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大部分吃瓜群眾來說,音樂家的風流韻事絕對比嚴肅的歷史資料更有吸引力,如果有加料的醜聞出現,更是茶餘飯後最好的談資。比如一生未婚的貝多芬,可能也有後代子嗣。音樂史學者曾影射,他的侄子卡爾其實是與弟媳的私生子,因此在弟弟死後他才會用心良苦的照顧他,甚至與弟媳爭搶監護權。李斯特在音樂史上也以處處留情聞名,他與達古夫人的婚外情生了兩女一男,其中的一個女兒柯西瑪後來還成為作曲家華格納的外遇對象,最終兩人修得正果。而華格納也曾被傳出,他本身就是位私生子。普契尼150歲冥誕時遇上後代要來認祖歸宗,搞得樂界滿城風雨,其實大部分音樂家在生前已經解決血緣遺產紛爭,不然就是長年讓這些韻事只停留在傳言軼事階段,很少人像像普契尼這樣,隔一陣子就有位後代跳出來要認親。義大利歌劇大師威爾第也曾傳出有三位私生女,是他與情婦女高音茱塞畢娜所生,兩人曾同居長達五年,而當時的威爾第是有婦之夫。鋼琴詩人舒曼與克拉拉結婚之前,據說也不是完全忠心,當他與克拉拉的愛情受到克拉拉父親維克阻撓時,他試圖在女人間尋找慰藉,因此在外有個私生子。
老一輩的音樂家們風流但普遍不下流,頂多是婚外情+私生子,現代的誹聞就不是這麼簡單了。幾年前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的聲明對於前音樂總監李汶(James Levine)展開調查,因為警方的調查報告指控李汶長時間性虐待多位青少年,許多還曾經是他的學生。李汶在大都會歌劇院領軍40年,共指揮超過2500場的歌劇演出,劇目多達85部,堪稱是古典樂壇歌劇界的巨人。雖然李汶本人對這個指控完全否認,但最終仍因帕金森氏症惡化而辭去了大都會歌劇院總監的職位。
聲譽卓越的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多明哥(Placido Domingo),與第二任妻子、墨西哥知名女高音瑪塔·奧尼拉斯於1962年結婚,至今57年。他也爆出利用職務之便及位高權重,過去30多年來性騷擾包括歌手與舞者等多名年輕女性,據說多明哥的行徑早已是業界公開的秘密。美聯社指出,至少有9名女性出面指控,在工作之餘遭到多明哥性騷擾。其中1名女性指控多明哥曾將手伸進她的裙底,另外有3人說曾被多明哥強迫溼吻,事發地點包括更衣室、飯店房間、午餐會議室。多明哥回覆說這些指控並不正確,對他造成很大的困擾,稱自己的行為都是出於善意,絕沒有故意傷害、冒犯他人的意圖。現年79歲的多明哥被譽為世界最棒的歌劇演唱家之一,指揮過多部作品,曾多次榮獲葛萊美獎,現已被迫辭去洛杉磯歌劇院總監。
另一個震撼彈來自瑞士指揮家迪圖瓦(Charles Dutoit),現年84歲的他被指控多次利用演出與彩排的機會,在旅館房間、舞臺休息室、電梯車廂與舞臺後臺陰暗處,以音樂討論或練習為名,對女性伸出狼爪、以身體強行緊貼她們、用舌頭強行伸入她們口中、抓住她們的手塞入自己的褲襠。儘管迪圖華矢口否認犯行,但東窗事發之後,波士頓交響樂團、舊金山交響樂團、克利夫蘭管弦樂團、英國皇家愛樂樂團已先後和他斷絕關係。
英國音樂家組織公會曾於2018年發布了一項調查報告,在針對英國古典音樂行業從業者的調查中,約60%的受訪者表示曾遭受過歧視,其中大部分人表示歧視是以性騷擾的形式出現。值得注意的是,性騷擾受害者有82%是女性,並且77%的性騷擾受害者都感到投訴無門,因為他們的工作機會很大程度上來源於職業交際圈的拓展,很怕投訴和抗議會影響職業前途。筆者認為,古典音樂圈會發生這麼多醜聞,問題的根源在於這是由男性主導的職業環境,女性一直是弱勢族群,看看維也納愛樂過去一百年來始終不用女性演奏家,就可以說明類似的醜惡現象將持續存在。另一方面,可能也源自藝術家不拘小節,風流倜儻的生活方式,可沒聽過哪個朝九晚五的老學究,在古典音樂界能有特殊建樹?
