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澤元堂
陳女士今年38歲,最近幾天總覺得胸口發悶,要深呼吸才感到舒服,偶爾還會心裡「發衝」。去醫院做了心電圖顯示「ST段下移」,醫生說有點「心肌缺血」,可能是冠心病的先兆。陳女士認為,自己年紀輕輕怎麼會得這種老年病呢
於是又去一家大醫院,醫生再為她複查了心電圖,並做了心肌酶、甲狀腺功能、頸椎片等一系列相關檢查後發現,李女士患的並不是什麼「冠心病」,而是因為精神緊張、焦慮及睡眠質量差而導致的植物神經功能紊亂。
為什麼會誤診?
女性在生活、工作壓力過大,精神緊張、焦慮或睡眠質量較差時,往往容易引起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從而反射性引起冠狀動脈痙攣導致心肌缺血,因此很容易和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的心肌缺血,也就是冠心病混淆。
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引起的心肌缺血,患者常自覺心臟搏動增強或感到心慌,主觀感到呼吸不暢或空氣不夠時,需深呼吸或嘆息性呼吸來緩解症狀,主觀感受與是否活動無關,且多在靜息時發生。
常伴有多汗、手足冷、尿頻、失眠、多夢、低熱、食欲不振、頭暈、頭痛等症狀。而真正的「冠心病」則是由於冠狀動脈狹窄引起的,胸悶、心慌、心前區疼痛等症狀往往於活動後加重。
但是,60歲前的女性一般不容易和冠心病沾邊。因為,女性在絕經前有雌激素的保護,如果沒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糖尿病、血脂異常,不抽菸酗酒,患心血管病的機率很低;
到了更年期,體內激素分泌失調,平衡被打破,會出現類似於冠心病的一系列症狀,如心慌、胸悶、發堵、出汗等,如果醫生在這方面缺少經驗,很容易誤診;即使停經後,冠狀動脈發生硬化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一般要到60歲才會出現相應症狀,而出現嚴重症狀的時間會更遲。
確診依據
首先,要有明顯的症狀。冠心病患者一般都有胸悶、氣促、心前區疼痛,且疼痛常向左側臂部、肩部、背部放射,多於活動、受寒或情緒激動時誘發,有的僅表現為上腹部不適,也有的沒有明顯症狀,僅在心電圖上表現為房顫、室早、房室傳導阻滯等心律失常。
一旦誤診,帶來的影響是多方面的。首先,如果非冠心病患者常服用擴血管藥,可能造成出血,反而「沒病吃出病來」;另一方面,女性此時本就容易緊張、過度敏感,一旦戴上了「冠心病」的帽子,還會帶來一定的心理壓力,加重病情,甚至給日後的健康埋下隱患。
現代生活方式的改變,冠心病的確有年輕化的趨勢,繃緊「預防心血管病」這根弦是沒有錯的,但同時也不能有冤假錯案、過度治療,否則也會對身體造成巨大的傷害。
本文轉載自其他網站,不代表健康界觀點和立場。如有內容和圖片的著作權異議,請及時聯繫我們(郵箱:guikequan@hmkx.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