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下田歌子
20世紀初,日本有一本名為《家政學》的書在中國出現了3個譯本:
1902年5月,清末外交官錢恂之妻單士釐譯刊下田歌子的《家政學》,作為她宣揚女學、啟蒙婦女事業之先聲。
同年11月, 康有為門徒湯釗也翻譯了下田歌子的《家政學》,並由梁啓超間接掌控的上海廣智書局作為「家政學叢書」的第二種正式推出。
1903年,曾國藩第六女曾紀芬讀到下田歌子的《家政學》後,認識到「國脈之隆盛,基乎家庭;而家道之振興,關乎教育」,喜而譯之,並在浙江官書局刻印出版。
譯者個個大有來頭,這本書的作者名為下田歌子。她的著述為何能從一本日本女子學校的教科書成為中國第一個學前教育法規中官方推薦書目?
皇族公主的老師
下田歌子原名平尾鉐(shí),1854年出生於美濃國惠那郡巖村(日本岐阜縣),是松平藩藩士平尾鏢藏的長女。據說她自幼學習四書五經等漢文經典,5歲會作俳句,6歲能寫和歌,7歲可作漢詩,是個小神童。
下田歌子
日本明治維新以後,因是尊皇派,受到德川幕府打壓的平尾鏢藏得到起用,於1870年赴東京就職。1871年,18歲的平尾鉐前往東京投奔父親。翌年,皇室後宮改革,士族女性也可像貴族女性入宮充當「女官」,平尾鉐得以入宮做最低等的宮廷女侍。
她才貌出眾,能文善歌,很快得到昭憲皇后賞識,並得賜「歌子」之名,在宮內步步高升。8年後,「歌子」辭去宮廷職務,嫁給東京的士族下田猛雄。自此,平尾鉐得名「下田歌子」。下田猛雄嗜酒成疾,很快病逝,下田歌子的生活也陷入困頓。
1881年,在首相伊藤博文等政府高官的援助下,下田歌子創辦了桃夭女塾,開始從事女子教育活動,並由此逐步成長為被當時日本女性奉為楷模、影響遍及東亞諸國的著名女教育家下田歌子。
下田歌子創辦的桃夭女塾,名字源自《詩經》「周南篇」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昭示學校是專門培養新娘的。女塾主要招收士族出身的政要人物的妻女,學習內容以吟詠和歌以及講解《源氏物語》為主,完全側重於培養學生的日本傳統文化修養。
1868年明治維新頒布《五條誓文》,成立了文部省專門來管理全國的學校。在此背景下,原來面向朝廷貴族的教育機關「學習所」在1877年改名為「學習院」,歸入宮內省管理,也開始了系列維新變革。
1884年,宮內省開始籌建華族女子學校。下田歌子受宮內省派遣,參與華族女子學校的建設。
1885年,華族女子學校成立時,下田歌子作為籌建人之一,以「年俸千元」的高薪,被破格聘任為該學校的幹事兼教授,桃夭女塾也被併入其中。次年,她又升任學監,統管學校的教務,同時兼任家政課、修身課的教授,地位僅次於校長。
這期間的下田歌子,被日本人奉為女性楷模。她也因此被選任為兩位皇族公主的老師。
1893年至1895年間,為更好地完成皇族公主的教育任務,她獲得海外考察教育的機會。
這次海外考察讓下田歌子認識到,中層以下的大眾婦女的教育,才是「國家隆盛之基」。此後,下田歌子的思想及活動方向發生了巨大轉變,真正地從教育「名家」走向了教育「大家」。
「賢妻良母」的教育觀
下田歌子回國不久,華族女子學校併入學習院,她也升任了「學習院女學部」部長,繼續負責日本貴族女子教育。西方世界的經歷,推使著她突破陳窠。
1898年,她牽頭組建「帝國婦女協會」並出任會長。不同於當時通常只面向上流社會的婦人團體,她組建的這個協會面向全國婦人,特別是中層以下的大眾女性。協會以提高新時代日本婦人教養和自覺為目標,計劃從教育、文學、工藝、商業和社會救濟五大方面開展工作。
《家政學》
1899年,下田歌子成功開設實踐女學校及女子工藝學校,併兼任兩校校長。1900年又發行了協會機關雜誌《日本婦人》。隨後,下田歌子在日本各府縣陸續建立了協會支部和附屬工藝學校,不斷推進平民女子教育。
