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更早更快識字,我們希望孩子先懂得漢字之美!

2021-02-08 天使在線幸福家庭

央視的《開學第一課》,以源遠流長的漢字為主題,穿越五千年時光,走進中華文明的古老源頭,追根溯源,鑑古知今。


漢字是人類史上最早誕生的文字中唯一沒有消亡的文字!研究漢字六十餘年的北師大王寧教授,動情地給孩子們講述了漢字為何值得每個中國人驕傲:


漢字從誕生走到今天從未間斷過,會積累下多少文化?告訴我們多少有趣和有意義的故事?我們可以通過漢字直接跟最早的祖先對話!


全國中小學語文教材「大換血」。漢字教學在新規中被提到了舉足輕重的地位:漢字重回第一位,提升至拼音之前。


這個改變體現一種更切實的教學理念,也意味著今後老師將更強調字與字的聯繫,以及背後的意蘊,僅僅知道讀音已經不夠了。



在這一巨大變化下,怎樣才能讓孩子更好地學漢字?


王寧教授說:「 光去數筆畫,會覺得很枯燥;但如果知道這個字是怎麼造的,從古到今怎麼來的,我們就會很愉快地學習它。」


她說的其實就是字源識字法,一種傳統而最有效的漢字學習方法。每個漢字都有來源。


字源識字法就是用溯源法去解釋今天漢字的字形,知道漢字從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直至今天簡化字的演變過程。



懂得字的來源,才能從根上了解漢字的前世今生,對漢字的識記達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並藉此了解漢字背後的文化內涵。


最近出版社寄來一套特別實用有趣的好書:漢字啟蒙讀物《畫給孩子的漢字故事》。引起了我的興趣,花了幾天的時間把它看完,發現挺有意思的,而且和小象漢字形成了很好的互補。


比如生長的「生」,在小象漢字裡,是這樣來表達的。



一顆小草從土裡面長出來了,並且從只有一邊有葉子的嫩芽變成了兩邊都有葉子、體型也大了一倍的草,孩子們可以很形象地從圖畫裡感受到,哦,原來這就是生長。



再對照文字來看,生和小草的樣子也很像呢,哦,原來這就是「生」字啊!非常形象的畫面和文字對照,孩子們一看就能明白並且記住這個字了。


不僅如此,它還提供了把很多與漢字有關的歷史、文化、文學、美學、語言邏輯、民俗的知識,並以故事的形式講述出來,家長們拿到這本書,都不用再琢磨怎麼給孩子讀了,直接就可以上手!


比如,這個「糊塗小太監」的漢字故事,就讓小拍每次吃飯的時候都念念不忘。


它講了小太監學習閩南話後想在皇帝面前炫耀,於是某一天給皇帝傳膳的時候大聲地喊道「恭請皇上駕崩(吃飯)咯!」,結果被拉出去斬首的事兒。



沒想到,「駕崩」也有吃飯的意思啊,而且產生的誤會還這麼大,漢字的文化真是博大精深又好玩極了,孩子們一定會通過這個故事對漢字產生更多的興趣吧!


興趣是最好的啟蒙老師,只要孩子對學習漢字產生了興趣,那麼做家長的又何必擔心他們不會主動學習和探索呢?


再來看看這個「武則天造字」的故事。


女皇武則天在全國發榜召集大家幫她想一個與眾不同的名字,結果文盲明空和尚不小心揭了榜,為了不掉腦袋,他只好把自己的名字編造在一起組成一個新字「曌」,取音「zhào」,寓意「日月當空,普照大地」,於是女皇有了新名字——武曌。



竟然連文盲都可以造出一個字,原來漢字也沒有那麼難嘛,而且是不是只要認識這個字的組成部分,就能出理解字的意思了呢?


沒準兒,看完這個故事,孩子們自己也可以發揮想像,造出一些好玩的字兒!對漢字學習沒有了畏難心理,還敢於嘗試新花樣,這樣學習漢字的孩子一定會很輕鬆吧!


