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諾丁漢大學信息科技碩士、上海音樂學院數字媒體設計博士,教授、研究生導師,現任上海音樂學院數字媒體藝術學院副院長。
主要從事與數字媒體相關的虛擬交互技術、數字媒體規劃、多媒體設計等教研工作及藝術實踐活動。建立上海音樂學院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數字媒體學科帶頭人,主持負責教學工作。多年來,在近二十部舞臺劇目中擔任多媒體設計、視覺總監,分別獲文化部創新獎、多媒體創意設計優秀獎,連續三年獲國家藝術創作基金重大項目資助。
副研究館員,紀錄片導演。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獲碩士學位。國家圖書館社會教育部副主任,中國記憶項目負責人。
先後就讀於北京大學法律系、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獲人類學博士學位。現任中央民族大學影視人類學研究中心主任、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副教授。中國民族學會、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理事;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影視人類學專委會副主任,秘書長。曾參與創辦中央電視臺電影頻道《世界電影之旅》欄目,任年度《世界電影回顧》總導演,多次獲中國電視文藝星光獎。著有《中國獨立紀錄片檔案》《田野靈光》《民族志紀錄片創作》《在野與守望: 影視人類學行思錄》等著作,主編《視覺人類學論壇》集刊、《燕園習影錄》《哈薩爾的子民》《夏日紀事:洱源田野調查集》等文集,翻譯《影像中的正義》《滇緬公路》等譯著。民族志電影導演,攝製《二戰電影地圖》《七聖廟》《克松村》等紀錄影像作品,主持「中國民族志電影史」「影像中的人類學」等多項國家級科研與教學項目,發表視覺人類學領域 CSSCI論文三十餘篇。紀錄片導演,影視人類學家,新疆師範大學教授,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中國百佳電視工作者,中國紀錄片學術委員會,「十年特殊貢獻獎」獲得者,第八屆「光影紀年~中國紀錄片學院獎」,「特別貢獻獎」獲得者,新疆首屆十佳新聞記者。
2004年,拍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片《中國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2009年,紀錄片《大河沿》提名世界人類學民族學第十六屆聯合大會;法國駐中國大使館「克洛德·列維—施特勞斯百年誕辰」特邀展映;美國歐亞學會第14屆年會特邀展映。2011年,紀錄片《阿希克:最後的遊吟》獲第十一屆四川「金熊貓」國際電視節亞洲製作獎;2010年中國影視人類學最佳視覺獎;並被浙江大學、英國倫敦大學等大學和學術機構永久收藏;2013年,紀錄片《獻牲》世界人類學民族學第十七屆聯合大會主題展映;美國歐亞學會第十四屆年會特邀展映;英國皇家人類學會第十四屆民族志電影節專題展映;2018年,紀錄片《祖魯》受邀美國2018年RAI國際人類學紀錄片電影節展映併入選2018年國際人類學民族學聯合會第十八屆大會。
中央電視臺新影集團導演,紀錄片代表作《臺北故宮》(2009年)、《敦煌》(2007年)、《絲路》(2013年)、《自然的力量》(2016)等。
上海音樂學院、瀋陽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吉林藝術學院特聘教授,中國傳統音樂學會副會長。長期從事中國傳統音樂研究,以滿族音樂和薩滿儀式音樂研究為專。代表作有《單鼓音樂研究》《滿族薩滿樂器研究》《滿族音樂研究》(合作)、《中國薩滿音樂文化》《中國薩滿樂器圖釋》(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
自《滿族烏舒哈拉薩滿儀式音樂實錄》(1991)始,一直運用攝影、攝像手段進行中國薩滿音樂的記錄、研究與學術表達。近年來,在總結長期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傾力於探索以音樂人類學研究為旨歸的音樂影像志理論與方法。
他發布的音樂影像志作品有:《巴爾虎蒙古薩滿胡德日楚魯祭祀儀式音樂》《斡米南》《西拉木倫河的呼喚》《滿族錫克特裡哈拉薩滿春祭》《跳扎布》《果若》等。
