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張馨予編輯 | 周卓然1
11月25日,「網紅電商第一股」如涵控股宣布,公司已收到三位創始人馮敏、孫雷和沈超於2020年11月25日發出的不具約束力的初步建議書,提議以每股0.68美元(或每股ADS3.4美元)的現金將公司私有化。
如涵控股發行價為每股12.5美元,私有化價格相較發行價蒸發超過70%。
據中國證券報報導,如涵相關負責人不排除未來有考慮A股上市的打算。接近如涵高層的知情人士則透露,如果順利,如涵將在2021年夏天完成私有化進程。
如涵控股創立於2001年,是「網紅電商」模式最早一批的探索者,即在社交媒體孵化網紅,並藉助網紅的影響力銷售商品。2014年,馮敏和張大奕合作開出淘寶店「吾歡喜的衣櫥」 ,店鋪銷量一度在淘寶服裝品類位列第一。2015年,馮敏開投入大量資金孵化網紅,複製下一個「張大奕」。2016年如涵通過借殼化妝品銷售公司克裡愛掛牌新三板,2018年4月摘牌。2019年4月,如涵在納斯達克上市,首日股價重挫37.20%。
赴美上市以來,如涵曾因依賴頭部網紅被詬病,因為截至2019年前三季度,公司收入仍有53.5%來自於張大奕店鋪。4月,張大奕傳出緋聞事件,如涵股價一度大跌。
圖片來源:如涵控股不過如涵一直在嘗試轉型,推動平臺模式發展。平臺模式即將網紅和第三方網店或商家進行匹配,促進第三方網店產品銷售,或為第三方商家在網紅的社交媒體平臺上提供廣告服務,這種模式弱化了對單個網紅的追捧和依賴。
2020年7月,如涵公布「BK計劃」,準備拿出一億現金招募頂級KOL,補充紅人矩陣,此舉有意於進一步增強平臺模式的發展。
如涵的平臺模式增長較快。根據如涵於11月23日發布的第二季度財報,在截至2020年9月30日的報告期內,平臺模式的服務業務收入則同比增長84%,達到1.19億元。如涵公司營收則同比下滑9%至2.485億元,淨虧損收窄38%至3120萬元,
目前,如涵擁有頭部網紅8名,她們過去12個月通過平臺模式獲得的收入超過1000萬元;肩部網紅從去年的14名增至24名,平臺模式收入為300萬元至1000萬元;腰部網紅從去年的12名增至21名,平臺模式收入為120萬元至300萬元。
報告期內,如涵總體籤約網紅數量較去年同期的146名增長至180名,集團累計服務的品牌數量也從去年同期的845個增長至1423個。
圖片來源:如涵控股不過,即便如涵的平臺模式開始奏效,新的轉型方向也充滿挑戰。直播行業正迎來嚴監管,而直播是平臺模式盈利的重要環節。
11月6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於發布了《市場監管總局關於加強網絡直播營銷活動監管的指導意見》,包括將重點查處發布虛假廣告、發布違背社會良好風尚的違法廣告和違規廣告代言等違法行為。
11月13日,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會同有關部門起草的《網際網路直播營銷信息內容服務管理規定(徵求意見稿)》對外發布並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擬規定直播間運營者和直播營銷人員不得發布虛假信息,欺騙、誤導用戶;不得虛構或者篡改關注度、瀏覽量、點讚量、交易量等數據流量造假;不得知道或應當知道他人存在違法違規或高風險行為,仍為其推廣、引流。
11月23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官網發布了《關於加強網絡秀場直播和電商直播管理的通知》,要求對頭部直播間、頭部主播及帳號、高流量或高成交的直播帶貨活動進行重點管理。
私有化完成後,如涵能否用新故事在A股上市,仍需時間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