一想到有了這套書,孩子們不僅可以識字、認字、懂得運用漢字,還能順道把漢字文化歷史淵源的知識也通讀一遍,開發一下想像力,一舉好幾得,就覺得好值!



一直在尋找適合學齡前漢字啟蒙和初學漢字階段孩子的讀物。實在不希望孩子再像我小時候一樣用死記硬背的方法學習最基本、最重要的漢字了!


然而,市面上講解漢字源流為主的書一般都偏理論化,讀起來很枯燥。且多為圖解漢字類圖書,一字一講解,全書就是幾十個字的講解集合,內容較單薄。


《畫給孩子的漢字故事》初見書名,就很感興趣:圖畫和故事,不正能吸引孩子、契合他們的學習特點麼?



《畫給孩子的漢字故事》其實不只是一本書,而是一套精品讀物套裝,全彩環保印刷,裡面包括一本《畫給孩子的漢字故事》精裝書、50張漢字卡片和1張漢字簡史大掛圖,沉甸甸一個大禮盒!


這是一本緊密契合語文新教材、教孩子認字學字的語文讀本,同時以漢字為契入點,擴展知識邊界,全面培養孩子歷史、閱讀、寫作各項能力。



《畫給孩子的漢字故事》重在「畫和故事」在這裡,孩子可以了解隸書是如何在獄中被創造出來?王羲之如何巧補春聯?女皇武則天都造了哪些漢字?不愛江山愛丹青的皇帝又是哪一位?


漸漸地,你會發現孩子在這些小故事中逐漸學習了漢字的起源、漢字的發展、方塊字的特色,以及與漢字有關的文化藝術常識。


一本書全面系統地了解漢字的前世今生,配合生動可愛的人物形象,將孩子輕鬆代入到中國文化的世界。



附贈的50張漢字卡片「字課」也特別值得一說。


卡片以我國蒙學教育開山之作《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為藍本,甄選出小學生常用的100個漢字,對每個漢字進行針對性的淵源追溯和內涵解讀。


手掌大小的設計方便攜帶,爸媽可以隨時和小朋友一起玩認字遊戲~



讀完《畫給孩子的漢字故事》,我仿佛又回到古代漢語的課堂上:指事、象形、會意,熟悉的「六書」造字法……


好多知識到了大學都還用得上!有些知識我和川爸也是第一次知道,看得出編者是在認認真真做學問!


這本書不僅適合學齡前和剛開始學漢字的孩子,對成人來說,也是個了解中國文化和歷史的極好渠道。



推薦學齡前孩子在爸媽陪伴下結合書本和字卡進行親子閱讀,小學階段的孩子就可以逐步自主閱讀。


最後,考慮到有爸媽會問到《畫給孩子的漢字故事》和《小象漢字》的區別,我在這裡解釋一下。


《小象漢字》是一套說文解字的卡片,重點在於「認」。《畫給孩子的漢字故事》則是給孩子搭建了一個漢字的世界。



這本書在認字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將與漢字有關的歷史、文化、文學、美學、語言邏輯、民俗等等知識都系統的梳理出來,以漢字為線索,以故事為載體,可以說,是一部講述中華文明的通識之書。


從採用傳統豎式排版的標題,到採用古籍線裝書版框設計的內頁,你會發現傳統文化的氣息融入到《畫給孩子的漢字故事》的方方面面。



字裡行間的中華文明,一寫一划中的泱泱歷史以及炎黃祖先千年積澱的文學底蘊,這才給孩子的最好的文化啟蒙!


十大板塊,脈絡清晰,秒懂漢字發展歷史


之前看過的一些漢字讀本,講的是每一個漢字的產生和演變歷史故事,過於碎片化,不是歸納性的知識,孩子得到的識字方法不成線索,讀過就容易忘。


《畫給孩子的漢字故事》的編寫邏輯特別清晰,這一點深得我心!


