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侗族大歌》入圍參賽第49屆美國休斯敦國際電影節,電影節於2016年4月8日至4月17日在美國休斯敦舉辦,《侗族大歌》將與從全世界上千部報名參賽參展的影片中遴選出的80部精品佳作一起角逐電影節獎項。 創辦於1961年的美國休斯敦國際電影節,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獨立電影節,很多日後享譽世界的著名導演都曾在休斯敦國際電影節上獲得他們一生中重要的國際大獎,其中包括史蒂芬·史匹柏、《星球大戰》導演喬治·盧卡斯、《沉默的羔羊》導演喬納森·德梅等等;1992年,李安導演生涯的第一部電影《推手》,榮獲休斯敦國際電影節大獎,這是李安導演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個國際大獎。
電影《侗族大歌》藝術總監、主演盧燕老師將出席第49屆美國休斯敦國際電影節。
電影《侗族大歌》藝術總監、主演,好萊塢著名華裔電影人、奧斯卡獎、金球獎終身評委盧燕女士,從大洋彼岸來到貴州,熱情健談的精神狀態完全看不出已經年逾九旬。為了拍好《侗族大歌》,她三年前就曾隨同導演醜醜深入大山深處的侗家村寨體驗生活。
盧燕老師甚至一改往日令廣大國際、國內影迷熟知的短髮形象,為該片中的女主角老年阿蓮留起了長發,還學唱侗歌。在電影《侗族大歌》舉行開機新聞發布會的現場,在談到中國文化走向世界,以及導演醜醜對於家鄉的熱愛、對電影的執著追求和籌拍《侗族大歌》的艱辛時,盧燕老師流下了熱淚,也深深感動了在場的所有人。盧燕老師對醜醜和電影《侗族大歌》一直給予了最大的支持和幫助,她為影片中講述的這個跨越六十多年的愛情故事所感動,為片中主人公對於愛情的堅守所感動。
2011年,醜醜前往美國參加塞多納國際電影節。當年,《雲上太陽》獲得了塞多納國際電影節的最佳外語片獎、最佳攝影獎、觀眾最喜愛影片獎三項國際大獎。在途經洛杉磯時,讓醜醜意想不到的驚喜發生了。
那年2月,加州的陽光明媚溫暖,日落大道兩旁的棕櫚樹和林立的電影廣告牌綿延不絕,在這個電影的殿堂,美國奧斯卡獎正在緊張的評選中。醜醜說「當時,在北京電影學院黃式憲教授的引薦下,認識了盧燕老師。盧燕老師知道我們要去看望她,特別高興,並提前跟主辦方申請,我們被允許進入奧斯卡評委們觀影的地方,我還記得當時播放的是20世紀福克斯公司製作的新版《簡愛》,在寬敞舒適的電影放映廳裡,我終於見到了仰慕已久盧燕老師。」
聽完《侗族大歌》的故事梗概後,堪稱為電影界傳奇的盧燕老師被醜醜感動了,眼裡含著淚水,她動容地對醜醜說:「你的故事裡表達的這種愛,現在很難再找到了。阿蓮這個角色我非常喜歡,也很願意參演。」當聽到這句話時,醜醜當時就懵了,她用難以置信、受寵若驚來形容當時的感受。直到今天,每次回憶起當時與盧燕老師見面的情景,醜醜總是重複一句話:「我真的想都不敢想。在中國乃至世界電影界都稱得上重磅人物的盧燕老師,能來參演我們的電影,我真的想都不敢想。」
電影《侗族大歌》劇照
就這樣,2012年10月,84歲高齡的盧燕在醜醜的陪同下走訪了貴州黔東南的侗寨。盧燕老師第一次近距離地感受到侗族大歌神秘古老的世界。「那是盧燕老師第一次聽他們唱侗歌,她閉著眼睛,用心靈在感受那些用心靈發出的天籟之音,在韻律綿長的歌聲中,時間仿佛靜止了。」
就是從那時候起,盧燕老師開始跟寨子裡的歌師們學習唱歌;也是從那時候起,她開始留起了長發。很多人都在問盧燕老師,短髮留了幾十年,你怎麼突然開始留長髮了呢?對此,盧燕老師總是笑笑,並不多說什麼。而其中的秘密只有醜醜知道,「盧燕老師經常從美國打電話來關心《侗族大歌》的工作進度,她總是在鼓勵我:『醜醜,你不用著急,你什麼時候開拍,我都等著你,我的長髮就為這部電影留著。』」
在我成長的路上一直有許多長輩、老師、朋友、親人對我無私的關愛、支持和幫助,我覺得自己很幸運,我感恩我所擁有的這一切!親愛的奶奶,上午接到您從美國打來的電話,我心裡有說不出的感動和感恩,覺得特別溫暖。聽到您親切溫暖的聲音和鼓勵我的話語,我還是沒忍住流淚了,這淚水是甘甜和幸福的。在我最最需要的時候,您給了我最無私的愛,給我鼓勵和幫助,給我最強有力的支持!您對我說的每一句話語我都記在心裡,這些話語給了我信心、勇氣和力量,會伴隨著我一路前行!我知道未來的路上不可能一帆風順,但是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我都會微笑面對!我會堅持!我會堅守!我會加油!我會努力!我會勇敢堅定地往前走!願您幸福、平安、快樂,健康長壽!-永遠愛您的醜醜 (摘自醜醜2013年1月13日朋友圈)
