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賡:黃埔猛將威震敵 長徵路上立奇功

2020-12-24 金臺資訊

(《世紀風採》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發布,請勿轉載)

陳賡在革命戰爭年代馳騁疆場,軍功赫赫,為新中國的解放事業立下了不朽的功勳,是新中國十位開國大將之一。在艱苦的長徵歲月中,先後擔任紅軍幹部團團長和紅十三團團長等職務的陳賡,堅決執行中央的決策部署,與戰士們一起衝鋒陷陣,克服重重艱難險阻,為中央紅軍二萬五千裡長徵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架設浮橋渡天險

1934年10月,由於第五次反「圍剿」的失利,中央紅軍不得不撤離中央蘇區,開始了長徵的漫漫徵途。出發前,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決定將紅軍大學、兩所步兵學校和特科學校合成一個由年輕的連排幹部做主力的幹部團,並明確其主要使命是儲備幹部,進行警衛工作,保衛中央安全,必要時則配合主力部隊作戰。幹部團下轄3個步兵營、1個特科營和1個上級幹部隊,陳賡和宋任窮分別擔任了這支特殊隊伍的團長和政委職務。

1934年底,中央紅軍聽取毛澤東的建議,放棄與紅二、六軍團在湘西會合的意圖,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挺進。這一關鍵的正確決策,成功地把敵人甩在了身後,併到達了烏江南岸。烏江又名黔江,是長江上遊南岸最大的支流,也是貴州的第一大河。它以流急、灘多、谷狹而聞名於世,自古就稱作天險。3萬中央紅軍跋山涉水來到烏江的渡口後,發現這裡僅存有兩條小木船,短時間內我軍難以全部渡過。國民黨方面更是誇下海口說,共軍遠徵,長途跋涉,疲憊之師必難飛渡。面對滔滔江水,中革軍委決定實施兩套方案,雙管齊下。一方面命令紅一軍團的兩個團進行緊急地搶渡、偷渡;另一方面命令陳賡帶領幹部團爭分奪秒地架設浮橋。

1935年1月1日,陳賡和幹部團下設的特科營工兵連來到江邊觀察水情。雖然此時正值枯水時節,但烏江的水深還是達到了15米,流速快至驚人的每秒2米,江寬也有200米,這些都遠超我軍估計。在如此湍急的水面上架設浮橋,國內外軍隊都鮮有成功的例子,更別說工具和裝備一直處於奇缺狀態的紅軍了。面對困局,陳賡和工兵連的幹部們並沒有放棄,而是聚在一起仔細籌劃各種架橋方案。他首先將全連200餘名士兵劃分為器材供應、編制竹排、架設、投錨、救護等作業小組,下令各小組分頭進行自己的準備工作。起初架設浮橋的方案是將三層竹排疊在一起做橋腳,每對橋腳中間鋪上兩根枕木,枕木上連接三四個橋桁,上面鋪設門板,再系上橫木,組成一節一節堅固的門橋。門橋做成後,工兵連戰士冒著對岸敵人猛烈的射擊,進入冰冷的江水中開始架設門橋。但門橋剛一放入水中,就被洶湧的水流輕鬆捲走了,工兵連幾次嘗試均告失敗。

見到這種情況,陳賡沒有氣餒,他馬上召集幹部們召開「諸葛亮會議」,一起來商量怎樣才能將門橋放入水中而不被衝走。有人提出,可以把門橋拴在大石頭上,靠石頭的重量把門橋穩固住。陳賡立即在現場演示起來,但並未成功。這是因為大石頭雖有重量,但表面過於光滑,沉入水中還沒穩住,就會被水流衝走了。就在大家陷入苦惱時,陳賡想到了一個名叫何迪舟的俘虜。何迪舟是從工兵學校畢業的,陳賡把他找來,動員他立功贖罪。沒想到這個何迪舟果然想出了一個主意。他建議用竹子編筐,裡面裝滿大石頭,讓竹筐有足夠的重量,同時在筐子的四周則捆上被削尖的竹竿,三四個竹筐一起放入水中,在水中翻滾幾下後,尖銳的竹竿就會插進泥沙裡,把竹筐給牢牢固定住,這樣就有了放置門橋的位置。