承載悠久歷史的漢字有承前啟後的線索,從起源到發展、方法、特徵,再到由漢字衍生的藝術、習俗乃至文化。


這本書便以此為線索,以圖文結合的形式講述這些知識,構成十大板塊:



十大板塊,全面系統又直觀地呈現了漢字發展的全貌,解答了孩子經常疑惑的問題。漢字在孩子心裡不再是一個個單獨的方塊字,而是被串聯起來的中國歷史與文化!



嚴謹權威,僅憑書稿就獲「國字頭」原創大獎!


嚴謹和權威性,也是我推薦這本書的原因:編輯組聘請在教育教學領域極具權威21世紀教育研究院語文教研專家共同研發,花了近兩年時間才編撰成這套漢字之書。



《畫給孩子的漢字故事》入選了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2016年「原動力」中國原創動漫出版扶持計劃,被評價為是一部「尊重母語、尊重漢字、賦予漢字全新生命力」的優秀作品。


這可是我國原創作品的國字頭大獎,由最頂級的專家團隊來審核,含金量非常高!這本書是僅僅憑藉書稿就得獎的,書未出,獎先得,可見在專家團隊心中得到了極大的認可!



《畫給孩子的漢字故事》還獲得北大歷史系博導孫華教授、蘇州大學文學院博導方漢文教授的聯合推薦。方教授不僅僅是咱們國家漢語言教育方面的專家和泰鬥,本人也是一位傑出的書法家!


▼方漢文教授


以圖畫講理論,語言簡單活潑,孩子能看懂才最重要!


從出版社拿到樣書時,哇!好厚的書!這套書採用硬殼精裝,16開,足足有3釐米的厚度,真的是一本圖書的價格買回一個文化課堂!而且做工精細,不易損壞,適合孩子放在手邊經常翻閱。



《畫給孩子的漢字故事》有兩條相輔相成的線索:一條是漢字起源、發展、特點等知識性講解;另一條,是與漢字知識相輔的繪畫故事。


無論是講理論知識,還是講故事,這本專門寫給孩子的書,語言都非常簡單易懂。而且正如書名——「畫出來的故事」,每一頁都有圖,嚴謹繁雜的知識變成有趣的畫面,孩子會特別喜歡。


比如,甲骨文是怎麼來的?


商朝人就是這樣刻下佔卜的結果。孩子一下就記住甲骨文是幹什麼的。擬人的字。「人」字屬於獨體字的連接關係。


苦想部首的東漢文學家許慎。漢字的部首就是許慎創立的。


就連我上古代漢語課時覺得有些難度的「六書」造字法,原本生硬抽象的理論,也以漫畫和圖畫的故事生動展現,孩子特別容易看懂,接受起來沒有壓力,這一點真要給編者大大的贊!



這樣的圖文配比非常合適,簡簡單單地就把知識說清楚了。沒有大段的文字,孩子看著非常輕鬆!

36個漫畫故事助漢字學習放緩坡度,為閱讀和寫作打基礎!


《畫給孩子的漢字故事》囊括36個漢字歷史繪畫故事。


每個板塊都根據相應的主題輔以相關的趣味故事,每個故事只有兩三頁,短小精悍,這是孩子最喜歡、最容易接受的部分。


從故事切入,先了解淵源再學習漢字,這是幫助剛接觸漢字的孩子放緩坡度,只有覺得語文學習「有意思」,才能逐漸體會到認字讀書的樂趣。小朋友在輕鬆的故事氛圍裡,既擴充了識字量,又為閱讀和寫作打下基礎。



「狗肉與鮮魚」「王羲之巧補春聯」「皇帝讀錯字」……把漢字背後的故事生動直觀地展現在孩子眼前,在了解中國歷史和文化淵源的同時,更培養一種「漢字情懷」。


王獻之練字用完十八口大缸的水,書法造詣才趕上其父王羲之的故事,教會孩子,只有堅持不懈地勤學苦練才能獲得成功。



蘇東坡以字謎巧妙拆穿和尚朋友佛印吃獨食的故事,展示了漢語機巧善變的獨特魅力。漢語能通過拆字、拼湊、諧音、聯想等方式形成豐富多彩的字謎,很多孩子都特別喜歡這種需要動腦筋的字謎故事:


