核實,但是截至發稿對方沒有回覆。

對此,馬崗表示:「如涵控股當前股價和業績都不夠理想,可能在短期內沒有更好的解法,想通過退市來調整公司的經營,等達到預期了再重回A股,這貌似是比較常規的一種做法。」

不過,時尚諮詢機構No Agency創始人唐小唐則認為:「在A股上市是有門檻的,在審核各方面也比較嚴格。而如涵控股目前還是虧損狀態,此外,如涵曾經在美股上市,並且高價發行低價退市。如果如涵想在A股上市,國內資本市場相關審核方面也會考慮到以上因素。」

 缺乏核心競爭力

根據Wind數據,2019財年(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至2020財年,如涵控股營收分別為10.93億元、12.96億元,但是其淨利潤一直處於虧損狀態。

Wind數據顯示,2019財年(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至2020財年,如涵控股銷售毛利率分別為31.28%、37.79%;但公司的銷售淨利率始終為負值,分別為-7.77%、-7.55%。

對此,上海財經大學電子商務研究所執行所長崔麗麗認為:「由於服裝網店退換貨頻率較高,因此是一個電商運營成本較高的類目。另外網紅生態頭部效應明顯,如涵孵化的很多網紅都只是處於中腰部,達不到張大奕的盈利能力。」

唐小唐則表示:「目前線上的獲客成本很高,並且在不斷升高。將線上、線下服裝店進行對比可以發現,線下店需要支付房租等固定支出,而網店想要在淘寶平臺露面,則需要交給阿里很高的費用。目前這個費用已經能把線下店的房租以及其他一些費用抵消掉了。此外線上的價格還低於線下店,因此線上店的賺錢能力是低於線下的。」

「2016年是張大奕的時代。」張大奕的火爆為如涵控股的網店帶來巨大流量,甚至助力企業成功上市。但與此同時,過分依賴張大奕也成為如涵長期被爭議的地方。如涵招股書顯示,2017財年至2019財年前三季度,由張大奕貢獻的收入比例都超過一半。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如涵控股的營收也正在下滑。根據如涵控股發布的2021財年第二季度財報,公司營收同比下滑9.66%,其中產品銷售收入同比減少37.9%。對此原因,如涵控股稱是部分網店從自營模式轉變為平臺模式。此外受負面新聞影響,公司一名頭部網紅店鋪收入下滑。

今年4月,由於天貓總裁夫人在微博上直接艾特如涵頭部網紅張大奕並公開喊話,此後關於張大奕個人生活的新聞一度成為熱點。不過,在唐小唐看來,如涵頭部網紅私生活新聞並非是導致公司營收下滑的重要原因。「一般而言,負面新聞不會導致公司營收下滑,我們可以看到此前亞馬遜等企業,都不會因為出現負面新聞而導致經營業績出現問題。個人更傾向於認為這是如涵控股業績不理想的一個說辭。」

而在冷芸看來,如涵控股缺乏核心競爭力是其主要問題。「如涵上市時的主要競爭力其實是張大奕成功的人設及因此而聚合的流量。如果說早期是靠自身能力聚合了初始流量,後期則更多靠的是平臺賦予的流量。但光靠流量無法成就一個有可持續性的品牌或者企業。他們必須把網紅流量轉換成有價值的商業。這個還要靠產品、服務、商業模式等。而論產品,網紅服裝店的一大問題是追逐潮流、缺乏原創性,同時消費者的品味是在不斷變化的。尤其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不斷有新的網紅出來,在此背景下,依靠個人時尚品味來吸引粉絲的模式並不牢固。本質上還是如何將一個網紅IP打造成真正具備品牌價值的品牌。」

「張大奕」難再複製

無法否認的一點是,以張大奕等為主流的圖文時代已經過去了。國信證券研報指出:「網紅帶貨方式正不斷向更高效模式進階,從早期圖文傳播到當前短視頻/直播等,帶動了一批又一批的網紅KOL成長,同時也加大了網紅的持續運營難度。」

