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風靡海外到充當雜魚:中式殭屍形象的崛起與衰落丨觸樂

2021-02-10 觸樂

自從林正英1985年的電影《殭屍先生》開創了港式殭屍片道路後,這群身穿清朝官服,靠跳躍移動的中式殭屍,逐漸成為了一種文化符號,並在各類影視、遊戲作品中出現。

昨晚是萬聖節前夜,也是許多網路遊戲依託節慶日進鬥金的又一個日子,比如《守望先鋒》今年就開啟了「萬聖夜驚魂2017」活動。這個活動將在明天結束,比起去年試水性質的匆忙,今年豐富的皮膚充滿了誠意,遊戲中一向作為中國元素代表的小美也換上了似曾相識的中式恐怖衣裝——清式殭屍服。雖然這身衣服可能乍看不夠美觀、可愛,但它富含的意義遠比看上去要多得多。

小美這身皮膚很有引爆效果

光輝歲月

站立行走的人類屍體雖然看似都是亡者復生,實則在設定上中西有別。西式殭屍,更準確一點可以稱其為「喪屍」,已經廣為人知並橫行於遊戲電影領域多年,英文寫作「Zombie」。這個詞來自巫毒神話的系統,發源自17世紀的海地。在文學作品中,「Zombie」最早用於影射被白人和資產階級剝削的黑奴形象,也因此常常在後世作品中扮演「資本主義世界的敵人」。近代喪屍形象的創始人是前些日子去世的喬治·羅梅羅,從羅梅羅發展到現在的喪屍基本上已經老少鹹宜,沒有多少當初的種族和階級色彩,而是成為純粹的大眾娛樂符號了。

中式的殭屍,英文寫作「Jiangshi」,完善的概念設定興起於中國明清時期,屬於中國神話系統,依據萬物皆有靈的概念,它類似於由人類屍體變化來的妖怪,具備一定知性,並且承接古代中國的道教修行觀,存在著等級和上升空間,明代國民小說《西遊記》裡所描繪的白骨精,就是一種典型的中式殭屍(屍妖)。

近代典型的中式殭屍形象則由一系列香港電影所鑄造,其中1985年的《殭屍先生》被普遍認為是 「定義級」的作品,片中BOSS殭屍身著清朝官服的形象,也成了無數後人模仿致敬的對象,包括今天的《守望先鋒》。

今天看來也許有點滑稽,但當年頗具恐怖效果

殭屍片的興旺發達,甚至遠銷國外,都與一位「道長」的畢生努力有關,他就是堪稱中國「殭屍教父」的林正英。在出演《殭屍先生》裡經典的道長形象之前,林正英本人參與幕後工作多年,合作對象是大名鼎鼎、以真功夫打入好萊塢的李小龍。林正英在李小龍系列功夫片中擔任「武術指導」這一重要的核心職位,這身份如今類似於漫威系列超級英雄片裡的特效總監,即便觀眾們不熟悉但從業者大多如雷貫耳。因此,由他親自出演電影,也必然會引起多方的興趣,這也為殭屍片後來能迅速傳播擴散埋下了伏筆。

《殭屍先生》中林正英打造的經典道士形象

《殭屍先生》大獲成功,這部投資850萬港幣的電影,光在香港的票房收入就淨賺2000萬港幣,並且在我國臺灣省也火爆異常。這樣的成績,對一部小成本影片來說簡直是沐浴天光,在收割了一票獎項後,片中飾演兩個頑皮徒弟的許冠英、錢小豪也與師傅林正英一起形成了鐵三角般的公式,源自茅山仙術的世界觀亦為後世諸多作品所模仿——今天很多中式奇幻作品裡的道家形象,或多或少都受了這部《殭屍先生》的影響。

隨著《殭屍先生》的成功,它的續作《殭屍家族》順理成章地在1986年上映,並把殭屍熱潮帶到了日本。這部電影講述了具有家庭感情的殭屍夫妻尋找殭屍兒子的故事,進一步提升了殭屍形象的親和屬性,可愛的小殭屍與人類小孩玩耍的情節也頗具感染力。這種糅合了現代與古典,並且帶著幾許柔情的中國殭屍片,讓對中國文化感興趣的普通日本觀眾以及電影愛好者非常受用。

