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影像記錄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實踐,上音人不遺餘力 | 第一屆華語音樂影像志展映來襲

2021-02-15 上海音樂學院

英國諾丁漢大學信息科技碩士、上海音樂學院數字媒體設計博士,教授、研究生導師,現任上海音樂學院數字媒體藝術學院副院長。

主要從事與數字媒體相關的虛擬交互技術、數字媒體規劃、多媒體設計等教研工作及藝術實踐活動。建立上海音樂學院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數字媒體學科帶頭人,主持負責教學工作。多年來,在近二十部舞臺劇目中擔任多媒體設計、視覺總監,分別獲文化部創新獎、多媒體創意設計優秀獎,連續三年獲國家藝術創作基金重大項目資助。

副研究館員,紀錄片導演。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獲碩士學位。國家圖書館社會教育部副主任,中國記憶項目負責人。

先後就讀於北京大學法律系、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獲人類學博士學位。現任中央民族大學影視人類學研究中心主任、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副教授。中國民族學會、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理事;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影視人類學專委會副主任,秘書長。曾參與創辦中央電視臺電影頻道《世界電影之旅》欄目,任年度《世界電影回顧》總導演,多次獲中國電視文藝星光獎。著有《中國獨立紀錄片檔案》《田野靈光》《民族志紀錄片創作》《在野與守望: 影視人類學行思錄》等著作,主編《視覺人類學論壇》集刊、《燕園習影錄》《哈薩爾的子民》《夏日紀事:洱源田野調查集》等文集,翻譯《影像中的正義》《滇緬公路》等譯著。民族志電影導演,攝製《二戰電影地圖》《七聖廟》《克松村》等紀錄影像作品,主持「中國民族志電影史」「影像中的人類學」等多項國家級科研與教學項目,發表視覺人類學領域 CSSCI論文三十餘篇。

紀錄片導演,影視人類學家,新疆師範大學教授,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中國百佳電視工作者,中國紀錄片學術委員會,「十年特殊貢獻獎」獲得者,第八屆「光影紀年~中國紀錄片學院獎」,「特別貢獻獎」獲得者,新疆首屆十佳新聞記者。

2004年,拍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片《中國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2009年,紀錄片《大河沿》提名世界人類學民族學第十六屆聯合大會;法國駐中國大使館「克洛德·列維—施特勞斯百年誕辰」特邀展映;美國歐亞學會第14屆年會特邀展映。2011年,紀錄片《阿希克:最後的遊吟》獲第十一屆四川「金熊貓」國際電視節亞洲製作獎;2010年中國影視人類學最佳視覺獎;並被浙江大學、英國倫敦大學等大學和學術機構永久收藏;2013年,紀錄片《獻牲》世界人類學民族學第十七屆聯合大會主題展映;美國歐亞學會第十四屆年會特邀展映;英國皇家人類學會第十四屆民族志電影節專題展映;2018年,紀錄片《祖魯》受邀美國2018年RAI國際人類學紀錄片電影節展映併入選2018年國際人類學民族學聯合會第十八屆大會。

中央電視臺新影集團導演,紀錄片代表作《臺北故宮》(2009年)、《敦煌》(2007年)、《絲路》(2013年)、《自然的力量》(2016)等。

上海音樂學院、瀋陽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吉林藝術學院特聘教授,中國傳統音樂學會副會長。長期從事中國傳統音樂研究,以滿族音樂和薩滿儀式音樂研究為專。代表作有《單鼓音樂研究》《滿族薩滿樂器研究》《滿族音樂研究》(合作)、《中國薩滿音樂文化》《中國薩滿樂器圖釋》(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

自《滿族烏舒哈拉薩滿儀式音樂實錄》(1991)始,一直運用攝影、攝像手段進行中國薩滿音樂的記錄、研究與學術表達。近年來,在總結長期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傾力於探索以音樂人類學研究為旨歸的音樂影像志理論與方法。

