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可以一事之偶強而遽信為壽徵,一事之偶弱而遽信為敗徵也.

2021-03-04 曾國藩學

原文:

       餘自三十時即不能多說話,至數十句便氣不接續,神尤睏倦。今己三十餘年,故態不改,亦不加甚,故知身體之強弱千態萬變,未可以一事之偶強而遽信為壽徵,一事之偶弱而遽信為敗徵也。

愚譯:

      我自從三十歲時就不能多說話,說到幾十句話就會上氣不接下氣,精神尤其睏倦。到現在己經三十多年過去了,還是老樣子,也不加重,因此知道身體的強弱有無數種狀態與變化,不可以因為一方面偶然強而就輕易認為是長壽的徵兆、或因為一方面偶然弱就輕易認為是衰敗的徵兆。

愚思:

       曾國藩先師三十歲時是個七品小官,翰林院檢討,職務掌修國史,校對整理。按現在的話說,就是國史研究員,負責校對整理國史。一個校對國史的研究員,不但職務不高實權沒有前途未明,還年紀輕輕就得了幾個病:重度牛皮癬、重度神經衰弱。如果身邊有個這樣的人,恐怕己經被人同情了,誰會想到以後居然是國之棟梁,得最高諡號「文正」呢?

       當年項羽少年就是英難,25歲就殺太守起義;26就是上將軍,諸侯皆屬項羽;27歲就封西楚霸王,這年擺了有名的「鴻門宴」,當時就有能力殺劉邦。反觀他的對手劉邦,48歲才出頭殺了個縣令,隨後多年,劉邦遇上項羽幾乎逢戰必敗,最出名的是一次是彭城之戰,劉邦集結了65萬兵馬進攻,項羽率領3萬人反擊,劉邦軍被打得落花流水,一路逃竄、居然狼狽到把子女推下車想減重能逃快點!接下來劉邦被項羽圍困在滎陽(這時又有能力殺劉邦),後來甚至連父親、老婆都被項羽抓了!

       到這裡,劉邦對項羽一直是連戰連敗,可他從不因「一事之偶弱而遽信為敗徵」,像曾師一樣"屢敗屢戰",敗了就逃,寧可丟了老爸老婆兒女,也絕不認輸。然後接下來他靠和談後項羽不備突襲,勝了項羽一次,項羽只敗了一次,逃到烏江邊,還有亭長開船接應他逃亡。項羽居然敗一次就認輸自殺,還說「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項羽這傢伙,敗一次就怨天了,不想打了,甚至不想活了!他是「一事之偶弱而遽信為敗徵」。

