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翻譯、好萊塢演員、梅蘭芳義女,92歲盧燕將人生活成戲臺

2021-01-10 視界視頻

她出身名門,就讀名校 ,30歲踏入好萊塢,如今還在演電影和舞臺劇

《德齡與慈禧》是今年話劇圈最熱門的作品之一。編劇何冀平的本子,北京、上海巡演7場,開賣秒罄,一票難求。尤其是末場票,連黃牛都沒能收到幾張。臺上實力演技派和當紅流量雲集,但所有人心裡都清楚,這裡最大的腕兒只有一個——「慈禧」盧燕。

1998年,《德齡與慈禧》香港首演,盛況空前,不僅拿下香港戲劇協會的大半獎項,還入選香港中學生教材。演出時,導演徐克坐在下面,一邊看一邊哭一邊讚嘆:真好啊!而他最喜歡的,正是演慈禧的盧燕,不怒自威,架勢十足。

21年後,盧燕再度登臺演慈禧,依然震懾全場。北京站末場,她和濮存昕(飾演光緒)一亮相,在後臺的江珊(在其他場次飾演慈禧)就起了雞皮疙瘩。江珊盯著小小的轉播屏幕,不自覺地對身邊人說:「好想和盧老師同臺,哪怕只是演一個小宮女或者太監。」

2019年9月15日,《德齡與慈禧》北京巡演末場,盧燕與濮存昕同臺飆戲。

臺下,還坐著另一位大腕兒——劉曉慶。在中國影壇,劉曉慶和盧燕都是出了名的「老佛爺專業戶」,都演過4次慈禧。演出結束後,劉曉慶像粉絲一樣來到後臺,找盧燕寒暄、合影,臨了還不忘發條微博:「臺下的我親眼見證她生命的奇蹟,狂贊!」

可不是奇蹟麼?92歲了,盧燕仍連續5年參演長達8小時的話劇《如夢之夢》,仍穿著厚重的戲服演慈禧,還能跟著美國記者協會到處跑、到處採訪,和《環球人物》記者初次見面,她就說:「我要給你們寫稿子。」

她的襯衫,印染著青花藍中國結;她的手裡,輕捻著美人圖團扇;她鶴髮童顏,一開口字字珠璣,流光溢彩間把一生的故事娓娓道來。她不動聲色地坐在那裡,就是一段彪悍而優雅的傳奇。

少女時代的繁華與戰亂

上世紀70年代,盧燕在《傾國傾城》和《瀛臺泣血》中兩度扮演慈禧,並開始了解這位權傾朝野的「女野心家」。在盧燕看來,慈禧的命運,一部分被裹挾,一部分被誤解,她有手腕,亦有無奈。盧燕常從女性角度研究慈禧,對其飲食、書畫、收藏甚至化妝技術了解頗深。1986年,她在貝納爾多·貝託魯奇的電影《末代皇帝》中演慈禧,就對自己的形象頗為不滿。「那個慈禧,面容灰白可怖,房間暗沉沒有裝飾,根本不是真實的歷史。」 貝託魯奇只能解釋,如此設置是為了展現溥儀的恐懼。

相比而言,盧燕顯然更喜歡《德齡與慈禧》的劇本,在世人熟知的「戊戌變法」背後,何冀平通過慈禧和德齡兩個角色,展現了波譎雲詭中新舊思想的交鋒,也探討了女性的自我認知和解放。留學歸來的德齡成為宮廷女官,她的明朗開放瞬間感染了慈禧與光緒,也招來李蓮英和隆裕的陷害。深宮中,德齡見到了「母子」之爭、改革之難、人事之腐朽,也看到了每一個人物的悲劇和無奈。這種複雜性和多面性,正是盧燕一直渴求詮釋的東西。