下田歌子將實踐女子學校教育目標定位為「傳授修身齊家所必需的實學,培養賢妻良母」,在教學內容上開設國文、歷史、家政、技藝等科目,學制5年。
而女子工藝學校學習年限則為2-3年,主要以教授裁縫、編織、刺繡、插花、烹調等實用的家政技能,目的是「傳授處世所必需的實學、技藝,兼授(女子)自立之道」。
1908年,下田歌子將實踐女子學校與女子工藝學校合二為一,保留實踐女子學校的校名,同時增設附屬幼兒園、高等專科部家政科和技藝科。1911年又增設了高等女學部、實科高等女學部,並在高等專科部中增加了國文科。
女子實踐學校,是下田歌子主要的事業。終其一生,下田歌子都傾注大量的心血來擴大學校規模,貫徹她推崇的「賢妻良母」的辦學方針。
下田歌子在她所著的《婦女常識訓》中明確提出,女子教育的根本目的在於培養適應國家發展需要的「完美的婦女」。她心目中「完美的婦女」的標準:要有愛國心;要有身為國民的品德;要有一定的知識技能;要有健康的體格。
下田歌子所著的《家政學》,是其教育理念的集中體現。在書中,下田歌子一再強調婦女「如果能夠管理好家務經濟,那就足以成為相夫教子,富國明世的基礎」。
為培養女子管理家務內政的能力,這本家政學教科書上卷包括總論、家內衛生、家事經濟、飲食、衣服、住居等內容,下卷包括小兒教育、家庭教育、養老、看病、交際、避難、婢僕使役7章,系統性地介紹了與家政管理相關的許多淺近的科學知識和操作方法,具有很強的實踐性。
下田歌子一生著述頗豐,涵蓋了家政學、修身、女訓、歷史、文學等很多領域。
她是日本近代女子教育史上比較系統清晰地闡述出自己教育理念的首位女教育家。加之她是皇室常客,政要密友,「學習院女學部」部長,她的這種「和魂洋才」的良妻賢母主義成了近代日本女子教育的主流教育理念,一直持續影響到戰後乃至現今,在日本可以說是深入人心。
(二)
津田梅子
日本明治時代女子教育先驅者津田梅子,是第一位實現尊重個性的女子教育的教育家,可以說是日本女性史上的才智象徵人物。她創立了津田塾大學的前身女子英學塾,為女子教育獻出自己的一生,亦是第一個讓日本女性明白女子也能擁有與男性同等力量的人。
津田梅子
明治三十一年(1898)5月,美國「婦女俱樂部」於科羅拉多州丹佛召開「萬國婦女大會」時,津田梅子代表日本婦女出席,以英文發表如下的演講:
「全世界的女性必須互相攜手,努力提高婦女地位……女性問題受人矚目的日子應該已近在眼前……只要提高女性的教育和地位,全世界的女性應該可以自奴隸和玩偶般的不自覺中覺醒,站在男性的合作夥伴立場,獲得真正與男性平等的地位。」
據說,當地報紙都報導,無論內容、態度、聲音等,梅子的演說是當天最出色的一個。
幾度留學奠定女子教育的基礎
津田梅子生於元治元年(1864)12月,昭和四年(1929)8月,虛歲65歲時過世。明治四年(1871),梅子虛歲8歲時(當時滿6歲又11個月),以日本第一批女子留學生最年少者身份遠渡美國,留學11年後回國。
梅子剛回國時,是個聽不懂也不會說日語的少女。後經伊藤(伊藤博文是11年前率領歐美視察團及58名留學生團出國的副使之一)介紹,與下田歌子認識。之後,成為下田歌子開辦的「桃夭女塾」英語教師,另一方面,也向歌子學習國語、書法等。歌子比梅子年長10歲,無論容貌或私生活,都給人一種類似牡丹的豔麗感覺,梅子卻完全沒有那種氛圍。
梅子在有關女子教育這方面的信念和理想,均與同業者的下田歌子不同。身為明治初期開拓使留學生之一的梅子,在國外養成了類似國家使節的責任感,回國後,顯現在她眼前的祖國社會,尤其女性地位,都令她很難接受。特別是她四周那些當時所謂名流婦女的作風,更讓她難以消受。
在美國成長的梅子,回國目睹祖國的現狀後,感慨萬千。美國和日本之間的女性地位的落差,以及女子連自己的錢包都不能擁有的強烈傳統男尊女卑思想,使她更為當時日本社會同胞女子的將來焦急。