這部影片還進一步穩固了殭屍片的市場,在之後的5年中,有近百部殭屍片在中國影壇噴湧而出,令其他取材思路類似的怪獸類、恐怖類題材望而興嘆,也使得脫胎於武打、鬼片、喜劇的殭屍片獨立成章,成為一個重要的電影類型。

《殭屍家族》裡闔家團聚的場面迷之溫馨,一家人就是要整整齊齊

然而過度商業榨取的結果必然是迅速地衰敗,在1991年林正英最後一拼的《非洲和尚》後,殭屍片走過了它的生命周期,在後續賭神、警匪題材的擠壓下失去了生存空間。之後林正英也在1995年轉戰電視劇領域,並靠《殭屍道長》延續了輝煌,這部電視劇也是現今不少人的童年回憶。

長久的勞累最終以癌症的形式擊垮了林正英,他在1997年與籌備中的《殭屍道長3》一同仙逝。林正英之於殭屍片的地位,類似周星馳之於無釐頭喜劇,因此他的去世,等於也是為香港殭屍片時代畫上了句號。

殭屍片並不是單純的恐怖片,各種元素的融合非常之多,比如喜劇感

別處開花

80年代興起的殭屍片熱潮,自然也影響到了許多其他領域,比如當時新銳的電子遊戲。前文提到的《殭屍先生》,在日本以《靈幻道士》為譯名十分火爆,甚至還因此推出了還原度較高的FC同名遊戲,美版叫做《Phantom Fighter》——從傳播角度講,哪怕是後來上過Steam平臺的《仙劍奇俠傳》都沒得到此等待遇,只有民間英文版。

算是還原度高的改編遊戲

其他FC遊戲裡也沒少出現殭屍形象,比如《火炮》(Gun-Dec)、《惡魔城》以及《魯邦三世》等等,就像日本的忍者、俄羅斯的伏特加一樣,清服殭屍成了當時西方世界對中國文化僅有的片面認識之一。

在大多數遊戲裡殭屍只是當個雜兵而已

當90年代殭屍片漸漸退出歷史舞臺之時,影響後世日系作品頗多的個性格鬥遊戲《惡魔戰士》於1994年閃亮登場,恰逢格鬥遊戲正處於主秀人設、搭建世界觀的發展階段,殭屍娘Lei-Lei(有時寫作「Hsien-Ko」)以諸多承舊創新的特點令人印象深刻,後來她1997年推出的OVA動畫版裡也頗佔戲份,她的CV更是找來了因《EVA》而大熱的宮村優子,可見對這個角色地位的看重。當然,這也進一步鞏固了西方老外們心中對「清服殭屍」的深刻形象。

不要覺得「開胸」設計多新潮,那是前代玩剩下的……

此外,因卡普空一貫的「卡裱」式商業運作,Lei-Lei還客串出場了一些遊戲,比如《口袋格鬥》《街霸方塊》《NAMCO X CAPCOM》,在同時代的角色裡曝光率不低,奇怪的本子也不少,算是遊戲世界裡的中式殭屍明星了,她「似清而非清」的中國風服裝構造思路,也許還間接影響了今天小美皮膚的設計吧。

老少皆宜的ETC類遊戲更便於傳播文化

在技術水平剛與國際接軌的上世紀90年代,國內否認遊戲產品裡也少不了殭屍的身影。例如在《仙劍奇俠傳》中,玩家就會遭遇中國版「浣熊鎮」。恐怖的音樂、令人絕望的迷宮、猙獰的亡靈系敵人,使得黑水鎮的故事直到現在都影響著老一輩玩家。不過,由於遊戲設定年代關係,遊戲裡的殭屍當然不穿清服,但它們基本符合中國神話系統的諸多設定,比如服用糯米糕解屍毒等,這是港式殭屍片即將僵死之際在遊戲領域留下的投影之一。