而在直播帶貨領域,張大奕遠遠及不上目前的頭部網紅。根據海豚智庫發布的《直播銷售排行榜》,在今年「雙11」李佳琦、薇婭的直播銷售額分別達到70.6億元、87.6億元,而張大奕的這一數據僅僅為2.4億元。

對此,崔麗麗表示:「張大奕走紅的背景是以微博圖文傳播方式為主,而如今已經進入了以流媒體為主的時期,目前年輕一代的95後、00後更能夠接受短視頻、直播的方式,而微博圖文傳播方式已經過氣。雖然張大奕目前也在嘗試直播,但可以注意到,李佳琦、薇婭的直播更多是對商品介紹的專業性以及拿到的商品價格折扣。而張大奕過去的走紅更多是粉絲認可衣服穿在她身上的效果。」

記者注意到,在上市之初,如涵控股馮敏曾經對外透露,要「複製」更多的張大奕。今年7月,如涵控股創始人、董事兼執行長孫雷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並不期待覆制第二個張大奕,並表示短期內會對直播有較大投入。

在此轉變的背後,是如涵控股始終沒有打造出另一個頂流網紅。如涵控股最新的財報顯示,截至2020年9月30日,公司籤約網紅數量由上一年同期的146個增加至180個,總粉絲數量由上一年同期的1.888億增加至2.953億。但新增的網紅沒有一位貢獻收入佔比達到10%。

對此,崔麗麗表示:「無論是張大奕、雪梨還是之後的李佳琦、薇婭,他們的走紅都有特定的時間背景和時間點,或者他們個人有比較標誌性的特徵。目前網紅的市場格局已經形成了幾家獨大的情況。如果根據過去的老路徑複製,成功的概率是很小的。除非有一些特定的可以引起全網討論的事件出現,才有可能打造出頭部的網紅。但是一般而言這種可能是比較小的。」

對於如涵發力MCN機構的未來空間,崔麗麗認為,「目前MCN機構大大小小已經有很多,在此背景下,如涵如果想要突破必須要思考自己能夠給公司網紅以及品牌方的價值。而不能僅僅依靠過去張大奕的成功,以此為路徑進行複製。目前成功的網紅李佳琦、薇婭直播的效果更多是由於對於商品力的詮釋,以及營造出了連接人和貨的場景,使消費者購買。而張大奕還是比較偏種草,在流媒體時代,從種草到拔草還是需要營造一下上述『消費場』。因此張大奕的成功經驗在流媒體時代可能已經不適用。」

