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之生》:音樂治癒孤獨靈魂 | 展映影片

2021-01-09 澎湃新聞

社會工作者丹·科恩試圖與落後的醫療系統抗爭,證明音樂可以用來對抗記憶的流逝,並使老年痴呆症患者重新在內心深處獲得自我意識。

跟隨著他的腳步,導演麥可·羅薩託-貝內特記錄下全美國各地的人們,通過聆聽音樂而恢復健康的奇妙經歷,也訪問了許多專家,包括著名的神經科學家及暢銷書作者奧利弗·薩克斯(著有《音樂戀歌:音樂與大腦的故事》)、音樂家博比·麥克費林(代表作《別擔心,要快樂》)。

《音樂之生》

Alive Inside:A Story of Music&Memory

導演:麥可·羅薩託-貝內特

《音樂之生》通過歡樂明快的影像探索了音樂與心靈,展現了音樂喚醒靈魂的力量。

2014年的聖丹斯電影節上,這個鼓舞人心的動人故事讓觀眾自發鼓掌歡呼,贏得了觀眾選擇獎。在這部電影的推動下,「音樂之生」基金會成功建立,這是一家致力於傳播本片最核心的人文關懷的非營利性組織。

▍拍攝過程

《音樂之生》的拍攝開始於三年前,導演麥可·羅薩託-貝內特遇到了社會工作者丹·科恩。科恩創辦了一家名為「音樂與記憶」的非營利性組織,將個性化的音樂帶入老人和病人的生活。

通過科恩的介紹,羅薩託-貝內特遇到了94歲的老年痴呆症患者亨利。亨利收到一隻iPod,裡面下載了為他專門挑選的音樂。

《音樂之生》記錄下了這樣的一幕:亨利無精打採、茫然無措地坐著,直到有人為他戴上了耳機,他聽到了他最喜愛的歌曲,眼神幾乎立刻有了焦點,身子坐直起來,神情愉快而有活力。

亨利甚至跟著凱比·卡洛威——一位以極為快速的襯詞唱法而聞名的爵士樂歌星——一起唱了起來。

「十年以來,亨利幾乎一直垂著頭坐在走廊裡」,羅薩託-貝內特說,「我們發現亨利喜歡福音音樂和凱比·卡洛威,所以替他把這些下載到iPod裡。我們第一次把這些音樂放給他聽時,他就被喚醒了。他從椅子上站起來,開始指揮音樂。他在我眼前起死回生了。就好像他重新擁有了他自己的身體,還有他自己的靈魂!」

亨利驚人的反應直觀地證明了研究結論,即音樂比其他任何一種刺激更能充分地激活大腦。

科學家們發現,當我們聽到音樂時,我們的整個大腦都被啟動了,尤其是那些對應著快樂、運動以及記憶的區域。

「對老年人的護理中存在著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對安定藥的過分依賴」,羅薩託-貝內特說,「目前,無論在療養院還是在家中,超過20%的病人都在服用這些相當危險的藥物,但有很多新的證據表明,對於亨利這樣的人來說,個性化的音樂可以替代這些藥物。」

然而,正如老年醫學專家、長期護理服務體系改革的倡導者比爾·託馬斯醫生在影片中指出的那樣:「醫療系統把人類想像成一部高度複雜的機器。我們的藥物治療就像在調整旋鈕一樣,但在醫學領域我們還沒有做到任何觸及病人的心靈和靈魂的事情。」

「我們花在那些多半沒用的藥物上的錢,遠遠高於讓美國所有療養院的病人擁有個性化音樂所需的費用」,託馬斯說,「我可以隨便開一張每月花費1000美元的抗抑鬱藥處方單,沒人會有意見。個性化音樂不被當作一種醫療幹預的手段。相信我,真正重要的東西不在藥瓶裡。」

見證了另一位反應遲鈍的病人同樣富有戲劇性的改變之後,羅薩託-貝內特感到自己的使命就是要把這個想法分享給全世界。「我明白了人類用音樂來與自己、與他人溝通,這比我們開口說話的歷史還要久遠!」他繼續說道,「我們演奏音樂,我們一起唱歌跳舞,因為它讓我們無需語言就可以聯結在一起。它作用於人類身上極具智慧的那一部分。我相信它蘊含著我們最深刻的智慧。」

