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國非遺音樂高峰論壇現場
2020年10月10日-10月12日,一場非遺音樂的盛會在北京上演——由摩登天空和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中國傳媒大學科學研究處聯合主辦,藝術中國作為支持的2020中國非遺音樂高峰論壇在中國傳媒大學和兩個LIVEHOUSE(北京糖果LIVE HOUSE和北京樂空間)舉行。
2020中國非遺音樂高峰論壇是摩登天空與藝術中國聯合創辦的聲音中國(sound.china.cn)發起的「中國非遺音樂數字工程」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作為「北京國際音樂產業高質量發展促進大會」的分論壇項目和「2020北京宣傳文化引導基金」資助項目。
2020中國非遺音樂高峰論壇現場
本屆論壇以「重逢(REUNION)」為主題,由張曉舟擔任總策劃,包含學術講座、論壇、音樂會、紀錄片展映等內容板塊。「重逢」,是傳統與當代的重逢,也是中國與世界的重逢,同時也是後疫情時代音樂文化事業的重啟。
10月10日上午,論壇在中國傳媒大學圖書館圓形學術報告廳拉開帷幕。文化和旅遊部國際交流與合作局萬鋌處長、北京市委宣傳部出版處一級調研員羅煒寰、中國網文化科技金融融合示範基地總工程師田玉成、中央電視臺《非遺中國行》總製片人孫強、北京摩登天空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總裁沈黎暉、北京摩登天空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副總裁胡嵬、中國傳媒大學科學研究處處長賈秀清、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副院長付龍等出席開幕式並聆聽論壇。
摩登天空創始人、CEO沈黎暉發言
沈黎暉在開幕式上說:「摩登天空從1997年成立,致力於青年文化,我們在十幾年前就曾去西藏探尋世界的聲音,近幾年我們重啟摩登天空世界音樂,從去年開始正式與藝術中國做中國非遺數位音樂庫項目。當下世界嘈雜,古老的聲音傳承到今天包含著本源的生命力。摩登天空的腳下是大地,我們將用實際行動踐行理論,打通世界與當代,把非遺文化帶給更多年輕人。」
中國非遺音樂的傳播新路徑
第一場圓桌討論以「中國非遺音樂的傳播新路徑」為主題,由「中國非遺音樂數字工程」總監張曉舟主持,「行走的耳朵」創始人及創意總監程俏俏、上海世界音樂季製作人王田、《土地與歌》公號主理人寧二、音樂人蘇陽等圍繞中國非遺音樂傳播的新方向和可能性展開探討。
「中國非遺音樂數字工程」總監張曉舟
張曉舟首先發言,他從去年到塔城認識一個可愛的4歲達斡爾族小姑娘,通過抖音紀錄傳播自己唱歌跳舞的視頻開始談起,這給他一個很大的觸動。他說平時我們談非遺是很高大上的,但這件事讓民族音樂的傳播變得生活化起來,因此他把「中國非遺音樂的傳播新的路徑」作為這次討論的一個主題。
「行走的耳朵」創始人及創意總監程俏俏
程俏俏的發言結合實踐介紹了作為文字文本附件的「影像資料」,到作為學術表達的「影像文本」再到具有學科屬性的音樂影像志的三個發展階段。她提出:影像記錄對於非遺音樂非常重要。它不僅是對音樂的聆聽,更是通過影像去縱覽文化生態與語境,在廣義生態下得知它的全貌。
上海世界音樂季製作人王田
王田對上海世界音樂季進行了介紹。上海世界音樂季緣起於上海世博會,主要項目包括現場演出、文創市集、互動工坊、裝置展覽、國際音樂論壇、國際音樂人駐地計劃等。
《土地與歌》公號主理人寧二
寧二認為傳播是與時代密切相關的。隨著抖音、快手等傳播渠道的出現,我們可獲得的音頻視頻文本越來越多。但「傳播給誰」是最應該最關心的問題。民間音樂的主體的故事在大城市的語境中缺席的。今天傳播的新路徑讓民間音樂越來越繁榮,但我們仔細去看的時候,仍有很多工作。
音樂人、導演蘇陽
蘇陽介紹了自己的《黃河今流》項目,他說我們談論的非遺,是在農耕時代,大家通過勞作、流汗、愛情這些生活細節產生的民歌,今天包括我們在內的很多樂隊,從非遺音樂裡面學習到是今天怎樣面對根語言,我們把根語言和自己的生活結合起來產生新的有效表達,這樣的藝術是我未來一直努力的方向。
「中國非遺音樂的傳播新路徑」圓桌討論現場
中國音樂劇的本土化發展
第二場圓桌論壇主題為「中國音樂劇的本土化發展」。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教授,副院長付龍主持,中國傳媒大學教授、歌唱家師鵬,中央戲劇學院音樂劇方向博士王娜柳,北京環球百老匯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音樂劇出品人、製作人鍾麗芳,音樂人、音樂劇導演小柯,歌手葉蓓,音樂劇編劇、導演閆楠,音樂劇演員、歌手安娜依思·馬田等分別圍繞中國音樂劇創作與人才培養、中國音樂劇的產業現狀和發展前景、音樂在音樂劇創作中的運用進行了探討。
