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9月16日訊 市井,煙火,人家……可能是對杭州三墩最恰當的描述。陳家橋南街,景色仿佛和一兩百米外寬闊的大馬路割裂一般。這裡,老房,小橋,細巷,舊店,讓人恍惚間回到幾十年前。
一片綠蔭後,有這麼一家獨立於街景之外又顯得十分和諧的照相館——三墩老照相館。
昨天,錢報記者來到三墩陳家橋南街9號的這家照相館,探尋它整整一個甲子的故事。
從「老」照相館
到「新」打卡點
掛久了褪色的牌匾、手寫的廣告牌、斑駁脫落紅漆木門……推開門,是雨天屋內木頭與水汽混合的潮溼氣息,細節都在懷舊。
照相館裡,整整三面牆壁,貼滿照片,從黑白到彩色,從證件照到生活照,不同的人,不同的笑臉,滿滿當當。
這是悠長時間慢慢走過的痕跡。
小房間的房梁上貼著「周泉虎人文照相館」的字樣,上標「摩登·無造作」。
照相館老闆名叫周泉虎,67歲。附近的鄉鄰親切地喊他「阿虎」,他戴著一頂帽子,留著小鬍子,身著夾克和格子襯衫,像電視裡走出來的紳士。
「來參觀?拍照自己拍啊。」周泉虎從房間的深處走出來,聲音洪亮爽朗。
原來,平時有不少喜愛文藝的過路人,看到這富有年代感的照相館,就想進來參觀拍照。熱愛復古風的年輕人,也會將這間照相館當成打卡點。
三墩老照相館自1960年開門營業,如今已經整整60年了。
23年前,照相館從陳家橋1號遷移到9號,周泉虎裝修了一番,此後樣子就再無改變。
復古的木樑,華麗的花紋,這些裝飾和擺設在20多年還算得上時髦。然而,現在,這儼然成了復古的最好詮釋。
照相館內的生活氣息濃厚。門前立著墩布拖把,桌子旁放著以前常見的紅色塑料外皮熱水壺。屋內甚至還保留著拉線式的電燈開關。其中一間房,滿滿陳列著陶瓷罐和畫作,這些都是周泉虎收集起來的,是他的興趣之一。
「進門的那一刻,恍惚間穿越回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這是一名90後博主記錄在微博上的、關於他和三墩老照相館的邂逅。
從少年學徒
到人像「老炮」
周泉虎拍人像四十多年了。
25歲的時候,他跟隨師父來到這家照相館當學徒, 「分配來的,也談不上自己喜歡不喜歡。但拍著拍著,就慢慢喜歡上了攝影。」四十多年,周泉虎從懵懂學徒,到人像「老炮」,攝影在他的生命中,如同喝水吃飯一樣不可或缺。
他還記得當時用的第一臺相機,氣動快門老相機,拍出的都是一張張黑白照;如今,他用的是單反,老相機也找不到了,但記憶和當時拍的照片一起一直留存著,他的攝影風格也貫徹始終。
「最近幾年,照相館的生意不太好,每天的顧客一般都在個位數。」周泉虎這麼說,卻也不十分在意,「任何生意做久了都會有起起伏伏。」
「我家就在旁邊,我有時候也會住在照相館裡面。」周泉虎說。
只有他一個人的照相館,就是另一個家。
照相館沒有固定的營業時間,都隨周泉虎的心意。年近古稀,周泉虎的生活節奏也變慢了,「門口貼著電話,如果有人急著要拍照,打個電話,我就走過去。」
幾代人的記憶
半個世紀的故事
照相館裡,最早的照片是1957年照的,貼在最顯眼的地方。這張黑白的集體照,像素不高,相紙微黃,夾雜在無數彩色照中——這是周泉虎師父的作品。
最新貼上去的照片則是周泉虎今年拍的。
「每個年代特點都不一樣。像這些上世紀80年代的黑白照,是學生過來拍的畢業照,有扮戲劇裡小姐的,也有扮相公的。」周泉虎用一根杆子指著一張張照片回憶。
如今,再也沒有年輕人會打扮成古裝來拍照了。
從前來照相的人,更在意化妝和布景,拍照時順從周泉虎的「擺布」;如今,顧客更在意修圖、在意「顏值」,「瘦一點,白一點」。
建館最初,黑白一寸照洗三張只用1毛錢;如今,一寸照,慢洗10元。
這老照相館,見證了很多人的高光時刻,不少熟客對老照相館情有獨鍾,「有顧客好幾代人都在我這裡拍照的,爺爺、爸爸、現在是第三代來拍……」周泉虎說。
你去過這個60歲的老照相館嗎?不妨來和我們說說,你和照相館的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