飽暖思什麼,饑寒起什麼,這兩句俗語常聽,卻原來一直誤解了它的意思

2020-12-23 騰訊網

中國民間有很多流傳多年的俗語,他們淺顯易懂,卻蘊含著非常深刻的道理,有很多直到今天還一直被人沿用。

說起飽暖思淫慾,聽過這句話的人很多,但其實最經典的還是它的下一句:

饑寒起盜心。

說起這句俗語來,其實還有一個流傳多年的小故事。

相傳在很久以前有一個大戶人家,夫婦倆雖然恩愛非常,但是卻一直沒有生孩子。

眼看著年紀都已經一大把了,不再抱希望了,結果這時候女主人竟然懷孕了,十月分娩,是個粉雕玉琢的千金。

老來得女,夫婦倆自然是寵愛非常,從小到大,女孩吃的用的幾乎都是最好的。不僅如此,他們還專門從外地聘請了非常有才學的夫子教育女兒。

女孩長大了,非但沒有被嬌慣壞,還成為遠近有名的才女。

眼看著女孩越長越大,父母又開始發愁,因為不管來過多少家的公子,女兒都沒一個看上眼的,不是覺得他們紈絝,就是認為對方沒有才華。

在父母的哀求下,女兒終於同意以「文」招親,具體就是女孩兒出對子,對的讓她滿意的那個人就做她夫婿。

女孩同意了,給出的上聯是:

飽暖思淫慾;

消息一出,很多人躍躍欲試,但是沒想到的是,上聯雖然只有短短五個字,卻很不好對。

慕名而來的很多人都鎩羽而歸,眼看著女兒的親事又要黃了,老兩口著急的實在不行,沒想到就在這時,有個書生竟然對上了。他對出的下聯是:

饑寒起盜心。

飽暖思淫慾,饑寒起盜心。

對的實在是妙。這句俗語,也真是說透了人心。

貪圖享受是人之常情,但是一旦放任欲望橫流,終於一天,會被欲望腐蝕吞噬。

身邊就見過真實的例子,鄰居家有個遠房親戚,窮的時候老實本分的可憐,周圍的人都以為他很靠譜。

結果後來出去外地打工,漸漸做到了包工頭,可是錢還沒賺多少,那個男人就跟城裡一個外來的打工女好上了。

有家不回,老婆孩子也不管,最後花光了錢後沒想到人家也不要他了,這才想起了被冷落多年的老婆孩子,可是已經晚了。

老婆被傷透了心,孩子們都已經各自成家,認也只認母親,不認沒有一點付出的父親。

人心不足蛇吞象,所以人在富足的時候,要懂得克制自己的欲望,飽暖不忘本,才能守得住家業。

饑寒起盜心,這句話原本是說人到了饑寒交迫的時候,就容易產生偷盜的邪念,但後來引申出更深層的意思:當人長期處於窮困階段,人性會發生巨大的變化。

想起了幾年前縱火殺人的杭州保姆莫煥晶,痴迷賭博後她輸光了所有的家底,最後還開始偷竊。

可女主人一再的大度寬容,並沒有讓她幡然醒悟,她甚至變本加厲最後鋌而走險自導自演了一齣戲劇,卻因此讓僱主一家慘遭悲劇。

人窮不可怕,可怕的是被窮抹去了所有尊嚴,無底線無原則的生活。

而當一個人一旦失去原則和底線,人性最醜陋的一面就會暴露無遺,那個時候才是最大的悲哀。

最後,生活過於優越或突然貧困,都有可能讓一個人的本性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古人留下來的諺語,早就說明人性的本質,過去未來都是相同的,所以富足時守住自己,貧困時守住內心。

各位朋友,你們說對嗎?