《音樂之生》在很大程度上使音樂療法的價值得到越來越多的認識和接受。科恩的項目從三家療養院擴展到了兩千家,有一部分幫助來源於這部電影吸引到的私人捐款。

「音樂之生」基金會正在鼓勵學校、教會與普通公民投入這項計劃,改變美國人度過晚年的方式,使其變得不再那麼孤獨。

猶他州制定計劃為老年人提供個性化音樂,威斯康辛州正在進行一個獲得聯邦政府資助的項目,首次嘗試通過給病人聽個性化的音樂來減少精神藥品的使用。

然而,由於超過一百五十萬的人正在接受護理服務,再加上更多待在家裡的老年人,這項使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導演知道通往成功的道路一向充滿了未知與艱辛。羅薩託-貝內特用最初得到的一小筆補助金製作了關於亨利的一段視頻,並發布在「音樂與記憶」網站上,希望藉此籌集更多資助。連導演本人都沒有預期到後續的反響。

「它火了」,他說,「短短一星期內,將近700萬人在網站上觀看了這段六分鐘的視頻。這段視頻引起的情感共鳴遠遠超出我的想像。我們開始收到陌生人的私人捐款,多達5000美元,他們對這個項目抱有信念。」

羅薩託-貝內特用這些私人捐款、額外的補助金以及眾籌平臺Kickstarter來資助《音樂之生》的製作。他也聯繫到了著名神經科學家及暢銷書作者奧利弗·薩克斯、音樂家博比·麥克費林,他們都願意在電影裡露面。

「他們很少參與這樣的項目。」羅薩託-貝內特說,「薩克斯博士——在我心中他是一位守護科學與音樂的聖徒——告訴我,音樂比其他任何一種人類體驗都更深刻地影響著大腦,恢復那些原本無法被觸及的情緒和記憶。博比玩了他所說的『五聲音階搖滾』,是我在這部電影裡最喜歡的片段之一,生動而富有趣味地展示了音樂在我們心靈深處流淌。」

電影的拍攝一結束,羅薩託-貝內特就開始擔心它是否會有觀眾。他在2014年聖丹斯電影節上知道了答案,羅薩託-貝內特說他甚至差點錯過這個活動。

「參加電影節需要交100美元的費用,而我沒法擠出100美元。」

他回憶到,「在截止的那天晚上,我妻子說動了我去參加,但當我找到聯邦快遞時他們已經關門了。然後她對我說:『第34號郵局不是開到午夜嗎?』我們還剩20分鐘的時間可以趕到那裡。我在六個街區之外的地方堵車了,最終下車跑到了那裡。我趕在郵局正要關門的時候趕到了。當我們接到聖丹斯的電話通知我們入選時,我真是喜出望外。」

