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人在北京

2021-03-03 中國新聞網

有人的地方,就有中國人;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東北人。很多人會發現,無論走到哪裡,都會遇到大量的東北人。而東北人最大的聚居區,除了東北、三亞,恐怕就是北京了。

 

東北是老家,三亞是養老的地方,北京則承載了很多東北人奮鬥的夢想。

 

在京的東北人,有廟堂之高,也有江湖之遠。我們今天講述幾個小故事,他們都是特別普通的普通人。可能,就生活在你的身邊。

長安街東三環CBD夜色。 李前光 攝 圖片來源:CTPphoto

Kevin老師:美發界的「三等公民」

 

只要沒有霧霾的日子,北京分分鐘都是可愛的。

 

空氣好的時候,夜幕下的霓虹燈都格外耀眼。

 

Kevin老師的理髮店外,紅白藍三色燈箱在不停旋轉。而夜幕降臨之後,他也像燈箱一樣,轉個不停。

 

Kevin老師本名叫張偉,是一名「資深理髮師」,剪吹一個女士的普通短髮收38塊錢,他能提成35%。

 

等熬到「總監」,理髮就能漲到78塊錢,那樣他的提成能漲到45%。利潤超大的燙染接發的提成,也會水漲船高。

 

資料圖(圖文無關)

張偉19歲從吉林老家到北京,最開始當保安,也幹過一段時間中介,後來覺得還是得有門手藝,就跟老鄉學了理髮。用了差不多快10年的時候,才成為Kevin老師。

 

Kevin老師還叫張偉的時候,還是一個「大工」,負責給客人洗頭、燙染時幫忙上藥水。那時候他還挺喜歡跟客人嘮嗑。

 

「推銷辦卡唄,我也不願意跟人套近乎,可不套近乎能咋整?」

 

不忙的時候,Kevin老師喜歡坐在理髮店門口的水泥臺階上抽菸。他已經快30歲了,因為總是站著,小腿有些靜脈曲張。

 

「現在一個月能賺1萬多塊錢,但都是辛苦錢。」Kevin老師很克制地收回東北口音,然而並不是很成功。

 

他說,東北理髮師在北京的理髮行業是「三等公民」。

 

「一等公民」是在三裡屯和國貿的寫字樓裡的韓國理髮師,他們燙一個普通大卷能賺上萬塊人民幣。「其實挺多都是中國人,朝鮮族的,客人在的時候故意不說中國話。」 

資料圖(圖文無關)張瑤 攝

而「二等公民」是來自臺灣省的Kevin老師們,張偉剛成為Kevin老師的時候,曾經去一家臺灣人開的理髮店剪過頭髮。

 

「血貴,手藝也就那麼回事,有錢小姑娘就樂意去呢還!」

Kevin開自己玩笑,說,在北京的理髮行業,自己就比公園裡5元理髮的老師傅稍微高級點……

 

在北京10年,Kevin在出租屋裡結婚生子。「等孩子大點就回老家開一個理髮店,賺的少點,但至少能有自己的家(房)。」

對於你來說,北京是個怎樣的地方?

「年輕時一定要闖一闖的地方吧!」

——理髮師Kevin

劉老二:正中(宗)東北銀(人)

 

和Kevin老師非給自己取個文縐縐、洋氣十足的「藝名」不同,劉老二特別喜歡朋友們叫自己劉老二。

 

劉老二是Kevin的東北老鄉,然而他們的人生並沒有什麼交集。他在北京的時間比Kevin老師長多了,現在已經實現了Kevin老師自己開店的夢想。

 

劉老二是一位燒烤店老闆,滿口「肆無忌憚」的東北話。雖然他喜歡別人叫他劉老二,但更多的熟客還是很客氣地叫他「劉老闆」。

 

他的形象簡直就是典型的「東北大哥」,「大金鍊子大金表,一天三頓小燒烤」。

 

對,如果劉老闆高興,真的可以三餐都吃燒烤。畢竟,店是自己家開的。

 

如果不是北京冬天的溫度實在不給力,估計老闆娘就是傳說中「穿白貂兒的剝蒜小妹兒」。

 

