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的合陽人,都有著濃厚的踅面情結。不論是男女老少,幾天不吃踅面就覺得少了點什麼,特別是常年出門在外的人,總忘不了家鄉的踅面,即便是出門幾天,回到合陽的第一件事也是先喋一碗踅面,心裡方才舒坦。
合陽人吃踅(xue)面的歷史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相傳漢淮陰侯韓信木罌渡軍破魏時,請當地老百姓幫忙,趕製出一種以蕎面作原料的溥麵餅,這種麵餅攜帶方便,吃時便捷,只要在開水中一涮,再調上鹽、醋、辣子即可,的確不失為行軍打仗用的快餐食品,可稱得上是「中國最古老的方便麵」。後來又經過不知多少代人的改進,加入了「豬油辣子魚兒粉,花椒酸醋生蔥花」,使踅面這一食品發展成為合陽獨有的地方風味小吃。
外地人初識踅面,一般嫌蕎面黑乎乎的,不好看,又怕沒熟,更對紅油辣椒望而生畏,但若吃上一碗,頓覺筋道有嚼,肚裡暖和,口留辣香,有滋有味,才知道合陽人為何對踅面情有獨鍾了。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地方小吃離不開水土,要吃正宗的踅面還得到合陽。踅面的製作工序分為磨麵、和面、攤面、切面、調食五道,與禮泉趙鎮的烙面有異曲同工之妙,但踅面用料是蕎面。過去賣踅面者講究自己動手,揀淨蕎麥淘洗好磨成蕎面。和面用大陶盆,一次要和幾十斤,蕎麵粉裡舀上水,用粗木棍順時針方向攪拌,這道工序最關鍵,必須攪拌均勻,稀稠得當。麵糊和得好,攤出的面才會好。
攤面專用鐵鏊,中心略凸,直徑二尺多,重幾十斤。舀一勺和好的麵糊倒在鏊中心,用半月形的木踅子劃開、攤平、攤勻。據說「踅面」之「踅」,取其「踅來踅去」之意而得名。
蕎麵糊「踅」在鏊裡,鏊底用穰火,一面受熱變硬,即翻過來烘烤另一面,烙到七八成熟,疊在一起,折成四折,講究切功,用長刀切成細絲,須切得寬窄和麵餅薄厚一樣,四稜見線,才顯功夫。切好的面絲碼在木箱裡備用。
食時,把鍋中水燒開,放少許鹽,以防面入鍋裡變粘。把切好的踅面投入水鍋中,用筷子一攪,便可撈起。面在鏊上已烙至七八成熟,沸湯中一燙,或幹或湯,悉聽尊便。吃幹時調上大油(白油)、大油辣子(紅油)、清油辣子、鹽、醋,蘸一點花椒麵,撒一點蔥花或韭菜花,便可食用了;吃稀則要另調臊子湯的。吃踅面,大油絕不可少,蕎面調上大油,軟和又好吃。
踅面因食用方便,味美價廉,尤以酸辣出頭,適合北方人口味而成為合陽「第一小吃」。不僅是四時八節、婚娶喪葬時筵席上的必備之食,也是老百姓平常生活裡的食用之物。合陽人不分男女老少,上會趕集,都喜歡吃一碗踅面,吃得滿嘴紅油,煞是羨人,即使是大姑娘小媳婦,絲毫也不覺得難為情,反倒覺得這才把踅面的味兒道吃出來咧。逢年過節,不少人都要做幾十斤,用來招待親朋好友。
踅面一年四季都能進食,「夏吃解乏困,冬食驅冷寒」,常吃可以降血脂,平血壓,治便秘,調胃潤腸,既治病,又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