他發布的音樂影像志作品有:《巴爾虎蒙古薩滿胡德日楚魯祭祀儀式音樂》《斡米南》《西拉木倫河的呼喚》《滿族錫克特裡哈拉薩滿春祭》《跳扎布》《果若》等。

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教授,奧地利維也納大學音樂學博士,博士生導師。曾出版《臺灣音樂史》《蘭嶼音樂夜宴》《音樂學探索》《如何歌唱馬蘭阿美族複音歌謠》等專著;發表論文超過50篇;為《臺灣音樂百科辭書》原住民篇以及網絡版主編。主持科研近30項;策展多場原住民以及歷史性音樂會展演;舉辦各類民族音樂學術研討會;製作音樂與影像專輯,多部入圍金曲獎及民族志影展,其中「尋覓複音──重拾臺東阿美族失落古謠」獲臺灣傳藝金曲獎最佳傳統音樂專輯獎。主要研究方向為民族音樂學、中國古代音樂史、臺灣音樂史、臺灣原住民以及中國少數民族音樂、音樂圖像學,指導超過70篇碩博士論文。

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前主任。長期從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作。主持多項國家科技計劃項目,在文化數位化記錄、保存、管理、傳播等領域從事研究工作。目前主持「中國傳統樂器聲學測量」等科研項目。擔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委託項目《中國節日誌》編輯委會常務副主任;《中國史詩百部》編輯委員會主任。「中國文化藝術資源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主任、「中國藝術檔案學會」副會長、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等職;並在山東大學、西南民族大學、雲南大學、新疆師範大學等國內多所高校任特聘教授或碩士生、博士生導師。

自幼學習小提琴,熱愛古典音樂。四十餘年來從事開發各項音樂跨領域工作未曾停歇,其中包括原住民田野採集高端錄音技術,制定音樂數位典藏製作及修復標準,近期從事音像與嗅味覺跨領域研究。目前主持臺灣師範大學數位典藏中心技術研發,亦任教於民族音樂研究所。

1986-1987年,製作公視原住民紀錄片系列,連得兩年電視金鐘獎最佳音效獎。1991-1992年,開發音樂會戶外轉播工程,與慕尼黑愛樂及維也納愛樂交響樂團合作。1993年,受香港BMG唱片公司邀請,擔任音樂導演,赴新疆拍攝「新疆音樂風情」發行LD。開發古典樂非音樂廳演出之擴音技術等。1996年受香港國際藝術節之邀,擔任1997回歸特別節目「黃土謠」多媒體表演之導演。1998年1998年和2002年,錄製擊樂CD,榮獲金曲獎最佳古典唱片獎。2000年製作發行合唱管弦樂「留心」CD,榮獲金曲獎最佳古典唱片獎。2006年,擔任原住民音樂紀錄片「我的部落,我的歌」音效指導,榮獲休士頓影展銀牌獎。2014年擔任臺師大駐校藝術家,赴維也納「聲音典藏修復中心」受訓,取得典藏修復證書。2009-2019 年探索中國「琴與」的經典美學及工藝,展開聽覺與嗅味覺跨領域跨文化之各項研究。目前入圍傳藝金曲獎三項專輯獎及個人錄音獎項。

雲南藝術學院影視學院教師。2012-2013年期間,曾組織青年藝術家關注云南少數民族文化生態,並以兩次舞臺活動《風隨著意思吹》《肢體》作為呈現,以導演身份受到北歐文化單位的邀請,前往北歐做文化,介紹雲南少數民族情況。2012年參加瑞典諾貝爾博物館電影項目「自曲」,紀錄片《和你一起看紀錄片》被諾貝爾博物館收藏。

影視戲劇作品創作及獲獎情況:2014年,導演雲南省委宣傳部定製微電影《小確幸》,兼任製片,獲上海公益微電影節最佳攝影獎。2015年,指導學生作品紀錄片《羊皮褂》獲雲南省微電影大賽最佳導演獎,全國總工會微電影大賽金獎。2016年,導演短劇《霸王別姬》獲全國「風雅頌」國學經典朗誦大賽金獎。2017年,指導學生作品紀錄片《守廟人》獲「2017雲南省第五屆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中獲得乙組二等獎。

