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無論是的士公司年代還是現在的車主車行時代,電召通訊設備和收費表都是的士車廂內必不可少的,這兩個寶貝幫助的不單是司機,還有乘客。
電召臺協助配對乘客和的士司機,乘客要車,電召臺馬上直接通知的士司機,讓司機能在最短時間接載客人,乘客開心,司機也開心。
電召臺的臺姐為乘客和司機當翻譯,協助他們跟外語人士溝通,亦協助司機找最快捷的道路到達目的地等。
而的士收費表顯示行程收費,讓乘客安心,乘客和司機不用為收費而爭執。
法例規定的士要按表收費,而收費是以行程距離、時間和裝載行李或動物的數量來計算,每一行程不是固定收費。
如何確保收費表是按既定的計算方程式顯示收費,是一個有趣的話題。
1959年香港金邊的士率先參考日本的士的運作,引入無線電機,開啟電召的士服務。
金邊的士為第一批10輛的士安裝了設備,預期無線電機可使的士在最短時間到達應召地點,可節省空車返回公司的候命時間,省下了25%的汽油費及汽車機件損耗,亦可減低的士司機被劫的可能性。
若試驗成功,金邊會為旗下99輛的士安裝設備,投資20萬元,覆蓋整個九龍區。
提升的士效率和保障司機人身安全,這樣當然好,可是巨額投資也是一項重要考慮因素。香港的士商會和香港營業汽車商會一起等待金邊的士的試驗成功,直至1970年才推動全行業使用。
的士商會主席陳伯強在1970年2月稱電召的士服務會在3月推出,港九各有50部裝有無線電話的的士行走。位於港島的的士電召中心隨即安裝無線電通話器,亦在的士車頂安裝通話天線。
電召臺的成本不小,除了通訊設備外,還要租用場地及聘請臺姐和行政人員。無線電計程車總部設於灣仔軒尼詩道的香港公共車車主聯會,營業時間每日24小時,設置兩名督察主管,另有11名女性接電話。
電召服務如何能收回成本,甚至賺錢,令財務可行?
香港營業汽車商會在推出這項服務初期,曾提出的士應在接單出發地點「落旗」(開始計費),他們提出三大理由:
(甲)由出發點到達上客點要耗油和時間;
(乙)乘客可迅速得到服務;
(丙)的士不會中途接客,乘客方便快捷。
商會同時承諾會電召最近的司機前往接載乘客。
雖然業界對的士電召服務推動不遺餘力,但政府卻未有及時批出可用的無線波長,導致服務要延期兩個月推出。
電召臺服務終於在1970年5月2日正式推出,大受乘客歡迎,不過,原建議會在出發點計費的方法卻沒有實施,收費仍於乘客上車時起計。
電召臺臺姐同時協助不熟悉外語的司機和乘客溝通。在1970年5月6日港九的士電召中心的正式成立儀式上,交通事務處處長薛璞先生也出席表示支持。
中心發言人透露原本中心有考慮由出發點計費,但技術上有困難,因此取消這安排。中心希望當局能考慮修改法例,容許電召的士可向乘客收取一定費用,應付這項新增電召服務的開支。
電召臺雖受歡迎,但卻遇到難於避免的困難。
開臺三個月,有五分之一電召叫車的乘客並沒有等待的士,在電召的士到之前已經離開,令的士白走。雖然面對這些困難,業界仍願意勇往直前,繼續投資。
1977年2月24日聯會決定籌辦電召中心,並隨即組團到日本考察當地電召通訊器材和電召服務的經驗。
1977年10月18日的士電召中心開幕,由運輸署署長麥法誠先生主持。
政府樂見其成,最終容許的士向乘客收電召叫車費,讓投資者收回部分成本。雖然營運電召臺有虧本的風險,業界依舊選擇積極營運電召臺。
的士業界團體考慮,電召臺服務是一項重要的會員福利,可以維繫會員,壯大會員的數目,同時壯大自己的影響力。港九三個的士業的主要團體目前也分別有自己的電召臺。
九龍的士車主聯會主席任太平說他們的電召臺做到了急司機所急,臺姐要幫司機當秘書。
的士司機最怕遇劫,司機通過電召臺用特定暗號告知臺姐,臺姐會監察跟進這部車,問司機位置,又不停通過電召臺的對講機與司機對話,叫司機行慢些,其他的士正在跟過來云云。