「您覺得自己與慈禧相似的地方有哪些?」記者問。

「我也喜歡京劇,我也喜歡穿著,我們都很愛美。」

提到京劇和打扮,盧燕一下就把話題轉到了七八十年前。那是大上海繁華又動蕩的時代,盧燕住在法租界辣斐德路(現復興中路)的弄堂裡。父親盧家騋(音同來)出身廣東望族,母親李桂芬是鬚生名角,還有一位名聲顯赫的義父梅蘭芳,少女時代的盧燕,實打實的名門淑媛。她最愛看胡蝶演的電影,每次從電影院回來都要招呼鄰居夥伴來家裡演上一段。

兒時盧燕與母親李桂芬合影。

1938年,盧家騋去世,盧燕與母親被梅蘭芳夫婦接到馬思南路(現思南路)的梅公館,一住就是9年。馬思南路兩旁種的是最好的法國梧桐,一到秋天便是漫天落葉,遍地鎏金。「那個時候我住校,每個周末回去總是好多客人,賓朋滿座。」盧燕回憶,「後來日本人要梅先生出來(演出),梅先生就蓄鬚明志。有的時候他忍不住想唱,就在晚上把窗戶關好,把帘子拉起來,我媽媽給他拉胡琴,讓他吊吊嗓。」

梅蘭芳給盧燕題字,「燕香」為盧燕曾用名。

「那時候經常會聽到槍聲、炮聲,看到可怕的新聞,日本人太可惡了,所以我現在都不太喜歡跟他們交往,因為在我腦子裡,他們是殘酷的。」

十幾歲的盧燕相信學醫救國,立志考聖約翰大學醫學系,結果被分到了文學系,加上聖約翰沒有女生宿舍,她最終選擇轉校至上海交通大學管理系,攻讀財務學。1945年,盧燕進入剛剛從重慶復校的上海交大。校舍破爛不堪,圖書館裡沒有一本書,女生宿舍就被安排在圖書館一樓,不分房間,大廳裡放著一排排單層床鋪。「當時交大學生是卯足勁兒學習,尤其是學理工和管理的,都希望發展國家工業。」

上課之餘,盧燕還做著兼職,翻譯電影。當時,幾大電影院上映的片子都是「珍珠港事變」前留在上海的英文片,沒有中文字幕,需要有人「同聲傳譯」——觀眾一邊看電影,翻譯員一邊在播音室翻譯播送。盧燕英語好,就經常晚上9點去大光明電影院掙外快。「我翻譯時儘可能融入角色中,有感情地說話,男的模仿男的說話,女的模仿女的說話,生氣是生氣,甜蜜是甜蜜,好比是我一個人的獨角戲。」慢慢地,盧燕成了大光明有名的同聲翻譯,許多觀眾買票時點名要看「盧小姐」翻譯的那場。盧燕笑說,自己的演藝生涯,就是從上海交大開始的。

兼職做了兩年多,1947年,盧燕跟隨母親到夏威夷檀香山(即火奴魯魯)投奔親戚。

從檀香山到洛杉磯,從記者到演員

對盧燕來說,檀香山的時光就像人生中一次短暫又耀眼的停泊。瓦胡島的海風和獨木舟,沙灘上的椰林與斜陽,都是她青年時代的記憶。在檀香山,盧燕做過會計,學過表演,成了新娘和母親,但最特別的,還是當記者。

1947年,盧燕在夏威夷大學攻讀商科,同時兼修戲劇與演講。離她學校不遠的地方,有一家華人報館,叫《中國時報》(China Times),總編名叫鄭任先。盧燕成了報館的一名兼職記者,甚至一度是報館唯一的記者。「財經、時政、文化,什麼選題都寫,反正得把4頁報紙寫滿。」 盧燕說,「不過,當記者最好的也是這個,可以和自己喜歡的人對話。那時候李香蘭來夏威夷,我就代表報館去採訪她。」後來,杜魯門、艾森豪落腳檀香山,盧燕也都進行過簡短採訪。

盧燕舊照。

印象最深的記者經歷,是給宋美齡接機。1950年,代表國民黨到美國尋求援助未果的宋美齡返回中國臺灣,途經夏威夷。宋美齡飛機停在美國軍事基地,來接機的國民黨官員都無法進入,而盧燕作為記者,拿著一束花就進到了軍事區。「她看看我,也不知道哪裡來的小姑娘,表情可冷漠了,所以你看那相片很有意思,她覺得應該是當地的官員來接她,怎麼弄一個小孩接她。」