《音樂之生》不僅入選了,後來還贏得了電影節上令人夢寐以求的觀眾選擇獎。

「這段經歷簡直令人難以置信」,羅塞託-貝內特說,「在聖丹斯,人們告訴我『我從頭哭到尾』、『我來聖丹斯電影節來了21年,這是我在這裡看過的最好的電影』。」

對這部電影的好評不斷增多,它持續在世界範圍內贏得了嘉獎與認可,包括米蘭國際電影節的最佳紀錄片獎以及其他十幾個獎項。

▍電影節獎項

1.觀眾選擇獎——2014年聖丹斯電影節

2.李奧納多之馬獎——2014年米蘭國際電影節

3.觀眾選擇獎——2014年普羅溫斯頓國際電影節

4.金太空針二等獎——2014年西雅圖國際電影節

5.最佳紀錄片獎——2014年邁爾斯堡海灘電影節

6.觀眾選擇獎——2014年塞多納國際電影節

7.特殊獎——2014年博爾德電影節

8.觀眾選擇獎——2014年伯克希爾電影節

9.觀眾選擇獎——2014卡爾加裡地下電影節

10.評委會獎——2014年第4屆當代科學電影節

11.評委會大獎——2014年正中電影節

12.最佳長片獎——2014年羅馬獨立電影節

13.觀眾選擇獎——2014年巴西阿米納電影節

14.觀眾選擇獎——2015年門多西諾電影節

15.觀眾選擇獎——2015年星期五港電影節

羅薩託-貝內特的最終目的不僅僅是為每一家療養院提供MP3,「我們生活在一個崇尚個人的世界裡,把物質、生產力看得比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更重要」,他說,「個性化的音樂可以為那些最需要它的人增進溝通。我正在開發一款應用軟體來幫助人們為身邊的老人找到音樂。我建立了『音樂之生』基金會,因為我希望大家都能體會到我們在拍攝這部電影時的感受。幫助孤獨的人,使孤絕的心靈煥發生機,讓一位老奶奶重新得到她熱愛的、多年沒有聽到的音樂,那是一件會陪伴她餘生的禮物,這些事能讓你體會到幫助別人是多麼快樂!」

導演最有挑戰性的目標或許是讓這種療法的費用被納入醫療保險中。「你每個月可以拿到幾千美元的錢來購買藥物,卻沒有40美元來買音樂播放器。」

羅薩託-貝內特說他的人生因為拍攝《音樂之生》而改變了,這是他剛開始拍攝的時候沒有想到的。

「我希望這個故事能讓人們由衷認識到音樂的治癒力量。音樂能教會我們人之為人意味著什麼,這似乎是我們正在遺忘的東西。通過拍攝這部電影,我遇到了很多美好而敏銳的靈魂,我從他們那裡學到了這一點。」

「通過音樂,我們有能力幫助幾百萬人認識到他們是誰,他們能成為誰。」

羅薩託-貝內特補充道,「音樂讓我們能夠接觸到以前接觸不到的人群。它讓我們觸碰人心,點燃靈魂。通過音樂,我們可以幫助老人以及正在變老的人守護自己身上的人性,而且我們也在這個過程中守護了我們自己的人性。」

▍「音樂之生」基金會

讓我們共同改變一百萬老年人的生活!

「音樂之生」基金會是一家致力於擴展人際交流、通過音樂和電影的力量來培養同理心的非營利機構。我們激發並增強富有意義的共同體驗,把幾代人連接起來,喚醒記憶,激活生命力。

▪ 目標

創立並推動服務於以下目的的教育項目和技術,改變我們的文化看待衰老的方式——

在青年與老年人之間培養同理心、促進交流,尤其關注四百萬患有老年痴呆症的住家老人。

支持並改善那些想要以音樂為情感與溝通媒介的人的體驗,尤其是對老年痴呆症患者。

幫助減少養老護理中安定藥的過量使用。


▪ 獲獎情況

1.2015年「尊嚴不老」獎——國家反對虐待老年人日

2.決賽影片——2015年美國影視金鷹獎

3.「護理創新」獎——班傑明·羅斯老年研究機構

▍關於團隊

麥可·羅薩託-貝內特

(導演、編劇、製片人)正在他的製片公司「投影媒體」的幫助下製作幾部紀錄片。這些項目起源於他對社會福祉以及人類進步事業的熱忱投入。他也是「音樂之生」基金會——一家致力於通過音樂與故事來擴展人際交往的非營利性組織——的理事。

丹尼爾·鮑爾

(「音樂之生」基金會項目拓展總監)正努力把「音樂之生」的實踐應用到現實生活中,促使學校和其他組織「接納一位老人/搭起一座橋梁」。丹尼爾相信老人不應該孤獨終老或被孤立,尤其是那些老年痴呆症患者。丹尼爾近二十年來的工作集中在與那些關注健康、以遊戲為基礎的科技教育、藝術規劃的國內及國際組織進行合作。丹尼爾本科讀的是企業管理,正在攻讀「家庭生活」專業的碩士。他兩次被WEGO健康事業活動家獎提名,分別被提名「英雄」和「最佳保密」兩個獎項。

丹·科恩

「音樂與記憶」的創始人與執行理事,「音樂與記憶」是一家致力於推廣擁有個性化音樂播放列表的數位音樂播放器的非營利性組織,幫助具有認知障礙或生理疾病的老年人提高生活質量。「音樂與記憶」在美國及其他國家的幾百家長期護理療養院中得到實行。