有一次,蘇東坡去金山寺看望佛印和尚,走近禪房便聞到一般酒肉香味。原來,佛印不戒酒肉。佛印一聽到腳步聲,便慌忙把酒肉藏了起來。



蘇東坡早看清楚,卻佯作不知,藉機與佛印玩起了文字遊戲:「我今天寫了一首詩,有兩個字一時想不起來是怎樣寫的,特來請大師指點。」


一個是「犬」字,一個是「吠」字。佛印哈哈大笑:「犬字的寫法是『一人一點』嘛!」「那麼『吠』字呢?」「犬字旁邊加個『口』就是『吠』了!」


蘇東坡聽罷也哈哈大笑:「既然如此,那你快把藏起來的酒與肉端出來,一人一點,加上我這一口來吃吧!」



漢字文化充斥著中國人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如果孩子問你為什麼春節要在門上貼「福」字?可以給他講這個故事:


一個元宵節,朱元璋微服出訪,看到有人猜燈謎,燈面上畫了一個抱西瓜的光腳女人,謎底是「淮西女人好大腳」,便以為是在嘲笑淮西出身的馬皇后腳大。



朱元璋大怒,讓士兵在這人家門上貼了個「福」字做記號,天亮問斬。馬皇后聽聞,偷偷下令叫全城的人家都貼上「福」字,士兵無從下手,一場災禍就這樣免去了,從此便有了過節家家戶戶貼「福」字的習俗。



有些故事我也是第一次聽到,頓時感覺長了知識。比如「隸書」名稱的由來。隸書相傳是由秦朝一位叫程邈的書法家在獄中服刑時創造的。


當時,各種上報公文很多,篆體字又難寫,隸書書寫相對方便,所以使用隸書的人就多了起來。因為這種字體常被地位低微的小官員使用,所以稱作隸書。



故事也為親子閱讀提供了工具。了解漢字背後的文化,本身是課堂教學的延伸。爸媽多和孩子一起讀書,就創造了語文學習的良好氛圍。慢慢的,家庭閱讀的氛圍也就建立起來了。



《畫給孩子的漢字故事》的Q版漫畫是不是似曾相識?沒錯!本書的創作團隊就是大名鼎鼎的洋洋兔漫畫,之前火爆朋友圈的《手繪中國地理地圖》《手繪中國歷史地圖》就是他們的作品!


300個字教會孩子漢字規律,錯別字、多音詞不用愁!


《畫給孩子的漢字故事》共講解300個漢字。可能有爸媽要問:跟《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識字寫字要求相比,收錄的漢字太少了吧?


其實,相較於市場上同類型書,《畫給孩子的漢字故事》覆蓋面已經很廣了。這本書的功能不是當字典用,而是教會孩子漢字的發展規律。


孩子有沒有問過你:媽媽,「山」字為什麼這麼寫?「鳥」字為什麼讀niǎo?「上」「下」怎麼長得差不多?估計這個時候,很多媽媽已經招架不住了。


孩子學的詞越多,問題就越多。錯別字和多音字,這兩個語文學習路上的「攔路虎」從小學考到高中,一直是高考最容易出錯的類型題之一。媽媽們又是怎樣糾正的?


是「滄海桑田」不是「蒼海桑田」!「 儀容 」 和 「 遺容 」不能混用!「 琵琶 」 和 「 枇杷 」只是讀音相同,不是一種東西!

孩子如果問 「為什麼這麼改?」 媽媽們如何回答?會不會沉默以對?