從夏威夷大學畢業後,盧燕進入夏威夷皇后醫院,一路當到預算主管,採訪和寫作也從未停息。1956年,盧燕隨丈夫黃錫琳移居洛杉磯,有了新的打算:財務做過了,記者做過了,是不是該嘗試一下演員?從小,她就喜歡電影和京劇,但母親並不支持。「她覺得我做人太老實,天分又不高,藝術這個行業,要是不能做到最好,就千萬別做。」長輩們希望盧燕做個銀行家,但這一回,她決定聽自己的。因此,初到洛杉磯,她就報考了巴薩蒂納戲劇學院,成為學院有史以來第一個亞裔學生。

年近三十,有3個孩子,還是中國人,這些標籤都成了盧燕闖蕩好萊塢的絆腳石。她一度自我懷疑,直到丈夫對她說:「如果你覺得自己有這方面的才幹,就嘗試一下,否則這一生都會有遺憾。」

半個多世紀過去,盧燕回想這句話依然心懷感激。在她眼中,丈夫的理解和鼓勵,是自己事業的堅實後盾,也是人生轉折的關鍵所在。

好萊塢往事:只是要爭一口氣

30歲才到戲劇學院讀書,盧燕比那些二十出頭的同學更努力。作為優秀學生代表,1959年,盧燕被選中擔任百老匯音樂劇《八月茶室》的女主角。劇中,盧燕扮演一名藝妓,因此專門找老師學日語,苦練多月,終於完成了表演。她心滿意足,聽到日本觀眾稱她「東京腔」講得好,還有些洋洋自得。多年後,盧燕發現藝妓說的都是「京都腔」,「東京腔」並不是一句誇獎。「這件事情對我有很深刻的教育,說明我必須更用功去研究人物。」

盧燕性格裡有種爭強好勝的基因,這也是她在好萊塢最堅硬的盔甲。試鏡時導演說她不夠豐滿演不了酒吧女郎,她立馬跑回家重新裝扮;演戲時被嫌棄口音,她徹夜練習,直到口乾舌燥;那個時候,劇組裡流傳這麼一句話,「盧燕準時到,盧燕臺詞好,盧燕一條過,盧燕能省製作費」。很快,只要有東方女人的角色,盧燕就成了首選。1960年,盧燕被選中擔任電影《山路》的女主角,成為第一位在好萊塢講英文臺詞的華人女演員。

1960年,盧燕主演電影《山路》,成為首位在好萊塢電影中講英文臺詞的華人女演員。

《山路》中,盧燕飾演一名中國士兵遺孀,與男主角、當時的好萊塢巨星詹姆斯·史都華有大量對手戲。電影公映前,盧燕發現自己的名字比史都華小了近一半,認為這是對中國人的歧視。「我說我不要別的,片酬什麼都無所謂,但是名字得跟男主角一樣大,因為這是歧視,我不能接受。」劇組回復盧燕,這是史都華合同裡的要求,任何人都不能跟他齊名。

「一開始我以為他們是在搪塞我,後來看到史都華跟格蕾絲·凱莉的《後窗》,凱莉的名字也縮小了,我才知道他們說的是真的。」

事實上,盧燕的「歧視論」並非空穴來風。在1965年李小龍籤約福克斯前,好萊塢的華人演員一直處在食物鏈底端,跑個龍套已是莫大榮耀。業界流傳的劇本裡,中國人的角色不是奸詐小人就是逃兵弱民,或是寡婦妓女。名聲顯赫如黃柳霜,也難以逃脫裸露、片酬低、角色差的窘境。黃柳霜是首位在好萊塢星光大道留名的華人演員,曾用盡全力競爭賽珍珠名作《大地》改編的同名電影,希望扮演片中勤勞的中國農民阿蘭,最後還是敗給了路易絲·賴納——好萊塢寧可讓白人演中國人,也不願讓中國人當主角。