科恩從艾德菲大學的社會工作專業取得碩士學位,並把自己的大部分工作投入在幫助個人及組織更有效地使用科學技術。

雷吉娜·K·斯卡利

(製片人、執行製片人)是一位曾被奧斯卡提名的執行製片人。最近一次是因為2013年一部精彩的紀錄片《隱秘的戰爭》,這部電影是關於軍隊裡經常發生的女性或男性被強姦的現象。《隱秘的戰爭》贏得了2012年聖丹斯觀眾選擇獎。斯卡利也是《雕塑小姐》的執行製片人,那部優秀的紀錄片揭露了媒體、政治、娛樂中對女性和年輕女孩的刻板描繪所體現的性別偏見。斯卡利是www.TheRepresentationProject.org的創始人之一。奧普拉·溫弗瑞的OWN電視臺買下了《雕塑小姐》。斯卡利女士也幫助這部電影進入了廣受好評的國家課程,協助這項計劃的發展與推廣。斯卡利也參與了一些電影的工作,比如《甜蜜的負擔》(一部關於美國越來越普遍的肥胖症和糖尿病的優秀紀錄片)、《音樂之生》(一部最近贏得了2014年聖丹斯電影節觀眾選擇獎的電影)、《安妮塔:向權力說真話》(關於安妮塔·希爾聽證會的20周年紀念)。斯卡利是阿爾忒彌斯發展基金會的創始人與執行長,也是紐約雅典娜電影節的創始贊助人。

沙哈爾·朗勒夫

(攝影指導)是一位與嘻哈音樂家及紐約爵士樂手有廣泛合作的攝影師。他為MTV、VH1、BET拍攝了許多音樂錄影帶與現場演出。朗勒夫目前正在籌備他的第一步敘事長片,以及一部與埃利·威塞爾合作的紀錄長片。

朗勒夫在以色列出生,在布魯克林生活,曾贏得伊士曼·柯達優秀攝影獎。

馬克·德莫拉

(剪輯師)是一位在紐約布魯克林區生活的剪輯師與電影導演。除了電影工作之外,他在過去的五年間和他的樂隊「林中人」一起舉辦了全國巡演。他也是一名藝術愛好者,以音樂錄影帶、錄像裝置作品聞名。

曼紐爾·辛加裡斯

(主剪輯師)已經從事剪輯師工作20年。他最近的項目包括《席捲墨西哥的風暴》,一部講述1910年墨西哥革命的PBS紀錄片,以及《疑夢》,一部講述一名錫克教徒在他的兄弟死於9·11襲擊後試圖尋找和平與正義的電影。曼紐爾也是ABC夜間新聞與PBS聯合投資的、備受好評的微紀錄片《360度人生》的特約剪輯師。

伊塔爾·舒爾

(作曲家)最著名的作品是與火柴盒樂隊的羅伯·託馬斯合作完成的桑塔納樂隊的熱門單曲《平滑》。《平滑》為舒爾贏得了2000年格萊美年度最佳單曲獎。伊塔爾也是「一起律動」樂隊的創始成員。他與麥克斯韋一起合作完成了麥克斯韋首張專輯《麥克斯韋的都市出行裝備》裡的歌曲《上升(別疑惑)》。除了寫歌和錄音以外,舒爾也創辦了一家培養藝術家及製作音樂的公司。他也為廣播和電腦動畫製作音樂。

巴裡·科爾

(音樂監製)為超過80個媒體項目擔任過音樂監製。他為紀錄長片《馬利》製作的原聲專輯贏得了2013年格萊美的提名。科爾是電影和電視的跨媒體製作人,他運用新興技術來提高觀眾的參與度,提升了整體的用戶體驗。他的事業最早起步於在紐約的電影製片廠「拍攝畫廊」創建了音樂部門。

丹·科根

(執行製片人)是「影響力合伙人」的執行理事與共同創始人,「影響力合伙人」是一家基金與顧問公司,面向那些希望通過電影來促進社會變革的投資家與慈善家。自從2007年創始以來,「影響力合伙人」參與資助了超過50部電影,包括贏得2010年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獎的《海豚灣》、獲得2009年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獎提名的《花園》、贏得2011年聖丹斯電影節評委會大獎及最佳攝影獎、並獲得2012年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獎提名的《重回地獄》,以及獲得2013年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獎提名的《瘟疫求生指南》。科根是2013年創辦的「遊戲規則改變者電影基金」的創始人之一。「遊戲規則改變者電影基金」是第一家專門贊助女性導演的敘事長片的非營利性電影基金。