「東北口音咋的了,妹(沒)有東北口音還不正中(宗)呢!你瞅瞅我這牌匾上,寫著正宗(音zhong)東北燒烤!」

 

店裡兩個20出頭的女孩聽劉老闆說話,哧哧地笑出聲:「東北話太好玩了,一張嘴就是笑點,是不是都學過二人轉啊!」

 

劉老闆受到鼓舞一般,對兩個女孩說:「老妹兒太會說話了,哥送你倆一隻烤鴿子(音zhe)!」

 

兩個女孩高興地鼓起掌來。

 

劉老二剛來北京時就是烤串的,跟著媳婦一起在路邊支個攤子撈了第一桶金。

 

後來因為擾民和其他原因總被攆來攆去,他索性租了個店面穩定下來。

 

「當時那費用一下子就上來了,一年房子3萬多塊錢。現在看看,3萬多塊錢還能幹點啥?」

 

劉老闆現在有兩個店面,加起來有40多張桌子,每天的翻臺率也很高。東北老家的親戚帶出來十多個,小舅子、小姨子、侄子、外甥,一大家子都在店裡幫忙。

 

「北京人都會生活,你看他們穿的衣服都不咋時髦,但一到飯點哪個飯店不是爆滿的!這麼過日子就對了!」

 

劉老闆很喜歡北京土著的生活態度,但他更多的朋友還是東北人。

 

「東北人講究,辦事兒嘁哩喀喳,就是有時候好(四聲)裝犢子,你看在我店裡喝多了打架的東北人,十個有九個是為了搶著結帳的。」劉老闆說著說著自己笑出聲了。 

對於你來說,北京是個怎樣的地方?

「做買賣的地方啊!這還用問?」

——烤串店劉老闆

陳秋萍:非典型的外地媳婦

 

陳秋萍是劉老闆家飯店的常客,她是黑龍江雞西人,跟劉老二算半個老鄉,但跟劉老二成為朋友,還是通過她老公。

 

陳秋萍的老公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比她大10歲。他倆結婚那年,她老公都快40了,從沒結過婚,他形容自己:「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

 

「栽」到陳秋萍手裡,他說,可能是上輩子欠她的。

 

陳秋萍第一次結婚時只有19歲,第二年生了一個女兒。女兒6歲那年,她跟前夫離了婚,孩子放在奶奶家,她隻身一人到北京打工。

 

「在批發市場幫人買衣服,每天上班跟打架似的。」

 

資料圖(圖文無關)中新網記者 金碩 攝

直到幾年後遇到了現在的老公,陳秋萍再也沒出去工作過。老公自己做生意,經濟條件還行,不需要陳秋萍整天跟人「急頭白臉」地討價還價。

 

陳秋萍說,倆人結婚以後,過了幾年好日子。老公在外面忙活賺錢,陳秋萍把小家拾掇得利利索索。老公也喜歡帶她去跟朋友聚會應酬,陳秋萍跟老公的朋友們相處都很融洽。

 

日子過得清閒,倒也不乏味。

 

後來,因為公婆年紀大了,他們從北四環搬回南城的家,「好日子就結束了。」

 

公婆對陳秋萍這個結過婚、生過孩子、還沒給自己兒子生個孩子的東北媳婦並不是很滿意。

 

更讓陳秋萍心裡窩火的,是婆婆總把「你們東北人」放在嘴上。

 

「你們東北人做飯口太重,紅燒肉都能當炸醬吃了!」

 

「你們東北人嗓門太大,鄰居還以為咱們家吵架呢!」

 

「你們東北人脾氣太差,我這也沒說什麼,你跟我急什麼?」

 

……

 

陳秋萍說,女兒今年17了,學習還行。雖然很思念女兒,但她也不希望她到北京上大學。

 

「怕我婆婆會說:你們東北人親戚太多,自己嫁人還帶過來一個孩子……」

對於你來說,北京是個怎樣的地方?