「所以後來,我只要碰到帶有偏見的劇本,或者遇到了歧視,都要去爭。也許徒勞無功,但是一定要爭這一口氣,絕對不能給中國人丟臉。」

《山路》讓盧燕一舉成名,之後,她與馬龍·白蘭度合作《獨眼龍》,參演《女性獵捕者》《死馬上的騎士》等大片,以一張東方面孔在好萊塢站穩腳跟。上世紀80年代起,盧燕又開始用紀錄片的形式為華人發聲。1983年,她為紀錄短片《縫紉的女人》配音,把中國移民的堅忍不拔展現給美國社會;1984年,她又帶領一支攝影隊多次深入西藏,拍攝紀錄片《失落的王國》,記錄下解放後藏民的生活變遷,得到鄧穎超和廖承志的支持;2006年,盧燕再度來到西藏,從青藏鐵路的起點出發,完成了一次跨越22年的影像拍攝……

1961年,盧燕(右一)出演馬龍·白蘭度(左二)自導自演的影片《獨眼龍》。

「一個中國人,在好萊塢,不僅要和白人競爭,還要對抗偏見,覺得辛苦嗎?」

「不覺得辛苦,我覺得這是作為中國人的責任,從來不覺得辛苦。」盧燕回答。

全能影后:

翻譯《洋麻將》,引進米老鼠

搜遍中國影壇,大概很難再找出像盧燕這般全能的人物了。

當演員,她是影后。上世紀70年代,在邵逸夫的邀請下,盧燕回到華人電影圈,主演《董夫人》《十四女英豪》《傾城傾國》等電影,每演一部就拿一座金馬獎;到了80年代,她已經是奧斯卡、金球獎、艾美獎的評審,華人世界唯此一位;90年代,一部《喜福會》讓她再次成為焦點……年過九十,盧燕依然站在舞臺上,出現在銀幕中。《色戒》中,湯唯學她用刀叉吃鵝掌;《如夢之夢》劇組裡,胡歌、許晴都視她為偶像。在去年橫掃北美的《摘金奇緣》中,盧燕又一次奉獻了影后級的表演。

1993年,盧燕(左)出演電影《喜福會》,該片是好萊塢最成功的亞裔主題電影之一。

當記者,她又是中美文化交流的橋梁。80年代中後期,《環球銀幕》雜誌創刊,盧燕主動請纓北美記者的工作,自費把照片、文字和光碟寄到中國編緝部,幫雜誌採訪好萊塢導演、演員。早年中央電視臺記者前往美國報導奧斯卡,無不是通過盧燕牽線搭橋。國人熟知的《音樂之聲》《米老鼠和唐老鴨》的引進,都有著盧燕的推薦和助力。

她還是個劇作翻譯。上世紀80年代,盧燕翻譯了兩部美國名劇——《洋麻將》和《普萊颯大飯店》。前者給了北京人藝,1985年由于是之、朱琳主演,成為中國人心中的舞臺經典;後者給了上海人藝,1992年首演時連演80場,場場爆滿。

當然,盧燕最讓人感興趣的身份,還是奧斯卡的終身評委。她對記者解釋,所謂終身評委,只是因為她早年加入了好萊塢記者協會,而協會記者會有10年投票權,做滿30年就擁有終身投票權。

「當評委那麼多年,我一直希望看到中國導演在好萊塢有所斬獲。第一次看到張藝謀的《菊豆》,真的很興奮,他拍得太美了,鞏俐演得太好了,可惜那時候好萊塢對中國的認識太少。」講起奧斯卡的故事,盧燕滔滔不絕,「後來就是李安和陳凱歌了,1994年,《喜宴》跟《霸王別姬》同時入圍,結果兩個就把票分掉了」。在盧燕看來,中國導演和電影要走向世界,還是得拍中國的東西,「要有我們的文化背景,要有人情味」。

