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褪色的照片
一段彌久的路線
牆壁斑駁了時間
但總有一些事愈久卻愈新
那便是我們腦海中頑固的記憶
巷尾老爺爺賣的熱湯麵
巷口喊你玩耍的小夥伴
巷子裡車鈴響伴著孩子打鬧的腳步聲
一切發生在老街
而老街一直在我們的記憶中
忽的想起那天溫暖的夕陽
照的鞦韆上的流浪貓眯起來眼
也再一次照亮了那些懷念的老街
今天,我們一起尋訪那些記憶裡的老街……
有你兒時的那條嗎?
嘉陵西村
嘉陵西村位於上清市郵局旁的山城步道上,是一條體現山城老式居民特色的街道。嘉陵西村的輝煌來自於抗戰時期設立於鮮英故居內的「民主之家",是中共與各界人士共商國事的場所。毛澤東在「重慶談判」期間就三次來到這裡,周恩來、董必武、張瀾、梁漱溟、郭沫若也曾在這裡為中國的未來奔走。
現在的嘉陵西村,屋舍儼然、石徑平坦、綠樹成蔭,四處可見紅色的地磚、繪有老重慶景觀的鋼板花以及美觀的信報箱。而鮮英故裡、馬歇爾公館等歷史遺址也得到了很好修整與利用。
打銅街
打銅街從清代開始,其銅器手工業就聞名全國,街道兩旁的銅器店不下百家。民國時期的打銅街及附近街區集中了交通銀行重慶分行、川康銀行總部、聚興誠銀行總部、川鹽銀行、和成銀行等,因此,打銅街又被喻為「抗戰時期中國的華爾街」。直到現在,建設銀行(交通銀行舊址)和郵政局(川康平民商業銀行舊址)這兩棟建築依然保存完好。
厚慈街
厚慈街是南紀門最主要的街道之一,由浩池街、金馬寺街、雙桅子、泰乾街組成。於佑任曾住在厚慈街一小巷的大院內,現原宅已拆。民國時期成立的「重慶市運肥業職業公會」,會址就在厚慈街。2001年11月,《生活秀》在重慶拍攝,也曾在厚慈街取景拍夜戲。
從厚慈街東面街口進入,到守備街西口(其中十八梯穿插其間),長約一公裡的街上演繹了今日重慶下半城的繁華,如果說十八梯呈現的是一種傳統的市井生活,那麼這一段街渲染的就是現代場鎮的集市風貌。
守備街
守備街是古時駐守重慶的中營守備署。如今的守備街掩去了刀光劍影,呈現出熙熙攘攘的集市風情。灰黑色的老建築歪歪斜斜地立在街兩旁,路面雖坑坑窪窪,卻少有陡峭的臺階,集市區擁擠熱鬧,這在老重慶,也是個宜居之處。
筷子街
筷子街毗鄰遠近聞名的羅漢寺僅100餘米,關於筷子街的來歷,傳說是當年長安寺對面有一片池塘,如果把竹木做的筷子丟入池中便會沉入水底,於是因此而得名。如今的筷子街,窄窄的石板路已經被柏油路取代,古舊的店鋪換成了各種重慶火鍋店、萬州燒烤店……這裡成為了富有重慶特色的餐飲一條街,是「吃貨」們的好去處。
燕子巖老街
燕子巖老街猶如懸掛在山腰之間,面朝長江,背靠枇杷山。陡峭的崖壁下面是南區路。它的一頭接著南區公園,即現在的鄒容公園,另一頭連著枇杷山后街。雖然狹窄、幽暗,卻是現在最有老重慶味道的地方之一。
白象街
位於望龍門和太平門之間。相傳,那城牆邊原來有一巨石像一頭象,取名白象。白象在北岸,而南岸又有獅子山,於是就有「青獅白象鎖大江」的說法。辛亥革命之前,重慶城中心的下半城,也就是現望龍門、太平門那一帶。於是,那「白象」附近就形成街道,因這「白象」就叫白象街了。
白象街東北接望龍門,西南接太平門,又靠近官府衙門,隨著重慶的水運交通的發展,商賈船家運貨來到重慶,於是這一帶就修起了不少貨棧、商行,白象街也就日益繁榮。重慶開埠後,又被各種外國商人買辦、商行當做辦事處駐地,因此,白象街就有了重慶城最早的洋房子。那些洋房子又吸收了中國傳統建築的一些優點,例如大多都採用了花格門窗,雕刻鏤空,相當精緻。