中央民族大學教育學原理碩士,現就職中國民族博物館非遺部。近年來策劃參與2013年俄羅斯國際藝術節、第一屆布拉諾夫斯基國際民間藝術節、2014年「中波建交65周年」文化交流項目、2017年西班牙文化周交流項目;參與策展項目「初音——國際口弦文化藝術展」等。

1954年出生,博士,中國音樂學院教授,民族音樂學研究方向,博士生導師,《音樂研究》主編。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兼理論委員會主任;中國傳統音樂學會副會長。主要致力於中國少數民族及跨界民族音樂研究,發表論文、譯文50餘篇,主編教材、學術論文集多部。曾任新疆藝術學院院長,中國音樂學院院長,第六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藝術學學科評議組成員;教育部高等學校音樂與舞蹈類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學會會長。2002年獲「國務院特殊津貼」。2015年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中國民族音樂教學資源數位化建設工程);目前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點項目《瀾滄江——湄公河流域跨界民族音樂文化實錄》。

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系教授,亞歐音樂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儀式音樂研究中心主任,東方樂器博物館特聘研究員,中國傳統音樂學會會長。國際傳統音樂學會 (ICTM) 執委及中國國家委員會主席,東亞音樂研究小組 (MEA) 的創始成員。多年來從事搜集、整理和研究民族民間音樂的工作,研究內容包括漢族和中國少數民族的傳統音樂、民間音樂和儀式音樂。

著有《音樂文化人類學》(與韓鍾恩合作)、《1900-1966中國大陸實地考察:編年與個案》等著作,以及《田野的回聲——音樂人類學筆記》、《唱在巫路上——廣西靖西壯族「魔儀」音聲的考察與研究》等不同類型的音樂民族志,在民族音樂學領域較早涉入音樂的數位化系統作業、田野錄音以及影像製作,有《苗嶺踏歌行》《樂種—中國傳統樂器的不同組合》《一個魔婆的「加冕」》等多部音視頻作品。近年來,策劃主持了「聲音中國——生態音樂學影音民族志」系列的拍攝。

雲南藝術學院教授,研究生導師,中國傳統音樂學會、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學會理事,國際傳統音樂學會(ICTM)會員,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專家評審委員。主持「中國南傳佛教音樂的人類學研究」等多項國家社科基金及省部級課題,雲南省第二十次社科優秀成果專著二等獎獲得者。於2015年開始對雲南滇西北、滇南地區較有代表性的特有民族音樂(傈僳族、怒族、納西、佤族、哈尼族等)進行音樂影像志的創作與實踐。

聲音藝術家,音樂製作人,電影人,青年民族音樂學者,「行走的耳朵」創始人及創意總監,國際傳統音樂學會會員。與上海音樂學院中國儀式音樂研究中心合作研究多個項目,本科畢業於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系,期間擔任上海音樂學院上海當代音樂周總監助理與項目策劃,之後在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獲得物質人類學碩士學位,同時修習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碩士課程。

程俏俏長期關注傳統音樂和聲音景觀領域,她的田野調查範圍涉及到不同的民族與地區:蒙古族、哈薩克族、維吾爾族、圖瓦人、藏族、侗族、苗族、海陸豐地區和閩南地區等等。在田野調查的基礎上,程俏俏同時製作了多部影像民族志電影並進行音樂創作、策劃組織音樂節、工作坊和展覽等。

其作品《潮林道——蒙古草原的共鳴》受邀展映於2015年第43屆國際傳統音樂學會(ICTM)世界大會、雪梨音樂學院「中澳音樂研究與教育對話」工作坊以及上海音樂學院第八屆「大音講堂」。作品《回家——小黃村侗族春節禮俗志》展映於2017年第20屆CHIME國際會議,2018年「影像記錄、族群記憶與文化傳承」國際影視人類學論壇以及2019年「當代生活中的音樂實踐與生活研討會」。