「嫁狗隨狗,這就是我的家!」

——家庭主婦陳秋萍

中介小陳:年薪百萬的夢想破滅了

 

其實,陳秋萍還真有個親戚在北京,但他很少到陳秋萍家串門。

 

「不喜歡北京老太太。」陳秋萍的堂弟小陳把腳蹬在水泥花壇上,用紙巾使勁蹭著已經發亮的皮鞋。

 

小陳是個房地產中介,剛乾沒多長時間。

 

資料圖(圖文無關)中新社記者 韋亮 攝

小陳感覺自己的人生非常不順。

 

從去年秋天到今年春天,小陳在中介行業見證了北京房價的瘋漲。

 

同門店的一個26歲的姑娘,去年一年賺了100萬,自己在燕郊首付買了套房子。

 

店長經常用這個姑娘的例子激勵小陳和幾個新入職的同事。

 

小陳那段時間幹勁兒十足。

 

即便每天打電話都會被兩三個房主罵,即便每次帶客戶去看房都會被保安為難,即便有時候還要跟同行有些言語上的摩擦……

 

小陳沒聽說過「鄙視鏈」三個字,但他能夠感受到來自社會上對中介行業的不友好。

 

「有個老太太曾經罵我,說你個死中介,大忽悠,一輩子也就是個死中介。」小陳說,他撂下一句「你個死老太太」就跑了。他不敢跟老太太比比劃劃,怕被訛上。

 

不過,小陳覺得,只要能賺錢,別人愛說啥說啥。

 

「有一些人就覺得我們幹中介的是孫子,等老子賺了錢,看誰是大爺!」小陳曾經忿忿地說。

 

很可惜,還沒等小陳當上大爺,2017年嶄新的限購政策來了。

 

限購政策就像一盆冰水,迅速撲滅了北京樓市的火爆和小陳工作一年就買房的幻想。

 

小陳和同事們,從恨不得24小時連軸轉,到門店被迫關掉,只用了兩個禮拜。

 

資料圖(圖文無關)

小陳說,最近有點想回東北老家了,家裡給找了個有編制的活,「去精神病院當護士。」

 

工作穩定,收入在當地也還可以。特別是對中專畢業的小陳來說,編制是一個致命的吸引力。

但是,他還是很糾結,很不甘心。

 

畢竟,眼睜睜看著同行一年輕鬆賺了100萬,而這種可能,回了老家,當了精神病院的男護士,就是永遠的不可能了。

在剛來北京的那個秋天,他甚至都幻想過把父母從東北老家接到北京來住的各種細節。

比如,買個20來萬的車,一路從北京開到老家,接上父母,在親戚的寒暄和羨慕中,再從老家開回北京……

 

「憋屈啊,別當著當著我自己成了精神病了,」小陳哈哈大笑,仔細觀察你會發現他的眼睛有點泛紅……

對於你來說,北京是個怎樣的地方?

