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西西
她,有著多重的身份,她的母親是梨園著名的京劇演員李桂芬,父親是做茶行生意的名商盧家萊。
她身為名門之後,從小受過高等學府教育,是真正的大家閨秀,她是著名京劇大師梅蘭芳的義女;她被稱為「慈禧專業戶」。
她是奧斯卡首位常駐華人評委;她是著名導演李安的伯樂;她是首位將經典譯製片《音樂之聲》引入國內的先鋒人物。
她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美文化交流的傑出貢獻者;她這一生做過記者、翻譯、演員,30歲時就敢闖蕩好萊塢,90歲高齡時還去考駕照,她的一生活出了一個女人的傳奇。
她,就是盧燕。
1927年1月19日出生於北京的盧燕,今年已是93歲高齡的跨世紀老人了。
作為演藝界人士,自始自終,年齡似乎從來沒有成為她不斷追求藝術的限制。
時間對於她來說更像是一塊打磨珠寶的利器,讓她的演技隨著時光的流逝愈加綻放出鑽石般的光芒,引領著演藝界的後輩們爭相效仿。
老藝術家盧燕回憶起童年時光,恍如隔世,出生於老北京的她卻與上海有著解不開的情絲萬縷。
抗戰初期,父親因病去世,1938年,母親受好友梅蘭芳的邀請,帶著年幼的盧燕舉家南遷上海。
他們在上海梅家寄居了九年,那個時候盧燕認梅蘭芳為義父,後來盧燕88歲高齡時憶起義父依然感慨不已,並且透露著名的喜劇大師卓別林也是義父的粉絲,她對義父的敬仰之情以及照顧之恩溢於言表。
那個時候的舊上海在全國的炮聲與抗戰聲的背景下,十裡洋場稍顯太平,童年時期的盧燕有了很多接觸劇院看戲的機會。
她對藝術表演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與嚮往,每次看完戲回家之後,都會拉著小夥伴們模仿戲臺上的人物演練一番。
對於女兒的嚮往,母親看在眼裡,卻另有一番打算,她不想讓女兒從事藝術這一行。
也許深知這一行的各種苦楚,所以她對女兒說:祖師爺沒給你賞飯吃,言下之意,讓她不要再痴心妄想。
對於盧燕來說,母親的話猶如泰山壓頂,因為母親不僅是她的依賴,也是梨園的專業人士,她的評價對於她來說至關重要。
所以這樣一句看似輕描淡寫的話差一點就斷送了她對表演的一切嚮往。
母親想讓她成為一名中規中矩的從業人士,於是,十幾歲的盧燕考入聖約翰大學,她在藝術方面初顯才華,於是被分到了文學系。
1945 年,她轉校成了上海交通大學管理系的一名學生,選擇了財務專業,上海交大因為剛剛復校,校舍的居住與學習環境並不好。
可是即便如此,在粗糙的容器裡依然阻擋不住鮮花們怒放的雄心壯志。
當時交大的學生們都拼著勁兒的學習,大家都希望為祖國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放學後,盧燕利用休息時間跑去光明電影院賺點零花錢,當時電影院放的片子多數都是英文片,需要同聲傳譯的翻譯。
盧燕配音技巧很好,她能根據角色切換不同的聲音,漸漸的,很多觀眾在買票時都點名要看她翻譯的片子。
於是,盧燕成為了光明電影院知名的同聲翻譯員,盧燕回憶起自己從藝的起點,始終認為是從光明大影院開始的。
這份兼職工作做了兩年多,1947年,盧家搬到夏威夷檀香山投奔親戚。
檀香山風景怡人,瓦胡島的碧海藍天,柔軟的沙灘上,傍晚的斜陽與椰林,為她的青年時光增添了一份絢麗記憶。
在檀香山,盧燕做過會計,也學習了些表演課,而且她還成了新娘和母親,但是讓她記憶深刻的一部分,還是當記者的那段時光。
1947 年,盧燕在夏威夷大學研修商業專科,同時她還兼修戲劇與演講。
學校附近有一家華人報館,盧燕不想浪費閒暇時間,於是應聘成為報館的一名兼職記者,記者的工作她非常喜歡,因為喜歡,所以她的寫作能力也在那段時間突飛猛進。
那個時候,她什麼選題都能寫,她甚至有段時間是報館唯一的記者。
當記者最大的好處是可以和自己喜歡的人對話,隨著盧燕在報館工作的突出表現,某些重要人物的採訪也都讓她負責。
杜魯門、艾森豪光臨檀香山的時候,盧燕也都進行過簡短的採訪。
大學畢業後,面臨著正式的擇業,盧燕在夏威夷皇后醫院做過一段時間,一直做到預算主管的職位,採訪和寫作的工作也從未停歇。
1956 年,盧燕跟隨丈夫黃錫琳全家移居洛杉磯,她萌生了新的想法,財務和記者都做過了,她想嘗試做演員的想法忽然強烈起來。
那個自小被母親曾經打擊過的夢想還未嘗試就放棄的不甘,在這一刻忽然因為自己在各行的優秀表現增強了信心,自己並不深愛的行業都能做好,那麼最熱愛的行業如果努力了會怎樣呢?