格羅琳·德萊弗斯

(執行製片人)在藝術領域取得了廣泛而傑出的成就,參與了許多董事會及項目。她是猶他州電影中心的創始人,也和丹·科根共同創辦了「影響力合伙人電影基金」。格羅琳在2013年成為了「遊戲規則改變者電影基金」的創始人之一,那是一家幫助女性導演的電影基金。

她的獨立製作項目包括奧斯卡獲獎影片《生於妓院》、艾美獎提名作品《神棄》、奧斯卡提名影片《廣場》、奧斯卡提名影片《隱秘的戰爭》以及其他多部電影節獲獎作品。格羅琳對紀錄片電影製作的傑出貢獻也為她贏得了2013年國際開發協會阿米卡斯獎。

埃裡克·J·伯特蘭、裡默爾·舒爾、本·斯皮瓦克

(執行製片人)。由《音樂之生》導演麥可·羅薩託-貝內特的兄弟、首席創意總監裡默爾·舒爾創辦的「眼球」,是一家創意策劃設計機構,通過精妙的故事、出彩的設計、能夠解決問題的洞見來樹立品牌。通過與客戶的合作,「眼球」匯集了許多贏得獎項的思想家、作家、音樂家,他們通過引人入勝的敘事、與消費者的深刻互動來傳遞品牌理念,持續產出大量的優質成果。「眼球」擁有二十年的廣播與廣告代理經驗,與各類媒體進行廣泛合作,包括電影、真人電影、設計、動畫、音頻及實驗作品的製作。