聽了他的方法後,眾人覺得可行,於是工兵連立刻行動起來,照他的方法將特製的竹筐放入江中,果然成功了。門橋被固定住,浮橋也被一點一點地架設起來,不斷通向對岸。兩岸在不斷地交火,工兵連的戰士們也一刻不停地建著浮橋。投錨組長石長階為了保衛門橋,更是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經過36個小時的緊張奮戰,一座貫通的浮橋出現在了烏江湍急的江面上,對岸的國民黨軍也被我軍的火力打跑。最終,中央紅軍憑藉新架設的浮橋安全地渡過了烏江天險,隨後順利地攻佔了貴州省北部重鎮遵義縣城,為遵義會議的召開創造了條件。陳賡率領的幹部團在困境面前急中生智,圓滿地完成了中央交付的緊急架橋任務。

護衛金沙江皎平渡口

1935年4月底,中央紅軍為渡過金沙江,擺脫敵人追擊,命令幹部團迅速搶佔雲南省元謀縣和四川省會理縣之間的皎平渡口。為快速搶佔渡口,幹部團分成了先遣營和後梯隊。先遣營由幹部團第三營組成,在團政委宋任窮的帶領下,充當先鋒,前去控制皎平渡口;後梯隊由幹部團的主力組成,在團長陳賡的帶領下,負責保衛紅軍大部隊渡江。這是長徵以來陳賡領導幹部團進行的第一次獨立作戰。

先遣營不負使命,火速趕到皎平渡,控制了渡口和渡船。接著,陳賡率領主力也趕到了渡口。在他的指揮下,幹部團出動了一個排,趁對岸敵人沒有防備的情況下,乘坐僅有的兩條小船,渡過金沙江,並成功搶佔了北岸的灘頭陣地。接下來,陳賡就開始考慮全軍的過江方案。由於金沙江水流湍急,不能徒涉,也無法架橋,於是陳賡就命人在沿岸仔細搜尋渡江船隻。經過一番搜尋,他們又發現了4條破船,並將其迅速修復。這樣,我軍就掌握了6隻小船。陳賡和宋任窮興奮地向朱德報告說:「皎平有船6條,每日夜能渡1萬人。」後來,我軍又發現了1條小船,總共為7條。由於金沙江的龍街渡和洪門渡不具備渡江的條件,軍委最終決定紅軍全部於皎平渡過江。陳賡承擔的護衛任務變得更加艱巨。

紅軍要想順利渡江,必須提防北岸敵人奔襲。於是,陳賡在控制住皎平渡後,便率領兩個營的兵力,趕赴前方的通安州小城進行阻擊。陳賡部隊走的山路十分崎嶇,其中還有一段很長的懸崖峭壁,掉下去就是粉身碎骨。當陳賡部隊快到達山頂時,他們發現了一股敵軍,雙方迅速展開激戰。由於敵人兵力超過我軍六七倍,加上我軍所處位置不利,無法展開進攻,而子彈和崖間的滾石卻紛紛向我軍襲來,一時間陷入被動。在這關鍵時刻,陳賡仔細觀察地形,發現了一個我軍可以隱蔽的「死角」。他馬上命令部分兵力在迫擊炮和重機槍的掩護下,抓緊向「死角」集結,同時我軍一個連的兵力則翻過了山峰,找好了有利的地形。等到兩邊準備好後,陳賡命令戰士吹響衝鋒號,發起了對敵人所在隘口的猛烈進攻。我軍轉守為攻,敵人很快抵擋不住,四散逃走。在陳賡「乘勝追擊,沒有命令,不準停止」的命令下,我軍將敵人追趕至通安州。

