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餘自三十時即不能多說話,至數十句便氣不接續,神尤睏倦。今己三十餘年,故態不改,亦不加甚,故知身體之強弱千態萬變,未可以一事之偶強而遽信為壽徵,一事之偶弱而遽信為敗徵也。
愚譯:
我自從三十歲時就不能多說話,說到幾十句話就會上氣不接下氣,精神尤其睏倦。到現在己經三十多年過去了,還是老樣子,也不加重,因此知道身體的強弱有無數種狀態與變化,不可以因為一方面偶然強而就輕易認為是長壽的徵兆、或因為一方面偶然弱就輕易認為是衰敗的徵兆。
愚思:
曾國藩先師三十歲時是個七品小官,翰林院檢討,職務掌修國史,校對整理。按現在的話說,就是國史研究員,負責校對整理國史。一個校對國史的研究員,不但職務不高實權沒有前途未明,還年紀輕輕就得了幾個病:重度牛皮癬、重度神經衰弱。如果身邊有個這樣的人,恐怕己經被人同情了,誰會想到以後居然是國之棟梁,得最高諡號「文正」呢?
當年項羽少年就是英難,25歲就殺太守起義;26就是上將軍,諸侯皆屬項羽;27歲就封西楚霸王,這年擺了有名的「鴻門宴」,當時就有能力殺劉邦。反觀他的對手劉邦,48歲才出頭殺了個縣令,隨後多年,劉邦遇上項羽幾乎逢戰必敗,最出名的是一次是彭城之戰,劉邦集結了65萬兵馬進攻,項羽率領3萬人反擊,劉邦軍被打得落花流水,一路逃竄、居然狼狽到把子女推下車想減重能逃快點!接下來劉邦被項羽圍困在滎陽(這時又有能力殺劉邦),後來甚至連父親、老婆都被項羽抓了!
到這裡,劉邦對項羽一直是連戰連敗,可他從不因「一事之偶弱而遽信為敗徵」,像曾師一樣"屢敗屢戰",敗了就逃,寧可丟了老爸老婆兒女,也絕不認輸。然後接下來他靠和談後項羽不備突襲,勝了項羽一次,項羽只敗了一次,逃到烏江邊,還有亭長開船接應他逃亡。項羽居然敗一次就認輸自殺,還說「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項羽這傢伙,敗一次就怨天了,不想打了,甚至不想活了!他是「一事之偶弱而遽信為敗徵」。
看了楚漢爭霸後,是否領悟了一個道理:就是不論事情是「偶強」還是「偶弱」,我們都「不可猜測命運」,盡力去爭取,輸贏成敗悉則聽天命。
正所謂:先敬神靈後做事,不問禍福捫自心。浮雲名利重情義,不猜命運順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