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軍隊
喜歡歷史或軍事的朋友,對近代義大利軍隊的表現,或多或少都有了解。
作為近代帝國主義列強之一,義大利軍隊的表現乏善可陳,不僅遠不是其他列強的對手,甚至連衣索比亞都(牙齒配不上胃口:1895年義大利入侵衣索比亞被反殺)搞不定,徒留一段段笑話。如果要給義大利軍隊貼標籤,貼得最多的可能是廢柴、呆萌、搞笑擔當,戰鬥力負數等等。
笑話笑一笑就過去了,但其背後的東西卻值得深思:近代義大利軍隊為什麼那麼弱(相對其他列強而言)?
一般能想到的指揮混亂、裝備不行、補給缺乏、訓練不足、軍紀渙散、士氣低迷等等,都是直接原因,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要從近代義大利的國情中尋找。
義大利軍隊及其超輕型坦克
在1861年之前,義大利只是一個地理區位名詞,而不是國家名字。
自羅馬帝國覆滅後,亞平寧半島一直處於分裂和被異族壓迫的狀態,這段時間長達近1500年。拿破崙帝國覆滅後,義大利被劃分為八個邦國和地區,由奧地利、西班牙和教皇統治,只有一個撒丁王國保持著獨立地位。
從這時候起,飽受分裂和異族壓迫統治之苦的義大利人,掀起了風起雲湧的獨立統一運動,直到1861年這場運動才大功告成。在這場運動中,湧現出了義大利建國三傑:馬志尼、加裡波第、加富爾。
從左至右:馬志尼、加富爾、加裡波第
馬志尼以散播思想著稱,加裡波第是富有傳奇浪漫色彩的軍事冒險家,軍功卓著,加富爾是撒丁王國的首相,政治手腕耍得好。
一般而言,領袖的學識、眼光以及對新國家的架構設計等,對國家的未來的發展有極其重要的影響,有時候甚至能直接改變國家走向。
三傑雖然都主張義大利統一,但對統一後建立一個怎樣的義大利存在分歧。馬志尼和加裡波第希望建立義大利民族共和國,即超越各城邦利益的現代民族國家,加富爾則主張將撒丁王國的君主立憲制移植到義大利身上。
為了避免內訌,加裡波第選擇讓步,於是撒丁王國升級成了義大利王國。
統一前四分五裂的義大利
義大利王國全盤繼承了撒丁王國的舊制度,保留了很多封建殘餘,義大利王國的國王、議會、政府、軍隊的重要崗位,都是原撒丁王國的原班人馬,外邦人士或冷眼旁觀,或消極抵制,即使加入進來,彼此也存在很深的隔閡。
在義大利南部,甚至爆發了反抗新王國的武裝鬥爭,內亂長達十年之久。
一句話,統一之初,義大利人的國家認同感不強。
另一方面,歷史上長期的分裂和被壓迫,導致義大利缺乏大國傳統和民族內聚力,民眾依附當地名門望族自保,形成了一套地方性或家族性的社會體系,將地方利益和家族利益置於首位,沒有對國家忠誠和為國犧牲的概念,在這種情況下,中央政府的權威與執行力不行。
民眾對政府不認可,政府無法有效動員民眾,國力、軍力很難強大。
義大利國王翁貝託一世
國家凝聚力差和各自為戰的組織結構,使得義大利決策部門和執行機構很鬆散,彼此嚴重缺乏溝通和協作,權力機構中沒有一個重心,國王、議會、首相、外交部、殖民部以及軍隊中的陸海軍,往往各行其是,執行的政策或戰略經常彼此矛盾。
義大利王國是君主立憲制國家,但憲法規定義大利國王享有軍事指揮權,1866年對奧地利作戰失敗後,國王很丟面子,同意退居幕後,不再參與具體軍事決策,此後義大利成立了參謀本部,但這個部門沒什麼實權,掌控不了軍隊。國王能做主卻不管事,參謀本部管事卻不能做主。
義大利軍隊的問題還在於軍事與內政外交脫節,首相和外交大臣在進行外交活動時,很少知會軍隊。
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
比如1910年,義大利總參謀長還在專注於策劃對法作戰,卻不知道義大利政府早在1902年就和法國達成了中立協議,一戰爆發後,義大利政府決定保持中立,但陸軍參謀長卻向國王遞交了聯德抗法的作戰計劃,還被國王批准了,第二年,外交部又和英法達成了協議,準備向奧匈帝國宣戰,而此時軍隊還被蒙在鼓裡,更奇葩的是1915年義大利就參戰了,但直到1917年它的軍工生產才開足馬力,這時候一戰都快打完了。
這種不著調的作風,使得義大利的國家行為效率極其低下,決策反覆無常、缺乏遠見,甚至前後矛盾。
其實,像義大利這樣鬆散的攤子,需要一個強勢且能力出眾的國王或者首相,來梳理國家戰略,整合國家資源,逐步凝聚國家意志,遺憾的是,加富爾死得太早了(統一的當年就死了),後來的國王和首相一蟹不如一蟹。
墨索裡尼
後來,墨索裡尼倒是實現了集權,但此人志大才疏,比較浮誇,瘋狂攬權卻並無處理軍政事務的能力,甚至通過縱容腐敗和不切實際的提升軍費開支,以獲取軍隊的支持。在他統治的時代,義大利軍隊指揮混亂、軍種協同作戰差、注重形式主義等固有頑疾有增無減。