就在此時,追擊殘敵的陳賡部隊遭遇到了剛剛從西昌、會理方向趕來的國民黨軍。雙方在通安州展開了激戰。指揮此次渡江任務的紅軍參謀長劉伯承得知消息後,對宋任窮說:「這是一次關係重大的戰鬥,必須不惜一切犧牲,堅決消滅敵人,佔領通安州,保證全軍順利渡江。」於是宋任窮立刻帶兵前去支援陳賡。這樣一來,我軍在通安州的兵力大增,陳賡指揮作戰更加得心應手。他下令二營發起正面佯攻,一、三營則迂迴包抄,使敵軍首尾不能相顧,終於將其擊垮,俘虜了敵團長以下600多人,佔領了通安州這座小城。隨後,我軍更是趁勝追擊,直到最前面的第五連接到騎兵通信員發來陳賡的「停止追擊,就地宿營警戒」的命令後方才收兵回營。通安州戰鬥為紅軍巧渡金沙江提供了安全的環境,也打開了紅軍北上的大門,意義十分重大。紅軍僅靠著7條小船,經過9天9夜連續不斷地運輸,最終全部渡過了金沙江。當國民黨軍趕到江畔後,發現「船隻已經燒毀,紅軍早已遠走高飛了」。

陳賡在通安州的戰鬥中發揮出色,讓人印象深刻。時任幹部團作戰科長的韓振紀後來曾誇讚道:「他在指揮上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大膽果決,機動靈活,善於掌握情況,捕捉戰機。應該打的時候,絕不放棄奪取勝利的機會;不該打的時候,堅決不打,毫不猶豫。」陳賡領導的幹部團也被中革軍委通令嘉獎,以表彰他們在巧渡金沙江一役中的功勞。

守護病中的周恩來

在長徵中,陳賡還自告奮勇,承擔起了護衛病重的周恩來的任務。軍委副主席周恩來自長徵以來,始終處於高度緊張的工作狀態。他不僅要參加各種會議,處理各軍團發來的電報,而且還要研究戰情,下達作戰及行軍命令,遇有緊急情況常常是徹夜不眠。1935年8月上旬,周恩來積勞成疾,出現了不能進食、發高燒昏迷等症狀,經醫生診斷系患上了嚴重的肝膿腫和阿米巴痢疾。長徵途中,我軍藥物十分缺乏,醫生們面對病入膏肓的周恩來一時顯得束手無策。

得知消息後,毛澤東、彭德懷和陳賡等人紛紛前來看望,看到昏迷的周恩來,大家都很著急。這時,陳賡對眾人說:「把他交給我吧!我當過醫生,會想辦法給他治的。」彭德懷吃驚地說:「你當過醫生?我怎麼從來沒聽說過?」「我在中央特科工作時,在上海開過醫院,除了拔牙和接生,我都幹過。恩來同志那時還到我的醫院住過哩。」陳賡答道。彭德懷問他有什麼好辦法。陳賡說:「首先要降溫,這樣高燒不下去不行。趕快弄些雪來,給他肝區和額頭實行冷敷,興許有救。」毛澤東環顧了一圈,發現四周都是草地和沼澤,根本沒有雪的痕跡。陳賡憑著經驗指著遠處的一座小山說:「那山的背陰處一定有。」他馬上帶人到那座可能有雪的小山的背陰處去找雪,果然找到了。回來後,陳賡用油布縫了幾個袋子,將雪裝到裡面,敷到了周恩來的額頭及肝部等處。過了幾小時,周恩來竟奇蹟般地甦醒了過來,又經多日治療,才脫離了生命危險。

8月21日,新編成的右路軍開始通過草地。面對發著高燒極度虛弱的周恩來,彭德懷決定將他抬出草地。彭德懷對紅三軍團參謀長蕭勁光囑託道:「你具體負責,立即組織擔架隊。實在不行的話,寧可把裝備丟掉一些,也要把恩來等領導同志抬出草地。」於是,蕭勁光最後決定從迫擊炮連抽人組成擔架隊,把帶不走的迫擊炮埋掉,擔架隊分成幾個組,輪流抬著重病中的周恩來和王稼祥等人。幹部團團長陳賡自告奮勇,擔任擔架隊隊長。陳賡的腿曾受過重傷,走起路來一瘸一拐,但他為了守衛周恩來的安全,一直陪伴在擔架左右。

周恩來看到抬擔架的戰士們身體也十分羸弱,心裡很過意不去,幾次提出自己改換騎馬,但都被陳賡拒絕了。他對周恩來說:「現在我是擔架隊長,你是病號,上邊交代了,你得服從我的指揮。」經過慢慢的調理,周恩來的身體一天天好了起來,有了力氣。他對陳賡說:「陳賡,你是一員虎將,又是一員福將。誰遇到你準保都有好運道。東徵時,你把蔣介石從戰場上背下來,救了他一條命;如今你又救了我一條命。」陳賡說:「要是早知道那小子後來變得那麼壞,那時他想自殺,真該不管。」

