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劍川木雕人才 提升土陶製品工藝水平
近年來,中央美術學院對口傾情幫扶劍川縣,在「扶智」「扶技」「扶藝」上下功夫,以文化的力量和藝術的創意,促進劍川傳統文化和傳統工藝「活」起來,助力劍川脫貧摘帽奔小康。在中央美術學院對口傾情幫扶下,劍川傳統工藝發展迅速,活力滿滿,呈現新氣象。
傳統工藝融入現代生活
在劍川名匠董志明的工作室裡,記者看到展示廳裡,茶具、甲馬、大大小小的陶罐等工藝品琳琅滿目,造型優美。董志明告訴我們,劍川縣甸南鎮天馬村善作陶器,但過去的產品比較單一,主要是花盆和土鍋,現在的「華麗蛻變」皆因有了中央美術學院的幫助。
2013年4月以來,中央美術學院對口幫扶劍川縣,以提升劍川木雕、石雕、土陶、布扎、刺繡等工藝品的文化附加值為切入點,啟動了「解讀與創意劍川」設計系列綜合課題調查研究活動,助力全域旅遊發展和脫貧攻堅。董志明便是幫扶項目眾多受益者之一。
「以前瓦貓只有六七個品種,中央美院師生幫助我設計研發後,現在已增加到100多個品種。」董志明說,雖然家裡一直做陶藝,但所做的陶器僅限於一些生活用具。「中央美術學院的師生們思維活躍,工藝精湛,他們幫我設計包裝盒,研發新品,普通的生活用品經他們重新設計包裝後,價值提升,變成了藝術品,市場供不應求。」
中央美術學院駐劍川傳統工藝工作站設在劍川古城裡的一個白族小院,於2017年11月11日掛牌成立。白牆上的兩行黑色大字格外醒目:「傳統工藝走進現代生活,現代設計走進傳統工藝。」
中央美術學院教師強勇於2016年4月到劍川縣掛職任副縣長。他兩次延長掛職時間,傾盡全力開展文化幫扶。如今已卸任劍川縣掛職副縣長職務的他仍擔任著工作站站長。他認為,通過劍川延續至今的文化底蘊結合中央美術學院的設計資源,將「現代劍川」連接到「未來劍川」才能使幫扶工作實現共贏。要完成這一目標,需要把劍川白族文化和中央美院所擔負的美育普及嫁接起來,通過美育普及實現增收,促使經濟發展,繼而推進鄉村振興,從而綻放「幫扶之花、合作之花、美育之花、振興之花、幸福之花」。
「2016年9月9日,劍川土陶協會掛牌,我們負責幫助劍川研發土陶新產品。」在調研中,強勇覺得,劍川土陶不光要注重實用性,還要根據市場需要做設計上的提升和改造。他帶著學生,新研製出了土陶燒烤盤以及土陶版的「甲馬」,提升了劍川傳統工藝創意設計水平和旅遊商品檔次。它們不僅兼顧實用功能,同時也是精美的工藝品,一經推出,受到市場歡迎。
提升傳統技藝水平
俗話說「朽木不可雕」。可是在劍川木雕傳習館館長施順華眼裡,朽木不「朽」,經他的巧手,一塊塊被人當做燒柴的朽木,成為一件件巧奪天工的藝術品。2014年到中央美院進修後,施順華感覺思路一下子開闊了,「保留傳統,並不能單純複製過去,更應該創新和突破。」
「我們每年遴選出5名優秀的傳統工藝從業者到中央美術學院去隨堂上課、跟班學習。」強勇介紹,學院儘可能提供方便和解決食宿,學員選擇符合自己的課程跟班學習。如今,已有9批次近100名劍川學員前往中央美院「充電」。
張紹華是劍川青年畫家,他曾到中央美術學院進行為期3個月的學習。他說:「通過學習,我夯實了理論功底、拓寬了眼界,了解了行業的發展,對我的創作方向和創作理念產生了根本影響。」中央美術學院為像張紹華一樣的文化人才和手工匠人開通了到高校學習、向專家學者學習的綠色通道,形成了比學習、比技藝、比研究的良好氛圍,有效提升了行業水平。
「中央美術學院與劍川職業中學共同合辦的美術教育實驗班已開始招生,目的就是要在下一代心中埋下文化的種子。」來自中央美術學院的劍川縣掛職副縣長韓文超說,今年到劍川支教的美院學子從3名增加到4名,還邀請中央美術學院對外美術教育交流中心師生到劍川,現場指導美術教育。
目前,劍川已建成7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實訓基地,每年培訓非遺傳承學員不少於1000人次。通過「建立一項機制、培養一批人才、引領一個產業、帶富一方百姓」,在全縣實施「劍川名匠」選育工程,積極探索鄉土技能人才培養新模式。
一大批能工巧匠通過培訓學習後,建立工作室,發揮能人帶動作用,把課堂設在生產車間、田間地頭、戶內戶外,提升了劍川傳統手藝的技藝水平。
搭起走出去舞臺
「劍川文化豐富多彩,是白族文化的聚寶盆。為了幫助傳統藝人們搞清劍川的文化根源,有必要從人文角度梳理出劍川文化和工藝傳統,讓他們知道為什麼要這麼做?該怎麼做?」強勇介紹,培養專業人才就是為了研發更好的產品,研發產品的前提就是培養專業人才,這好比左右輪的一輛車,上面載著的就是中央美術學院工藝大講壇。
「通過學習,讓我重新認識民族工藝,對我們木雕的未來充滿信心。」木雕省級非遺傳承人楊煥培信心滿滿。
「劍川的傳統技藝缺乏的就是行業自信,中央美院不遺餘力地舉辦各種學術論壇、研討會,舉辦工藝大講壇和展覽活動,給了劍川傳統工匠一雙看世界和看未來的眼睛,讓大家不斷增強文化自信,自覺參與到傳統技藝的傳承保護和發展壯大中。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正在悄悄地改變著劍川傳統工藝。」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段國梁說。
圍繞劍川傳統工藝的文化價值提升、學術界的認同和影響力的提高等,中央美術學院廣泛開展各種研討、論壇、展覽活動,並讓傳統名匠參與活動,與大師進行對話,走出去參觀學習,在研討學習中對傳統工藝進行再認識、再提升、再創造。
中央美術學院駐劍川傳統工藝工作站積極參與「大理·劍川木雕藝術博覽會暨劍川木雕文化節」的相關活動,已經策劃組織了3期「劍湖論壇」,邀請國內知名專家學者與劍川非遺傳承人參會,共同探討劍川木雕在鄉村振興、文旅融合中的機遇和作為,探索劍川大木作與傳統民族建築的新時代特徵與未來等。他們還舉辦以「匠作、設計、生活」為主題的傳承人與設計師對話會,尋找傳統工藝振興之路。為劍川的傳統工藝走向世界搭建了舞臺,增強了工藝認同和文化自信。(記者 黃興能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