民族音樂學教授,1992年畢業於華盛頓大學,獲得民族音樂學博士學位。現就職於日本大阪民族學博物館文化資源研究中心。他主要研究亞洲及美國亞裔的音樂文化,並在印度、菲律賓、柬埔寨、日本和北美地區進行了田野調查。2004 年起,他擔任《傳統音樂年鑑》電影/視頻部分的編輯委員。

自1999年以來,他製作了多個地區的音樂民族志電影,聚焦於邊緣社區的音樂文化。2003年,他拍攝了紀錄片《大阪誒咦撒——思緒交織的平臺》,在國立民族學博物館「跨境民族文化」特別展中放映。2005年,他製作了該紀錄片的英文版用以在海外上映。隨後,該片在美國、印度、捷克也得到了上映。2008年,在印度南部馬德拉斯大學「媒體與社會——藝術及邊緣團體的賦權」的系列討論會中,該片被廣泛討論。其影片的講述紋理以及思緒的深度和廣度受到界內人士的高度好評。

至今,他仍在進行緊密的紀錄片拍攝工作。如2018年拍攝紀錄片《穿越阿里郎之路:在日朝鮮人的音樂》(Crossing over the Arirang Pass: ZainichiKorean Music),2017年拍攝紀錄片《超越時間的南印度舞蹈》(SouthIndian Dance across Time)。從2011年起,參與由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發起的世界各國影像民族志的拍攝工作,並出版多盤DVD,如2019年出版影像民族志影片《菲律賓的音樂》《在日本的朝鮮離散音樂》等等。