可以這麼說,音樂家們的婚姻生活,由於演出繁忙聚少離多,巡迴旅行天各一方,經營起來比普通老百姓要困難得多,失敗的例子不勝枚舉。已經退休的指揮家祖賓·梅塔(Zubin Mehta)年輕時頗為英俊瀟灑,20出頭就和加拿大女高音Carmen Lasky結婚,六年後離婚。非常戲劇化的是Lasky與梅塔離婚後兩年,竟然嫁給了梅塔的弟弟,而且還生了一兒一女。風流倜儻的小提琴家祖克曼(Pinchas Zukerman),20歲時就與美麗的長笛家尤金妮亞結婚,這段婚姻持續了15年,生了兩個女兒,Arianna是歌劇演唱家,Natalia則是藍調/民謠歌手。1985年他和女演員Tuesday Weld結婚,Weld的第二任前夫是英國演員杜德利摩爾(喜劇電影二八佳人花公子中飾演玩世不恭的豪門大少),98年離婚。祖克曼的現任妻子是渥太華國家藝術中心管弦樂團的大提琴首席Amanda Forsyth,兩人一起成立了祖克曼室內樂團,常以二重奏形式演出。有點老派的馬澤爾(Lorin Maazel)已於2014年去世,他與第三任妻子、德國演員Dietlinde Turban共同創辦了Castleton音樂節,此前的兩次婚姻,分別與作曲家Mimi Sandbank和鋼琴家Israela Margalit都以離婚告終。
正如音樂的起承轉合,從音樂夫妻檔也能看到種種酸甜苦辣。還記得法國男高音阿藍尼亞(Roberto Alagna)與羅馬尼亞女高音喬琪歐(Angela Gheorghiu)在1996 年4 月的「歌劇界世紀婚禮」? 兩人趁共同於紐約大會歌劇院同臺演出時舉行婚禮,邀請喜愛歌劇的紐約人氣市長朱裡安尼主持婚禮,婚後好一段時間都是歌劇界最受歡迎的神仙眷侶。在三大男高音淡出歌劇舞臺之際,阿藍尼亞的俊美外型、絕佳演技還有精湛唱功,儼然以接班人姿態被封為第四大男高音。而喬琪歐1994 年在蕭提爵士的指揮下,於倫敦皇家柯芬園歌劇院登臺演出威爾第《茶花女》,年屆古稀的指揮大師蕭提第一次指揮《茶花女》,當晚布幕落下時,全場響起熱烈掌聲,蕭提更是老淚縱橫。喬琪歐擁有高貴質感歌聲,情感收放得宜,加上亮麗出眾外型與精湛的演技,要不紅也難。和阿藍尼亞在一起後,兩人成為話題人物,在事業上更有加持效果,可惜童話故事必有破滅之時,2013年兩人正式離婚,阿藍尼亞很快就與波蘭女高音Aleksandra Kurzak開始了第三段婚姻。
當然音樂圈有成功婚姻的例子。義大利女高音芙蕾妮(Mirella Freni) 與保加利亞男低音吉亞洛夫(Nicolai Ghiaurov)就是白頭偕老,令人孺慕的一對組合。芙蕾妮1962年在米蘭斯卡拉歌劇院演出普契尼《圖蘭朵公主》,觀眾席上的卡拉揚對她飾唱柳兒一角讚賞不已,旋即邀約她唱《波西米亞人》的咪咪,此後,芙蕾妮成為卡拉揚愛將,歌劇事業如日中天。可惜她與卡拉揚於1979 年合作威爾第《阿依達》時交惡,芙蕾妮後來甚至沒去參加卡拉揚葬禮,可見兩人嫌隙之深。吉亞洛夫被譽為繼夏裡亞賓(Fyodor Chaliapin)後最偉大的男低音,他與卡拉揚在薩爾茲堡合作穆索斯基的歌劇《包利斯·古德諾夫》,落幕後卡拉揚激動地含淚吻了吉亞洛夫的手,足見其演唱技巧爐火純青,不過歌劇中角女高音與男低音飾演情侶或夫妻的對手戲並不多見,1978年由卡拉揚指揮的威爾第《唐卡羅》是他倆最具代表性的錄音。
