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敲牛皮糖VS磁性戰術
——抗美援朝戰爭中破解相持局面的戰術對決
■顏 慧
抗美援朝戰爭期間,中國人民志願軍面臨的一個現實問題是,面對「武裝到牙齒」的美軍,如何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創造出全新戰法,以劣勢裝備戰勝裝備技術佔絕對優勢之敵。在防禦作戰階段,志願軍創造出「零敲牛皮糖」戰法,對敵實行戰術小包圍、打小殲滅戰,積小勝為大勝,成功挫敗了美軍所謂的「磁性戰術」。
朝鮮戰場陷入相持局面
經過五次戰役較量,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於1951年6月中旬,把「聯合國軍」從鴨綠江邊打回到三八線以南地區。由於敵我雙方力量趨於均勢,朝鮮戰場進入相持局面。
此時的志願軍加上朝鮮人民軍,總兵力達到112萬餘人。但志願軍僅有2個坦克團共80輛坦克,且剛剛入朝還沒來得及參戰,輕迫擊炮以上火炮(連同火箭筒)共8500餘門(具)。志願軍空軍僅有1個殲擊機航空兵師在進行實戰練習,尚未正式參戰。由於沒有制空權,志願軍的大口徑火炮和坦克難以發揮應有作用。
「聯合國軍」方面,有坦克1130餘輛,輕迫擊炮以上火炮3720餘門,裝甲車490餘輛,3.5英寸口徑火箭筒7080餘具,不僅具備強大的火力優勢,還有絕對的制空權和制海權。其空軍共有23個大隊另8個中隊,各種飛機1700餘架;海軍第77和第95兩個特種混合艦隊,編有5艘航空母艦等各種艦隻108艘。總兵力增加到69萬人,其中美陸軍6個師和1個海軍陸戰師、1個空降團共25.3萬人,兵力佔到美陸軍18個師的三分之一以上,要「補充到接近於作戰的員額,必須實際上調光國內的正規軍,但連這樣做都不夠,還不得不動員後備隊」。此外,美空軍已將其作戰力量的五分之一、海軍將其近半數作戰力量投入朝鮮戰場,均無力再往朝鮮增派援兵。
志願軍有兵力優勢,但後勤供應是短板。當時,志願軍出國作戰,所有物資均由國內運輸供給。「敵機的瘋狂擾亂破壞,一般白天不能運輸,橋梁山洞經常被炸,物資大量損失……許多物資運不上來。」參戰部隊僅能依靠「肩上後勤」,自己背負糧彈作戰,但一般只能保持5至7天的供應。許多有利戰機因供應無法跟上被迫放棄。隨著戰線拉長,物資供應更加困難。
剛剛上任的「聯合國軍」總司令李奇微摸清了志願軍的弱點,將志願軍的進攻稱之為「禮拜攻勢」和「月夜攻勢」,制訂了「磁性戰術」——利用志願軍白天作戰和機動困難的弱點,以一部兵力和志願軍保持接觸,掩護主力迅速後撤,建立新的陣地,並依靠機械化和摩託化裝備每次後撤的距離為20~30公裡,這個距離正好是志願軍徒步追擊一夜的行程。當次日凌晨志願軍迫近時,「聯合國軍」早已佔領新陣地,而志願軍徒步行軍疲勞,難以獲得殲敵戰果。志願軍之前以戰役突然性和戰術新奇制勝的優勢難以發揮,進行運動戰的難度大大增加。
研究提出「零敲牛皮糖」
第五次戰役是抗美援朝戰爭期間規模最大的戰役,敵我雙方投入大量兵力。志願軍雖殲敵6.7萬餘人,但自身也付出較大代價。這樣的戰果讓毛澤東等領導人對既有戰略設想、戰役指導方式、戰術原則等問題進行新的思考。
1951年5月26日,毛澤東致電彭德懷:「為了打落敵人的這種自信心以達最後大圍殲的目的,似宜每次作戰野心不要太大」。打美英軍「只實行戰術的小包圍,即每軍每次只精心選擇敵軍一個營或略多一點為對象而全部地包圍殲滅之」。次日,彭德懷復電:「軍事方針指示是完全正確的,當按照執行。」