最近,盧燕又有了新工作,她已經完成了《德齡與慈禧》的大部分翻譯工作,準備把這部劇搬上百老匯的舞臺。「我覺得外國人會欣賞這部劇,他們會通過慈禧這個類似於『女皇』的角色,了解到不一樣的中國歷史,了解那個時代中國人求新、求變的過程。」

她輕輕轉動著團扇,用一種充滿期待的、出徵前的口吻講述著「新目標」,仿佛一切才剛剛開始。

來源:環球人物 作者:餘馳疆

相關焦點

  • 她是梅蘭芳義女,發掘李安,93歲依舊驚豔世人
    >31歲,轉行做演員,40歲,拿金馬影后,67歲,成了奧斯卡金像獎終身評委,87歲,和胡歌同臺演話劇,93歲,坐著演慈禧。從記者到財務再到演員,從京劇到電影再到話劇,因為對表演的熱愛,她在三十而立的年紀,重新開始,演了60多年的戲,三拿金馬獎,直到九十多歲,依舊站在摯愛的舞臺上,她的一生傳奇而溫暖。
  • 93歲華裔演員盧燕:信念是人生最重要基石
    掃一掃 觀看《梅蘭芳義女盧燕與她的海外京劇傳播之旅》掃一掃 觀看《93歲燕再歸來》如果不是站在歷史的上空向前遙望,我們很難想像一個人與他的時代究竟有著怎樣的關聯。盧燕,這位享譽國際的華裔演員,一路輾轉,風塵僕僕,93歲高齡時,仍然向著她未完成的使命一次次出發。出生戲曲之家,梅蘭芳的提醒與她相伴一生盧燕1927年出生於北平,母親是與餘叔巖、言菊朋齊名的「坤伶鬚生泰鬥」李桂芬,義父是四大名旦之首的梅蘭芳。盧燕說,她從小就喜歡京劇。
  • 93歲的盧燕:梅蘭芳是她義父,30歲闖好萊塢,90歲考駕照
    她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美文化交流的傑出貢獻者;她這一生做過記者、翻譯、演員,30歲時就敢闖蕩好萊塢,90歲高齡時還去考駕照,她的一生活出了一個女人的傳奇。他們在上海梅家寄居了九年,那個時候盧燕認梅蘭芳為義父,後來盧燕88歲高齡時憶起義父依然感慨不已,並且透露著名的喜劇大師卓別林也是義父的粉絲,她對義父的敬仰之情以及照顧之恩溢於言表。
  • 她是梅蘭芳義女,30歲闖好萊塢,90歲考駕照,奧斯卡終身評委
    她是奧斯卡首位常駐華人評委;她是著名導演李安的伯樂;她是首位將經典譯製片《音樂之聲》引入國內的先鋒人物。 她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美文化交流的傑出貢獻者;她這一生做過記者、翻譯、演員,30歲時就敢闖蕩好萊塢,90歲高齡時還去考駕照,她的一生活出了一個女人的傳奇。 她,就是盧燕。
  • 盧燕:扮演慈禧最好的女演員,只有劉曉慶能媲美,93歲依然美麗
    1927年1月19日,盧燕出生於北京,原名盧燕香,名字來自唐代沈佺期的名句「盧家少婦鬱金香,海燕雙棲玳瑁梁」。盧燕的父親出身廣東名門望族,母親李桂芬是第一代京劇女老生,名滿京城。盧燕5歲時,全家搬到上海生活。盧燕說自己是上海人,對上海始終有特殊的感情。
  • 梅蘭芳義女盧燕演慈禧次數最多,93歲再登臺
    盧燕原名盧萍香、盧燕香、盧燕卿,是一位活躍於中國大陸、香港、臺灣和美國的演員及製片人,曾三次獲得「金馬獎」。盧燕的母親是京劇名伶李桂芬,而且盧燕拜梅蘭芳為義父,是梅蘭芳的乾女兒。盧燕擅長京劇和崑曲,突出的藝術造詣使她獲得「聯合國國際和平藝術獎」,還曾被中國日報世界版選為「北美地區百大傑出華人」。盧燕的代表作包括:電影《喜福會》、《末代皇帝》、《魔種》、《山路》以及《聖徒傑克》。