盧燕老師跟侗族歌師吳良鋒學唱侗歌
電影《侗族大歌》劇照
盧燕老師在《侗族大歌》拍攝現場工作照
盧燕老師待人和藹可親,在劇組大家都親切的稱呼她奶奶
盧燕(Lisa Lu)
母親李桂芬,義父梅蘭芳。 原名盧萍香,盧燕香,盧燕卿,旅美華裔影人,主要職業包括演員、製片人、影片策劃及解說配音等,曾三次獲得臺灣金馬獎,奧斯卡終身評委。她不僅能用英語、粵語和普通話,在中國大陸、香港、臺灣和美國的電影、電視和戲劇舞臺上表演,還擅長表演京劇和崑曲,其突出的藝術造詣使她獲得了聯合國國際和平藝術獎,她還曾被Chinese Daily News (World Journal)選為「北美地區百大傑出華人」。
1945年上海裨文女子中學畢業後進入上海聖約翰大學(St John's University),之後又轉入上海交通大學工商管理專業學習, 曾在上海影院中擔任過為英文片同聲翻譯的「譯意風(earphone)小姐」。
1947年移居美國夏威夷檀香山,在夏威夷大學(University of Hawaii)攻讀財務管理專業,兼修戲劇與演講,就讀期間曾在檀香山當會計、化驗員和播音員。
1956年盧燕全家移居洛杉磯,家庭淵源和藝術薰陶的關係,盧燕對戲劇頗感興趣,在丈夫黃錫琳(Shelling Hwong)的鼓勵下,她勇敢地進入加利福尼亞州帕薩迪納戲劇學院(Pasadena Playhouse)表演系深造,正式轉行開始了自己的表演生涯。
1958年盧燕畢業時演出的話劇《八月茶室》(Teahouse of the August Moon)獲得了成功,她的表演才華得到了充分的肯定,這也堅定了她從藝的決心,並打開了進入好萊塢銀幕的大門。
憑藉著帕薩迪納戲劇學院(Pasadena Playhouse)學習的深厚功底,從20世紀50年代起,她開始在美國電視界不斷出演電視劇,從而獲得了長期穩定的職業。
20世紀60年代初她順利出演了她的第一部美國劇情長片《山路》(The Mountain Road,1960),在這部以抗日戰爭為背景的影片中她與詹姆斯·史都華(James Stewart)合作,成功詮釋了一位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熱情而又命運多舛的遺孀,自此一個秀外慧中、具備東方古典氣質的明星誕生在好萊塢
1972年,她在根據《國王與我》(The King and I,1956)改編的電視系列短片《安娜和國王》(Anna and the King,1972)中獲得了重要配角Thiang女士。之後她還出演了科幻驚悚片《魔種》(Demon Seed,1977),在其中扮演了一個獻身科研的科學家;在彼得·博格丹諾維奇導演的《聖徒傑克》(Saint Jack,1979)等影片中她都參與了演出。
雖然身在海外,但盧燕始終心繫中國,時刻關注並支持華語影壇的發展,她多次與包括李翰祥、狄龍、謝晉等華語影壇的影人合作。 1967年她回到香港主演了唐書璇導演的影片《董夫人》(1970),並因此片獲得第九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獎。1972年應香港邵氏總經理邵逸夫及導演李翰祥的邀請再次回到香港拍攝了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the Shaw Brothers)的影片《十四女英豪》(1972)並因此片獲得第十一屆金馬獎最佳女配角獎,之後又主演了《傾國傾城》(1975),飾演慈禧太后, 再度獲得第十二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獎。《傾國傾城》中的慈禧太后,是盧燕所塑造的銀幕人物中自己最喜歡的一個。當年為了演好這個角色,盧燕特意在美國幾家圖書館借了數十本關於慈禧的中英文書籍,專心閱讀,揣摩研究。最終,盧燕用人性化和生活化的手法,去刻畫這位權傾天下的皇太后。性格堅定而溫和的盧燕在影片中把喜怒無常,用心狠毒的慈禧太后,演的辣而不潑,冷而含威,不失垂簾聽政者的身份,分寸掌握得十分恰當。盧燕演的慈禧太后,受到中外影評家好評。
盧燕老師作為奧斯卡金像獎終身評委在奧斯卡現場
盧燕老師與奧斯卡影后朱麗安摩爾
盧燕老師也是李安導演非常敬重的前輩
盧燕老師與李安導演
榮譽成就
1971年
第9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獎