車上如果真的有壞人,想打劫司機,會打退堂鼓。如果等了兩分鐘電召臺聯絡不上司機,臺姐會報警,交警方處理。
羅雪芬小姐是港九電召的士臺(簡稱港九臺)老闆,她的電召臺並不隸屬於任何業界團體,是獨立經營。
她的電召臺服務超過2000部的士,行走港、九、新界,每天24小時,臺姐是三更制提供服務,全年無休,她是全行的大姐大。
羅小姐透露的士電召臺最重要的成本是租用頻譜,租用發射和接收信息的地點和傳輸費。發射和傳送信息的地點要充足,覆蓋範圍廣,服務才可有保證。現在港九臺可覆蓋有約八成的市區面積。
有一次,羅小姐向通訊事務管理局申請了多一個頻譜使用,發生了一件趣事。她記憶中有兩次通訊事務管理局打電話給她,要求她暫時關閉她的其中一部發射機,因為它幹擾飛機的通訊。
後來她發現,可能是自己的機件出錯,令發出的頻譜移位,造成對飛機信號的幹擾,營運電召臺也因此掌握了通訊設置的科技知識。
早年的士車上安裝了對講機,司機要用手拿著對講機和臺姐對話,現在法例不容許司機手拿對講機,車上改用免提裝置。車上的對講機是很有用的,外地乘客可能需要臺姐做翻譯,乘客要用對講機和臺姐對話,臺姐不單需要熟悉兩文三語,還要熟悉客人的口音。
臺姐真的不可不贊,有時司機和乘客溝通有問題,都由臺姐解決。
司機除了要「柯打」(Order),就是問路。
司機有什麼問題都會問臺姐,臺姐的知識要豐富,才可幫到司機。臺姐對道路知識要豐富,又要知道酒店、旅遊點、大廈名稱和地點等。
臺姐也要懂一點法律知識,例如司機和乘客有糾紛報警,計費表是否繼續?臺姐要清楚提醒司機可繼續收費。
有些搗蛋的司機會向臺姐提供假資訊,考臺姐。因此,臺姐真的要做到像一本活字典。羅小姐對新入行的臺姐要花最少半年時間培訓,才可讓她們有信心單獨工作。
臺姐會否對司機有偏好,讓一些相熟司機有好柯打?羅小姐解釋道,原來臺姐不一定有偏好,她們能否在瞬間確認某司機,取決於平日是否聽多了某司機報讀車牌;聽得愈耳熟,自然愈容易確認,最快給柯打。
因此,司機多與臺姐交談,會有更多機會被確認,搶到好柯打。
香港的士商會的的士中心電召臺就發生過以下的趣事。
被問到以前沒有手提電話,電召臺就充當司機的秘書,幫司機處理約會、交更(交班)和其他私人事務,又幫忙司機解決客務疑難。電召臺的黃小姐衝口而出:「經常幫人搵(找)老公。」
香港的士商會的陳文先生描述另一件趣事,涉及一名夜更司機,這名司機經常往返內地,有時背著太太尋花問柳。
有一次,他去了內地,他的太太午夜打電話要求電召臺叫三七一(司機編號)。那時司機剛從內地回港,正坐在一部的士上,聽到電召臺的叫喚,馬上要求用那部的士的對講機回覆,「三七一覆臺,什麼事?」
電召臺小姐答:「你太太找你,你在哪裡?」他回覆:「在九龍塘,正要收工,返家。」這是真人真事,是拍戲的好材料。
電召臺的設備隨著時代進步也有改變。2000年以前,司機問交通,臺姐就要報交通。
那時臺姐跟複讀機一樣,不斷重複讀稿。2000年後,有數碼錄音,按一個鍵就可重播,方便多了。
以往的廣播儀器很臃腫,佔很多空間,每用一個頻道都要一個儀器。現在器材體積小多了,一個儀器可以適用多個頻譜,省回許多空間。
現時市面有智慧型手機叫車軟體,表面上與電召臺爭生意。這些軟體的最大的影響是有折扣,搶奪了部分客源,尤其是晚間的訂單。
不過,電召臺有臺姐直接和司機對話,手機軟體暫時不能取代。司機要求幫忙,手機軟體也幫不到忙。故而手機叫車軟體與電召臺,兩者都有生存空間。
早班司機都會開電召臺聽交通消息,晚間則不一定,電召臺會收集各路司機報告的交通、路面資訊和其他信息,然後發放給其他司機,資訊共享,這也是叫車軟體不能取代的。
《獵夢香港:的士業的傳承》
作者:熊永達、劉國偉
出版社:香港中華
出版時間:2020年7月
(點擊下圖,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