相關焦點

  • 張大奕所屬公司如涵控股收到私有化提案
    11月25日,被稱「網紅電商第一股」的如涵控股發布公告稱,該公司董事會已接到公司三位創始人馮敏、孫雷和沈超(買方集團)於2020年11月25日發出的初步非約束性建議書。提議以每股0.68美元(每ADS 3.4美元)的價格將公司私有化。
  • 「第一網紅」張大奕光環不再,如涵控股考慮私有化
    來源:鈦媒體APP11月25日晚,隨著如涵控股私有化公告的發出,旗下頭部網紅張大奕的網紅生命周期仿佛也告一段落。據美股上市公司如涵控股昨晚發布的公告稱,公司已收到三位創始人馮敏、孫雷和沈超於2020年11月25日發出的不具約束力的初步建議書,提議以每股0.68美元價格(每ADS 3.4美元)將公司私有化。2019年,如涵在納斯達克上市,成為「網紅電商第一股」。相比2019年上市時12.5美元的IPO價,私有化價格僅為3.4美元,如涵控股市值縮水72.8%。
  • 「網紅電商第一股」如涵控股瀕臨退市 成也張大奕敗也張大奕
    2020年11月25日晚間,如涵控股發布公告稱,公司已收到三位創始人馮敏、孫雷和沈超於當日發出的不具約束力的初步建議書,提議以每股0.68美元價格(每ADS 3.4美元)將公司私有化。這不禁令人唏噓,僅僅上市一年半的如涵控股或將面臨退市的結局。曾幾何時,頂著「中國網紅電商第一股」的光環,如涵控股是阿里巴巴唯一參投的MCN機構。
  • 如涵控股現狀怎麼樣 張大奕既是股東也是聯合創始人
    2019年4月,如涵控股(NASDAQ:RUHN)在美上市,張大奕既是股東,也是聯合創始人,更在如涵控股中貢獻了超過50%的營收,分量十足。在紀錄片《網紅》中,張大奕的工作人員曾表示,「她就是每個女孩都想成為的模樣啊。。。。。老闆是挺好的,可誰想要成為馮敏啊,人人都想成為張大奕。」
  • 如涵控股私有化遭冷遇 網紅電商風口不再?
    來源:上海證券報 原標題:如涵控股私有化遭冷遇 網紅電商風口不再? 在納斯達克上市不足兩年的「網紅電商第一股」如涵控股,於日前宣布啟動私有化後,市場対之報以6.17%的股價重挫。如涵控股於2019年4月3日登陸納斯達克,上市首日收盤價即破發超過三成。如果投資者在當日以開盤價買入,此後全無解套時刻,迄今的浮虧幅度超過七成。如涵控股的私有化方案顯得「誠意不夠」。方案顯示,3位創始人提議以每股0.68美元的價格(約合3.4美元每股ADS),以現金收購的方式實現私有化。該價格相比公司當日收盤價3.08美元每股ADS,溢價幅度僅有10%。
  • 留給張大奕和如涵的時間不多了
    一則公告讓如涵控股再次走到輿論風口。11月25日,如涵控股發布公告稱,公司董事會收到來自三位創始人馮敏、孫雷和沈超發出的初步非約束性私有化提案。據《中國證券報》報導,接近如涵高層的知情人士透露,如果順利,如涵將在2021年夏天完成私有化進程。而私有化提案距離上市只過去了1年零7個月。
  • 網紅電商如涵將退市:張大奕不靈了?
    而在財報發布後不久,如涵控股便發布公告稱,公司董事會收到來自三位創始人馮敏、孫雷和沈超發出的初步非約束性私有化提案。提議以每股0.68美元的價格(約合3.4美元每股ADS),以現金收購的方式實現公司私有化。董事會已成立特別委員會,評估和審議相關交易。
  • 中國「網紅電商第一股」欲私有化:如涵,成也大奕,敗也大奕?
    文:呂笑顏、石丹ID:BMR2004作為網紅第一股的如涵控股,原本有望在資本市場上如魚得水,不過,近日,繼張大奕風波、新財報發布後,如涵控股宣布私有化。是故事講不下去了嗎?事實上,對於如涵目前的境遇,同樣身為「頭部網紅」的王思聰在如涵上市之初或許就給出了答案:營銷費用過高;過於依賴張大奕;無法複製張大奕。沈萌表示:「如涵控股缺乏完整的商業戰略和布局措施,因此其模式不具有穩定的成長基礎。」
  • 如涵控股騷操作
    11月25日晚,如涵控股宣布已收到三位創始人馮敏、孫雷和沈超於2020年11月25日發出的不具約束力的初步建議書,提議將公司私有化。消息一出,很快引發了市場的廣泛熱議。雖說近兩年受資本環境變化影響,不少中概股公司都展開了私有化動作,但如涵此次私有化,一來,上市時間極短,僅一年半。二來,私有化價格相對偏低。
  • 張大奕背後的如涵控股擬退市,「網紅電商第一股」何以至此?
