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澤明為自己的導演處女作先後準備了多個劇本,都沒能通過內務省的審查,一度喪失了拍片的希望。某日他在報紙上看到一則新書廣告,即將出版的《姿三四郎》講述了一個柔道天才的成長曆程。黑澤明立馬被這個介紹所吸引,他想拍,覺得自己能拍好,隨即找到製片人森田,表達了此意。森田對黑澤明是信任的,不過他得先讀過再做決定。黑澤明便每天蹲書店,在新書到貨的第一時間給買了,讀完後更加有譜了,連夜將書送到森田手上,囑咐他務必火速購買版權。後者爽快答應,卻認為黑澤明著急得有點誇張。
森田能這麼爽快答應是有原因的。黑澤明之前完成了《敵中橫斷三百裡》的劇本,根據日俄戰爭期間建川偵察隊的英勇事跡所改編。過審肯定沒問題,上頭最喜歡這樣題材了,森田也覺得這個劇本有趣,不過考慮到投資規模,黑澤明又是新人,就沒讓上馬。此劇本雖然在1957年由森一生導演搬上銀幕,但森田一輩子都在感慨,當初要是下決心讓黑澤明拍了該多好。
事實證明黑澤明的預感非常佳。此書大有來頭,作者富田常雄乃柔道創始人嘉納治五郎手下「講道館四大天王」之一的富田常次郎之子,小說主人公的原型則是四大天王中的另一位:西鄉四郎(注1)。
日本柔道創始人——嘉納治五郎(日本奧運之父,帶領日本成功申辦1940年奧運會,但又由於戰爭而導致1940年奧運會未能舉辦。)
彼時柔道已稱「國術」,為警視廳指定的警員必修科目,在民間也頗受歡迎,這樣的書自然是搶手貨。就在森田讓東寶企劃部負責人前去拜訪富田常雄,提出購買版權的第二天,松竹、大映方面也派人前來競購,還承諾用大導演、大明星來拍攝,讓富田非常為難。好在富田夫人在電影雜誌上讀到過多篇介紹黑澤明的文章,她對富田說:「我覺得黑澤明這個年輕人挺靠譜。」就這一句,足以讓黑澤明感激一輩子。拿到版權後,黑澤明一口氣改出劇本,當然要讓山本先生批評指正。那時山本正執導戰爭巨製《夏威夷•馬來灣大海戰》,到海軍基地見他一面都很困難。先生幾乎是通宵看完,給了很多建議,讓黑澤明非常感動。
橫濱外景。「預備,拍!」雖然這個口令黑澤明喊過很多次,但這次卻意義特殊,有點小緊張,工作人員都聽出了異樣。他特意第一個拍三四郎和恩師矢野正五郎沿神社長階拾級而上的鏡頭,就是為了紀念自己邁出導演生涯的第一步。隨著攝影機的轉動,一切都進入了他熟悉的領域。
在橫濱還發生了一件趣事。一天早晨在旅館,黑澤明發現某房間門口有雙女式高跟鞋,甚感奇怪,因為女演員都回家住了。服務員交代說是藤田進(主角三四郎的扮演者)晚上從酒吧裡帶回來的女人。這違反了劇組規定,黑澤明便讓服務員轉告藤田,導演在等他。過了不久,黑澤明在房間裡聽到外面有動靜,原來藤田把門拉開了一條縫,正探頭探腦地往裡面瞄呢。他這個動作和表情非常有趣,黑澤明便照搬進了電影裡,因為恰好有個三四郎在外打架,回來向師傅請罪的情節。藤田雖然很不好意思,但也演得活靈活現。
整個拍攝過程都比較順利,唯獨最後一場三四郎和檜垣源之助之間決鬥的高潮戲卻費了一番功夫。黑澤明設想他們身處一片荒原,雜草叢生,大風從頭頂掠過,呼呼作響一一唯此方能體現最後一戰的氣勢。工作人員在攝影棚布置好草地,用上了大馬力的鼓風機,出來的效果卻讓他想哭。他提出拍外景,公司只給了三天的錢。
劇組扎在箱根仙石原,這是個有名的大風口,可偏偏遇上晴空萬裡,不見一絲風,他們乾等了兩天,瀕臨放棄。到了第三天早晨,黑澤明說,無論怎樣,今天也要守下去,便招呼大家喝啤酒。喝著喝著有人發現雲開始動了大伙兒立馬扔了瓶子準備架機器。這天的風很給力,不負他們辛苦的等待。
當然,對黑澤明及這部處女作最終極的考驗來自於內務省。片子剛剪完就立馬送審,之後他便被傳去聽審,臨行前,山本先生特意囑咐要保持冷靜。不料這一趟所受到的待遇讓他怎麼也冷靜不下來:先是在外邊被晾了足足三個小時,然後被叫進一間屋子,幾位審查官一字坐開,導演小津安二郎先生坐末座,他們都人手一杯咖啡,唯獨黑澤明單人單桌坐在對面,還沒喝的。這情形完全就是在審問犯人。他們所說的問題,無非是模仿英美什麼的,特別指出了其中的戀愛鏡頭。黑澤明很惱火,因為片中關於愛情的戲幾乎沒有,他們完全就是在照本宣科。他很想抄起椅子砸過去。
幸好山本先生特意交代過,小津安二郎一看到黑澤明臉色有異,便站起來發話:如果以一百分為滿分,我給這片子打一百二十分。黑澤君,祝賀你呀!說完不等檢察官爭辯,就走到他面前:怎麼樣,一起去喝一杯,我知道有個酒館很不錯。
就這樣,在小津先生的「保送」下,《姿三四郎》順利通過了審查,於1943年3月25日正式上映。戰時的老百姓很長時間沒娛樂,這部既有精彩打鬥、又有勵志味道的新片得到了一致的喝彩,黑澤明也從此名聲大噪。
本片後來被多次翻拍,也多次被改編成電視劇,最值得一提的是1981年,上海電視臺與日本方面合作一個廣告項目時,日方將一部電視劇作為附帶品。這部名為《姿三四郎》的日劇也成為上海電視台歷史上首部譯製劇,曾引發萬人空巷的收視勝景,也直接催生了電視臺成立專業的譯製部門(此前只是電影製片廠有)。如果把這作為中日文化交流的一個案例,其淵源可以追溯到當年僅33歲的黑澤明。
1970年版《姿三四郎》曾經風靡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