明治二十二年(1889),24歲的梅子在貴族女子學校工作了3年,為了能憑高望遠,她決定再度出國留學。在美留學期間,梅子決意為教育獻出一生,因此延長了一年留學期間,完成生物學課程後,在紐約奧斯威戈師範學校專攻教育學。
同時,她向周圍的美國朋友、知己募款,設立了基金8000美元的「日本婦女美國獎學金」,每隔四五年,資助一名日本女子出國留學。
梅子帶著8000美元的「日本婦女美國獎學金」基金,於明治二十五年(1892)8月回國,再次回到貴族女子學校工作了約8年。這期間,她不但兼任女子高等師範學校的教授,也接受了英國基督教會知名婦女們的邀請,通過日本政府援助,在英國逗留了半年。
梅子客居英國的半年期間,創立學校的夢想,逐漸在她心中成形,最後在英國見到英格蘭聖公會約克大主教,傾訴了自己的夢想,得到大主教的祝福,終於下定決心實現長年來所懷的夢想。
實現推動女子教育的夢想
那時候的日本,女子教育風潮已逐漸高漲,但女子高等教育的程度離男子大學仍相當遠,美其名曰「女子大學」,其實內容和專科學校差不多。梅子一直認為,女性若想獲得社會地位,應該先接受與男子同等的教育,並爭取工作崗位。因而她經常在外國雜誌、報紙發表敘述日本女性地位實情的文章。
女子英學塾
明治三十三年(1900)9月,梅子終於辭去官職,親朋協助下,於東京曲町創立了「女子英學塾」。她在開學典禮祝詞中,表明了自己的教育方針:
「……在大教室教大量學生,或許可以分配知識,但不能實現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育是根據學生的個性,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每一個人的心和氣質,就像每一張臉都不同那樣,培訓和訓練方法也要按每一個人的特性而有分別。我要教的真正的教育,最終只能限定在少數人。」
梅子的教育方針堅持針對少數學生進行個人指導,她不喜歡群眾性的普遍性。她想藉由提高少數有志女子的能力,期待她們於日後影響其他人。她認為個人與個人之間的信賴關係最有價值,來者不拒,去者不追。
日後,學校的規模逐漸發展,她仍舊堅持儘量減少學生,幾乎不把營利事項放在心頭。
創立初期的「女子英學塾」,是一間普通的日本房屋,除了6張榻榻米大的食堂、免費擔任教授的愛麗絲·培根的房間、10張榻榻米大的講堂、學生宿舍房間、梅子的房間,其他設備都沒有,類似江戶時代的私塾。
正如梅子於開學典禮說過的,沒有豪華校舍和設備也能實行真正的教育那般,數位熱心的教師與十數名學生就這樣開學了。學生數在半年內超過30名,第三年達到50名,於是在五番町新建了校舍。
在這期間,梅子收到美國朋友寄來的9000多日元捐款,日本國內也有2000日元捐款。此外,梅子的姊夫也幫忙墊付購買土地的金額等,給予很大幫助。當時購置幾百坪土地以及新建校舍的資金,全來自梅子的朋友和近親者的個人捐款。
「女子英學塾」於明治三十年(1904)獲得專門學校認可證,所有本科畢業生都不用考試便能得到英語教師執照。這是日本女子學校首次獲得如此優待的例子,而且直至大正十二年(1923),日本女子大學英語專科畢業生獲得同樣優待為止,全日本只有津田學塾擁有此特權。這也是全日本的女子學校(日後成為高級中學)的女英語教師都出自「女子英學塾」的主要原因。
獲得專門學校的認可之前,梅子沒有報酬,她是靠兼任女子高等師範學校的收入,以及皇族家庭教師收入維持自己的生活。成為專門學校後,梅子的報酬是月薪25日元,辭去貴族女子學校時的年薪則為800日元。如此,學校的經營好不容易才上了軌道。
梅子一生沒有結婚、沒有生子,昭和三年(1928),梅子過世前一年,捐款多達130餘萬日元,預定在現在的小平建設新校舍的計劃也已上軌道。然而,梅子沒有親眼看到新校舍完成,便於昭和四年(1929)8月16日,因腦出血而猝死,享壽64歲。據說,她的晚年過得很平靜,每天都在閱讀、編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