又如乖乖牌小提琴家帕爾曼,他16歲認識同學Toby,女方為他的才華、開朗幽默的個性深深懾服,主動接近他並成為好友。當時的帕爾曼還太年輕,兩人好友以上、戀人未滿的關係持續了好幾年,他遲遲不給承諾,Toby灰心之餘終於離開,帕爾曼驚覺大事不妙,花了不少心血才又把佳人給追回來。兩人婚後生了五個小孩,其中的Navah是位鋼琴家,Rami則是搖滾樂手;Toby多年來放棄自己的小提琴事業,隨著行動不便的帕爾曼四處旅行演出,到現在還如膠似漆。韓國指揮家鄭明勳(小提琴家鄭京和的弟弟)則說家人是生命中的奇蹟,他在韓國是人人皆知的好爸爸、好丈夫,更是煮得一手好菜的大廚。鄭明勳說婚姻改變了他的人生觀,結婚後家庭排第一,音樂反而是其次的,妻子仿佛是一片陽光明媚的海灘,愛讓他變得樂觀和溫柔。婚前他最愛巧克力和鋼琴,現在則是穩定、快樂的家庭,這是生命中最寶貴的恩賜,最美妙的奇蹟,讓他變成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在音樂與歌劇舞臺上,音樂家們無不全心投入詮釋內容或角色扮演,然而越是投入,就更難以分辨戲裡戲外。最後假戲真做,從情侶升格為真實人生伴侶者雖然比比皆是,令人不勝唏噓的是,這些伴侶們雖在音樂舞臺上結緣,但在真實人生舞臺上卻未必能克服諸多關卡。筆者推薦了幾對舞臺上的夫妻檔,讓大家透過音樂對他們的浪漫感情世界多一分認識。
慕特的「教父情結」
1976年,年僅13歲的慕特(Anne-Sophie Mutter)在琉森音樂節上登臺演出造成轟動。隔年,指揮帝王卡拉揚欽點她與柏林愛樂一同在薩爾茲堡音樂節中演出,正式開啟了她的職業演奏生涯。卡拉揚對慕特的影響遠不止音樂,慕特的兩次婚姻裡,似乎都透露出些許「教父情結」。1990年,不顧與父母關係決裂的危險,慕特與比自己年長27歲的DG公司法律顧問溫德裡希結婚,正當慕特沉浸在幸福中時,5年後溫德裡希因癌症離她而去。慕特以常人難以想像的毅力重回舞臺,在柏林愛樂大廳舉行了一場紀念亡夫的音樂會。在那場獨奏會上,她演奏了弗郎克的《A大調奏鳴曲》,聽者無
不為之動容。
2002年8月,40歲的慕特似乎平復了傷口,再度走進婚姻。這次她仍然選擇了「父女」戀,對象是比自己年長33歲、已經有過三次婚姻的指揮大師普列文(Andre Previn),婚後兩人婦唱夫隨,成就樂壇一段佳話。年逾古稀的普列文面對嬌妻,重又燃起創作激情,為慕特寫了《探戈的歌與舞》等多部作品,其中一部作品的副標題索性就是:「Anne-Sophie 」。然而,這段婚姻最終卻以離婚收場。4年後傳來了這對老夫少妻勞燕分飛的消息。不過即便分手,普列文對慕特的喜愛依然如故,兩人在藝術上的合作也沒有中斷。據來自柏林愛樂樂團的小道消息稱,二人離婚是因為慕特繁忙的社交活動、商業演出和音樂會令77歲的普列文不堪重負;另外的消息則說離婚是由於兩人間34歲的年齡差異,代溝導致越來越難以彌合的分歧。
89歲的普列文2019年初日在紐約去世,擁有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音樂評論家、室內音樂演奏家、百老匯舞臺劇的作家和電視節目主持人等眾多頭銜的他,留下了無數的經典作品。尤其普列文是奧斯卡金像獎的常客,1959年憑藉《金粉世界Gigi》獲得最佳配樂獎、1960年《乞丐與蕩婦Porgy and Bess》獲得最佳配樂獎、1964年《花街神女Irma la Douce》獲得最佳改編配樂獎、1965年的《窈窕淑女My Fair Lady》獲得最佳改編音樂獎、1973年《萬世巨星Jesus Christ Superstar》獲得奧斯卡功績將。此外普列文還獲得10次葛萊美獎,最終在2010年獲得格萊美終身成就獎。