相關焦點

  • 老話「飽暖思淫慾」,到底是什麼意思?下一句道盡人性險惡
    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底蘊,在歷史的長河中,有的被擯棄,而有的則生生不息,俗語就是這延綿不絕的傳統文化之一。俗語作為我國民間文化的精髓,有著通俗化的表達方式,又貼近我們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凝結了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句式簡單,卻蘊含著很深的道理,在今天也依然受到廣大群眾的喜愛。
  • 俗語:「飽暖思淫慾」,下一句才是經典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聽到一些民間俗語,有些俗語聽起來很貼切我們的生活,話語很簡單,聽起來也很容易理解。俗語一般都是有上下兩句組成,可是我們經常聽到的不是只有上半句,就是只有下半句,所以很多俗語我們知道的都不完整。
  • 民間俗語:「飽暖思淫慾」,後半句更經典!看透人性,說破現實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傳統俗語更是深入我們中國人的骨子裡面。但是呢,我們很多人對於這些廣為人知的俗語,卻經常會發生前半句滾瓜爛熟於心,但是後半句就忘了。大多數的時候,整句的精髓,卻往往都在後半句,同時,經典更是後半句。比如:我們都知道「飽暖思淫慾」這句話,但是,你能說出來它的下一句嗎?
  • 古人云:「飽暖思淫慾」,可不知下半句才是經典,道盡人性險惡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在五千年浩如煙海的歷史塵埃間,我們的老祖宗用他們的聰明才智,總結了眾多飽含生活哲理的俗語因為這些俗語貼近生活,所有直到現在,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聽到一些民間俗語,都是通俗易懂的語言,所以大家說的也多。俗語一般都是有上下兩句組成,可是我們經常聽到的不是只有上半句,就是只有下半句,所以很多俗語我們知道的都不完整。
  • 俗語:「飽暖思淫慾」,下一句才是經典,揭露人性,卻少有人知!
    這些道理並不完全是照本宣科式的教條,很多都是以民間俗語的方式,深入淺出地給大家科普。這些俗語通常朗朗上口,通俗易懂,讓大家在嫉妒的同時,更能夠體會其中蘊含的深刻道理。比如說「飽暖思淫慾」,相信這句話很多人都聽過,大多數人也理解它的道理,但其實還有後一句,並不是所有人都知道。
  • 皆知「飽暖思淫慾」,卻不知還有下半句,因說透了人性而不被流傳
    歷中華上下五千年,我們身邊總是有著很多耳熟能詳的俗語或者是諺語。當一個人身處絕對舒適的環境時,人們往往會心生倦意。就好比在溫暖的地方你才會有睡意,這是因為我們吃飽喝足之後整個神經都處於放鬆的狀態,這樣我們的大腦就會支配著我們去做一些讓我們感到舒適的事情。
  • 俗語「春宵一刻值千金」到底是什麼意思?很多人都想歪了
    常聽老人說,人生有四大幸事,一曰洞房花燭夜;二曰他鄉遇故知;三曰久旱逢甘露;四曰金榜題名時!而談及「洞房花燭夜」時,我們都會想到「春宵一刻值千金」,可是,很多人其實想歪了,它的本意是啥,為啥後半句有人明明知道也不願意說呢?
  • 老人常說「人會被自己的舌頭拖累」,啥意思?古人在告誡我們什麼
    文/小田俗語,簡單來說就是古人的經驗總結,也可以說是古人經歷了無數次失敗後的道理總結。俗語一般都很短,但短中卻蘊藏著至深的大道理。俗語也因為它的通俗易懂而得以在民間百姓之間廣為流傳,雖然這些俗語已經歷經了千百年,但放到現在依然適用。
  • 你知道「飽暖思淫慾」的下一句是什麼嗎?一句話道盡人性
    自上學開始,就開始接觸學習到古代的文章還有詩詞,直到大學畢業之後,一直對古文、古詩有很深的感情。剛開始學習的時候,對這些詩詞不理解,帶有一些不滿的情緒,覺得古人真是腦子有問題,有話不會好好說,非要寫成一些別人看不懂的話,還經常藉助別人來表達自己的情感。
  • 古代俗語:「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是什麼意思?
    古人常說:「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這是什麼意思?想必大家都曾聽長輩說過一些有趣的俗語、諺語,這些俗語、諺語都是很早的時候,古人總結出來的生活經驗,其中一些俗語雖然現實,但是不得不說還是有一定道理的。比如「馬看牙板,人看言行。」