在熟練的玩家看來,這裡根本是孟婆湯和吸星鎖的最佳原產地……

1996年《生化危機》橫空出世之後,遊戲界的西式喪屍題材逐漸火爆,大行其道,中式殭屍卻伴隨著它的神話系統一起漸漸在遊戲裡銷聲匿跡。本土遊戲因為經濟、文化等複雜原因發展不利,殭屍粉們只能指望在海外的奇幻作品裡邂逅那些客串雜兵或小BOSS的中式殭屍。一般這些致敬性質的設計都很有情懷感,比如《惡魔城》的殭屍永遠打不死,只是打夠HP後能貼上符讓它停止行動,一旦攻擊它就會碰掉符咒,還要重打。

《惡魔城:被奪走的刻印》裡設計十分還原的隱藏BOSS

情懷之所

殭屍片不是無緣無故受寵的,在缺乏網絡的80年代,富含了民俗、武打、幽默、恐怖等元素的殭屍片,遠比同時期其他題材信息含量大,自然看起來精彩紛呈。

上世紀的70、80年代是許多現代流行的影視文學元素的起飛的階段,圍繞某個形象展開故事是當時電影界的主流手法,這種手法對文化描繪有著「小酌怡情」的效果,讓普通觀眾不必了解複雜的原作世界即可享受優質的精神休閒,如通用公式一般平易近人,還客觀上加強了不同國家地區文化之間的相互了解。

可愛就行了,不要在意前世問題

80年代也是香港喜劇片發展成形的重要時期。港式喜劇各有特色,成龍大哥、周星馳都是從這段時間開始錘鍊到自成一派,殭屍片亦然。殭屍片往往藉助深厚的喜劇積累保持劇情節奏,再配上各種鬼片特有的恐怖向背景氣氛,最終形成了殭屍片特有的中式黑色幽默。

包袱連丟的嫻熟臺詞是當時港式喜劇的特色

除了大眾熟悉的武打、恐怖元素之外,克制殭屍的道家法術也是民族情懷的具現。傳統的道教文化本就有修行以進化自身的勤勉精神,符合群眾口味;而如西方鍊金術士一般藉助各種天然、人造的道具做法除妖,則彰顯了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人力勝天」精神。要對付殭屍,手裡得握桃木劍,痛扁巨大怪獸時就換成了人造鋼鐵巨神的操縱杆,其精神內涵是一樣的。

本想拿三胞胎蹭蹭熱鬧的老外搞不懂為什麼中國人會格外喜歡《環太平洋》

由此可見,港臺殭屍片惹人喜愛的最大原因在於其整合了當時眾多流行元素,這使其不僅有著足量的深度和廣度,還進行了不失文化本色的現代化創新。後來,在這個題材的過度開發中逐漸為了創新而盲目搞怪,甚至喪失本色,這是後續殭屍題材缺乏影響力以致被外來的喪屍文化反殺的重要原因之一。

2013年上映的《殭屍》(又名《七日重生》),以曾與林正英、許冠英組成師徒鐵三角的錢小豪為主角,在前兩人皆已故去的日子裡,奉上了敬意滿滿的集大成創新。雖然這絕非一部嚴格意義上的殭屍片,也不是林正英風格的喜劇,但片中充滿了感悟與情懷,集結了眾多老演員的架勢也頗有幾分空前絕後的意味在裡面。

片中影射殭屍片過氣的戲劇化渲染令人感慨

影片結尾的製作名單部分出現了令人動容的紀念文字,結合錢小豪少有的以真名入劇出演,這都使得《殭屍》描繪的失落感與孤獨情緒亦真亦幻,也許經典的殭屍形象終要蓋棺入土,但它延伸出的元素和情懷還有未來。

1985年的《殭屍先生》就像一場夢,左起:錢小豪、林正英、許冠英

復生契機?