相關焦點

  • 對話中國民族博物館副館長鄭茜:民族影像志是中華傳統文化記憶的珍藏庫
    中國民族博物館作為「中國民族影像志攝影大展」的主辦方,秉承忠實記錄與收藏中國少數民族歷史文化記憶的神聖職責,首倡「民族影像志」記錄與收藏理念,相繼成功舉辦了「中國民族志紀錄片學術展」及「中國民族影像志攝影大展」並已在社會各界引起共鳴與關注;其中「中國民族影像志」攝影雙年展已經在影像界、視覺人類學界被視為高端文化收藏與展示平臺。
  • 重逢:中國非遺音樂高峰論壇即將開幕
    》由上海音樂學院中國儀式音樂研究中心、「中國生態音樂學團隊」於2016年12月8日至12日對廣東省海豐縣陶河鎮都塘古村的「太平清醮」儀式進行的影像記錄。拍攝者均是民族音樂學學科背景,將儀式中的音樂為聚焦點,是對音樂影像志的「紀事本末體」這一作品類型的一次探索。映後講座蕭梅:《合境平安》總策劃。
  • 重逢:2020中國非遺音樂高峰論壇在京舉辦
    他說平時我們談非遺是很高大上的,但這件事讓民族音樂的傳播變得生活化起來,因此他把「中國非遺音樂的傳播新的路徑」作為這次討論的一個主題。程俏俏的發言結合實踐介紹了作為文字文本附件的「影像資料」,到作為學術表達的「影像文本」再到具有學科屬性的音樂影像志的三個發展階段。她提出:影像記錄對於非遺音樂非常重要。
  • 重逢:2020中國非遺音樂高峰論壇在北京拉開帷幕
    「行走的耳朵」創始人及創意總監程俏俏  程俏俏的發言結合實踐介紹了作為文字文本附件的「影像資料」,到作為學術表達的「影像文本」再到具有學科屬性的音樂影像志的三個發展階段。她提出:影像記錄對於非遺音樂非常重要。
  • 對視與交融:人文紀錄片與人類學影像跨界論壇暨學術展映回顧
    31日上午8:30開始的論壇開幕式上,在紀錄片導演、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黎小鋒主持下,主辦方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常務副院長(主持工作)李麟學教授與聯合舉辦方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民族影視與影視人類學專委會副會長朱靖江先生先後為論壇致辭。此後,逾20位嘉賓圍繞論壇主題展開了精彩發言與討論。
  • 廣西舉辦2020民族志影展暨非遺影像展
    (領導、嘉賓共同為本屆影展開幕剪彩)本屆影展創新性地採取了將民族志影片與非遺影像相結合、「線下」展映與「線上」交流相結合、影片放映與學術研討相結合、主會場活動與分會場活動相結合的「四結合」形式,展示民族志電影強大的魅力和影響力的同時,讓更多的觀眾得以享受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影像視聽盛宴,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 預告 | 一大波展映來襲!「南方以南」當代青年實踐影展放映周曆,新鮮滾熱辣出爐
    >鍾適芳介紹了影像實踐在東南亞地區對社會寫實,歷史反思與重訪的重要意義。世傑談到了一些深圳的實踐案例和遇到的問題。呂賓分享了公益組織鄉村之眼 在廣西白褲瑤進行「影像培力」,從在地視角去紀錄影像,以拍攝為媒,在互動中相互了解,傳承文化,影像作為對話工具的實踐。
  •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音樂的概念與特點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音樂是舞蹈音樂的一個分支,它的概念狹義地說是指那些在人民群眾中廣為流傳,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的民間舞蹈的音樂,包括用民間樂隊演奏的器樂曲牌,民歌小調和歌、舞、樂相結合的歌舞音樂。廣義的說也包括那些按舞蹈藝術的規律,為民間舞教材和民間舞劇目而編創的音樂。即從廣場到課堂到劇場,或從民間到教材到劇目這樣一個完整的體系。
  • 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少數民族民間歌曲
    一、蒙古族長調和短調蒙古族別稱馬背民族,蒙古族發祥於額爾古納河流域,我國的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東北三省、新疆、河北、青海等地區,有著本民族文字蒙文,蒙古族音樂具有遊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徵,這也是形成他們獨特演唱的方式,屬於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草原上的人們通過歌聲來讚美生活,抒發情感,祝福未來的美好生活以及憧憬未來
  • 《中國音樂地圖》用音樂找回民族的記憶,從母語中尋找生命的緣起