此外,白象街與文化也有較多的歷史淵源。白象街15號是1897年宋育仁主辦的《渝報》和1924年肖楚女任主筆的《新蜀報》報社舊址。 1938年,老舍移居白象街新蜀報館。1922年,陳毅在重慶《新蜀報》任主筆,和報社同仁在白象街社址前合影。1938年《大公報》遷到重慶後,《大公報》第二任總編輯王芸生曾居住在白象街的一個小寓所裡。1941年皖南事變後,周恩來在白象街舉行過愛國工商界人士座談會。
山城巷
山城巷,曾被評選為重慶「最美小巷」。山城巷起於南紀門,至於領事巷,幾乎全由梯步組成,體現了山城特色。這裡有100多年歷史的「仁愛堂」,有具有抗戰時期的上海石庫門建築特色的「厚廬」,這裡更有山城第三步道的棧道修建在山城巷陡崖「魚鰍石」上,憑杆遠眺南岸美景、觀長江波濤、賞山城落日的餘暉。
平江路
平江路歷史街區在拙政園以南,已有2500多年歷史,是保存完整的古街區。它與西邊的觀前街僅一巷之隔,卻有與其截然不同的清靜古樸氣息。整個街區以平江路為中心,全長1606米,東西兩側有懸橋巷、大儒巷、衛道觀前、中張家巷、大新橋巷等小巷,尤其東邊還保留了多條水巷,水陸並行、河街相鄰,很有江南水城的特色。
放慢腳步,踩在石板路上,旁邊是蔥鬱的香樟樹,河邊有石欄,路邊有石桌、石凳。你可以觀察一下這裡的老宅,白牆灰瓦、木製門窗,淡雅而有韻味,留住了街巷的舊貌。這裡的橋也各有特色,像是橋欄兩端的抱鼓石、雲紋石柱,還有雕刻著雙龍戲珠、翠竹、花卉等圖案的欄板都十分精緻。到了傍晚時分,有燈光打在小橋流水、古宅街巷中,格外令人沉醉。
山塘街
山塘街全長約七裡,故有「七裡山塘」之稱。山塘街擁有千年歷史,是由唐代詩人白居易在蘇州做官時主持修建的,如今在街道南端能看到百姓為感念白居易所建的白公祠。清朝乾隆皇帝對七裡山塘情有獨寵,他御筆書寫的「山塘尋勝」御碑亭至今保存完好。這裡還有牌坊、祠堂、會館等古蹟,僅會館就有十幾座,它們曾是外地商會的駐蘇辦事處,大多建於清朝中期。
山塘街的東南,也就是最靠閶門的一小段被稱為「山塘老街」,約有360米。這一段店鋪最為密集,匯集了各種工藝品店和小吃店,還有玉涵堂、安泰救火會、通貴橋、蘇州商會博物館、古戲臺等主要景點,是整條街道最具商業氣息、遊客最多的地方。
山塘街街道與山塘河並行,一座座古橋橫跨河面,石板街兩側是粉牆黛瓦的老房子和林立的店鋪,晚上,亮起的紅燈籠倒映在河裡,很有感覺。
濟南芙蓉街
一條濟南性格的老街,被譽為「齊魯第一小吃街」。芙蓉街以街中芙蓉泉而得名,芙蓉泉藏身在民宅之中,自然天成。金、明、清時向是文人墨客飲酒賦詩之地。老殘遊記裡說的「家家泉水,戶戶垂楊」,一直被視為濟南的寫照。因此,可以說芙蓉街體現了濟南的泉水文化的特色。
現在在濟南的老街中,芙蓉街可能是最熱鬧的。無數的小商小販,在路兩邊各據一攤或一店,但他也是滄桑的,是熱鬧的,又是幽靜的。就象濟南這座城市,將古樸與現代融於一體。就象濟南人,在匆匆忙忙的現代生活中,依然保持著溫厚與淳樸。
青島劈柴院
位於中山路商業街,是青島有名的小吃街。從中山路進劈柴院,能見到漂亮的門樓,有點像上海石庫門弄堂的門樓,上面寫著「劈柴院」、「1902」字樣,門樓背面則畫著人物彩繪。在這裡可以品嘗到比較地道的青島美食:豆腐腦、國足臭豆腐、青島老酸奶、鍋貼、烤魷魚等。
最初這裡到處是隨意搭建的破板房「劈柴屋」,1902年,德國佔領青島後,在劈柴院修江寧路,建了幾個大院,後來吃喝玩樂俱全,發展成青島最早的娛樂中心和美食街。劈柴院的街道呈「人」字形,主街從中山路到河北路,長不過100多米。街區裡全是老房子,與周邊高樓大廈形成鮮明的對比。