這麼多年來在漢字學習中,老師和家長往往只注重怎麼寫,怎麼讀,讓學生死記硬背,至於為什麼這樣寫,字的來源是什麼,則涉及很少。


我小時候小學語文作業寫得最多的就是抄寫、默寫,而且因為是機械書寫,所以很不走心,寫完容易忘。


有次考試,全班很多同學不會寫「蝙蝠」,班主任發飆,罰每人當場寫200遍,回家再默寫50遍……但是她只糾正了正確的寫法和讀音,沒講為什麼這樣改。



錯別字和讀音問題表達了孩子對這些問題的不理解、不明白。因為字形、字義、字音和用詞方面掌握的知識不紮實,才寫錯字和別字。


直到在大學古代漢語課上學了「六書」造字法,我才知道 「 蝙蝠 」 都是形聲字,左形右聲,形旁 「 蟲 」 表示與動物有關,聲旁分別表示各自的讀音,老師再也不用擔心我讀成 「pian fu」 了……如果小學時就掌握字源識字法,能少抄多少 「幾百遍 」 啊!


我大學時的《古代漢語》教材,著名語言學家王力主編,學了這本書才知道漢字的造字規律。




《畫給孩子的漢字故事》中專門列出 「 神奇的造字法 」 「 如何寫好方塊字 」 「 糾正錯別字 」 三大板塊,詳細介紹造字方法(「六書」)、漢字結構(偏旁部首)、如何避免錯別字。



形聲字是由形旁和聲組成的。往往同一部首的字表示的意義也有一定的相關性。



這樣的編寫高度契合語文新教材的教學要求,幫助孩子從漢字本源出發理解漢字的構造和意義,合理、準確、快捷地解決識字問題。



還有專門對通假字的詳解, 學文言文不用愁了!



一個漢字一部文化史,給孩子一次了解傳統文化的機會!


近代大歷史學家陳寅恪曾說:凡解釋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畫給孩子的漢字故事》還告訴孩子大量由漢字衍生的知識,對拓展知識面非常有幫助!


比如漢字中簡單的數字「一」「二」「三」,背後就蘊含深厚的文化內涵。



「一」甲骨文、金文都寫做一橫「一」,表示「一個、開始」。在中國古代哲學思想裡,「一」又有「全、滿」的意思。《道德經》裡這樣闡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裡的抽象符號「一」,是指宇宙的本源,是天地萬物形成之前的一種混沌未分的狀態。


再比如「酒」字,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是的,酒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就已出現,所以甲骨文的「酒」體現了酒文化源遠流長的歷史。


歷史上許多人為漢字傳承做著努力。倉頡造字,李斯作小篆,程邈創隸書、王次仲作楷書的故事等就講述了歷史上為漢字更好地書寫而做出貢獻的人物。這不僅僅是漢字,更能見證中華文明歷史。



漢字的發展經歷了從甲骨文到行書的演變,每種體式都有各自特點,形成了各種風格。《畫給孩子的漢字故事》收錄了近80幅書法作品——比起更早更快識字,我希望孩子先懂得漢字之美。



楷書是現在通用的手寫正體字,孩子最先學的也是這種字體。歷史上的楷書四大家是誰?他們寫的楷書又是什麼樣子的呢?這些知識,「 趣味小百科 」 裡都有體現。

書中還有按照閱讀量設置的「解字小能手」專欄,讓孩子可以邊學變練,加深印象。

贈品戲很多:50張漢字卡+漢字簡史掛圖=全副武裝漢字配備!


書讀完了後怎樣知道孩子獲得了多少呢?覺得書中的 「 解字小能手 」 內容不夠用?可以使用附贈的的漢字卡片 「 字課 」 !



雙面設計的50張卡片共覆蓋100個漢字,漢字全部出自《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


我特地查了這本書的歷史:《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出版於1901年,是第一部學校編纂的語文課本,也是胡適、梁漱溟、豐子愷等民國大師的啟蒙之書!