  • 93歲盧燕:活出了一個女人的史詩
    都說盧燕的一生,活出了一個女人的史詩,但於她而言,中美尚未建立邦交便以華裔身份獨闖好萊塢的「華人之光」,同93歲粉墨登臺的「世紀傳奇」,她更看重後者。今年中秋夜,93歲的她與濮存昕圓滿了30多年的同臺之約——《德齡與慈禧》中的慈禧與光緒母子,說不清道不明,但兩人在臺上的即興揮灑,卻令全場欲罷不能。
  • 從好萊塢東方「打工人」到奧斯卡終身評委,93歲的她經歷了什麼?
    1939年,父親病逝,梅蘭芳的夫人邀請盧燕和母親寄住梅家,這一住便是9年。從此,盧燕的生活中多了一個「義爹」梅蘭芳。  盧燕、史依弘合作京劇《四郎探母》選段  1945年,盧燕考取了交通大學,就讀財務管理系;1947 年,她隨母親到美國投親,在夏威夷大學攻讀財務管理,兼修戲劇與演講。盧燕當過記者、教師、會計;1956年,她已經從醫院的會計升至財務總監的位置,但日復一日的枯燥工作,讓她心中一直壓抑著的演員夢越來越強烈。此時盧燕已經30歲,是三個孩子的母親。
  • 申音|92歲盧燕:我是上海人,生勒此地,長勒此地
    而在這其中,最閃亮的名字,莫過於92歲高齡的表演藝術家盧燕了。耄耋之年,重登話劇舞臺,整整三個小時的演出裡,她的戲份就佔了三分之二。觀者無不被其雍容的氣度,精準的表演與深厚的臺詞功力所傾倒,為之讚嘆不已。攝 | 王可達可以說,盧燕演繹的慈禧,穩得住、有氣場,到了感情戲又收放自如。雖然年事已高,有些大段的臺詞難免會有疏漏或遺忘,並非十分完美,在舞臺調度上也減了一些動作。
  • 盧燕VS鄭小瑛:人到九十,每一天依舊是嶄新的
    我們用一輛GL8把92歲高齡的盧燕女士從劇組下榻的酒店接到距離蘇州城30公裡外的木瀆古鎮進行採訪和拍攝。五個小時的工作結束後她又匆匆趕回酒店,為參加第二天一早的劇組會做準備。九十二歲的盧燕因為一部新戲再次來到蘇州,自 2017年在蘇州出演賴聲川導演的話劇《如夢之夢》 的晚年顧香蘭,還不到一年。如今,顧香蘭的人生堪稱傳奇,一生顛沛流離踽踽獨行。
  • 她是梅蘭芳的義女,她是奧斯卡終身評委……91歲藝壇常青樹盧燕:我...
    91歲的她滿頭白髮,笑容優雅,如鄰家祖母般慈祥。「辛苦你們了,快進來坐。」她點點頭,熱情招呼。待記者坐定,老太太也面對面坐好。坐姿可謂端正,手勢稍有變化,掌面朝上疊放於腿上,右手託著左手,規規矩矩,一看就是早年經過嚴格舞臺身段訓練的架勢。明年2月份,賴聲川話劇《如夢之夢》將首度獻演重慶大劇院。上周,盧燕、孫強等劇中主演來到山城與觀眾見面。
  • 盧燕的演藝生涯
    1938年,盧家騋去世,盧燕與母親被梅蘭芳夫婦接到馬思南路(現思南路)的梅公館,一住就是9年。馬思南路兩旁種的是最好的法國梧桐,一到秋天便是漫天落葉,遍地鎏金。「那個時候我住校,每個周末回去總是好多客人,賓朋滿座。」盧燕回憶,「後來日本人要梅先生出來(演出),梅先生就蓄鬚明志。有的時候他忍不住想唱,就在晚上把窗戶關好,把帘子拉起來,我媽媽給他拉胡琴,讓他吊吊嗓。」
