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少數民族大多能歌善舞,新疆地區的火熱奔放,藏族的高亢嘹亮,苗族的溫柔多情,而我國西南貴州地區的侗族大歌,如果你有幸親耳聆聽,一定會愛上這個獨特美妙的藝術形式。

侗族大歌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侗族大歌的和聲渾然天成,婉轉悠揚,如同天籟。
侗語中稱大歌為「嘎老」,「嘎」是歌,「老」有宏大和古老的意思。需要3人以上的歌隊才能演唱,演唱的人越多,和聲效果越好。幾乎每個侗寨都有歌隊,在一些節慶日子,會有大歌比賽,比賽多為對歌的形式,在對歌的過程中,愛情會悄悄在青年男女心中滋生,實在是一種極為浪漫的相親方式!

侗族古屬"百越族"。相傳2500年前的《越人歌》,很可能是最早被記錄下來的侗族大歌中的「河歌」。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誓詬恥,心幾煩而不絕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越人歌》意境雋永,愛而不得的心情勾畫的淋漓盡致。可見在2500年前侗族祖先就用歌聲表達深厚纏綿的感情。
除此之外,還有在巖洞地區廣泛流行的情歌"上山歌」,多在山野中歌唱,山風習習歌聲婉轉情意綿綿,想想就是一副無比美好的畫面;夜晚到來的時候侗族青年男女會"行歌坐夜",少女滿含期待的心情邊勞作邊等待情郎的到來,而男青年們則彈著琵琶或拉著牛腿琴唱著歌到來,這是多麼淳樸的感情和對生活的熱愛。

侗族有自己的語言保留著古老的韻味,但是侗族沒有自己的文字。侗族大歌的傳承不僅僅是歌聲,更包含了他們的文化傳統、生活習俗、社交禮儀等。「祖輩傳唱到父輩,父輩傳唱到兒孫」,代代人口傳心授傳承至今。

侗族大歌分高低音多聲部,屬民間支聲復調音樂歌曲,領唱者擔負著演唱主要旋律的任務,領唱的歌手大多由歌師或歌技好經驗豐富的老歌手來擔當。
侗寨的孩子們從小就由寨子裡的歌師進行教導,飯養身,歌養心,這是他們祖祖輩輩信奉的道理。

在年年歲歲傳統的勞動生活中,在青山碧水的畫卷裡,侗族人用大歌來表達著獨屬於他們的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