根據當下孩子的接觸面和認字需求,編者從這本書中選取了涉及不同方面的100個字,讓孩子在學漢字的同時又見知了天文、地理、藝術等多個角度的知識,以此為基礎,以點帶面,認識更多的字,掌握更多知識,這是古人學字的最高境界。


卡片還有個設計特別吸引我,那就是採用《說文解字》中的講解形式,系統地分析漢字字形和考究字源,包括圖畫與字、字體演變、文字由來等內容,解答了孩子識字時基本的疑問。



顏色選擇上也很貼心,使用有助於專注學習的「低能量」色彩底色印刷,顏色清新舒適,保證孩子的用眼健康,溫和引導高效認知~



先印刷、再模切,每張卡片都要用高摩擦係數的手套打磨邊角、確保無掉色。卡片尺寸約11.1*8.3,環保大豆油墨印刷,略有磨砂感,特別方便娃自己拿著卡片,培養獨立探索精神。


50張認字卡片,每天學一張,逐漸化零為整,堅持下來也是不小的收穫!


擔心孩子記不住漢字發展歷程?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的順序總弄混?隨贈的漢字簡史大掛紙來幫忙!



四開的大掛紙,多彩的圖畫,簡短提示的文字,掛在屋裡不僅是種裝飾(好有文化感~),還能幫孩子隨時加深記憶,了解漢字的歷史也更加容易了呢!

作 者:洋洋兔

語 言:中文

開 本:16開

裝 幀:全彩精裝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適合年齡:3—99歲

內 含:畫給孩子的漢字故事書1本、「字課」漢字卡片50張、「漢字王國」掛圖1張


定 價:136元

團購價:89元


發貨方式:出版社直發,韻達或申通(新疆西藏每本加運費20元,港澳臺不發貨,其他地區包郵


《畫給孩子的漢字故事》

活動時間:4月9日-14日(中午12點截團)