    瑞鳴音樂音樂製作人葉雲川2020年8月16日用音樂找回民族的記憶,從母語中找尋生命的源起——《中國音樂地圖》。,在各地尋找到音樂廳、劇院等場地,運用世界級錄音設備,以極高採樣頻率,錄製下每個民間音樂人細微情感、呼吸和演奏演唱時的心跳,每一次瞬間的感動…… 瑞鳴音樂《中國音樂地圖》之聽見系列於今日正式上線!
  • 獨青|齊放2016第十二屆中國獨立影像展 短片電影展映--石家莊站【第三期】
    CIFF以策展和運營實踐,為中國電影人的獨立思考和自由表達提供支持。 作者(剛成年不久還未曾進入社會又一直恨自己還沒有經濟能力的獨生女)帶著(從沒見過大海的幾乎已經完全與現代社會脫節卻還是有著浪漫情懷的)老父母去看海,用影像記錄下這個旅程。這個旅程一共四個人,她和父母,再加上攝影師(她的好朋友)。
  • BISFF2018 | 華語單元展映場次片單
    王拓的藝術實踐以影像、行為、繪畫為主並涉及多種媒介,通過在預設情境下對他人真實生存經驗以及文獻行為化的介入,來揭示當代人類境遇與精神遺產之間不穩定的關係。2018年其作品《審問》獲第十屆三影堂攝影獎大獎。
  • 網易雲音樂中國特色音樂專區1.0上線
    瑞鳴不遺餘力地創作和推廣中國音樂作品,為中國製造一張張獨特的名片,不僅讓這些音樂為廣大的國內聽眾所喜愛,也為國外音樂愛好者所追捧,在全球化的今日這些作品和理念將有著特殊的意義。在快速發展的時代中國,我們得到了許多,也失去了許多。得到了經濟發展、科技、便捷帶來的福利,也失去了那些極其珍貴的原本不該失去的,比如母語,比如傳統文化、傳統音樂。
  • 音樂周||第九屆中國—東協音樂周閉幕式音樂會
    交響詩《拓》獲第七屆廣東省魯迅文學藝術獎,鋼琴與大提琴《龍舟暢想》獲文化部第十七屆文化獎,民族管弦樂《圍屋情懷》獲第四屆中國民族管弦樂作品徵集獎,民族管弦樂《客家新春》獲文化部青少年作品徵集優秀作品,舞蹈音樂《老火靚湯》《飛翔的夢》獲第六屆第十屆中國群星音樂創作金獎,歌曲《銀色的鴿子》選定為第二屆金雞百花獎主題曲。
  • 記錄時代,見證夢想——第四屆北京紀實影像周正式開幕啦!
    勉勵廣大紀錄片人圍繞「十四五」規劃期重要時間節點和重大主題,按照「找準選題、講好故事、拍出精品」的總體要求,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堅持精益求精的創作態度和與時俱進的創作理念,用精品力作奏響時代強音,以奮進旋律激勵人民投身偉大實踐、擁抱偉大夢想,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
  • 趙季平:用民族音樂講好中國故事(附趙季平音樂作品集)
    我說分得不好,分到戲曲團體,父親卻很高興,他說我在學校學的都是技術性的,而且是西洋化的東西,要真正有出息,就要向民族、民間的音樂學習。於是,我按父親的教導在戲曲團裡待了21年,也正是通過這段時間的深入學習和理解,增強了我對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 深圳福田民族民間音樂周精彩連連
    金羊網訊 記者李天軍報導:由深圳市福田區委宣傳部(文體局)主辦、廣州方錦龍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承辦、廣州天河芳華十八藝術團執行、廣東衛視擔綱首席支持媒體的2018第四屆「方錦龍·深圳(福田)民族民間音樂周」於9月7日在深圳音樂廳拉開帷幕,連續上演三場,於9日閉幕,9月7日晚開幕式音樂會再現江南古韻,方錦龍邀請了著名昆笛演奏家曾明,著名古琴演奏家張子盛
  • 首屆中國民族題材紀錄片回顧展之清華影視人類學論壇
    傳習館的教學方式,是通過教員向學員口傳身授,把雲南各個民族有悠久歷史傳統的音樂歌舞繼承保存下來。凡是來到這裡的師生,都不交學費,由傳習館提供他們的吃、住,並發給一些零花錢。傳習館的經濟來源則完全靠田豐個人向社會集資。傳習館的開辦引起了社會的關注,有人把它稱為「中國第一館」。2000年6月,雲南民族文化傳習館因陷入經濟糾紛而被迫解散。
  • 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小調音樂的分類和特點
    一、小調音樂的分類小調音樂主要分為兩類,分別是時調和地方性小調。1.時調體裁形式較為規範,經過長期藝術加工,傳唱悠久,經常被一些民族樂器、地方戲曲和曲藝吸收並重新演繹,時調種類又分為幾大類分別如下鮮花調:旋律優美抒情,旋律形態大多為徵調式,曲式結構呈現為前半部分是兩個呼應性樂句,第一樂句大部分是一對重複短句,停在G音上,第二樂句停留在C音上,以四小節為主要樂句
  • 北京民族樂團讓民間音樂「走出圈子」
    北京民族管弦樂團團長李昌俊坦言。 這已經不是北京國家交響樂團第一次線下表演和在線付費了。今年,他們演出了五場類似的演出,每次網上售票9.9元,與平均票價在300元左右的線下演出相比,有很多優勢。在國內職業院校繼續進行付費直播的情況並不常見,李長俊的自信在於:「北京民族樂團已經把民族音樂走出了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