  • 農村俗語:「大富必有天命,小富只需殷勤」到底是什麼意思?
    而農村俗語是非常的多,且大部分農村俗語都是富含著很寶貴的品質與優良文化傳承。今天筆者想跟大家聊一聊這句「大富必有天命,小富只需殷勤」農村俗語到底是什麼意思。它背後又蘊含著怎樣的人生哲理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了解。其實,這句話筆者是聽過最多的農村俗語了。在我小的時候,爺爺就常跟我提起這句話,同時村裡的老人也經常把這句農村俗語掛在嘴邊。
  • 俗語「有事叫公公,無事臉朝東」,這是什麼意思?原來是這麼回事
    導讀:俗語「有事叫公公,無事臉朝東」,這是什麼意思?原來是這麼回事許多農村俗語看起來說得簡單明了,而實際上有時卻十分形象生動,就比如農村俗語中有這麼一句——「有事叫公公,無事臉朝東」,相信很多人對這句話都深有體會,可是真讓你解釋這句話是什麼意思,也很難說清楚!
  • 農村俗語「日日待客不窮,夜夜做賊不富」是什麼意思?
    今天筆者主要跟大家聊一聊農村俗語「日日待客不窮,夜夜做賊不富」是什麼意思。其實俗語「日日待客不窮,夜夜做賊不富」主要講的就是人情交往、禮尚往來的一些事,下面筆者針對這兩句話一一分析給大家聽:圖片來源網絡「日日待客不窮」:字面意思就是:假如天天有客人來到我們家做客,我們盡到我們應有的招待禮數,好酒好菜的招待客人,也不會把我們吃窮。其實這句俗語主要是想表達:贏在人品。
  • 農村俗語「北方女人不是人,南方後門不是門」,是什麼意思?
    在農村,流傳著許許多多的俗語。有一些人一聽就會明白,但是有一些俗語外行人聽到就會產生誤解。比如今天小編要跟大家分享的這一句農村俗語:「北方女人不是人,南方後門不是門」,大家知道它到底是什麼意思嗎?1. 北方女人不是人,是一句罵人的話嗎?
  • 農村俗語:「女不祭灶,男不拜月」,什麼意思,有何講究?
    以前在農村,人們交流時經常會用到俗語老話,這些俗語老話是人們從生活經歷中所得的經驗,包括一些風俗講究也會用一句俗語來概括。其中有一句叫做:「女不祭灶,男不拜月」,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這裡面有著什麼風俗,有著什麼講究?咱們一起來看看!
  • 俗語「窮走水一家毀,富涉淫三代貧」,啥意思?古人的金玉良言!
    俗語「窮走水一家毀,富涉淫三代貧」,啥意思?古人的金玉良言!說起貧窮與富有,自古以來這樣的貧富關係都是存在的,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生活中不乏富有之人,更不缺乏窮人。當然!無論處於什麼樣的生活狀態,千萬不要放棄自己做人的底線以及尊嚴。
  • 俗語:要得好,問三老,是什麼意思?三老指的是什麼?
    在農村,我們會經常聽到老人說這樣一句話,「要得好,問三老」,一般人還真不明這句俗語的意思。我也是一樣,後來我去問了一下家鄉的老人,才明白這句俗語裡的三老是什麼意思?又為什麼一定是有「三老」才能活得好?城市人常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到了農村,一老變成了三老,指的就是老伴、老房和老底。老伴大家都知道吧,少年夫妻老來相伴,有個好老伴,可以讓自己的晚年生活變得更加美好。人老了,話就多,說給兒女聽,兒女都嫌煩。但是唯有老伴願意一直聽,你說多久都可以,她絲毫不會有嫌煩的意思。
  • 農村俗語「居在麻雀屋,棟梁輩輩出」,是什麼意思?有沒有道理?
    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分析,小編發現,農村的一些俗語大部分上都有一些告誡和鼓勵意味:告誡、警告我們什麼事不能做,鼓勵我們什麼事做了就可以交好運,交財運。感情色彩大於科學依據,因此,大家最好是可以帶著辯證的眼光去看。今天我們要說的這句俗話就是:「居在麻雀屋,棟梁輩輩出」。一起來看看吧!
  • 農村俗語:「當家才知柴米貴,養兒方知父母恩」是什麼意思?
    導讀:相信有很多的小夥伴不止一次的聽過這句俗語:「當家才知柴米貴,養兒方知父母恩」。現在不管在農村還是在城市,很多的老人不止一次的對子女念叨過這兩句話,卻不知這句話有多少的心酸和感恩。小編小時候一直在農小編小時候一直在農村生活,知道老一輩人和現在的年輕人不管是在日常的生活中,還是在思想觀念上都有一定的代溝。老一輩人都講究細水長流,省吃儉用的過日子,從不亂花一分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