03在近代,工業水平直接決定國家力量,而工業發展離不開自然資源。
在工業革命時代,歐洲主要的工業區都位於資源區,如德國的魯爾、薩爾以及西裡西亞,英國的約克-諾丁漢、法國的洛林等,都是礦區,煤或鐵資源豐富。
在歐洲主要國家中,義大利的礦產資源稟賦是最差的,煤、鐵、石油、天然氣等資源都很匱乏。舉個例子,1894年,義大利產煤24萬噸,而德國早在1870年就達到了3400萬噸,一戰前夕,義大利生鐵產量為85萬噸,而德國在1900年就達到了825萬噸。
缺乏資源是發展工業最大的硬傷,而進口資源一是費錢,二是不安全,容易被大國封鎖。
義大利地形
除了資源之外,義大利的地理環境也不利於大工業發展,由於亞平寧山脈和阿爾卑斯山脈縱橫,義大利地形以山地為主,只有北部的都靈、米蘭熱那亞三角地區有平原和充足的水源,適合發展大工業,義大利的工業也主要聚集在此。
除此之外,全國大部分地方,尤其是南方,缺乏寬闊平整的土地,既不利於修築交通網絡,也不利於形成全國統一的市場,而這都是發展大工業所不可或缺的。義大利長期存在的南北發展不平衡問題,也源自於此,南部地形崎嶇、土壤貧瘠,只能發展小農經濟,這也反過來制約了工業的發展。
以上,意味著義大利發展工業的先天條件不好,事實上它的重工業發展很緩慢艱難,工業結構長期以紡織、食品等輕工業為主。
義大利工業區
1890年,義大利的總體工業潛力只有奧匈帝國的60%,俄國的1/3,美國的1/6,英國的1/9,到二戰爆發的1938年,其總體工業潛力相當於日本的一半,德國1/5,不及美國的1/11。
在國民生產總值上,義大利也遠不及同期的英、法、德、奧、俄。1890年,其國民生產總值不到法國和俄國的一半,不到英國的1/3。
硬體不行,註定了義大利無法躋身一流國家,能混成列強之一,它就已經拼盡全力了,至於是不是墊底,不重要了。
04人的因素,對軍隊戰鬥力影響很大。在這個方面,德國和義大利是兩個很典型的例子。
受新教和軍國主義影響,德國人逐漸養成了嚴謹認真、忠於職守、講求效率、富有紀律性的性格特點,這種性格在平時表現為高質量的熟練工人,在戰時表現為具有服從性、紀律性的合格士兵。
二戰德軍士兵
義大利人相反。它們素來以家庭和個人為重,在家庭之外,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感較低,缺乏集體觀念和合作精神。
另一方面,作為文藝復興的發源地,義大利深受人文主義和古典文化薰陶。
人文主義的核心是人類的自我關懷,主張個人自由和個人價值,追求個人幸福,反對禁欲主義。看起來是很進步的,但換個角度看,則是自由散漫、個人主義、享樂主義。
古典文化主要是指希臘文化,義大利人很好地繼承了其中的藝術部分,他們的繪畫、雕塑、歌劇等享譽全球,至今,義大利在時尚和藝術設計上都是引領潮流的國家之一。藝術氣質和美學素養,看上去挺文雅的,但在當時環境下,文藝範顯然扛不住鐵血主義,也敵不過武士道精神,無助於富國強兵。
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
人的狀況,一半來自於性格,一個來自於教育。
教育水平對近現代軍隊戰鬥力的影響不言而喻。
義大利的教育在列強中是比較落後的,1877年才頒布義務教育法,但推行的並不順利,尤其是南方農業地區,對教育不重視,甚至很排斥(影響種地),文盲率很高。一戰前夕,義大利軍隊中竟有1/3的新兵是文盲,而德國只有千分之一。
民族性格不是一天養成的,也不是短期內所能扭轉的。懶散拖沓,缺乏紀律性,耽於享樂,國家觀念和榮譽感淡漠,沒有尚武精神,文盲率高,這種情況下,即使是瘋狂的法西斯政權,也調教不出來民眾的侵略精神和戰鬥力。
墨索裡尼
義大利麵不香嗎,幹嘛打打殺殺?
這也能解釋為什麼義大利軍隊打仗不彪悍、投降後也沒什麼恥辱感。
以上諸多歷史的和現實的原因,導致近代義大利軍隊的戰鬥力比較弱。但同時我們也應明白,義大利再怎麼鬆散和垃圾,它以前也是列強之一,現在也是發達國家,始終站在食物鏈上層。目前,義大利仍是世界第7大經濟體和八大強國之一,是歐盟內僅次於德國的第二大製造業強國。
至於它是怎麼混起來的,這就是另外一個話題了。總之,能成為發達國家,自有其努力和智慧的一面。
義大利法拉利汽車裝配廠
【參考資料】
《新興大國之殤:淺析近代義大利國家戰略》、《近代義大利經濟發展落後於德國的客觀背景》、《淺談近代前期義大利歷史發展的特點》、《二戰時期義大利軍隊戰鬥力孱弱諸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