和普列文多才多藝同樣讓人津津樂道的是他的多情。好萊塢片場的工作經歷加之樂團指揮兼作曲的多重身份,讓他接觸到各個行業的傑出女性,其中有五位成為了他的太太。第一任妻子貝蒂·貝奈特是爵士歌手,普列文為她寫過歌;第二任妻子為詞作家多利·朗恩,兩人合作創作了不少歌曲;第三任妻子是著名女演員Mia Farrow(前夫是法蘭克辛納屈),後來Mia又投身大導演伍迪·艾倫,直至Mia驚訝地發現,不知何時起她的韓裔養女居然和艾倫一直保持著不倫關係,遂與艾倫分手。與第四任妻子西斯·司乃敦的婚姻持續了17年,時間最長,離婚時普列文正在為慕特寫小提琴協奏曲。2002年,普列文迎娶第五任妻子穆特,小提琴協奏曲在結婚當年由慕特與波士頓交響樂團首演。普列文去世後,他的數任前妻都在社交網絡深情懷念他,也許用神童、奇才、情聖來給普列文蓋棺論定,再恰當不過了。
拉圖與柯茲娜的老少配
與第一任妻子、美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羅斯(Elise Ross)結婚,兩人育有兩個孩子,其中一個是單簧管演奏者薩沙。兩人因家庭矛盾於1995年離婚。這時拉圖剛剛迎來事業發展的轉折點,成為伯明罕市立交響樂團的常任指揮,稍後又被洛杉磯愛樂樂團聘為首席客座指揮。1996年迎娶第二任妻子、美國作家坎蒂絲·艾倫(Candace Allen),兩人於2004年離婚。這段期間內的1999年,柏林愛樂120多位樂手經過一系列秘密投票,選擇他成為樂團掌舵人,任期從指揮家阿巴多2002年卸任後開始。當時拉圖和楊頌斯(Mariss Jansons)二位指揮是最被看好的兩位,後來楊頌斯因健康問題退出,拉圖順理成章擊敗巴倫波因,執掌了柏林愛樂。2002年,在逍遙音樂節中與伯明罕市立交響樂團合作,進行馬勒《第八交響曲》現場錄音,這也是他赴柏林愛樂就職前的最後一場英國公開演出;同年9月7日,拉圖正式到柏林上班,上任的首場演出曲目有阿德斯的《避難所》、馬勒的《第五交響曲》。
熟悉市場操作的拉圖的確讓柏林愛樂出盡鋒頭,但他卻很早就宣布2018年任期屆滿後即不續任。作為總監,拉圖和柏林愛樂相處不算愉快,2008年拉圖帶柏林愛樂在倫敦逍遙音樂節演出,諸多團員竟惡意亂演,擺明讓指揮在老家難堪,導致拉圖回柏林後逼樂團提前投票,直接討論續約問題。其實他們最大的衝突點或許有二:曲目問題:拉圖演出太多現代與當代作品。這其實是拉圖的強項,也是當年柏林愛樂挑選他的原因之一。然而就柏林愛樂所處的環境而言,如此開拓必須建立在對傳統德奧曲目的嫻熟之上,而拉圖對貝多芬、布拉姆斯、布魯克納等德系主流曲目的詮釋始終不能令德國樂評信服。拉圖喜歡的當代作品不見得合乎德國聽眾與評論的口味,但換個角度思考,拉圖也為德國聽眾介紹之前他們不甚熟悉的領域,並不該為此受到苛責。對柏林愛樂而言,拉圖讓樂團轉型,使樂團基金會化而擺脫政治幹預,不但提高團員薪資,也讓曲目規畫得以獨立於柏林市議會,就藝術角度而言都屬正面貢獻。
其次是他長年邀請妻子演出所衍伸出的後果。平心而論,柯茲娜是相當傑出的次女高音,在巴洛克與古典作品表現尤其傑出,但之所以能年年和柏林愛樂合作,原因仍是拉圖,而她和柏林愛樂合作的曲目,也不見得為其能力所及。比方說2012年的全本《卡門》,惡評之排山倒海,幾乎壓垮柏林愛樂的公關部門。在樂團已和總監頗有嫌隙的情況下,拉圖還執意年年聘請妻子演唱,無論是其自主決定或是屈從於太座要求,這絕對只讓雙方關係雪上加霜。