在陳賡和擔架隊隊員的共同努力下,經過7天7夜的長途跋涉,周恩來等人安全出了草地。陳賡守護病中的周恩來過草地的這一段故事,也成了人們的一段美談。1962年3月,事情過去27年後,周恩來在陳賡逝世周年前夕,親自為老戰友陳賡的骨灰盒鄭重題詞「陳賡同志之骨灰」來追思這位患難之交。

擔架上指揮直羅鎮大捷

1935年10月19日,陳賡跟隨北上的陝甘支隊抵達陝北吳起鎮,同紅十五軍團勝利會師。11月3日,陝甘支隊與紅十五軍團合編,恢復了紅一方面軍番號。紅十三大隊也恢復了紅十三團的建制,陳賡改任紅十三團團長。紅軍在陝北落腳,使蔣介石極為不安,他調集國民黨第五十七軍和第六十七軍,逐漸形成了對紅軍的東西合圍之勢。毛澤東和中革軍委決定在兩股敵軍之間的直羅鎮突破敵人的「圍剿」。11月19日,毛澤東帶領紅一軍團和紅十五軍團團以上幹部來到直羅鎮西南面的小山頭上察看地形,研究具體部署。在分配作戰任務時,毛澤東將打頭陣的任務交給了陳賡領導的紅十三團。

陳賡回到營地,高興地對大家說:「十三團打了婁山關,以後一直當後衛,掩護全軍。這次我搶來個硬任務,就是打頭陣,攔著牛頭打。不過大家不要殺紅眼就什麼也不顧了,一定要注意政治瓦解。有兩句口號大家要記住:一句是『寬待東北軍』,一句是『歡迎東北軍掉轉槍口打日本!』。」這裡所說的「牛」指的是來犯的敵第一〇九師師長牛元峰。

戰鬥一觸即發,陳賡正躍躍欲試,但紅一軍團參謀長左權卻不想讓他參戰。原來,左權知道陳賡雙腿有傷,經過長徵後身體又過於勞累,就勸他不要到前線去了,他可以代陳賡指揮紅十三團作戰。左權和陳賡是黃埔軍校一期的老同學,陳賡還是左權的入黨介紹人,兩人感情十分要好。因此,把紅十三團交給左權指揮,陳賡沒有什麼可擔心的,但他卻還是鐵了心地要參戰:「人家新官上任三把火,你卻潑我一瓢水。」左權退步,要配發給他兩匹馬。但陳賡仍不接受,說:「長徵我是走來的,不是騎馬來的。」陳賡堅持輕傷不下火線,左權只好讓他繼續戰鬥。為防止出現意外,他還特地安排紅十三團特派員歐致富在陳賡身邊備好擔架一直跟隨。

11月20日晚間,陳賡接到命令,率部前往直羅鎮。在行軍途中,陳賡拄著棍子,走得很慢,為不耽誤行程,他最後只得坐上了早已準備好的擔架,由警衛員抬著前進。陳賡說:「辛苦你們了。」還嘆了口氣說,「這可真是抬著將軍上陣了。」最終,陳賡的紅十三團及時趕到了直羅鎮的東北面,和兄弟部隊一起包圍了敵軍。21日拂曉,蟄伏已久的紅十三團主力突然發起進攻,很快就將國民黨軍分割包圍。這時,有個營長來問陳賡:「團長,有半個營的敵人被我們堵住了,喊話他們也不繳槍,怎麼辦?」陳賡說:「你呀,性急也不能那麼個急法。古人大戰三百回合,還不分勝負。你才打了多長時間?一個回合還不到,人家就投降?」營長頓時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於是回到前線,下令部隊繼續猛攻。不久,敵軍抵抗不住,就乖乖繳械投降了。在紅一軍團和紅十五軍團的共同努力下,敵第一〇九師很快就被打散,師長牛元峰逃跑。

