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
抗美援朝後期,也就是1952年3月,當時擔任志願軍司令員的彭德懷身體十分不好,經專家會診,急需回國治療。
當時,彭德懷要求堅守陣地,但中央經過考慮後,最終派剛回國的陳賡再次入朝,主持原彭總工作,陳賡到朝鮮後,有力推動了韓戰的繼續開展。
往事
陳賡14歲進入軍旅,1922年入黨,在黨齡軍齡中可謂老資格了。
後入黃埔軍校學習,被稱為「黃埔三傑」之一,可以說是經過了正規的軍事學習和歷練的。
要論起步,他比參加南昌起義的徐向前、陳毅等人要早。
只可惜,他的運氣常常不夠好。
在南昌起義時,他的左腿不幸受傷,雖然堅持作戰,但最終只得到上海去治療,之後便呆在上海乾了幾年的地下工作。後來加入紅軍部隊擔任紅四軍參謀長,很快攆上徐向前,並且要超過林將軍。
然而仿佛是上天的捉弄,他的右腿又受傷了,沒辦法,又一次去上海治療。
這一去一回的,直接影響了他在軍事場上立功的機會。並且他的再去上海可以說運氣更差,當時他因為叛徒出賣而被抓,最後因為蔣介石念其救命之恩,加之宋美齡相助,其最後得以逃脫。
土地革命時期,其在軍隊的功勞被徐向前等人超越。
抗日戰爭時期,他的軍事才能進一步展現,其帶領的386旅受到美國人大加稱讚,稱其為「中國最好的旅」,在與日軍作戰時,把日軍揍得屁滾尿流,引起了日本人的極大痛恨。
解放戰爭時期,他的部隊是中央直屬,當時直屬方面軍共有四大野戰軍,可見陳賡在軍事上的本領與地位了。
總結經驗
陳賡先對志願軍司令部進行了重新分工後,立即投入緊張的工作中。
他主持召開會議,對連續八個多月的防禦戰進行了總結與交流,在對坑道工事進行分析後,讓大家心裡更有了底。
對這項防禦戰,陳賡可以說給予了非常高的評價。他認為,這項既能保存自己、又可殲滅敵人的戰術,是經過解放戰爭實踐證明了的。
要進一步運用好坑道,確保能藏能打,要與野外作戰搞好結合的文章,確保打好勝仗。
之後,經過當時戰事的實踐後,他又在一次總結會上指出了坑道作業的不足,並提出了做不好就是自掘墳墓的說法。
他指出,提倡坑道是劣勢一方對付優勢一方的好方法。
但是,如果坑道建構不好,就會有很大的危險。
對此,他要求坑道必須要有統一的標準,並要求雨季前確保坑道完工。
當得知有的陣地尚沒坑道時,便火速調集其他地方的力量進行挖掘,用了三個月時間,最終形成了完整的坑道作戰防禦系統。
此防禦體系,使得我軍堅如磐石,牢牢守住了陣地。上甘嶺戰役中,敵人實施狂轟亂炸,整個山頭被夷為平地,還用了毒氣,但是依然沒有佔領高低。
最終不得不以和談方式結束戰爭。
日理萬機
指揮作戰期間,他每天聽匯報、做指示,處理大量的工作,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決定如何修建鐵路、防洪措施等,並全面做出登陸作戰部署。
在指揮作戰的繁重之餘,陳賡還抽出時間接待了西南軍區和中南軍區的中高級幹部赴朝參觀團,同他們親切座談交流,徵求他們的意見建議,還給他們做專題報告,讓他們受益匪淺。
小結
1952年夏,陳賡回國,負責籌建哈爾濱工程學院,為我國的國防事業培養了眾多優秀人才。
1961年因勞累過度在上海病逝。
他的一生可謂傳奇的一生,在抗美援朝一年左右的時間裡,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屬於真正的幕後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