特别致謝本次團購支持平臺:海淘天使,您可識別以下二維碼關注後諮詢繪本相關事宜。

有愛的跨境教育商城:提供人本教育書籍、華德福藝術用品、有機/活力農耕產品等高品質教育與生活類產品的海內外直購

相關焦點

  • 教幼兒識字,先學漢字還是拼音?
    提起教孩子識字,估計很多家長的第一個念頭就是要不要教娃學拼音。畢竟我們這一代人都是先學拼音,然後再用拼音去學認字。但其實教孩子認字的最簡單方法就是直接教,不用先學拼音。為了能讓大家明白這一點,我們需要先了解漢字和漢語拼音的一些基礎知識。
  • 孩子最佳「識字時間」,並非三歲或四歲,這個年齡段識字效果更好
    賓夕法尼亞大學心理學教授Jennifer Zosh說:比起其他的方法,我對兒童在什麼樣環境下學新詞彙更重視。這位教授還曾做過一個實驗,證實了通過理解、引導方式記單詞的效果,要比死記硬背好得多。那麼在孩子5歲後,如何引導孩子識字才能達到最佳效果呢?
  • 5歲孩子認識1000個漢字,孩子的識字敏感期,父母要清楚
    樂樂幼兒園放假了,於是沒事的時候我就會陪著樂樂去公園玩,最近總是會有一個老奶奶帶著她的小孫子和樂樂一起玩,那個小朋友看起來也就4、5歲的樣子,樂樂也非常喜歡跟這個小朋友一起玩,於是我們便邀請老奶奶去我們家一起玩。
  • 孩子是先識字還是要先學拼音呢?這兩種有什麼區別
    我們這代父母上學的時候,都是先學拼音,然後再學生字,我記得我一年級的時候基本遇到生字都是用字典查一遍,按照上面的讀音來念的。不過,現行的「部編本」語文教科書中將拼音和識字的順序做了調整,變成了先識字、後學拼音。
  • 「先識字」和「先學拼音」的孩子,入學後有差別,尤其是這3方面
    文 | 小婷老師育兒觀(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很多家長都問:孩子是應該先學拼音還是先識字呢?因為我們這一代父母上小學的時候,都是「先學拼音,再學漢字」的,當時的教學方法是先學拼音,然後讓孩子「注音識字」的方式識字、閱讀。而現行的「部編版」語文課本卻剛好相反,孩子入學後先識字,然後再學拼音。
  • 應採兒教Jasper識字,愁哭孩子:學會4招,識字不愁
    不過應採兒沒有意識到並不是孩子不用功,而是她的方法不夠科學,才有了今天的事倍功半。其實,只要了解孩子識字特點,並以此為準繩找到正確的教授方法,漢字學習也會很輕鬆。那麼,幼兒識字的特點有哪些呢?3.玩和遊戲是孩子的天性。懂得了幼兒學習的特點,我們在教幼兒識字的時候,就要在尊重孩子天性和成長規律的前提下,找到有趣的方式來幫助孩子高效記憶。那麼具體怎麼操作呢?
  • 布布識字攜手小哈皮學堂,科學助力孩子漢字啟蒙
    漢字思維教學體系,識字學得快《布布識字》由葡萄科技旗下數位化教育品牌布布樂育與專注於普及並推廣漢字文化的「好字在」聯合開發。《布布識字》主要是通過「好字在」的漢字思維理論,將每個漢字從字源進行講解,讓孩子從源頭掌握,並感受漢字的魅力。
  • 一年級孩子識字寫字困難大,讓我們從獨體字入手幫助孩子過難關
    朋友家的孩子上了小學一年級,和孩子媽媽聊天。孩子媽媽跟我說孩子現在最大的難關就在識字認字上,很苦惱。聽了這位媽媽的訴苦,我特別理解。現在很多老師只是教孩子認字寫字,孩子卻不了解這個字為什麼要這樣寫,所以多寫一筆少寫一筆的錯誤很常見。
  • 如何讓孩子大量識字?用這3個方法,幫娃在學齡前領先一大截
    讓孩子愛識字、多識字成了當前家長最頭疼的一件大事。義務教育階段新課標要求,小學期間孩子應當掌握三千以上的漢字,其中前兩個學年也就是二年級畢業前就應當認識1600個常用漢字,其中一半以上還需要掌握書寫能力。
  • 孩子識字太慢怎麼辦?掌握4個識字方法,孩子愛學還記得牢
    經常能在電視上看到許多優秀的小孩子,5歲識字量超過3000多的王恆屹。曾因此在多個節目上亮相。作為家長我們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落後,尤其是漢字。很多家長從孩子2歲起就教孩子識字。但是普遍孩子在沒上學之前識字量很少能超過1000。
  • 幫你解決教孩子識字的煩惱
    六一兒童節將至,我們為孩子們準備了一份禮物。小漾識字小程序上線啦!運用中國搜索大數據云服務技術,收錄唐詩、宋詞、字帖、古文經典,課本同步逐筆練,支持分類查詢,實現文字逐字逐句展現。多媒體動畫效果展示筆畫,還支持語音播放及標註漢字發音。讓孩子的漢字學習更高效輕鬆之餘,還能培養孩子的發散性思維,保留孩子可愛的想像力,讓孩子真正的了解漢字與中國傳統文化,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寓教於樂,家長安心放心。當然,【小漾識字小程序】也擁有小程序該有的優勢。比如,不用安裝,即開即用,即用即走,節省手機內存......