周恩來在前線視察,見到陳賡,問起了戰況。陳賡發牢騷說:「小魚小蝦抓了不少。聽說那頭『牛』,還沒有套住,你就叫我們團去宰這頭『牛』吧。」周恩來笑著說道:「老陳呀,還是那麼『好戰』。你只知道十三團拼刺刀厲害,可還有個美稱,叫『猴子兵』,跑路打敵人援兵也是拿手好戲咧。你們就到張家灣一帶打敵人的援兵吧!這裡的『牛』,十五軍團部分部隊困住就行了。白天他跑不了,我們準備晚上放他出來,正好在運動中殲滅他。」聽完此話,陳賡決定立刻帶著他的「猴子兵」,去張家灣抗擊前來增援的敵第一〇六師,殲滅了該師一個團的兵力。正當陳賡部隊打算乘勝追擊之際,得到了敵師長牛元峰被活捉的消息。至此,國民黨軍精心策劃的「圍剿」計劃再度破產。

回師路上,那副擔架還不離陳賡左右,他發現後對歐致富說:「原來左參謀長派你這麼盯著我呀!不過,你算完成任務了。你要知道,抬上陣光榮,抬下陣呢?人家會說你是『敗將』,是傷員,不好聽。叫他們快去抬真正的傷員吧!」其實,陳賡在直羅鎮戰鬥中也並非毫髮無傷,他的左手拇指被流彈擊中,卻沒有聲張。

直羅鎮戰鬥,在紅一軍團和紅十五軍團的密切配合下,殲滅了國民黨軍1個師又1個團,俘獲5300餘人,成功粉碎了蔣介石對陝甘蘇區的第三次「圍剿」,為中共中央「把全國革命大本營放在西北的任務,舉行了一個奠基禮」。陳賡領導紅十三團在直羅鎮戰鬥中成功完成了中央分配的正面戰場的戰鬥任務,立下了軍功,一直被後人銘記。