在江寧路10號有家江寧會館,據說最早的劈柴院只是指它,所以也叫「劈柴老院」。館內有個戲臺,基本每天的中午和晚上有京劇、呂劇等傳統戲曲表演。中國相聲大師馬三立曾在這裡練過攤兒,現在會館還能看到馬三立的塑像。從劈柴院走出來的藝人其實不少,還有西河大鼓演員劉泰清、評書藝人葛兆洪等。
淄博周村大街
周村大街位於中國活著的古商城——周村,周村大街形成於宋元時期,明末清初最為繁盛。自絲市街至朔易門,全長1300多米。其中,從原北極閣到大街南端,是周村最繁華的地段,也是過去周村的商業 中心。前期是陝西、山西商人的開拓階段,中間經過南方商人的加入,後期是以章丘舊軍孟氏為代表的山東民族工商業者的振興階段。
青島八大關
八大關是我國著名的風景療養區,青島市區南部十條幽靜清涼的大路縱橫其間,它們大多取名於我國著名關隘的名稱,故統稱為「八大關」。這裡環境清幽,春季有碧桃盛開、夏季有紫薇盛放,秋季可見銀杏紅楓夾道,還坐落著許多各國風格的別墅,是著名攝影勝地。
八大關現有三百多座別墅,多為20世紀初中外政客富商所建,現今成了單位療養院和政府機構駐地,花石樓是這裡建築風格最典型也是最早建成的別墅,在這裡,你可以進入歐洲古堡風格的「花石樓」參觀、登上樓頂遙望大海,或者外觀彭德懷等開國元帥住過的日式洋樓「元帥樓」、流傳著唯美愛情故事的丹麥建築「公主樓」等經典別墅,讓你仿佛身處歐洲的某個角落。
在這裡一直往南可走到海邊,即是沙細水清的第二海水浴場,是夏季的遊泳好去處。海灘與八大關相互映襯,形成青島典型的「紅瓦綠樹、碧海藍天」的特色景觀而成為這座城市的必遊之地。
三峽老街
依山傍水的三峽老街,更是臺灣北部最長的老街之一,百餘座不同風格的街屋塑造了三峽老街獨有的特色,其建築從民國初年留存至今,相連不斷的紅磚拱廊、充滿古意的建築,總是令人油然升起一股懷舊情懷。三峽老街以和平街、仁愛路、中山路及民權街組成,至今仍保留許多日據時代以來的商業街屋建築。
金包裡老街
金包裡老街早期多為漳州移民,清雍正末年時因是農業及魚獲的集散地,成為北海岸繁榮的老街。目前仍有部分保持以往老街樣貌,包括閩南樓房及洋樓等,營業中傳統的米店與中藥鋪也是個特殊的景致。金包裡老街聚集許多在地特色小吃,像是著名的卜肉、紅心番薯、芋餅及廟口前的鴨肉攤等,吸引許多民眾前來找尋老街記憶中的味道。
鹿港老街
鹿港老街主要包括埔頭街、瑤林街、大有街,曾是鹿港最早的街區,如今這裡依舊能見到各式老樓,多以洗石子和紅磚為材料,保有中國傳統的斜屋頂及紅磚道。鹿港老街上不乏一些保存得較好的歷史建築,比如這裡的「玉珍齋」、「元昌行」及「十宜樓」均已被登錄為歷史建築。
大溪老街
日據時期,為執行都市計劃,便將和平路、中山路上部份建築拆除,而商家則以繁複華麗的浮雕圖案,呈現巴洛克風情。來到大溪,除了老街上有解說員的導覽外,中山老街廣場還有人教遊客如何打陀螺,回味童時純真,而附近的慈湖、中正公園、蔣公紀念堂更形成了旅行線上必玩的旅遊的據點。
廣西|北海老街
北海老街位於珠海路及中山路區域,是一條始建於1883年的街道。這條1.44公裡長的老街兩旁,分布著英法德等國領事館舊址,以及德國森寶洋行舊址和天主教堂女修院舊址等許多中西合璧的騎樓式建築,見證了北海曾經的繁華。
老街的入口處豎有一門樓式牌坊,明顯是新造的,門額上鑲嵌著一塊石匾,上書「昇平街」三個楷書大字。老街上的建築大多為二至三層,可能因為它太老,承受不住歲月,所以老街上的屋子,其墻面有的老舊破損嚴重,有的門窗斑駁不堪,但大多牆柱牆面已經修繕加固過了。
老街騎樓的牆,基本都由灰、黃、黑三種色調構成。每一棟樓的正中,都刻有自家的印記,如「陳榮和」、「潘德祥」之類;街上亦有天主教堂、藥堂、酒肆等。你可以從一個個斑駁殘缺的老字號招牌或刻印於騎樓之上那逐漸褪色的字跡,尋找老街昔日輝煌的痕跡。
