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線遍布、屋瓦破敗、外牆脫落……在飛速的城市化進程中,這樣的古老街道顯得那麼格格不入。這條老街,名為"三墩"。
三墩位於杭州西湖區,地處西溪與良渚之間,自古以來有魚米之鄉、瓜果之地之稱。因境內有文星墩、燈彩墩、水月墩三個較大的水上土墩而得名三墩。
但有關三墩的歷史傳說卻不僅於此。相傳,春秋戰國(公元前221年)時期,孔子的學生荀子曾到過三墩,並親手沿河栽種蘭花,為民間做過好事。為紀念他,三墩故稱"蘭裡"。
唐貞觀年間(公元627年),尉遲恭率部駐三墩疏浚苕溪支流,興修水利,以杉木為浮橋相互聯接,始稱"杉墩"。
地處江南水鄉的三墩,自然景色宜人。古有"墩上花木叢生,墩下河水相連,河上石橋相接,居住四季宜人"之稱。
清代以來,三墩的商業手工業就初具規模,素有"小上海"之稱。歷史的車輪滾滾,轉眼間,曾經的發達富庶之地卻盡顯衰敗之意。
橋頭的俱樂部,曾經是這裡的地標。據老街的老人們回憶,以前的閒暇之餘,人們都會聚在這裡休閒、打牌,逢年過節還會舞龍舞獅。然而如今,建築年久失修,已經關閉許久。
老照相館、古玩店,曾經也是老街的招牌。在智慧型手機還未普及、電子產品不曾發達的時光裡,老街的人們都曾在這裡留下過歲月的記憶。。
街口的小巷子裡,藏著孩子們的童年,也藏著老街的許多故事。如今,已經空無一人。
大樓已經破舊,但依稀可辨別"餘杭市城鄉建設綜合開發總公司三墩分公司商品房銷售處"。是的,在上世紀90年代,餘杭還不是"餘杭區",而是"餘杭市";那時的三墩,也不屬於西湖區,而屬於"餘杭市"。
走在三墩老街上,似乎可以穿越回90年代。城市裡鮮少見到的手工作坊,在這裡稀鬆平常。
今年的新梅乾菜,大喇喇地曬在老街上。這是獨屬於老街的味道。
現在,老街的居民除了老人外,最多的就是外來務工人員。雖然這裡的房子和設施破舊,但這裡的房租便宜。
畢竟,與老街一河之隔的商品房價格已經賣到了2萬+。嶄新的高層與破舊的老街,對比鮮明。
但老街也並不會一直這麼沉寂下去。今年,"美麗西湖"的風颳到了三墩,未來的三墩小城鎮區塊將建設成為傳統古韻風貌區、休閒老城風貌區和現代新城風貌區。老街,也即將迎來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