  • 「演員中的演員」——「董夫人」盧燕
    盧燕今年92歲,滿頭銀絲,走出來依然高貴優雅。1989年,她62歲,謝晉拍攝《最後的貴族》(根據白先勇小說《謫仙記》改編),邀她演李彤的母親,一出場把四個女孩都壓了下去。當年,潘虹(飾演李彤)她們還很「土」,服裝、化妝都欠缺,只有盧燕舉手投足是對的。
  • 92歲盧燕再登舞臺 那些能把太后演好的女演員們
    其實有類角色恰好相反,年紀輕、經歷淺的人去演,就像是小孩偷穿了大人的衣服。這類角色是歷史上有名的女強人們——太后。《德齡與慈禧》劇照  前兩天,何冀平編劇的話劇《德齡與慈禧》在北京演出,很多人都被92歲的盧燕所傾倒,她演的慈禧穩得住、有氣場,到了感情戲又收放自如。其實演出時,盧燕有些臺詞並不完美,導演在舞臺調度上也減了很多動作。
  • 影壇傳奇盧燕,分享六十年演藝之路
    以華裔身份獨闖好萊塢的「華人之光」,93歲高齡的盧燕在近半個世紀內演繹了四個版本的慈禧。 今、明晚22:22,紀實人文頻道《今晚我們觀劇》,聆聽盧燕分享她六十年來的演藝之路。
  • 盧燕:傳奇的背後,是笨鳥先飛
    解放周末:當年與美國演員馬龍·白蘭度合作時,他曾對您說:「你的演技風格很單純、簡潔,你是好演員,千萬不要被好萊塢改變了。」這麼多年過去了,您是否依然恪守這份單純與簡潔?有沒有被好萊塢所改變?盧燕:很多人都說過,覺得我在好萊塢那麼多年,在我身上卻看不出好萊塢的氣息,我把這種評價看成是褒獎。
  • 91歲藝壇老祖母盧燕:我期待能再演十年
    1958年以好萊塢電影《飛虎嬌娃》出道,接著在詹姆斯·史都華主演電影《山路》當女主角開始走紅。1960年代中後期起,演藝事業擴及臺港中,與李翰祥、唐書璇、許鞍華、李安、王全安等不同世代重量級導演合作,活躍至今。1971年《董夫人》、1975年《傾國傾城》二摘金馬獎影后;1973年《十四女英豪》獲金馬獎最佳女配角。
  • 盧燕:老上海的女性有種特別的風度(圖)
    三奪臺灣金馬獎、京劇大師梅蘭芳義女、美國奧斯卡獎終身評委……身披如此多光環的美籍華裔表演藝術家盧燕以83歲高齡擔綱中國電影《團圓》女主角。  盧燕出生於北京,成長於上海,20歲左右移居美國,並開始嘗試電影表演。許多中國影迷認識她大概是緣於電影《末代皇帝》中的慈禧。
  • 盧燕和梅葆玖 八十年姐弟情深
    梅葆玖是梅蘭芳大師的小兒子,小時候的他很是可愛,因為10歲生日時學唱了一出《三娘教子》,讓大家認為有了父親的感覺,便開始了唱戲之路。傳奇女星盧燕母親是京劇名伶李桂芬,並且她拜了梅蘭芳為義父,同樣京劇世家的背景使得她十幾歲的時候就登臺並活躍於中國戲曲界。
  • 電影《侗族大歌》藝術總監、主演——盧燕
    電影《侗族大歌》藝術總監、主演盧燕老師將出席第49屆美國休斯敦國際電影節。         電影《侗族大歌》藝術總監、主演,好萊塢著名華裔電影人、奧斯卡獎、金球獎終身評委盧燕女士,從大洋彼岸來到貴州,熱情健談的精神狀態完全看不出已經年逾九旬。為了拍好《侗族大歌》,她三年前就曾隨同導演醜醜深入大山深處的侗家村寨體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