相關焦點

  • 《音樂之聲》:瑪麗亞帶來音樂之聲,而上校卻為音樂賦予了靈魂
    即使你並不曾看過這個電影,但是當你聽到電影中的歌曲時,你一定不會感到陌生,《哆來咪》《孤獨的牧羊人》《雪絨花》《音樂之聲》等歌曲至今讓我們耳熟能詳,而《雪絨花》也正是其中最著名的歌曲之一。這部豆瓣評分高達9分的音樂電影,由羅伯特·懷斯執導。這部經典巨作曾獲第3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音樂、最佳音響、最佳影片剪輯5項大獎,總共被譯成30多種語言在世界各國上映,獲得一致好評。
  • 藥物通過身體治癒心靈,音樂通過心靈治癒身體
    街上有一家小唱片店,塞滿有古典樂、搖滾、爵士、流行音樂和其他唱片。唱片店經常熬夜到深夜,每天,各種各樣的人都來這裡尋求慰藉,他們可能孤獨、失眠、悲傷或無家可歸神奇的是,只要這些人在唱片店裡聽音樂,他們的煩惱就會消除,他們的陰霾就會消除。唱片店老闆曾經說過:「在這家唱片店裡,你所有的煩惱和悲傷都能被聽到和治癒。"
  • 世界十大音樂電影推薦,《靈魂歌王》被稱為無冕之王?
    音樂電影作為電影分類中的一支,有著其獨特的視角及特性,此類型的電影多半是勵志的,或熱血瘋狂,或溫情細膩,總能帶領觀眾在出色的音畫效果中找到治癒現實疼痛的解藥,那麼好看的音樂電影有哪些呢,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 《最好的療愈》:醫學通過身體治癒心靈,音樂通過心靈治癒身體
    這家唱片店常常開到深夜,每天都會有形形色色的人到這裡來尋找慰藉,他們或者孤獨、失眠、傷心、無家可去……神奇的是,這些人只要到唱片店聽了音樂,他們的心事就會一掃而光,他們的陰霾就會被驅散。音樂,不僅能治癒破碎的心靈,也能治癒病危身體。它給了病人新生的希望,也給了他們死亡之前最後的安詳。如今,作為一名音樂治療師的安德魯把自己所經歷的這一切寫成了一本書《最好的療愈:當靈魂遇見音樂》。
  • 86358電影短片交流周舉辦 獲獎影片展映
    時光網訊 11月27 - 29日,86358電影短片交流周聯合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以及阿那亞在孤獨圖書館舉辦了「鏡像遊移:從賈家莊到阿那亞」歷屆86358電影短片交流周獲獎作品展映。原文倩、徐志鵬、程青松、林立、辛奇      本次展映活動共分為四個單元,展映了歷屆以來25部優秀獲獎短片。第一單元「棲息之所」包含《春夢了無痕》、《根》、《有病》、《月光旅人》四部作品,導演王紹涵、郭茂偉、王鵬、趙子微出席了映後交流。
  • 「沒有我,我的音樂哪也不準去!」音樂與靈魂的交織
    想看這部影片很久了,可惜一直靜不下心觀看,最後真正靜心觀看這個電影是一個偶然——小編疫情期間打算在家裡了解一下影視蒙太奇的種類並且進行分辨,於是就選擇了經典影片——《海上鋼琴師》。影片內容概括為一位鋼琴天才在船上的一生,故事卻是以鋼琴天才朋友的回憶的方式進行展開的。
  • 豆瓣評分8.8,《菊次郎的夏天》用幸福拯救你孤獨的靈魂
    關懷與照顧,不僅僅在於大叔所給予的點滴,整部影片隨處而見的就是陌生人所給予的溫情。一對可愛的情侶,用他們的溫暖和善良,在正男的臉上換來了久違的笑容。當深藍色書包退去,換上了天使翅膀,這個小男孩心裡的孤獨惡魔已經被打掉了一層盔甲。即使知道了媽媽改嫁,一片海,一個晴天娃娃也能驅散霧霾。即使他缺失了一部分來自母親的愛,卻也收穫了一群可愛的大朋友。
  • 騰訊音樂娛樂x誠品書店蘇州用音樂和書籍撫慰每一個靈魂
    近日,騰訊音樂娛樂集團攜手誠品書,開啟了「單獨,不孤獨」主題活動。8月13日,「以音樂、以書籍,練習一個人」線下主題沙龍活動在誠品書店蘇州正式開啟,流行民謠組合好妹妹作為受邀嘉賓出席,在現場與大家一同分享單身生活真諦,無論是平常還是七夕,無論是單身還是戀愛,每一個人可以自由做自己。
  • 全球1000首熱門治癒音樂推薦
    音樂真是個神奇的東西,它能在不同的國界,不同的種族,不同的人群中存在。音樂以它那有限的八個音符,排列組合成一個個優美動聽的旋律,匯成一條永不枯竭的生命之流。能發明出音符的人真的是拯救了世界。根據《禮記》中《樂記》詳細記載了「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音樂,能解除孤獨,能解除煩惱,能美化心靈,能讓人亢奮。今天小編就推薦全球1000首熱門音樂的其中十首。1.
  • 火龍點鳳音樂:米津玄師-在音樂涅槃重生高昂靈魂
    2011年,他加入了音樂公司「BALLBOOM」,2012,並發行了他加入全球唱片公司後的第一張個人專輯《diorama》,2013年,然後開始逐漸爬上了音樂的軌道。孤獨和高昂靈魂的心臟2016年米津玄師單曲《LOSER》開始流行,成為眾多超級燃燒混合剪刀和背景音樂的獨家BGM。