       看了楚漢爭霸後,是否領悟了一個道理:就是不論事情是「偶強」還是「偶弱」,我們都「不可猜測命運」,盡力去爭取,輸贏成敗悉則聽天命。

       正所謂:先敬神靈後做事,不問禍福捫自心。浮雲名利重情義,不猜命運順從天。

相關焦點

  • 成語「疾言遽色」中,「遽」是什麼意思?
    有兩個讀音:(一)jù。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遽,傳也。一曰窘也。從辵,豦聲。」形聲字。字的本義《說文》給了兩個解釋,先說第一個:「傳也。」聲部「豦」,一半老虎,一半「豕」,會獸類互鬥、相持不解之意,本字時會詳解。遽字始見於西周金文,如圖:
  • 大匠之門●中國民間習俗賀詞題辭集錦
    福海壽山 福如東海 富貴壽考 大德必壽 大德大年 德碩年高 篤祜崇齡 多福多壽 東海多壽 東海之壽 東海延釐 天賜稀齡 天賜遐齡 天賜純嘏 圖開福壽 南極騰輝 南極星輝 南山獻頌 南山比壽 南山同壽 南山之壽 庚星煥彩 庚星永輝 克享遐齡 康強逢吉 鶴壽添籌 鶴壽添壽
  • 信者與未信者能否牽手走上紅地毯?
    在今日教會中,對這問題有兩種截然相反的意見,主要各有以下一些理由:   一、認為信與未信兩者不可以結合之依據   1.不同信仰者生活難協調。過去犁田的時候,兩頭牛必是同負一軛,向著同一方向,以相同步伐前進,所犁的田才能成一直線。信與未信既然「不能同負一軛」,又怎能成為夫妻「同睡一床」呢?   6.難以達到神設立婚姻之要求。神設立婚姻之目的,是要男女雙方一夫一妻、一生一世,彼此相助,合為一體,共同完成上帝所交託的使命。
  • 道千乘之國 章
    晚村先生云:「陽氏之說本之伊川,伊川之意正謂此五者,煞有實際條目在,恐人不去講求,故云未及為政,正欲人向此五者擴充推廣而實求之政事也,是補此章言外意。近來友以此為正意,若雲求治於一心而有餘,則是徒善,而可以為政也,正犯程子之病矣,據此似兼政說。」未審是否。曰,《語類》曰:「這五句事只當隨句看,是合當有底無底,合當做底不當做底,不消如做時文,要看兩句來包說。
  • 上杉謙信二三事
    本人像,喵~上杉謙信的老爸叫長尾為景,是越後的鄉長(守護代),想奪縣裡(關東)的大權,沒擺平。然後搶了個小地主家的閨女,生下了上杉謙信,因為是虎年出生的,起名叫虎千代。據小說家言,虎千代不招老爸待見,先被送到廟裡接受掃盲教育,之後又寄養別人家當養子。那個時代,次子送出去當養子也是常事,結果他硬是不去。
  • 出賣沐王府之事,其實並非劉一舟所為,從幾處細節可以看出
    「請注意,這段對話的背景發生在雲南,當時的情況是,韋小寶憑一己之力救下沐王府一干人,可以說沐劍聲、柳大洪等人對韋小寶是充滿了感激之情的,所以當柳大洪與沐劍聲口口聲聲指責劉一舟出賣王府時,我們必須考慮到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這個因素便是韋小寶與劉一舟之間的私人恩怨。
  • 印光法師文鈔|關於無所為而為善,乃大聖人之身分的開示
    竊念法雲寺,已成江南第一慈善道場,當獨行一法,不與諸方相同。一、不剃度;二、不傳法,所有住持,唯賢是取。亦不問是臨濟、曹洞、天台、賢首,但須篤信淨土法門,言行相應即可。其住持論次數,不論世代。乃大公無私之道場,非如傳剃度,傳法徒之涉於專私之範圍也。(其十)陳劍潭先生信因果,而思欲發明,而復不肯念佛,乃文人習氣。
  • 明治維新之初流產的徵韓計劃,西鄉隆盛破碎的徵韓之夢
    公元7世紀中期曾有白村江之戰,這是日本插足朝鮮半島的一次失敗性嘗試。豐臣秀吉稱雄日本列島完成統一大業後,也挾佘威兩度入侵朝鮮半島,最終也未得手。但日本的野心家們從不甘心屈居島國,他們始終對海峽對面的朝鮮半島乃至大陸虎視眈眈,企圖有朝一日重新將遠徵大陸提上日程。
  • 淨土法門,重在信願.信願若真切,雖未得一心,亦可往生.若無信願,縱得一心,亦不能仗自力以了生脫死.
    世人多多注重一心,不注重信願,已是失其扼要。而復又生一既未得一心,恐不得往生之疑,則完全與真信切願相反矣。此種想念,似乎是好想念。實則,由此而益加信願,以致一心,則是好想念。若由因不得一心,常存一不能往生之心,則成壞想念矣。不可不知。~印光法師文鈔摘錄淨土法門,絕無口傳心授之事。任人於經教著述中自行領會,無不得者。
  • 大秦帝國4:嬴異人歷史原型,呂不韋視之為奇貨,曾被信陵君擊敗
    其恢宏曠達的沖天氣勢、精雕細琢的人物刻畫以及逼真入微的服飾、化妝、道具,無一不令人拍案叫絕,嘆為觀止。這在當今天雷滾滾,爛劇橫行的影視劇壇,不啻為一股澄澈的清流,觀劇之時讓人神清氣爽,每一個毛孔無不熨帖至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