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有雲,「君子素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意在告誡世人安守本分、盡好本職,不做超出能力之外的舉動,方能回歸本真、擁簇自我。反之,「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倖」。缺乏「素位而行」,人生軌跡脫離正軌,乖戾取巧、犯險牟利,必將自暴自棄、不義自斃。
「素位而行」是一種淡然自若的處世態度,更是一則安身立命的人生信條。正如李白在《贈丹陽橫山周處士惟長》一詩說道,「當其得意時,心與天壤倶;閒雲隨舒捲,安識身有無」。葆有「素位而行」、秉持順勢而為,得意時竭力追夢、拼勁奮鬥,逆境中篤定氣韻、修身抱樸。為人亦張亦合、接物能收能放,安於現實、摒棄臆想、鏗鏘前行,恪守「素位而行」的理念,對黨員幹部紮根崗位、砥礪使命大有裨益。
宋神宗時期,蘇東坡因「烏臺詩案」貶謫黃州,途中偶遇傾盆大雨,依舊笑傲吟誦「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某次黃州大旱,帶領當地百姓刈割荊棘、開荒拓產、共渡難關。儘管環境和形勢變幻莫測,堅守「素位而行」方可撥雲見月、錨定方向,保持志氣不改、銳意不衰。建設時期,焦裕祿來到超過一半以上百姓逃荒要飯的蘭考縣,毅然將「勸阻辦公室」改為「除三害辦公室」,匯聚治內澇、風沙鹽鹼的人心,打贏蘭考生態攻堅戰,為歷史和群眾所銘記。
揆諸現實,不乏少數黨員幹部難以涵養「素位而行」的品格。比如有的不能常心對待「進退留轉」,獲得提拔晉升則「雄心壯志」,一旦留職轉崗則「士氣低落」;有的不能秉承廉心「養浩然氣」,初入仕途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然「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得意忘形、以權謀私;有的不能保持恆心「發揮餘熱」,在「59歲線上」奉臬「船到碼頭車到站」,放鬆警惕、降低要求以致「翻船覆車」。「靡不有初,鮮克有終」,鍛造「素位而行」的恆心意念,不懼「行百裡者半九十」的風吹浪打。
範仲淹說,「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無論身在廟堂、還是立於江湖,憂懷社稷、關心民生的初衷依舊。足見,「素位而行」折射如始如終的初心,蕩滌矢志不渝的堅決。黨員幹部一心為公、幹事謀業,恪守「素位而行」的理念,洞悉「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的至言,貯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激發「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的擔當,讓黨性顯純性、讓本色見底色、讓作風展風採。
「素位而行」才能「行穩致遠」。黨員幹部稟權為民服務、肩負職責重擔,處於任何時期、進入任何領域、迎接任何挑戰,都須「既來之,則安之」,耕好「自留地」、墊好「一塊磚」、站好「一班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卯足幹勁、凝神聚氣、煥發潛能、彰顯價值。尤其當前「我們現在所處的,是一個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時候」,更不能瞻前顧後、思慮左右,定當要一鼓作氣、一以貫之,激發猛幹活力、狠幹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