「我不喜歡它,它也不喜歡我,可我還是不想走…」

——房地產中介小陳

相關焦點

  • 當當網招聘不看東北人北京人?
    我們可以看到,這則招聘信息寫著,「高級運營經理」職位的要求中「年齡超過35歲不考慮」、「不看東北、河北、北京籍貫的人」。官方闢謠,我們從沒發過不過,事後,當當網對此回應稱官方從未發布過此類招聘信息。不要已婚未育的,不要矮的,不要胖的,不要家裡條件太好的……還有些帶有明顯偏高的,是校友的,是老鄉的,長得像前女友的,會喝酒的,單身的……五花八門匪夷所思,當年皇帝挑妃子可能都沒這麼多門道,招聘成了給自己選後宮,讓人哭笑不得。不過,真把這些赤裸裸寫在招聘廣告裡,這個HR要不傻了要不就是不想幹了。
  • 東北卓展集團接手北京華熙樂茂
    卓展找到擴張踏板  從卓展集團的門店布局不難發現,該企業的發展之路始於東北市場,並在東三省消費者心目中具備很高的知名度。有消息稱,長春卓展近3年來,屢創該市單店單日的銷售紀錄。  憑藉在東北市場的成功,卓展集團開始著手「南下」。而「借殼」華熙樂茂進軍北京市場,也拉開了卓展集團全國戰略的大幕。
  • 《無地自容》東北人在北京,在跌倒的地方暢談往日的輕狂
    《無地自容》東北人在北京,在跌倒的地方暢談往日的輕狂 時間:2021.01.05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作者:不圈粉的鐵任 分享到:
  • 《東北往事》北京發布會 陳銘章欽點張亦馳
    張亦馳發布會    搜狐娛樂訊 9月16日,舞臺劇《東北往事》在北京798藝術區召開媒體發布會,該劇主創怪咖劇團藝術總監孫恆海攜原著作者孔二狗、導演饒曉志、編劇藏志共同宣布,《東北往事》將於10月22相比於原著中的殘酷青春,舞臺劇《東北往事》更偏向於單純的愛情與友情故事——一切野蠻與衝動都源自蠢蠢欲動的荷爾蒙,《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永恆傳說飛躍到中國東北的廣袤土地上。怪咖劇團另闢蹊徑,選擇排演中國東北版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也從一個側面證明了莎翁戲劇的普世性並以此向莎士比亞450周年致敬。
  • 東北大學被唱衰,排名低於北京科技大學,靠譜嗎?
    近些年來,由於東北地區經濟的低迷,東北地區高等教育的經費增速也變得緩慢,使得東北地區的部分高校不斷被唱衰,尤其是當東北大學這所985高校淪為雙一流B類高校時,更是被很多人說成實力嚴重下滑,那麼東北大學如今的實力究竟如何,北京科技大學是否超過了東北大學,這裡咱們就來詳細了解一下這兩所高校的實力
  • 當北京賊遇上東北賊,《東北風雲》一言不合上演賊鬥賊
    好了,小茬子今天就給大家換換口味,來份刺激的——《東北風雲》。先劇透一下讓大家過過癮,在《東北風雲》裡有兩大幫派一個是以老鐵為代表的東北幫,另一個就是北京幫啦女飛賊老燕子,深夜潛入東北幫,欲打探一些情況,不料卻被逮著正著。無奈之下亮出自己是黃瘸子的女兒。
  • 顧二熊:為河北引進燕山大學和東北大學、北京理工和東北石油分校
    而從未做過省會的秦皇島市卻擁有全國重點大學燕山大學和東北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和東北石油大學在秦皇島的分校。石家莊市而秦皇島在河北的經濟實力並不突出,且從未做過省會,卻擁有燕山大學、東北大學和北京理工大學的分校,人才密度雄踞全省第一。
  • 爆笑「東北風」席捲而來 《猛龍過溝》11.20北京開機
    此次七娛樂再次操盤東北喜劇題材,為影片品質保駕護航,讓人充滿期待。東北金牌導演焦洋+東北喜劇鬼才周雲鵬文松鼎力加盟,笑果保證都說東北人是天生的段子手,擁有與生俱來的喜劇天賦,此次東北金牌導演+東北喜劇鬼才演員的純正東北班底組合,為影片奠定了笑果保證。
  • 你對東北最大的誤解,就是東北人都說一樣的東北話丨視知地圖炮
    在東北上了7年學也沒說明白東北話的值班編輯 / 孫大一在北京呆了十幾年也還是一口家鄉話的值班編輯 / 老梁對本文完成亦有很大貢獻的實習編輯 / 馬馬馬 十個東北人,九種東北話,不過相比於其他地區的方言,它跟北京話、普通話是最為接近的,甚至很多研究方言的學者把東北官話跟北京官話歸到一類。