原載:《世紀風採》2020年第10期

相關焦點

  • 陳賡大將病逝於上海,遠在廣州的總理:追悼會等我回去開
    1955年,時任全軍副總參謀長併兼任哈軍工大學校長的陳賡,因功被國家授銜為開國第四大將,卻在兩年後突然查出了心肌梗塞,但將軍依然帶病堅持工作,多次下到基層視察軍事工作。 1959年病情惡化,國家緊急免去他的副參謀長職務,先後安排陳賡在北京和上海醫院休養。
  • 黃埔三傑名下無虛,陳賡將軍一世傳奇
    陳賡將軍經常和黃埔舊友開玩笑說——我在黃埔軍校開學典禮上,學會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兩件事:欣賞別人的老婆、記著別人的錯誤。到前線督戰的蔣介石怕被叛軍俘虜,拔出手槍企圖「殺身成仁」,幸虧陳賡眼明手快,搶下了校長的槍……陳賡不顧個人安危,連背帶拖,將蔣救了出來。之後,陳賡又不眠不休,長途跋涉找到何應欽和周恩來的第一師,搬來了援兵。
  • 386旅默默無聞的政委,敢叫陳賡為瘸子,後來也成為了開國上將
    旅長陳賡名滿天下,副旅長更是先後有陳再道和許世友,他們兩位當年可是紅四方面軍中並駕齊驅的猛將。最初還有一位叫王近山的副團長,更是威震敵膽。 還有犧牲了的葉成煥團長,他本來是要被提拔當副旅長的。他們的大名都是如雷貫耳。然而,386旅還有一位更重要的人物,卻相對來說有點默默無聞,他就是王新亭。
  • 陳賡58歲英年早逝,戰友李克農怒摔酒杯:陳賡不在,喝酒沒味
    陳賡大將,一生傳奇:黃埔三傑,上海特科,東徵救蔣公,長徵救周公,抗戰專打386旅日本人都佩服,解放戰爭陳謝兵團中央總預備隊,援越抗法,抗美援朝,創建哈軍工,培養我軍的高級將領的搖籃,戰功彪炳千秋,是擁有元帥戰功的大將軍!
  • 他是陳賡帳下第一猛將,因太靦腆不好意思求婚,被陳賡趕鴨子上架
    陳賡帳下有大名鼎鼎的「四大猛將」,其中周希漢排名第一,後來成為了開國中將。但是周希漢雖然在戰場上是個猛人,但在生活中卻是一個很內向的人,尤其是在談戀愛這件事上,要多靦腆有多靦腆。還好有陳賡幫他,不然周希漢這個見了女孩子連話都不敢說的人,可能要打一輩子光棍。
  • 看一看我們的開國將帥,有多少人是黃埔軍校畢業的?
    開國大將開國大將共有十名,其中有三名大將是黃埔畢業的,分別是陳賡、羅瑞卿和許光達。陳賡大將是黃埔一期的,在黃埔期間,陳賡無論是在政治上還是軍事上,都表現得極為耀眼,和同期的蔣先雲、賀衷寒並稱為黃埔三傑,也是蔣校長重點關注的學生。東徵時,陳賡曾兩救蔣介石。其中有一次為了救蔣介石,陳賡一夜步行160裡送信,被譽為飛毛腿。
  • 解密出身於黃埔軍校的解放軍猛將排行榜
    在共和國10大元帥裡,就有陳毅、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林彪等5人曾是黃埔軍校的教官和學生;在10位大將裡,就有陳賡、羅瑞卿、許光達3位畢業於黃埔軍校;而曾經在黃埔軍校學習過的上將有8人、中將有9人、少將有11人。這也就是說,僅在195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授予的開國將帥中,就有36人直接受過黃埔精神的薰陶。
  • 著名的黃埔三傑,除了蔣先雲和陳賡,還有一個為何很少被人提起?
    黃埔軍校被譽為近代中國軍事人才的搖籃,其中著名的黃埔一期更是湧現了一大批叱吒風雲的名將。這一期最早招收學生499人,加上各地講武堂保送生,一共700人,都是當時中國最優秀的青年俊傑。而其中公認最出色的,就是大名鼎鼎的黃埔三傑:蔣先雲、陳賡、賀衷寒。
  • 黃埔三傑之一、抗美援朝大功臣,陳賡:坑道戰法的完善者
    當時,彭德懷要求堅守陣地,但中央經過考慮後,最終派剛回國的陳賡再次入朝,主持原彭總工作,陳賡到朝鮮後,有力推動了韓戰的繼續開展。往事陳賡14歲進入軍旅,1922年入黨,在黨齡軍齡中可謂老資格了。後入黃埔軍校學習,被稱為「黃埔三傑」之一,可以說是經過了正規的軍事學習和歷練的。要論起步,他比參加南昌起義的徐向前、陳毅等人要早。只可惜,他的運氣常常不夠好。
  • 周恩來稱讚陳賡演技 讓其挑頭成立「血花劇社」