家中長輩們希望盧燕做個銀行家,但是這一次她不想再由別人主宰自己的人生,她決定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於是初到洛杉磯的盧燕,考入了巴薩蒂納戲劇學院,她成為學院史冊上第一個亞裔學生。
一個年紀30歲的已婚婦人,3 個孩子的母親,而且還是東方人,在群芳鬥豔的好萊塢,她並不佔優勢。
有段時間她都在糾結中徘徊,懷疑自己是否選錯了,直到丈夫鼓勵對她說:如果這是你的夢想,你覺得自己有這方面的才華,那麼就堅持下去,否則這會成為你一生中的遺憾。
回憶半個多世紀前丈夫的鼓勵,每一次回望,盧燕都對丈夫心存感激,如果沒有他當年的理解和支持,那麼也成就不了後來的自己。
年齡不佔優勢,那麼努力進取就更加重要,盧燕比那些年輕的同學努力更多,同樣的回報也是相對應的。
1959 年,盧燕作為優秀學生中的代表,她獲得百老匯《八月茶室》這部劇中擔任女主角的機會。
盧燕在這部音樂劇中扮演一名藝妓,為了演好這個角色,她還專門找日語老師學習。
通過認真努力的學習完成了表演後,甚至聽到日本觀眾稱讚她東京腔講得還不錯,甚至還有些志得意滿,但是多年後盧燕發現事實並非如此。
日本藝妓說的多數都是京都腔,東京腔並非讚美之言。這件事情讓她有了深刻的教訓,從那之後,她更加用心地去研究角色中不同人物的特質與人文環境對角色的影響。
盧燕的天性中有不服輸的個性,這也成為她挑戰好萊塢的利器,面對導演的各種挑剔,她能做出隨時調整,嫌棄外型不符合角色,她能馬上去化妝打扮;口音不行,她能做到通宵練習。
那個時候,盧燕的勤奮與努力同行們有目共睹,沒過多久,只要有亞洲女性的角色,她都成了導演們第一個考慮的人選。
1960 年,盧燕出演電影《山路》的女主角,她成為在好萊塢的首位華人女演員。
這部電影讓盧燕因此得名,在此之後她拍攝了一系列的影片,她以一張東方面孔在好萊塢爭得了一席之地。
1983 年,她在紀錄片《縫紉的女人》中的配音,把中國移民的堅韌自強展現給全世界。
1984 年,她和攝影隊多次進入西藏,拍攝紀錄片《失落的王國》,記錄解放後藏區人民的生活。
2006 年,盧燕再度進入西藏,對西藏地區的變化進行影像刻錄。
這位跨世紀的老人為少數民族與漢族之間的友誼不遺餘力地做著文化交流工作。
從史至今,在百花齊放,百鳥爭鳴的中國影壇,大概很難再找出到像盧燕這般全能的老藝術家了。
作為演員,從上世紀 70 年代到80年代,盧燕回到華人電影圈,每拍一部片拿一座獎,每一部堪稱經典。
她是奧斯卡及各大獎項的評審,華人影壇中僅此一位;上世紀 90 年代,她出演《喜福會》引起巨大轟動。
盧燕作為奧斯卡的終身評委這個身份的由來,因為她早年加入了好萊塢記者協會,做滿 30 年就能擁有終身投票權。
盧燕作為評委,非常期待看到中國導演在世界舞臺上的表現,她回憶第一次看到張藝謀的作品,心潮澎湃。
後來看到李安和陳凱歌的作品,她也非常欣喜,在盧燕看來,中國導演和電影要想在世界舞臺展現風採,還是要拍具有中華文化特色的東西。
如今,《德齡與慈禧》這部戲劇在國內獲得了巨大成功,盧燕又有了新的想法,她已經完成了《德齡與慈禧》的大部分外文版本的翻譯工作。
老人家打算把這部劇搬上百老匯的舞臺,她想通過這樣一部劇,讓世界欣賞到不一樣的中國歷史,了解那個時代的中國人為了創新與改變做出的奮鬥與努力。
93歲的老藝術家盧燕,年齡從來沒有限制過她對藝術的追求,期待這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輩把中國藝術的風採展現給世界,展現出我們中華民族最燦爛的文化底蘊。
夢想不僅有光,還有一種生生不息的磅礴力量,它激勵著後輩們循著前人的足跡,衝破世俗的限制,奔向最溫暖最真實的地方。
那個地方只有我們自己知道,叫做光榮與夢想!
圖片均來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