如此經典紅極一時的中國神怪形象,當然值得好好利用,就像曾經獲得輝煌的方式一樣,中式殭屍需要一些「重新定義」的新鮮血液來恢復生機,過於陳腐的糟粕則應該丟掉。

說回小美皮膚,殭屍形象出現在曾是2016年度大獎得主的《守望先鋒》裡,也不僅僅是單純為了討好中國玩家。細細想來,小美的設定本來就是入凍多年後的再起,頗有科學世界的殭屍意味,如殭屍般「水火不侵」的冰箱技能也成了無數人的噩夢,至於使人漸凍再擊殺的普攻方式,更讓許多老外盛讚她簡直「Evil」(邪惡),多種職業逃避美媽追殺的恐懼陰影至今未解,真是沒有人能更適合這款殭屍皮膚。唯一的可惜之處在於,《守望先鋒》裡對這個題材的演繹,目前為止僅僅是止於皮膚而已。

在國產遊戲日趨崛起的今天,也許國人應該重新審視一下土生土長的神怪們,它們固然難免有沿襲傳統的迷信糟粕,但其中也不乏久經考驗的文化核心。如果能夠再一次「現代化」,也許古舊的中式殭屍們也能重新復活轉世為人吧。

觸樂招聘:我們需要運營實習生、文字編輯/實習編輯

只要在評論中對某款遊戲吐槽的有理有據,就有機會獲得獎勵,當然評論不限次數,同時字數不能少於15字,另外純水也會被當做無效評論的哦。評論越多也就意味著或者概率越大,當然這都是玄學,歐皇們是不會在意的。