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教授,副院長付龍主持圓桌討論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歌唱家師鵬
師鵬認為了解音樂劇的根與魂,用中國音樂劇講述中國和世界的歷史、現在、未來,同時對現有的音樂劇的教學提出了建議。
中央戲劇學院音樂劇方向博士王娜柳
王娜柳以重視「現代性」——作為音樂劇創作鮮明而執著的追求為主題進行發言。
北京環球百老匯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音樂劇出品人、製作人鍾麗芳
鍾麗芳結合公司的實踐,以「借勢與突破」為題,介紹了中國音樂劇的產業在當下的發展。
音樂劇演員、歌手安娜依思·馬田
音樂劇編劇、導演閆楠
閆楠提出很多音樂劇演員關注自己的形象、聲音,而忽略了表演。他希望音樂劇的種類形式和表演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歌手葉蓓
葉蓓提出:「無論是哪個藝術門類,我們都還是要有自己的身上的氣息。音樂劇也是這樣,我們會願意看到一些更真實的,跟我們有關係的劇目。對於音樂劇演員來講,只要能夠把基本功唱好,很多角色都是根據不同的角色可以再去做打磨的。」
音樂人、音樂劇導演小柯
小柯以自己位於798藝術區的小柯劇場為例,講述了中國音樂劇發展的歷程,他提出:「應該剖析音樂劇的核心內容,與它們做結合,說中國話,寫中國故事,唱中國歌,演中國情感。」
中國傳媒大學科學研究處處長賈秀清
賈秀清對本場圓桌研討進行了總結,她說本次中國非遺音樂高峰論壇引入中國傳媒大學校園裡面,讓我們的學生老師感受到了一種不同的氛圍。這種非常低聲調的分享非常打動人。隨著中國的經濟發展,美育越來越深入到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
紀錄片《合境平安》放映及研討
紀錄片《合境平安》映後研討,圖為程俏俏在發言
10月10日下午,在中國傳媒大學24號樓報告廳放映了紀錄片《合境平安》。《合境平安》是2016年12月8日至12日上海音樂學院中國儀式音樂研究中心、「中國生態音樂學團隊」於對廣東省海豐縣陶河鎮都塘古村的「太平清醮」儀式進行的影像記錄。
紀錄片《合境平安》映後研討,圖為胡茂帆在發言
紀錄片放映之後,《合境平安》總策劃、上海音樂學院「中國儀式音樂研究中心」主任蕭梅,《合境平安》攝像、民族音樂學者、音樂影像志電影人程俏俏,《合境平安》協調人、民謠唱作人胡茂帆並圍繞該紀錄片展開研討,並對現場觀眾們的提問進行了回答。
哈薩克音樂的流變
穆拉特·謝力扎特帶來講座《哈薩克音樂的流變》
穆拉特·謝力扎特是不僅是一名音樂人,也是民族音樂長期的收集者和研究者,在論壇現場向觀眾介紹了自己研究的哈薩克音樂的歷史,並帶來了創作於公元8世紀和18世紀的多支哈薩克代表性音樂,把觀眾帶入充滿的高山、湖泊、草原風情的之間純正的哈薩克文化。
哈薩克傳統音樂大師級傳承人拜力汗現場演奏樂器斯布孜額
哈薩克傳統音樂大師級傳承人沙依拉西現場演奏冬不拉
同時,兩位哈薩克傳統音樂大師級傳承人拜力汗和沙依拉西與穆拉特·謝力扎特一起來到了論壇現場,他們分別現場演奏了哈薩克特有的民族樂器斯布孜額、庫布孜和冬不拉,純淨的音樂讓現場觀眾如聞天籟,不時以熱烈掌聲向老藝人致敬。
《大地招魂》現場演出
艾斯卡爾·灰狼現場演繹《一個長滿音符的土地》的大部分作品以及經典舊作
響馬Bande現場演出
10月10晚,在糖果LIVE HOUSE,艾斯卡爾·灰狼、響馬Bande等共同帶來名為「大地招魂」的現場演出。
打擊樂表演《聲擊》在中國傳媒大學核桃林舉行
10月11日上午,在中國傳媒大學核桃林,秦思源、黃錦、鄧博宇、王旭4位帶來現場打擊樂表演《聲擊》。這一項目以老北京生活響器作為素材創作的,震驚閨、喚頭、大撥浪鼓、對君坐、油梆子、銅點兒、報喜鑼等老北京生活裡的聲音在電子音樂的背景下,變成一首當代的打擊樂作品。
劉湘晨民族音樂紀錄片展映
10月11日下午,「互映與互就:極致大地的音樂描述——劉湘晨民族音樂紀錄片展映」在中國傳媒大學24號樓報告廳舉行,現場播放了紀錄片導演、影視人類學學家劉湘晨的三部民族音樂紀錄片《庫姆孜奇》,《木卡姆》,《沙雅達斯坦》。
放映結束後,導演劉湘晨、唱片製作人塗飛等進行了觀影后的交流與講座。
據悉,作為本次非遺音樂高峰論壇的最後一場活動,10月12日晚,兩位傳統音樂大師沙依拉西·加爾木哈買提、拜力汗·哈力阿克拜爾和兩位當代音樂家穆拉特·謝力扎特、馬木爾將在北京樂空間聯袂奉獻一場珍稀的哈薩克大師音樂會,為北京的觀眾帶來一次純淨的心靈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