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教授,奧地利維也納大學音樂學博士,博士生導師。曾出版《臺灣音樂史》《蘭嶼音樂夜宴》《音樂學探索》《如何歌唱馬蘭阿美族複音歌謠》等專著;發表論文超過50篇;為《臺灣音樂百科辭書》原住民篇以及網絡版主編。主持科研近30項;策展多場原住民以及歷史性音樂會展演;舉辦各類民族音樂學術研討會;製作音樂與影像專輯,多部入圍金曲獎及民族志影展,其中「尋覓複音──重拾臺東阿美族失落古謠」獲臺灣傳藝金曲獎最佳傳統音樂專輯獎。主要研究方向為民族音樂學、中國古代音樂史、臺灣音樂史、臺灣原住民以及中國少數民族音樂、音樂圖像學,指導超過70篇碩博士論文。
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前主任。長期從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作。主持多項國家科技計劃項目,在文化數位化記錄、保存、管理、傳播等領域從事研究工作。目前主持「中國傳統樂器聲學測量」等科研項目。擔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委託項目《中國節日誌》編輯委會常務副主任;《中國史詩百部》編輯委員會主任。「中國文化藝術資源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主任、「中國藝術檔案學會」副會長、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等職;並在山東大學、西南民族大學、雲南大學、新疆師範大學等國內多所高校任特聘教授或碩士生、博士生導師。
自幼學習小提琴,熱愛古典音樂。四十餘年來從事開發各項音樂跨領域工作未曾停歇,其中包括原住民田野採集高端錄音技術,制定音樂數位典藏製作及修復標準,近期從事音像與嗅味覺跨領域研究。目前主持臺灣師範大學數位典藏中心技術研發,亦任教於民族音樂研究所。
1986-1987年,製作公視原住民紀錄片系列,連得兩年電視金鐘獎最佳音效獎。1991-1992年,開發音樂會戶外轉播工程,與慕尼黑愛樂及維也納愛樂交響樂團合作。1993年,受香港BMG唱片公司邀請,擔任音樂導演,赴新疆拍攝「新疆音樂風情」發行LD。開發古典樂非音樂廳演出之擴音技術等。1996年受香港國際藝術節之邀,擔任1997回歸特別節目「黃土謠」多媒體表演之導演。1998年1998年和2002年,錄製擊樂CD,榮獲金曲獎最佳古典唱片獎。2000年製作發行合唱管弦樂「留心」CD,榮獲金曲獎最佳古典唱片獎。2006年,擔任原住民音樂紀錄片「我的部落,我的歌」音效指導,榮獲休士頓影展銀牌獎。2014年擔任臺師大駐校藝術家,赴維也納「聲音典藏修復中心」受訓,取得典藏修復證書。2009-2019 年探索中國「琴與」的經典美學及工藝,展開聽覺與嗅味覺跨領域跨文化之各項研究。目前入圍傳藝金曲獎三項專輯獎及個人錄音獎項。
雲南藝術學院影視學院教師。2012-2013年期間,曾組織青年藝術家關注云南少數民族文化生態,並以兩次舞臺活動《風隨著意思吹》《肢體》作為呈現,以導演身份受到北歐文化單位的邀請,前往北歐做文化,介紹雲南少數民族情況。2012年參加瑞典諾貝爾博物館電影項目「自曲」,紀錄片《和你一起看紀錄片》被諾貝爾博物館收藏。
影視戲劇作品創作及獲獎情況:2014年,導演雲南省委宣傳部定製微電影《小確幸》,兼任製片,獲上海公益微電影節最佳攝影獎。2015年,指導學生作品紀錄片《羊皮褂》獲雲南省微電影大賽最佳導演獎,全國總工會微電影大賽金獎。2016年,導演短劇《霸王別姬》獲全國「風雅頌」國學經典朗誦大賽金獎。2017年,指導學生作品紀錄片《守廟人》獲「2017雲南省第五屆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中獲得乙組二等獎。
中央民族大學教育學原理碩士,現就職中國民族博物館非遺部。近年來策劃參與2013年俄羅斯國際藝術節、第一屆布拉諾夫斯基國際民間藝術節、2014年「中波建交65周年」文化交流項目、2017年西班牙文化周交流項目;參與策展項目「初音——國際口弦文化藝術展」等。
1954年出生,博士,中國音樂學院教授,民族音樂學研究方向,博士生導師,《音樂研究》主編。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兼理論委員會主任;中國傳統音樂學會副會長。主要致力於中國少數民族及跨界民族音樂研究,發表論文、譯文50餘篇,主編教材、學術論文集多部。曾任新疆藝術學院院長,中國音樂學院院長,第六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藝術學學科評議組成員;教育部高等學校音樂與舞蹈類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學會會長。2002年獲「國務院特殊津貼」。2015年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中國民族音樂教學資源數位化建設工程);目前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點項目《瀾滄江——湄公河流域跨界民族音樂文化實錄》。