    ■ 撰文/譚麗平 ● 統籌/張喜斌 2020年11月25日晚間,如涵控股發布公告稱,公司已收到三位創始人馮敏、孫雷和沈超於當日發出的不具約束力的初步建議書,提議以每股0.68美元價格(每ADS 3.4美元)將公司私有化。
  • 如涵「躺槍」張大奕 網紅依賴症難解
    回顧如涵控股的發展史,依靠張大奕的網紅帶貨能力,從線上服裝品牌華麗轉身成為了網紅電商第一股,如涵控股卻成為了少有的與公司CMO高度捆綁的上市公司。在上市一周年之際,如涵控股遭遇了此次事件,不禁讓人再次提問,強調自己轉型為MCN機構的如涵控股,如果失去張大奕的經營支撐,是否還可以繼續網紅電商第一股的神話?
  • 如涵私有化 「網紅電商」的故事如何講下去
    本報記者 戈清平11月25日晚間,如涵控股發布公告稱,收到來自公司3位創始人的初步非約束性私有化提案,提議以每股0.68美元價格將公司私有化。這是繼新浪、搜狗開啟私有化進程後,又一家網際網路公司開啟私有化進程。不過,與新浪、搜狗上市多年後再私有化不同,如涵上市還不足兩年,它的退市讓人們重新審視網紅電商孵化模式,也對「網紅電商」這樣的故事有了更多新的理解。
  • 如涵退市,都怪張大奕?
    這是如涵控股官網最新一篇媒體報導的結束語,透露著掙扎在轉型路上努力保持存在感的如涵的無奈,也透露出如涵對於未來的期待。從未認識,何談遺忘2014年,如涵控股成功孵化出初代網紅張大奕,憑藉對張大奕私人流量的引流,打造出當時淘寶的「現象級」店鋪——吾歡喜的衣櫥。2014年也因此被廣泛認為是「網紅經濟元年」。
  • 如涵退市 都怪張大奕?
    從未認識,何談遺忘2014年,如涵控股成功孵化出初代網紅張大奕,憑藉對張大奕私人流量的引流,打造出當時淘寶的「現象級」店鋪——吾歡喜的衣櫥。2014年也因此被廣泛認為是「網紅經濟元年」。隨後兩年,如涵控股在張大奕的影響下,享受到網紅經濟第一波紅利。
  • 赴美上市一年半市值蒸發70%,網紅孵化器如涵或將開啟私有化
    記者 | 張馨予編輯 | 周卓然111月25日,「網紅電商第一股」如涵控股宣布,公司已收到三位創始人馮敏、孫雷和沈超於2020年11月25日發出的不具約束力的初步建議書,提議以每股0.68美元(或每股ADS3.4美元)的現金將公司私有化。
  • 一年市值暴跌75%,如涵宣布退市,曾經的第一網紅張大奕為何掉了隊?
    2019年4月,如涵CMO張大奕與如涵創始人馮敏站在C位,迎來了如涵上市的鐘聲,同時如涵也成為「網紅電商第一股」。2020年11月,如涵控股宣布收到來自三位創始人的初步非約束性私有化申請,提議將公司私有化。也就是說,如涵在納斯達克上市僅過去一年半, 可能要退市了。
  • 創始人擬私有化如涵控股 「網紅電商第一股」的故事還能講下去嗎?
    來源:金融界網站11月25日,如涵控股(NASDAQ:RUHN)發布公告稱,公司已收到三位創始人馮敏、孫雷和沈超於2020年11月25日發出的不具約束力的初步建議書,提議以每股0.68美元價格(每ADS 3.4美元)將公司私有化。
  • 如涵逆勢私有化:業績疲軟、市值蒸發超七成,「頭部紅人依賴症」有...
    如涵本次提出的私有化價格較其最近一個交易日的收盤價約溢價10.8%,但與12.5美元的發行價相比縮水超七成。受此消息影響,如涵當日收跌6.17%。在直播電商全面爆發之際,如涵控股作為國內老牌的MCN機構卻宣布退出美國資本市場,頗有「逆勢」操作的意味,著實令人感到意外。
  • 如涵控股宿命論:網紅命薄?
    而張大奕和如涵控股的另兩位「頭部網紅」均未出現在這份TOP50的榜單中。更悲催的是,在這份月度MGV榜單中,TOP3的薇婭、辛巴、李佳琦的月銷售額均比如涵2020財年全年營收的12.96億元高出許多。作為如涵控股的「核心資產」,張大奕與頂流「帶貨女王」的段位差距越來越大,也意味著如涵控股商業價值的「減值」。
  • 如涵的網紅故事講不通
    11月25日晚,如涵控股宣布已收到三位創始人馮敏、孫雷和沈超於2020年11月25日發出的不具約束力的初步建議書,提議將公司私有化。消息一出,很快引發了市場的廣泛熱議。雖說近兩年受資本環境變化影響,不少中概股公司都展開了私有化動作,但如涵此次私有化,一來,上市時間極短,僅一年半。二來,私有化價格相對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