董夫人 (獲獎)
1973年
第11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女配角獎
十四女英豪(獲獎)
1975年
第12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獎
傾國傾城(獲獎)
1978 年
第15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女配角獎
永恆的愛(提名)
2008年
第8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最佳女配角獎
姨媽的後現代生活(提名)
2015-05
第16屆華鼎獎終身成就獎 (獲獎)
其他成就
亞洲電影節(Asian Film Festival)傑出成就獎(Outstanding Achievement Award):《瀛臺泣血》(1975)
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The Magnolia Award):《普萊颯大飯店》(Plaza Suite,1992)
盧燕製作或參與配音的得獎或提名的紀錄片包括:
《中國:超越陰霾》(China:Beyond the Cloud,1995)獲得國家地理雜誌(National Geographic Special)特別獎(The Peabody Award),盧燕是該片的解說敘述者
《失落的王國》(The Lost Kingdom of Guge,1995)在紐約國際電影電視節(International Film & TV Festival of New York)獲得銅牌,盧燕是製片人
《小木房》(Little Wooden House,1994)在紐約國際電影電視節(International Film & TV Festival of New York)獲得銅牌(Bronze Medal),盧燕擔任製片人
《縫紉的女人》(The Sewing Woman ,1983)獲得奧斯卡年度最佳紀錄短片提名,盧燕擔任解說
《中國聯繫》(China Connection,1979) 獲得紐約國際電影節(The New York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銀獎(Silver Award ),盧燕擔任解說
《超級班機事件》(Saga of a Superliner,1976)獲亞特蘭大電影節(Atlanta Film Festival)銅獎(Bronze Award),盧燕擔任製片人
2010年獲得2009-2010年度 文化藝術領域影響世界華人大獎
2009年第五屆中美電影節傑出美國華裔演員獎
2005年3月在第五屆華語傳媒大獎暨中國電影百年精英盛會頒獎典禮上,盧燕獲得「中國電影百大影星獎」
2004年獲得母校交通大學南加州分校校友會的終身成就獎
2000年《中國日報(世界日報)》特別版將盧燕評為「100名最優秀的北美華人(the 100 most outstanding Chinese persons living in North America)」之一
1999年6月19日,美籍華裔藝術局(Chinese-American Arts Council)在紐約林肯中心的愛麗絲劇院(Alice Theatre in New York's Lincoln Center)舉行頒獎儀式,授予盧燕女士「終身藝術成就獎(Lifetime Achievement for the Arts)」,這一獎項的得主都是在美國最傑出的亞洲藝術家
1993年上海交通大學授予她名譽顧問教授(Honorary Advisory Professor)
1992年,由於成功組織翻譯了《普萊颯大飯店》(Plaza Suite),美國新聞署(United States Information Agency)授予盧燕女士美國文化藝術研究專家(Arts America Cultural Specialist)
1988年榮獲由洛杉磯市市長湯姆·布萊德雷(Tom Bradley)在「亞太裔美國人文化傳統成就周(Asian Pacific American Heritage Week / Achievements)」頒發的表演藝術成就獎(Performing A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