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系教授,亞歐音樂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儀式音樂研究中心主任,東方樂器博物館特聘研究員,中國傳統音樂學會會長。國際傳統音樂學會 (ICTM) 執委及中國國家委員會主席,東亞音樂研究小組 (MEA) 的創始成員。多年來從事搜集、整理和研究民族民間音樂的工作,研究內容包括漢族和中國少數民族的傳統音樂、民間音樂和儀式音樂。
著有《音樂文化人類學》(與韓鍾恩合作)、《1900-1966中國大陸實地考察:編年與個案》等著作,以及《田野的回聲——音樂人類學筆記》、《唱在巫路上——廣西靖西壯族「魔儀」音聲的考察與研究》等不同類型的音樂民族志,在民族音樂學領域較早涉入音樂的數位化系統作業、田野錄音以及影像製作,有《苗嶺踏歌行》《樂種—中國傳統樂器的不同組合》《一個魔婆的「加冕」》等多部音視頻作品。近年來,策劃主持了「聲音中國——生態音樂學影音民族志」系列的拍攝。
雲南藝術學院教授,研究生導師,中國傳統音樂學會、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學會理事,國際傳統音樂學會(ICTM)會員,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專家評審委員。主持「中國南傳佛教音樂的人類學研究」等多項國家社科基金及省部級課題,雲南省第二十次社科優秀成果專著二等獎獲得者。於2015年開始對雲南滇西北、滇南地區較有代表性的特有民族音樂(傈僳族、怒族、納西、佤族、哈尼族等)進行音樂影像志的創作與實踐。
聲音藝術家,音樂製作人,電影人,青年民族音樂學者,「行走的耳朵」創始人及創意總監,國際傳統音樂學會會員。與上海音樂學院中國儀式音樂研究中心合作研究多個項目,本科畢業於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系,期間擔任上海音樂學院上海當代音樂周總監助理與項目策劃,之後在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獲得物質人類學碩士學位,同時修習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碩士課程。
程俏俏長期關注傳統音樂和聲音景觀領域,她的田野調查範圍涉及到不同的民族與地區:蒙古族、哈薩克族、維吾爾族、圖瓦人、藏族、侗族、苗族、海陸豐地區和閩南地區等等。在田野調查的基礎上,程俏俏同時製作了多部影像民族志電影並進行音樂創作、策劃組織音樂節、工作坊和展覽等。
其作品《潮林道——蒙古草原的共鳴》受邀展映於2015年第43屆國際傳統音樂學會(ICTM)世界大會、雪梨音樂學院「中澳音樂研究與教育對話」工作坊以及上海音樂學院第八屆「大音講堂」。作品《回家——小黃村侗族春節禮俗志》展映於2017年第20屆CHIME國際會議,2018年「影像記錄、族群記憶與文化傳承」國際影視人類學論壇以及2019年「當代生活中的音樂實踐與生活研討會」。
民族音樂學教授,1992年畢業於華盛頓大學,獲得民族音樂學博士學位。現就職於日本大阪民族學博物館文化資源研究中心。他主要研究亞洲及美國亞裔的音樂文化,並在印度、菲律賓、柬埔寨、日本和北美地區進行了田野調查。2004 年起,他擔任《傳統音樂年鑑》電影/視頻部分的編輯委員。
自1999年以來,他製作了多個地區的音樂民族志電影,聚焦於邊緣社區的音樂文化。2003年,他拍攝了紀錄片《大阪誒咦撒——思緒交織的平臺》,在國立民族學博物館「跨境民族文化」特別展中放映。2005年,他製作了該紀錄片的英文版用以在海外上映。隨後,該片在美國、印度、捷克也得到了上映。2008年,在印度南部馬德拉斯大學「媒體與社會——藝術及邊緣團體的賦權」的系列討論會中,該片被廣泛討論。其影片的講述紋理以及思緒的深度和廣度受到界內人士的高度好評。
至今,他仍在進行緊密的紀錄片拍攝工作。如2018年拍攝紀錄片《穿越阿里郎之路:在日朝鮮人的音樂》(Crossing over the Arirang Pass: ZainichiKorean Music),2017年拍攝紀錄片《超越時間的南印度舞蹈》(SouthIndian Dance across Time)。從2011年起,參與由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發起的世界各國影像民族志的拍攝工作,並出版多盤DVD,如2019年出版影像民族志影片《菲律賓的音樂》《在日本的朝鮮離散音樂》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