2006 年發行的莫扎特詠嘆調專輯(Archiv)應該是夫妻倆合作值得一聽之作。1995 年即贏得薩爾茲堡莫扎特國際大賽的柯茲娜,靈巧而細膩的詮釋向來是莫扎特詮釋者的不二人選,她的演唱雍容華貴,拉圖與啟蒙時代管弦樂團精緻生動的伴奏恰如其份,讓這個錄音博得好評。
婦隨的模範夫妻——波寧吉+蘇莎蘭
相較拉圖與柯茲娜,前輩指揮家波寧吉(Richard Bonynge)與蘇莎蘭(Joan Sutherland)的組合單純得多,波寧吉指揮的歌劇清一色由蘇莎蘭唱女主角,但蘇莎蘭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全能女高音之一,多數的角色都表現得恰如其分,比較沒有遭遇拉圖與柯茲娜的困境。早期的蘇莎蘭只是普通的次女高音,1954 年與波寧吉結婚後,在老公指導下日以繼夜苦練五年,才脫胎換骨為一流聲樂家。蘇莎蘭承認沒有老公的發掘指導,是不會有之後的成就的,這對恩愛夫妻攜手共闖樂壇,蘇莎蘭於2010年去世前,二人從一而終,不搞四捻三,致力於提升藝術層次,最是令人景仰。
1952年十月,年輕的蘇莎蘭首度登上皇家柯芬園歌劇院演唱莫札特的《魔笛》,隨後再度於柯芬園演出貝裡尼的歌劇《諾瑪》,和女主角卡拉絲(Maria Calas)同臺演出,全世界開始聽見與看見這位名不見經傳,又來遠自澳洲而來的年輕女孩。雖然我們無緣得見當時的盛況,但在《世紀之音:蘇莎蘭80歲生日紀念限定盤》CD中,DECCA沒有遺漏這段精彩的演出,即使相隔半世紀,我們依然可以從維妙維肖的錄音中,回味精彩的實況,因為錄音師是Kenneth Wilkinson。應該說,指揮家波寧吉在DECCA的大部分錄音,都出自王牌錄音師Wilkinson之手,發燒友能不見獵心喜?蘇莎蘭和DECCA的合作一直持續到1988年她最後一張唱片為止,60年代蘇莎蘭在音樂廳、劇場和錄音室經常合作的兩位歌唱家也是傳奇人物:瑪麗蓮·霍恩(Marilyn Horne)和世紀男高音帕瓦羅蒂。這個所向披靡的三人組於1981年3月在波寧吉指揮下,進行了一場史上罕見的音樂會:蘇莎蘭/霍恩/帕瓦羅蒂——林肯中心音樂會現場,愛樂者千萬別錯過。
蘇莎蘭現在瑞士定居,享受日內瓦湖的山光水色,很多人都忘了她來自澳洲。出生於雪梨的蘇莎蘭,沒有顯赫的家世背景,裁縫師父親僅有微薄的收入養家餬口,為了家計中斷女高音演出的媽媽,成了蘇莎蘭學習的對象。而堂兄經營不動產與糕餅業,家裡擁有大量老唱片,也提供了蘇莎蘭模仿的素材。她在英國皇家音樂學院進修時,認識了生命中最重要的夥伴:寧波吉。皇家音樂學院教授們所希望塑造的女高音是華格納式的雄壯威武,能在歌劇院當中以龐大的音量震撼聽眾。不過波寧吉卻認為蘇莎蘭更適合往花腔女高音發展,自學出身的她音感也不夠好,於是寧波吉自願擔任聲樂教練,引導蘇莎蘭發聲從高音C慢慢走向更高的高音升F。
同樣出生於雪梨的波寧吉,特別擅長詮釋18世紀晚期到19世紀初的美聲歌劇與芭蕾音樂,他在歌唱事業上給予蘇莎蘭指導與許多協助,1954年與蘇莎蘭結婚後婦唱夫隨,在她的演唱會擔綱鋼琴伴奏或指揮,幾乎包辦了蘇莎蘭所有的歌劇演出,並留下大量錄音。波寧吉相當清楚歌劇界各個領域幾乎都有所謂的專家,自己想在這些領域中闖出一片天恐怕不容易,加上妻子已經轉成專唱美聲歌劇的女高音,他開始認真研究貝裡尼、多尼採蒂及其他同時代的歌劇,慢慢的引入成為蘇莎蘭的基本曲目角色。我們今天對美聲歌劇的認識,除了卡拉絲的非凡成就外,恐怕絕大部分功勞要歸給波寧吉與蘇莎蘭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