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非常喜歡《中庸》第十四章中的一段話:「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意思是:「君子安於現在所處的地位去做應做的事,不生非分之想。處於富貴的地位,就做富貴人應做的事;處於貧賤的狀況,就做貧賤人應做的事;處於邊遠地區,就做在邊遠地區應做的事;處於患難之中,就做在患難之中應做的事。君子無論處於什麼情況下都是安然自得的。」
這段話讓人想起孔子對他的愛徒顏回的讚美:「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意即,孔子說:「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一簞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屋裡,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
顏回是孔子的愛徒,他對顏回選擇中庸,便一生「拳拳服膺」於中庸的德行大加讚賞;他對顏回雖「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卻「也不改其樂」的隨遇而安的精神,同樣大加讚賞。
同樣品徳的聖賢之人還有舜。《孟子·盡心下》記錄——孟子曰:「舜之飯糗茹草也,若將終身焉。及其為天子也,被袗衣,鼓琴,二女果,若固有之。」意思是,孟子說:「當舜啃乾糧吃野菜的時候,好像一生就將這樣度過;等他做了天子後,穿著有紋飾的華貴衣服,彈著琴,堯的兩個女兒服侍著,又好像原本就擁有了這一切。」
顏回和舜,一為君子,一為聖賢,都是「素其位而行」的典範。換作我們普通人,想要素其位而行是否很難?其實不然,我能做到,你能做到,就連每日只管撞鐘的和尚也能做到,因為,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是真正的素位而行。
有人要問了:不是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嗎?你這種素位而行的觀念太消極。可是,還有一句話你我一定不陌生: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腳踏實地。這話說得太好了,仰望星空的前提是腳踏實地,而腳踏實地即素位而行,即「行遠,必自邇;登高,必自卑」。就像走遠路一樣,必定要從近處開始;就像登高山一樣,必定要從低處起步。
道理如此簡單,為什麼我們卻依然不能安分守己,總是「身在曹營心在漢」、「這山望著那山高」,進而忽略了本職工作,甚而連最根本的安身立命之所也無法保全呢?說到底,還是因為我們守不住中庸,無法真正擁有一顆平常心。得到了怕失去,得不到的更想擁有,得到一點還想更多。因為欲望永無止境,它不會隨著你既定目標的實現而得到滿足。一個小目標達成的同時,意味著在它基礎上的一個新目標的誕生。
而那些安貧樂道、素位而行的人,早已參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深意,即使物慾橫流,他們只管追隨自己的內心,率性而行。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唯有遵循大道不斷修養心性,才能安於「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率性,才能在與家人的相處中也留有私密空間,才能在與同事的交往中保持分寸不越界,才能成就一個各安其職和諧穩定的社會。