    1921年,陳賡來到長沙。他徘徊在何叔衡的書店中,閱讀進步書籍,後由何叔衡介紹,接觸到毛澤東。受毛澤東、蔡和森、何叔衡的薰陶和影響,1922年12月,陳賡加入中國共產黨,從此開始了為共產主義理想而奮鬥的革命生涯。 1924年5月,陳賡與其他300多名學員一道,步入了黃埔軍校的大門。
  • 主席為陳賡接風,陳賡酒後直諫:調我西渡黃河,大材小用
    在1921年,陳賡申請入黨的時候,就有人提出陳賡的出身,說他是地主家的少爺,要在考察考察,就這樣,陳賡在1922年的時候才入黨。老蔣的救命恩人1924年的時候,黃埔軍校招生,陳賡成功考入黃埔軍校,成為黃埔一期的學生,黃埔軍校的校長就是蔣介石。
  • 陳賡大將的延安趣事:毛主席在臺上講話,他衝上去搶喝主席的茶水
    在黃埔軍校畢業後,陳賡更是走向了人生巔峰。本以為,多年的軍事教育和軍旅生活,會讓陳賡變成個不苟言笑的大將軍,可誰知陳賡將軍並沒有被軍事和戰爭生活所壓抑,反而變成了一個「樂天派」。據《陳賡大將傳》中記載:「陳賡將軍的性格非常外向,思想也比較樂觀。他的所作所為,時常會激發身邊同志們的快樂感。」
  • 陳賡執行任務,險遇敵軍司令錢大鈞,老蔣還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一九二八年,陳賡準備到天津去執行秘密任務,他在上海坐火車,是普通車廂,三等車廂,等火車到南京後,他出來透透氣,忽然看見一群人圍著一個國民黨大官走進火車包廂。這是個很糟的事,陳賡知道這位國民黨大官就是他在黃埔軍校學習時的教官錢大鈞。
  • 讓蔣介石頭疼的黃埔學生,他是黃埔三傑之一,1955年授銜時為大將
    延安整風時,康生質問陳賡「要不是你救蔣介石,哪用打這麼多仗」陳賡反駁說「那時他死了就成革命烈士了,跟廖仲愷一樣」陳賡大將,是我軍知名的高級將領,在他的身上,發生了許多的傳奇故事,他是黃埔一期生,被譽為黃埔三傑之一,而他,也是讓校長蔣介石頭疼的學生。
  • 有人說,黃克誠天生後腦勺長「反骨」,授銜時他為何排名陳賡之前
    十大將軍當中,若只論戰功和資歷,陳賡大將應該要排名第二,位列無冕之帥的粟裕之後。但是陳賡卻排名大將第四位,位列黃克誠以及他曾經的部下徐海東之後。 徐海東要排名在陳賡之前,主要是徐海東曾在土地革命時期立下大功,又在特殊時期給過紅軍「救命錢」,打退強敵守住陝甘寧根據地,所以位列大將第二名。
  • 這兩位都是中野虎將,一位是陳錫聯的愛將,還有一位是陳賡的愛將
    陳錫聯與陳賡將軍都是屬於中野名將。一位曾經擔任第三兵團司令員,一位曾經擔任過第四兵團司令員,都是屬於劉司令員麾下最倚重的將領。與此同時,在中野虎將中,還有兩位虎將還是陳錫聯與陳賡將軍的愛將。能夠得到這兩位將軍的青睞,可見,這兩位中野虎將,作戰能力十分勇猛。
  • 那可是陳賡大將
    那可是陳賡大將!陳賡大將那是誰?開國元勳,當時八路軍最強旅長旅長。黃埔第一期畢業生,大名鼎鼎的「黃埔三傑」之一。而且當初還救過蔣介石,兩次!連國民黨那邊,都要敬他三分!李雲龍是的履歷是夠厲害的了,可哪裡能跟陳賡大將相提並論?再說李雲龍是團長,陳賡剛好是他的直屬上級旅長。俗話說官大一級壓死人,縣官不如現管。
  • 「黃埔三傑」中唯一反動的賀衷寒為什麼會失去蔣介石的信任?
    在黃埔軍校一期學員中,蔣先雲、陳賡、賀衷寒並稱為「黃埔三傑」。當時間黃埔軍校有句順口溜:「蔣先雲的筆、賀衷寒的嘴、敵不過陳賡的腿(陳賡救過蔣介石的命)」,蔣介石也很欣賞「黃埔三傑」。然而蔣先雲、陳賡大將都是堅定的革命者,後來都堅決反對蔣介石的反動統治。只有背叛人民與革命的賀衷寒追隨蔣介石。但奇怪的是,「黃埔三傑」中唯一反動的賀衷寒後來卻失去了蔣介石的信任。在土地革命戰爭期間,蔣介石還是非常重用與信任賀衷寒的,畢竟是唯一追隨自己的「黃埔三傑」。
  • 劉伯承沉思謀劃作戰,陳賡突然闖進來,高喊:我要結婚
    導讀:劉伯承正在沉思一場戰役構想,陳賡突然風風火火衝了進來,順口說道:「陳賡,你負責率領三八六旅從這裡包圍敵人!」陳賡不應,反倒大喊:「傅涯來了!我要去接她!我要跟她結婚!」這是抗戰期間八路軍三八六旅旅長陳賡結婚時的情景。1939 年,在反「掃蕩」中,陳賡的妻子王根英壯烈犧牲在敵人的槍口下。陳賡悲痛欲絕,整整一個月茶飯不思,大病一場。看著日漸消瘦的陳賡,領導和同志們都十分焦急。大家心裡明白,王根英的犧牲,帶給他的打擊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