5月27日,毛澤東召見第三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陳賡和志願軍參謀長解方,著重了解為什麼在朝鮮戰場上難以達成大的殲滅戰,進一步加深了對這場戰爭特點的認識。他在談話中指出:在打法上同意不斷輪番各個殲滅敵人的方針,即「零敲牛皮糖」的辦法。每軍一次以徹底乾脆殲滅敵一個營為目標。一次戰役使用三四個軍(也可多一點),其他部隊整補待機,有機會就打。
為進一步了解前線指揮員的作戰實踐經驗,毛澤東又讓志願軍副司令員鄧華率第一批出國作戰的四個軍首長劉西元、吳信泉、溫玉成和吳瑞林回國,詳細匯報戰況和個人體會。經過深入交談,毛澤東對如何同擁有高度現代化裝備的美軍作戰有了全新認識。經過一段時間的交戰,美軍改變開始依賴公路、分兵冒進的打法,採取集中兵力穩紮穩打的方針,並且將師坦克營改編成坦克搜索團,團的突擊火力得到大大加強。志願軍如果再採取聚殲的辦法,把敵人壓縮在一起,無疑將增加分割殲敵難度。因為「手撒寬了包不攏,口張大了啃不爛,不僅無法殲滅敵人,而且有膠著的危險」。志願軍要完全殲滅敵人,必須集中優勢兵力火力,以營為殲滅目標。
在接見吳瑞林的第二天,毛澤東又和鄧華及四位軍首長談了一次話。毛澤東明確作戰指導方針就是「零敲牛皮糖」。抗美援朝戰爭的實踐證明,技術優勢和物質基礎前所未有地影響著戰略戰役計劃的實施和成敗,僅靠兵力優勢而無技術優勢,是不可能殲滅敵重兵集團的。既然大口吃不了就改用小口吃。毛澤東用湖南人習慣吃的牛皮糖形象地比喻,「零敲牛皮糖」也就成為後來打小殲滅戰的代稱。
6月3日,毛澤東在給史達林的電報中,對「零敲牛皮糖」這一作戰方針以及對戰局的判斷表述得更為明晰。電報指出:「不要做現在我軍還不能做到的事,不要企圖打大規模的殲滅戰,而應精心設計,尋找機會,多打小規模的殲滅戰。這樣就可能逐步削弱敵軍,振奮我軍士氣,並可減少我軍傷亡。」由此可以看出,毛澤東對抗美援朝戰爭前8個月運動戰的經驗總結,已經上升到規律性認識。後來,鄧華又具體地表述了當時確定的作戰方式:「運動防禦與反擊相結合的拉鋸戰,也即是積極防禦、短促突擊相結合的作戰方式。」
打出經典戰例
毛澤東確定志願軍實行「零敲牛皮糖」的作戰方針後,彭德懷認為:「這個辦法很好,但需要有一過渡辦法,使陣地穩固起來。站不穩腳就無法去敲別人。」 1951年秋,志願軍開始在前沿普遍修築以坑道為骨幹的防禦陣地,並在後方建成網狀運輸線,從而為實行陣地進攻創造了物質條件。此後,志願軍在發起進攻前,一般都利用前沿的坑道和屯兵洞隱蔽集結兵力,機動調集火炮,出敵不意發起攻擊。
1952年9月18日至10月底,志願軍和人民軍對敵60個目標進行了77次進攻。志願軍根據攻佔目標後能守則守,不易堅守則放棄的原則,經過反覆爭奪,以1.07萬餘人的自身傷亡共殲敵2.7萬餘人。這次秋季戰術反擊作戰,是以戰術的動作、戰役的規模,貫徹「零敲牛皮糖」、打小殲滅戰指導方針最為典型的作戰。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特致電志願軍:「此種作戰,在若干個被選定的戰術要點上,集中我軍優勢的兵力火力,採取突然動作,對成排成連成營的敵軍,給以全部或大部殲滅的打擊……然後依情況,對於被我攻克的據點,凡可以守住者固守之,不能守住者放棄之,保持自己的主動,準備以後的反擊。此種作戰方法,繼續實行下去,必能制敵死命,必能迫使敵人採取妥協辦法結束韓戰。」
10月14日至11月25日,「聯合國軍」為扭轉戰局,動用3個多師共6萬餘人的兵力發動「金化攻勢」,對上甘嶺以南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我志願軍陣地進行猛烈攻擊。志願軍先後投入3個多師4萬餘人的兵力,依託坑道工事與「聯合國軍」展開激烈爭奪,最終將其全部趕出陣地。志願軍以1.1萬餘人傷亡的代價殲敵2.5萬餘人,創造了堅守防禦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