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雲南省5個縣(區)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社質量提升整縣推進試點之一,玉溪市通海縣不斷完善農民專業合作社運行機制和經營模式,增強服務能力和帶動效應,打造合作社高質量發展的縣域樣板。
「我們在合作社帶動下種出來的花不用到處找銷路,交到合作社,他們包拉出去,自己不用操心,有了種花和在合作社務工的兩份收入,生活也更好了。」童保芬是雲秀玫瑰專業合作社的社員,在管護好家裡4畝多花田之餘,還到合作社打工,不僅收入有保障,自己也掌握了種植技術。
合作社成立之前,通海花卉產業一直處於零散的農戶自營狀態。為進一步整合花農,形成經營合力,2003年起,通海縣開始探索組建專業合作社,解決了花農「種花難、賣花更難」的問題。僅雲秀玫瑰專業合作社帶動種植戶就達3500多戶,年產值近2億元。
「剛開始時社員有38戶,現在已經延伸到530戶了,合作成立社後一直為農戶提供免費的技術培訓與支持,帶動農戶每年增收兩萬元左右。」雲秀玫瑰專業合作社王玉蘭說。
隨著農業現代化的深入推進,一家一戶「小生產」如何對接千變萬化「大市場」,成為推動產業促農增收繞不開的話題。
成立於2013年的通海縣原態蔬菜專業合作社在縣裡及相關部門的支持幫助下,經過幾年的發展,社員從8戶增至28戶、蔬菜種植面積由100畝增加到135畝,並輻射帶動周邊村組農戶100餘戶、帶動基地面積50餘畝,年生產蔬菜1000多噸。2018年,合作社實現總收入146萬元,成員社內年平均所得收入1.5萬元,實現農戶戶均增收5000元。最近兩年,合作社成員收益有所提升、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通海縣原態蔬菜專業合作社流轉農戶土地135畝,把之前的零散土地連塊成片,集中耕種,統一施肥、統一灌溉、統一耕作,種出的蔬菜品質優良,成為通海縣「一縣一業」示範縣蔬菜物聯網示範基地建設的最佳選擇。
「不流轉的話,土地面積太小,物聯網不好實施。」通海縣原態蔬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何來介紹說,設置在基地上的物聯網設備,統一接入農事管理系統,將採集到的所有數據存入大數據管理平臺,實現了基地的局地氣象監測及預報服務、土壤環境數據監測及分析、作物生長狀態監測及分析等數據採集服務和農業生產的全程可控,推進了現代農業發展進程。
「用手機在家裡就可以直接澆水、施肥,攝像頭可以看地裡莊稼的長勢,微氣象可以預測未來幾小時的天氣,每次施用的化肥、灌溉的水、種植的周期都有記錄,現在有了農業物聯網,超市和用戶都可以實時監測到地裡種植的莊稼。土地的產值在逐漸提升。」通海縣原態蔬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何來說。
據統計,截至今年11月,通海縣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從2015年的150個發展到225個,入社成員也從9435戶發展到2.656萬戶,入社率達33.67%,帶動非成員農戶5.9053萬戶。全縣共有示範社74個,其中,國家級示範社7個、省級示範社14個,市級、縣級示範社53個。
為了進一步完善農民專業合作社運行機制和經營模式,帶動農戶持續增收,通海縣制定了《農民專業合作社質量提升整縣推進試點實施方案》,力爭2021年底,全縣入社農戶覆蓋面達85%以上,建成國家級農民專業合作社10家。進一步發揮農業專業合作社直接連接市場和農戶的特點,以市場信息優勢指導農戶開展蔬菜種植,通過合作社的帶動,興一個產業、活一片經濟、富一方百姓。
「合作社成立之前農戶都是單家獨戶地生產經營,合作社成立之後,進行生產在農、服務在社,合作社就解決了一家一戶解決不了的事情,統一生產、統一技術、統一銷售、統一包裝統一運輸,幫助農戶對接千變萬化的大市場。」通海縣農經站站長施永敏說。
【來源:雲南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