漫步在老街,你還可感受不一樣的市井風情:躺椅上搖著蒲扇哼著曲兒的老人、聚在一起吃飯、聊天、打牌的居民,都可以成為攝影愛好者鏡頭中的主題。
八廓街又叫八角街,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它是最能代表西藏民風民俗的千年古街,因其古樸的文化底蘊、悠久的歷史傳統,入圍「全國歷史文化十大名街」之列。
八廓街最繁華處為緊挨大昭寺的環形轉經道,隨著大昭寺宗教地位的加深,藏傳佛教認為,以大昭寺為中心順時針繞行為「轉經」,表示對供奉在大昭寺內釋迦牟尼佛像的朝拜,八廓街由此成為拉薩三大轉經道之一。
八廓街較完整地保存了古城的傳統面貌和居住方式,在街上有許多特色小店,琳琅滿目的藏族手工藝品、各種各樣的小吃,這一切都令人流連忘返。這條路是曾經歷史的再現,記錄著藏民們的樸實和信仰,相信你也會被打動,被他們厚重而古樸、神秘而虔誠的文化氛圍感染。
哈爾濱中央大街步行街是目前亞洲最大最長的步行街,始建於1898年,初稱「中國大街」。這條大街上匯聚了眾多文藝復興、巴洛克等各種風格的歐式建築,充滿了浪漫色彩,這些建築均體現了西方建築藝術的精華,使中央大街成為了一條建築的藝術長廊。
來到中央大街一定要去嘗嘗地道的俄式西餐,以及大名鼎鼎的馬迭爾冰棍。這條擁有超過百年歷史的商業街薈萃著許多經典的歐式建築,也開滿了各種百貨商店,每到夜晚整條街被燈光渲染得流光溢彩。走進其中,就像是到了巴黎,街道兩旁的商店大多是外國人經營的外國品牌,滿滿的異域風情,你絕對會沉迷於此。
多倫路鄰近魯迅公園,是一條長五百多米的「L」型小路。沿路隨處可見紅磚或青磚的復古小洋樓和人物雕塑,魯迅、茅盾、郭沫若等眾多文豪曾在此居住,現今有不少藝術展館,可以感受到濃鬱的文化氣息。
從「L」型的尾巴步入這條文化街,最先看到的是多倫現代美術館,再往前有座基督教教堂,是當年住過不少外籍人士和留學歸來的新派人士的鴻德堂。繼續向前,可見一家舊書店隔壁是棟黃色外牆的新式洋房,這裡曾為日本海軍武官住所。
還有一座四層樓高的鐘樓「夕拾鐘樓」,再走幾步路便可看到一條名為「景雲裡」的弄堂口,這裡曾經居住過瞿秋白、陳望道、茅盾、郭沫若、馮雪峰、葉聖陶和魯迅等一群左聯作家,而在201弄2號還留有左聯會址與紀念館,曾是文化界的藏龍臥虎之地。
多倫路上還有坐落著許多小資情調的咖啡館和小型的民間收藏館,比如筷子博物館、南京鐘博物館、文風奇石藏館,其它還有藏書票館、集報館、古陶瓷收藏館、源寶樓等,甚是風雅。
騎樓老街是海口市一處最具特色的街道景觀,有點類似於天津的五大道。騎樓大多是從南洋回來的華僑借鑑當時的南洋建築風格所建。老街主要分布在市區得勝沙路、新華南路、中山路、博愛路及解放路一帶,它外表乍看斑駁古拙,仔細欣賞時發現那些建築上大多布滿優雅細緻的雕塑和洋派的裝飾,很有些巴洛克的味道。
騎樓樓層都不太高,兩三層的居多,有些還保留著早前的商號,和憑欄、門窗等處的精美雕花,蜿蜒的街道,來往的人群,逛起來很有感覺。得勝沙路是海南最大的服裝批發市場。新華南路有著傳統的裁縫店、各類平民服裝鞋店、茶樓、小食店。中山路是五金燈飾一條街,騎樓與鱗次櫛比的霓虹廣告輝映。博愛路的街邊小店銷售家電、小商品、服裝、鮮花、禮品等,生活氣息濃鬱。
老街的魅力就在於它承載著曾經的種種過往,也許一條小河,一座石橋,或者一塊青石板,都能讓你想起好多好多故事,點擊【閱讀原文】,出發吧,懷念我們的故事,聽一聽他們的故事!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