  • 「求求你別再教孩子識字了!」一位寶媽霸氣回懟,父母值得深思
    比如到底要不要教孩子認字?我們普遍都會拿著工具書,拿著識字卡教孩子認字,從來沒想過認字有什麼不好,但是昨晚,寶媽群就針對要不要教孩子認字的問題,颳起一場風波。一個當了8年的教師媽媽,經常會在群裡給我們分享育兒方法,交流經驗心得,昨晚她在群裡發給孩子的短視頻,5歲的孩子認識了1000多字,在群裡引起一篇譁然,太厲害了,正當大家讚嘆的時候,一個寶媽說:「求求你別再教孩子識字了,除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還會害了你家娃。
  • 《寶寶第一本漢字翻翻書》識字不發愁了
    關於孩子識字,在家長圈中一直都有兩種聲音。相信生活中為了「識字」這事迷茫、苦惱的爸媽還有很多很多。 「我孩子剛上學前班,已經可以認得500字了」; 「孩子過早的認字不好,會產生厭學情緒,降低孩子學習欲望」。
  • 【書香校園】品味漢字之美,傳承漢字之韻 ——泉州市第二中心小學關工委組織學生觀看線上直播節目《福建教育五老說》
    到了清朝,有位老先生——王懿榮去買藥,偶然發現其中的一種藥上刻有一些符號,老先生立馬研究,最終,確定了這個符號就是甲骨文,發現了漢字的溯源。原來漢字是這樣形成的啊。漢字之美,需要我們用心去感受。—— 陳睿海 漢字為什麼是美的?漢字又美在哪裡?今天,來自福建的林教授,給我們一一解答,看完這期節目,讓我們也頗有收穫。
  • 幼升小:一年級教材變臉,先識字再學拼音,你覺得這樣編排好嗎?
    聽聞部編版一年級教材大變臉,先識字後學拼音,作為教書多年的教師,我頗感興趣的同時也十分疑惑:自教書以來都是先學拼音,後識漢字,部編版教材為何要做這麼大的改動呢?剛進校門的孩子一上來就學習拼音,普遍感覺壓力較大,很多孩子會有挫敗感和畏難情緒,家長也十分焦急。我們來看看部編版的一上語文課本,第一單元「識字」,先認識「天地人」「金木水火土」「口耳目」「日月水火」這些基本字、常見字。據調查,90%的兒童在入學前都認識「天」和「人」,80%的學生認識「地」。相信他們對這一單元其他的字也不陌生。
  • 孩子識字別「硬背」,每天做好這3件事,輕鬆增大孩子識字量
    當孩子越長越大,學習的東西越來越多時,就會不知不覺接觸更多漢字,有時家長給孩子出幾道計算題,孩子很快就能給出得數,但如果是在試卷上,把計算題放進一個小故事,孩子就得不出正確答案。這不是因為他不會算,是他認識的漢字太少,閱讀受限。掌握好的識字量,不僅可以避免這個問題,還能讓孩子早早地提高邏輯思維能力。
  • 孩子的識字技能,如何在放養中獲得,日常滲透有妙招
    這樣看起來,私立幼兒園孩子確實是贏在起跑線了,但據很多小學老師反映:孩子們的差距在剛入園的時候,是比較明顯的,但是,到了一年級期末,孩子們的差距就不明顯了,相反,在後面的學習中,公立幼兒園的孩子反而能「後來者居上」,因為是沒接觸的知識,孩子心存敬畏之心,不會敷衍了事,上課也更用心。
  • 孩子識字別「硬背」,每天3個「10分鐘」,把娃教成「識字高手」
    拿著識字卡翻來覆去地給孩子念,可是怎麼都教不好,打也打不得,罵也罵不會,不教還不行,好多小學入學都有識字數量要求。長此以往,家長也崩潰,孩子也對「識字」有了牴觸的情緒,更加不願意學習漢字了。孩子多大識字比較好?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認識事物和認識漢字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 一二年級孩子識字別「硬背」,掌握5個竅門,就能認識2000字
    孩子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識字。只有認識了漢字,才能保證閱讀的正確性和對學習理解的正確性。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極具會開始學習認識漢字,而孩子認字的艱巨任務也放到了父母們身上。對於很多的家長而言,教孩子認字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 海外華裔孩子學中文的新途徑:《根漢字 唱中文》在德出版
    這就是本套教材的核心:《根漢字》識字卡片。 我又花數年研習樂理,用這些根漢字創編了《識字歌》,力求讓孩子學一首歌,就認識漢字的絕大部分根本部件。有了這個基礎,就可以輕鬆以搭積木的方式組合變化,學習衍生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