歡迎加入魚丸店QQ群611306484,要不然中獎了我們也找不到你。

作者DLS_MWZZ

不當聖騎的傭兵又爬出來了

發送關鍵詞查看精選文章丨

評測記錄盲人街機神遊紀實三和小學生人物幕後懷舊獨立遊戲黃油非洲人或者隨便一個詞碰碰運氣。

相關焦點

  • 君戲蓮葉間:7款與魚有關的遊戲丨觸樂
    無論是傳說的主角是伍子胥還是屈原,我們都已經見不到了,但是吃了他身體的魚卻一代代繁衍下來,並且最終成為了端午文化中一個關鍵的組件。在端午節這天,不妨讓我們來玩7款與魚有關的手遊。或許會有異於往日的獨特體會。
  • 《釜山行》導演延相昊苦追老電影,或將挑戰中式殭屍片
    我們有殭屍,海外則是吸血鬼、喪屍、木乃伊,都是結合著當地文化而來。隨著時代的發展,這類題材似乎也都歸到了喪屍上。由某種物質的感染而讓人類變換了形態,具有攻擊性和傳染力。一心想要有所創新的他,將目光投向了曾經風靡亞洲的中式殭屍題材。的確,在某個特定的階段這類的電影數不勝數。
  • 受林正英電影影響 《釜山行》導演將拍中式殭屍片
    《釜山行》導演延相昊網易娛樂7月10日報導 韓國電影《釜山行》的導演延相昊今天透露正在策劃一部中式殭屍電影。延相昊今天下午在首爾某咖啡店參加了電影《半島》的訪談會,在被問到今後的計劃時延相昊表示,他最近看了許多中國殭屍電影,切身感受到了中式殭屍電影當年為什麼能夠風靡亞洲,比如他最近看的一部林正英的《殭屍先生》,殭屍獨特的動作再加上中國功夫,給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 海賊王:四皇團內的雜魚實力對比,黑鬍子是按自己模子找的手下嗎
    當年在頂上戰爭,海軍就派出了十萬精銳來對抗白鬍子海賊團的大軍,可以說雜魚小兵也能在大戰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的。那麼哪個四皇團的雜魚小兵強呢?今天我們就一起聊一下~ 在頂上戰爭中,白鬍子對眾船員高喊誰要是想走就可以走,無一船員離場,所有人都戰到了最後。正是因為白鬍子老爹與船員們的互相信任,才會讓白團這麼團結的。
  • 紙片學:「傲嬌」的衰落與「敗犬」的興起丨觸樂
    縱然如此,仍然有小部分依然吸引人的傲嬌,時不時為已經衰落的傲嬌屬性點上兩筆。《異度之刃2》中的光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光「傲」的部分把握得很恰當:她作為天降系,自身強大到足夠影響主角命運,正式場合也從不含糊耍性子,或刻意做出令人尷尬的言行——簡單來說,她讓玩家認可「傲的確是她應有的氣質」,並不會對此感到不適。
  • 百花繚亂:虛擬主播之春丨觸樂
    常常無意識地呢喃殺戮主題的臺詞,帶來的壓迫力讓觀眾體會到了清楚系少女的特色。如在《黎明殺機》中扮演屠夫時笑稱「要把這份快樂分給大家才行,按順序來」,以及「救濟就是殺人呢」。小白意外地討厭殭屍類遊戲和蟲子。在一期節目中半開玩笑地成立了シロ組(白組),有了「組長」的暱稱,粉絲隨後以白組組員自稱。因粉絲形象在VRLive中是四方形、二頭身,也自稱為「豆腐」。
  • 專欄丨創造《植物大戰殭屍》的寶開公司,在這十年經歷了崛起、沒落與新生
    2010年的網際網路玩家,應該很少有人不知道《植物大戰殭屍》。近十年過去,這個曾經風靡全網的塔防遊戲仍大批玩家沉迷在給瘋狂戴夫對付各種奇怪的殭屍。比起《植物大戰殭屍》在遊戲界的傳奇,應聲而起的製作公司寶開(Popcap Games)卻走過了大起大落的十年。
  • 從傳染病到殭屍片:娛樂、奇觀與政治
    去年大熱的韓劇《王國》,近期將推出第二季。
  • 最強死神,「雜魚收割機」山本元柳齋:能吃我兩招的雜魚都很強
    觀反派雜魚,能在「一招超人」山本老頭手上活過一招的屬實不多。01千年前的雜魚三人組伊爾德力茲+阿爾葛拉+修貝爾特,千年前入侵尸魂界的滅卻師部隊。在漫畫中初次登場是漫畫509話,是山本元柳齋的卍解能力,「火火十萬億死大葬陣」中覺醒的亡者。
  • 錢小豪-殭屍片從繁盛到衰落的代表
    提起殭屍片,不得不提一個人,那就是大名頂頂的殭屍道長——林正英。林正英(Ching-Ying Lam,1952年12月27日-1997年11月8日),原名林根寶,出生於香港,中國香港男藝人。林正英代表了我國殭屍片的黃金時代,自1985年憑藉一部靈幻恐怖片《殭屍先生》走紅香港和東南亞影壇,此後更是主演大量優秀殭屍片,片中人閉呼吸可避殭屍的設計令人印象深刻,被不少同類影視片模仿,並獲得第五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配角提名。1995年,林正英獲香港亞洲電視(亞視)以百萬高薪禮聘演出電視劇《殭屍道長》,讓人印象深刻。可以說,林正英一人挑起了我國殭屍片的大梁。