  • 用影像記錄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實踐,上音人不遺餘力 | 第一屆華語音樂影像志展映來襲
    2004年,拍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片《中國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2009年,紀錄片《大河沿》提名世界人類學民族學第十六屆聯合大會;法國駐中國大使館「克洛德·列維—施特勞斯百年誕辰」特邀展映;美國歐亞學會第14屆年會特邀展映。
  • 小松美羽VR作品《祈禱》高雄獨家展映 黃韻玲重現頌缽靈性音樂
    記者羅凌筠/臺北報導日本當代藝術家小松美羽和HTC、黃韻玲合作VR互動藝術作品《祈禱》,挾著入圍第76屆威尼斯影展VR主競賽單元、英國雨舞影展的聲勢,明日起將首度於高雄海洋文化與流行音樂中心,展開全臺為期5天獨家展映。小松美羽、黃韻玲《祈禱》創作歷時一年之久。
  • 全球最美純音樂,深入靈魂的滋潤
    龐大的音樂王國可以分為兩大類,歌曲和器樂。後者基本可以理解成純音樂,即沒有人聲全程陪同的音樂。如果說音樂是人類可以躲入的救贖靈魂的天堂,那麼純音樂可謂其中一片正真的淨土。渾然而成,沒有人聲的幹擾,只有純粹的音弦之美。本世紀以來,純音樂逐漸加入的電子元素,變得更加別具一格。
  • 86358電影短片交流周舉辦 獲獎影片展映「鏡像遊移:從賈家莊到阿那亞」
    11月27 - 29日,86358電影短片交流周聯合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以及阿那亞在孤獨圖書館舉辦了「鏡像遊移:從賈家莊到阿那亞」歷屆86358電影短片交流周獲獎作品展映。第四單元「影像多元」的影片體現了86358電影短片交流周對不同類型影片的包容,《月圓之夜》、《秘密基地》、《雁南飛》、《然》、《私有海域》、《敲門》《無休無止》以及《滿地情》等七部作品展示出世界各地華語青年影人旺盛的創作生命力
  • 這部音樂劇充滿了溫暖和愛,音樂之聲在靈魂深處
    音樂劇是藝術的綜合性、現代性、多元性的靈活統一,音樂劇熔戲劇、音樂、歌舞等於一爐,富於幽默情趣和喜劇色彩。但是我們很少欣賞音樂劇,甚至有的人對音樂劇敬而遠之。其實只是很多人不懂音樂劇的魅力。《音樂之聲》是一部非常著名的音樂劇電影,1965年上映的,至今已播放52年了,它是以音樂為靈魂的電影,美麗的場景和美妙的音樂將永遠印在人們的心中。它傳達的情與愛永遠溫暖人心。音樂,是來自靈魂深處的呼喚與表達,觀看這部電影,聽著裡面的音樂,能給人帶來很多心靈上的感觸。
  • 酷我音樂跨年狂歡,重塑現場音樂才能治癒人心
    美國奧斯汀人均音樂場所佔有率在美國位居榜首,市中心的第六街酒吧為各類樂團現場演唱提供了場所,也讓這座城市有了「世界現場音樂之都」(Live Music Capital of the World)的標籤,並且充滿了活力。
  • 燃龍點鳳音樂:米津玄師——在音樂中涅槃重生的高昂靈魂
    網絡上對於米津玄師的介紹也是少之又少,僅僅限於他的創作經歷與獲獎情況。沒有電視採訪,沒有綜藝節目。無論是現實生活中還是照片中,這位90後音樂創作人總是謎一般的存在。但就是這個謎一般的男人,音樂方面的才能極為突出。
  • 華晨宇:以音樂為藥的孤獨少年
    提及華晨宇,很多歌迷將他定義為"90後歌壇領軍之王",在他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不羈與狂熱碰撞的奇幻音樂因子,每一個靈動的樂符都被打上了個性化的烙印,隨性而歌,不設邊際,屬於華晨宇的音樂宇宙總是蘊藏著多種可能性。今年華晨宇在綜藝《歌手·當打之年》中強勢出圈,站在匯集聚光燈的舞臺上,一向孤寂寡言的華晨宇,總是會肆意綻放出奪目的光彩,成為slay全場的矚目焦點。
  • 擺渡在音樂中的靈魂
    文 學 擺渡在音樂中的靈魂不懂音樂,但我們熱愛生活,音樂所表達的悲歡離合有著自然的感受和生活事物的認知,共鳴或許正是音樂的靈魂所在吧!
  • 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寶雞展映啟動 多部優秀影片等您來
    多部優秀影片等您來西部網寶雞訊(記者 魯鵬飛)10月10日下午,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寶雞展映啟動儀式在寶雞奧斯卡開元影城舉行。本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設置歡迎活動、影片特別推薦、電影展映、電影論壇、電影市場、陝閩交接活動六大主體活動和電影嘉年華配套活動,旨在打造專業化、國際化電影盛會,展示陝西新時代新擔當新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