  • 東北人為什麼不說山東話?
    而清代,我們知道,其統治者本來就都是來自東北的滿洲人,其統治基礎就是滿蒙漢八旗的旗人,旗人的祖先也都來自東北,漢軍其實就是東北的遼東漢人,說的就是東北話,而滿蒙兩軍的旗人,他們前期主要說本民族的滿洲話、蒙古話,如果需要說漢話,那麼,他們也是說漢軍旗人的方言,也就是說,他們也是說東北話,經過二百多年的演變,才漸漸變成了北京話。
  • 東北早春野花 | 北京花友群線上分享第18期
    當然野生植物是沒有標牌的,所以你認識的過程可能比較周折,但是這就是植物帶來的樂趣,不同的人收穫是不同的。比起北京和南方地區,東北的春天來的比較晚,以我所在的黑龍江小興安嶺為例,氣候比較寒冷,「東北第一花」側金盞花開花的時間是3月25日前後,林下的早春類短命植物花期到5月中旬,五一也是賞花的黃金時期。
  • 《脫口秀大會》的東北人演了《東北脫口秀專場》
    ,除了楊笠是河北人,其他全是東北人。加上負責開場的沈騰和羅永浩,都快成《東北脫口秀專場了》。東北人為啥這麼搞笑?有個東北名人說因為東北冬天太冷,大伙兒不出門只能圍坐炕上嘮嗑。說話搞笑才有人聽,不然誰聽你扯犢子。
  • 爆笑「東北風」席捲而來 電影《猛龍過溝》11月20日在北京開機
    爆笑「東北風」席捲而來 電影《猛龍過溝》11月20日在北京開機        11月20日,由焦洋執導,周雲鵬領銜主演,靳陽陽、宋佳洋、林昊然主演,文松特別出演的爆笑喜劇電影
  • 沒看過《東北一家人》 你就不會真正了解東北人
    這部已經播出將近20年的電視劇,對於東北的觀眾來說,是一種往日的回顧,對於非東北的觀眾來說,更像是大型VR現場,通過語言的感染和生活化的場景,讓觀眾逐漸變成「精神東北人」。   2000年前後,我們有幸通過語言類節目和《東北一家人》對東北有了一定的了解。而對於今天的東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解讀。這幾年,東北最鮮明的標籤是「文藝復興」。這並不是對「老鐵雙擊666」的笑稱。
  • 他們竟然都是東北人?原來半個娛樂圈都被東北人承包了!
    東北人的娛樂細胞以及自帶段子手屬性是出了名的,除了一些喜劇演員是東北人之外,原來還有好多偶像劇的男主角也是東北人,要提到東北人,小編認為要麼就是像孫紅雷這種硬漢型的
  • 直播也是東北特產?11.11 北京超開心的餐廳【金掌勺】
    小編也不知道,小編只聽一位東北餐廳的小哥這樣說:呀哈,人家出口成詩歌了~他還是覺得,東北人賣土特產就能發家!就問這押韻的功底6不6??還有誰?其實不光這些,東北特產還有:搓澡巾、段子手、大網紅!那麼多東北人總有一種喜感會戳中你的笑點,能夠為全國人民帶來笑聲,小編為他們"驕傲"
  • 劉小光主演「東北老炮兒」大鬧深圳洗浴中心,是對東北人的侮辱
    比如,都有一個老炮兒,馮小剛是個北京老炮兒,而趙四飾演的伍八萬是一名遼北老炮兒。》完全把東北變成了洗浴文化的發源地,搓澡界的扛把子。伍八萬一出手,就將爛帳收了回來,也不能說是伍八萬一出手,得說是花姐一出手,領著伍八萬原來的兄弟飛到深圳,單憑橫這一項,就讓欠帳的人跪了。
  • 東北人究竟有多「自來熟」?
    在北京打車只要被司機詢問職業絕對東北口音有次我剛鑽進車還沒坐定司機:小夥兒你是主bē不?聽過這麼一句話:如果你同事是個東北人那麼不出半年整個辦公室都會變成東北口音所以現在我們工作室的東北人有:海陽、小艾、小壺、小趙、阿布
  • 大醬,就是東北人的命根子
    在東北,大醬作為一種普通的食材,卻在老百姓心目中有著很高的位置。是日常三餐中極為重要的角色。東北人吃飯是頓頓離不開醬的。尤其是在夏天,東北人是一定要吃蘸醬菜的。特別是小蔥蘸醬。俗話說的好,「小蔥蘸醬,越吃越胖」。
  • 脫口秀就是上帝賜給東北人的禮物
    如果說二人轉是祖先留給東北人的遺產,那麼脫口秀就是上帝賜給東北人的禮物。 相聲需用北京話講起來才好聽,二人轉只有東北腔唱出來才悠揚。最終選擇了李誕、池子、王建國,那還帶著東北鄉音的普通話。這是從東北闖蕩出來的年輕人,為了融入異域他鄉而學會的普通話。很多人認為自己說的就是標準普通話,但黑土地烙在他們骨子裡的鄉音是無論如何也抹不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