  • 殭屍電影風靡全球,那西方殭屍和中國殭屍究竟哪個更厲害呢?
    殭屍類電影風靡全球,世界各地都開啟了跟拍殭屍類影片的熱潮,一開始,殭屍類影片的的確確是美國拍攝的比較好,但近幾年來,韓國貌似是不太服氣,也火熱的開啟了殭屍電影市場,自《除了這幾部,中國的殭屍類電影就顯得與西方喪屍電影完全不同了,我們中國拍攝的殭屍主要形象就是穿著清朝官服
  • 臺劇崛起?從《想見你》到《通靈少女》,原是一場蓄謀已久的自救
    其中涉及的原因頗多,有市場衝擊外在因素,也有偶像劇程式化的桎梏,一味投身青春戀愛題材,沒有創新,拾人牙慧是它衰落的重要因素。12年到15年間,臺偶陷入注水的困境,集數越來越長,實際上拖泥帶水,全劇製作費沒有提高,最高几百萬左右,那麼集數拉長後質量自然不可恭維。
  • 昔日小怪到今日主角:漫談歐美奇幻中的地精形象丨觸樂
    到目前為止,這一種族常被認為是居住在地下的小型類人生物,極其熱愛養育他們的土地,有些作品中這種熱愛也會延伸到發明創造上,使他們成為各幻想種族中著名的發明家。粗略地說,可以將侏儒視為矮人(Dwarf)的遠房親戚。
  • 林正英殭屍片走出國門,《釜山行》導演受其影響將拍中式殭屍片
    然而導演延相昊原本也沒有預料到《釜山行》會如此火爆,因此將片中幾位主角紛紛寫死,這樣一來續集就很難拍攝。好在《釜山行》的故事也算具有獨立性,因此續集故事可以隨意改編。1985年,由林正英、許冠英、錢小豪等主演的《殭屍先生》開創了香港殭屍片時代,許多八九零後的觀眾就是在它們的陪伴下成長。儘管隨著網絡的普及,舶來品喪屍片被許多觀眾鍾愛,但本土的靈幻殭屍片依然在他們心中佔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 我國南方強勢崛起,北方城市能擺脫急劇衰落的命運嗎
    山東的經濟不振,是北方經濟衰落的最佳象徵。在2019年第一次由國家統計局計算各省GDP時(之前是各省自行統計),北方的經濟衰敗就已經顯現。當時很多北方省份的GDP都大幅縮水,如山東2018年自行統計的GDP是7.6萬億人民幣,而到2019年國家統計的山東GDP只有7.1萬億元,發展一年不增反降5千多億。
  • 「港產殭屍片」的起伏:興於洪金寶、林正英,止於徐克、錢升瑋
    受到西方電影理念的衝擊,香港「南粵影片公司」將「西方吸血鬼」與「中國殭屍」進行了融合,在1936年拍攝了《午夜殭屍》。值得一提的是,在《子不語》、《閱微草堂筆記》的「殭屍故事」裡,「殭屍」並沒有吸血的特性,被「殭屍」咬過之後,也不會變成「殭屍」。而在這部《午夜殭屍》裡,導演楊工良將「吸血鬼」嗜血的特性,挪用到了「殭屍」身上。
  • 這些被你無視的雜魚怪,正逐步走上舞臺中央
    直至發展到今天,哥布林在DND裡也已經不再是固定於弱小又沒威脅的雜魚,甚至偶爾還會脫離其註定的邪惡陣營了。數量多到如同害蟲一樣無法根絕,危害性也遠遠超過了蟲災鼠害,卻又不值得國家和勇者認真對待,這就是哥布林在傳統奇幻世界裡十分微妙的定位。在絕大多數文學作品裡,哥布林始終都是難以形成什麼像樣規模的雜魚,畢竟對於這些傳統的奇幻冒險,總是要儘快地讓主角成為影響世界的大英雄,不可能總是把精力時間浪費在這些底層雜魚身上。
  • 1990年,林正英和洪金寶強強聯手,卻難改變殭屍片的衰落
    比如肥寶的魂魄失蹤後,女鬼小紅附到肥寶的身上,一副扭扭捏捏的女人姿態做派,與《鬼打鬼》中的「紅孩兒」形象堪稱洪金寶生涯的兩大經典造型。此外,道長九叔和肥寶、小海兩個徒弟之間的日常相處也充滿諧趣,三個充滿個性的角色少不了明爭暗鬥和插科打諢,但真正遇到危險,又能團結起來一致對抗外敵。
  • 1990年,林正英和洪金寶強強聯手,卻難改變殭屍片的衰落
    比如肥寶的魂魄失蹤後,女鬼小紅附到肥寶的身上,一副扭扭捏捏的女人姿態做派,與《鬼打鬼》中的「紅孩兒」形象堪稱洪金寶生涯的兩大經典造型。洪金寶的角色也是延續了《鬼打鬼》、《人嚇人》等片中的「傻小子」形象》等片中降魔道長形象的延續:古道熱腸又古板迂腐,有時也會像個長不大的孩子,該整徒弟的時候也絕不手軟。
  • 七夕會美食|魚香襲人海雜魚
    長期工作生活在海濱小城,近水樓臺先得月,各類魚鮮品嘗了不少。每逢周末,小城的飯店生意奇好,河魚海魚是食客必點的看家菜。就菜式而言,各家飯店各有烹調秘訣,但在我們幾個老吃客的感覺裡,當數位於緯八路那家小飯店的海雜魚的味道,按照人稱美食家吳先生的口頭禪,「頂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